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论证手法
2
《公输》复习提纲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兼爱:却“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 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3
三、课文理解 1、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圈套: 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
4
3、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④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的方法? 比喻说理,类比说理,对比说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5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 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解释为高兴、愉快 (2)吾知所以距子矣 距通拒 解释为对抗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 解释为抵挡 (4)公输盘诎 诎通屈 解释为理屈 2、一词多义、 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替 (2)夫子何命焉为?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3)必为有窃疾矣。 是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制造。 (5)以牒为械 当作 见: (1)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会见。 (2)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引见。 类:(1)不知可谓知类 动词,类推 (2)为与此同类。 名词,种类
7
4、句子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⑤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⑤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⑧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8
《<孟子>两章》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9
六、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点拨: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 5、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点拨: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0
《得道多助》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举例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论证——列举战争中“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1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2
七、中心思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13
三、句读停顿(略) 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 2、环而攻之 / 而不胜 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 4、必先苦 / 其心志 5、人恒过 / 然后能改 6、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14
2、一词多义 ①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 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 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 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 (主谓之间,不译) ②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 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15
《鱼我所欲也》 1、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道理论证)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6
3、思考。 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5)、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7
《庄子》故事两则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中的 、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18
原文: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本来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