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烟气脱硝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烟气脱硝技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烟气脱硝技术

2 §9-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一、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 N2O、NO、N2O3、NO2、N2O4、N2O5 NOx (1)自然来源
细菌对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2)人类活动 a. 燃料燃烧(约90%): 95%以NO形式存在,其余主要为NO2; b. 化工过程;

3

4 二、氮氧化物的性质 NO:无色、无味、无臭,微溶于水,在大气中可 被缓慢氧化为NO2。 NO2 :红棕色有窒息性臭味的气体,能溶于水。
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 层的破坏。

5 三、氮氧化物的危害 1)对人有致毒作用 2)对植物有损害作用 3)参与形成光化学烟雾,形成酸雨

6 不同浓度的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11mg/m3)

7 四、氮氧化物排放情况(美国)

8 五、NOx排放法规 早期:汽车尾气 现在:电站锅炉

9 五、氮氧化物控制方法 1. 燃料脱氮; 2. 改进燃烧方式和生产工艺; 3. 烟气脱硝。 源头控制 尾部(末端)控制

10 §9-2 燃烧过程NOx的形成机理 NOx分类: 1、热力型NOx 高温下空气中N2与O2反应生成的NOx 2、燃料型NOx

11 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
一、热力型NOx的形成 1、机理 捷里多维奇(Zeldovich)反应式表示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2 1 NO O N Û + 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受温度 和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12 1)NO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表9-3) 增大 平衡时NO浓度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

13 2)NO生成量与初始组成的关系(表9-4) 氧浓度增加 初始组成中氧浓度越高,平衡时 NO浓度越高

14 3)NO、NO2之间的转化 表9-5, 表9-6 减小 室温 >>

15 有关结论: 室温条件下,几乎没有NO和NO2生成,并且所有的NO都转化为NO2(表9-3,9-5)。
800K左右,NO与NO2生成量仍然很小,但NO生成量已经超过NO2 (表9-6)。 常规燃烧温度(>1500K)下,有可观的NO生成,但NO2量仍然很小(表9-6) 。 ——热力型主要为NO( 90%~95%)

16 由Zeldovich理论按化学动力学可导出NO生成的总速率
3)热力型NOx形成的动力学——Zeldovich模型 O+N2 k1 k-1 NO+N k2 k-2 N+O2 NO+O 由Zeldovich理论按化学动力学可导出NO生成的总速率 其中:[O2]、[N2]、[NO]——O2 、 N2 、 NO的浓度, mol/m3; T——绝对温度,K; t——时间,s;

17 各种温度下形成NO的浓度-时间分布曲线 烟气在高温区停留时间的延长可使NOx生成量增加。

18 在各种温度下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N2/O2=40:1)

19 综上,控制NO生成量的方法: (1)降低燃烧温度; (2)降低氧气浓度; (3)使燃烧在远离理论空气比的条件下进行; (4)缩短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

20 a、碳氢化合物燃烧时,特别是富燃燃料燃烧时,分解出大量的CH、CH2和C2等离子团,它们破坏燃烧空气中的N2分子键,发生如下反应:
二、瞬时NO的形成 1、生成机理 a、碳氢化合物燃烧时,特别是富燃燃料燃烧时,分解出大量的CH、CH2和C2等离子团,它们破坏燃烧空气中的N2分子键,发生如下反应: 上述反应活化能很小,反应速度很快。

21 b、火焰中存在大量O、OH等原子基团,与上述产物反应
氰基 胺类 通常:低温火焰中形成的NO多为瞬时NO,受温度影响不大(图9-4)。 保持足够的氧供应量是降低瞬时NO的生成的有效途径。

22 三、燃料型NOx的形成 机理:燃料中的N通常以C—N键存在,C—N键的键 能较N≡N小,燃烧时容易分解,经氧化形 成NOx。
C—N键键能[25.3~63×107J/mol] N≡N键能[94.5×107J/mol]

23 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 。
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分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挥发分)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焦炭)两部分组成。

24 燃料中氮分解为挥发分N和焦炭N的示意图 煤粒 N 挥发分 挥发分N 焦炭 焦炭N NO N2

25 从对热力型、燃料型和瞬时型三种NOx生成机理可以得出抑制NOx生成和促使 破坏NOx的途径,图中还原气氛箭头所指即抑制和促使NOx破坏的途径
氧化气氛 空气N2 NOx 杂环氮化物 烃生成物 CH,CH2 烃生成物中结合的氮 氰 (HCN, CN) 氰氧化物(OCN, HNCO) 氨类(NH3, NH2,NH,N) N2O H N2 还原气氛 空气中的氮 燃料中氮的转换 NO再燃烧 Zeldovich机理

26 三种机理对NO排放的贡献

27 探讨生成规律可以知道,NOx的生成及破坏与以下因素有关:
(a) 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分含量,燃料比等。 (b) 燃烧温度。 (c) 炉膛内反应区烟气的气氛,即烟气内氧气,氮气,NO 和CHi的含量。 (d) 燃料及燃烧产物在火焰高温区和炉膛内的停留时间。

28 §9-3 低NOx燃烧技术原理 优点:降低NOx的同时提高锅炉热效率 缺点:CO、HC、碳黑产生量增加 一、传统的低NOx燃烧技术
1、低氧燃烧(α=1.17~1.20) 使燃烧过程在尽可能接近理论空气量的条件下进行。 优点:降低NOx的同时提高锅炉热效率 缺点:CO、HC、碳黑产生量增加

29

30 2. 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减少热力型NOx

31 将部分烟道气抽回,令其与燃烧用的空气或燃料混合,一起进入燃烧室。
3. 烟气循环燃烧 将部分烟道气抽回,令其与燃烧用的空气或燃料混合,一起进入燃烧室。

32 ——降低氧浓度和燃烧区温度,主要减少热力型NOx 。
烟气循环率25%~40%

33 4. 两段燃烧技术 第一段:富燃,氧气不足,烟气温度较低,NOx生成量很小。 第二段:二次空气,CO、HC完全燃烧,烟气温度较低。

34 三、先进的低NOx燃烧器技术 炉壁设置助燃空气(OFA :Over Fire Air ,燃尽风、火上风)喷嘴 类似于两段燃烧技术
原理: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分段燃烧技术 1. 炉膛内整体空气分级的低NOx直流燃烧器 炉壁设置助燃空气(OFA :Over Fire Air ,燃尽风、火上风)喷嘴 类似于两段燃烧技术 主燃区:α较低,抑制NOx生成; 燃尽风口:助燃空气,保证燃料完全燃烧。

35 (2)二次火焰区:燃尽CO、HC等 原理:将燃料的燃烧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减少供气 量到70%--75%;第二阶段将完全燃烧所需的其
2.空气分级的低NOx旋流燃烧器 原理:将燃料的燃烧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减少供气 量到70%--75%;第二阶段将完全燃烧所需的其 余空气通过布置在主燃烧器上方的专门空气喷 口“火上风”喷入炉膛。 (1)一次火焰区:富燃,含氮组分析出 但由于缺氧、高CO、CH浓度使其难以转化 (2)二次火焰区:燃尽CO、HC等

36

37 (1)一次燃烧区:氧化性或稍还原气氛( α≥1); (2)第二燃烧区(再燃区)还原性气氛( α<1),
3. 空气/燃料分级的低NOx燃烧器 空气和燃料均分级送入炉膛 燃烧分为三个区域: (1)一次燃烧区:氧化性或稍还原气氛( α≥1); (2)第二燃烧区(再燃区)还原性气氛( α<1), 生成碳氢化合物基团,与一次燃烧区生成的NOx 反应,生成N2; (3)燃尽区:( α>1),燃料完全燃烧。

38

39 §9-4 烟气脱硝技术 一、脱硝技术的难点 处理烟气体积大 NOx浓度相当低 NOx的总量相对较大

40 各种低NOx燃烧技术组合,可将NOx排放浓度降低到350mg/Nm3
项目 NOx控制技术 脱硝效率% NOx控制极限 低NOx燃烧技术 低NOx燃烧器 20~40 各种低NOx燃烧技术组合,可将NOx排放浓度降低到350mg/Nm3 空气分级 燃料再燃 50~70 燃烧优化系统 10~30 受制于硬件设备 烟气脱硝技术 SCR ≤95 50mg/Nm3 SNCR 取决于入口NOx浓度 SNCR/ SCR 40~60

41 A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二、催化转化法脱硝 A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利用NH3作还原剂,在较低温度和催化剂作用下,NH3有选择地将废气中的NOX还原成N2。

42 1.还原剂 美国FuelTiech公司的尿素热解治氨工艺。 (1)液氨 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但属危险化学品。 (2)氨水
浓度20-25%,氨水通过加热蒸发,形成氨气和水蒸气,送至烟气系统,费用高。 (3)尿素 ( NH 2 ) 2CO + H2O→ 2NH3 ( g) + CO2 ( g) 美国FuelTiech公司的尿素热解治氨工艺。

43

44 2.催化剂 贵金属 Pt、Rh及Pd等/Al2O3 金属氧化物
V2O5(WO3)、Fe2O3、CuO、CrOx、MgO、MoO3和NiO等金属氧化物或其联合作用的混合物 载体:TiO2、Al2O3、ZrO2 、SiO2及活性炭。 沸石分子筛-金属离子交换沸石

45 应用广泛,有较长的运行经验、抗二氧化硫的侵蚀能力较好 高脱硝率、低氨逃逸率、抗二氧化硫的侵蚀能力强 很窄的反应温度范围、抗二氧化硫侵蚀能力差
三类催化剂的基本区分 燃煤电站SCR系统最常用的催化剂 分类 举例 温度范围(℃) 特性 中温 V2O5/ TiO2 260~425 应用广泛,有较长的运行经验、抗二氧化硫的侵蚀能力较好 高温 沸石分子筛 345~590 高脱硝率、低氨逃逸率、抗二氧化硫的侵蚀能力强 低温 贵金属催化剂 150~300 很窄的反应温度范围、抗二氧化硫侵蚀能力差 具有较高温度的燃气电厂和内燃机SCR系统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

46 3、主要反应 副反应: > 350℃ > 450℃

47 4、SCR工艺布置 高尘区SCR(HD-SCR)-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之间 低尘区SCR(LD-SCR)-电除尘器之后
尾部SCR(TE-SCR)-湿法烟气脱硫塔之后

48 SCR反应器末端布置

49 优点: ⑴ 锅炉烟气经过除尘脱硫后,可采用更大烟气流速和空速, 从而使催化剂的消耗量大大的减少; ⑵ 氨的逃逸量是最少的,并且不会腐蚀构筑物(烟囱采用防腐 烟囱); ⑶不会产生SO3,防止二次污染。  缺点:   ⑴ 一定要设置烟气再热系统,增加了投资和运行成本; ⑵ 很难找到符合反应条件的催化剂。

50 低粉尘布置的SCR工艺

51 优点: 粉尘浓度降低,可以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缺点:  (1) 与高粉尘布置一样,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氧化后生成难处 理的SO3,并可能与泄漏的氨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硫酸氨(或者硫酸氢氨)盐物质; (2) 国内没有运用经验,并且国外可供参考的工程实例也比较少。

52 高粉尘布置的SCR

53 的种类较多; ⑵相对于末端布置来说省去了烟气再热系统,从而节省了投
优点:  ⑴由于反应温度较高(300~500℃),可选择的催化剂 的种类较多; ⑵相对于末端布置来说省去了烟气再热系统,从而节省了投 资和运行成本; ⑶早已完成工业化运用,并且已有20多年的运行经验,是 目前火电厂烟气脱硝广泛采取的工艺。  

54 缺点:   ⑴ 粉尘浓度较高,对催化剂的冲刷和磨损较大; ⑵ 省煤器是与锅炉本体相连,对于大型机组,SCR反应器 的重量比较大,一般要设置独立的SCR反应器的支撑钢 架, 涉及到锅炉的重新调整和负荷重新计算的问题; ⑶ 腐蚀性很强的硫酸氨(或者硫酸氢氨)盐物质的生成; 且流程较长,容易腐蚀后续的空气预热器和静电除尘器。

55 5、SCR系统图 以液氨为还原剂的SCR系统图 SCR系统脱硝率约为:60%~90%。

56 6、影响SCR脱硝技术的因素: 催化剂 反应温度 烟气在反应器内的空间速度 氨气输入量

57 温度--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催化剂,对应每种催化剂 皆有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温度--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催化剂,对应每种催化剂 皆有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SCR反应温度对NOx脱除率的影响 钒-钛催化剂,320~420℃.

58 空速--对于给定的反应装置,空速大意味着单位时间内通过 催化剂的烟气多,烟气在催化剂上的停留时间短. (时间的倒数)
空速--对于给定的反应装置,空速大意味着单位时间内通过 催化剂的烟气多,烟气在催化剂上的停留时间短. (时间的倒数) 停留时间对NOx脱除率的影响 效率在60%~90%时,空速在2200~7000h-1

59 脱硝效率和NH3逸出量与NH3/NOx摩尔比的关系

60 国内 已投运的烟气脱硝电厂: 福建漳州后石电厂6×600MW机组,日立巴布科克公司SCR装置,设计脱硝率40%以上;
广东台山电厂5号机组( 600MW),丹麦TopsΦe公司的催化剂,设计脱硝率80%

61 B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是指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在炉膛烟气温度适宜处(900~1100 ℃)喷入氨或尿素等含氨基的还原剂,将烟气中的NOx还原为N2 和H2O。 主要反应: 竞争反应:

62 SNCR工艺流程示意图

63 影响因素 1、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对NOx脱除率的关系 (氨) 反应温度对NOx脱除率的影响(尿素)

64 2、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对NOx脱除的影响 停留时间越长,反应进行越彻底,NOx脱除效率越好.氨和尿素需要
0.3~0.4s的停留时间才能有效地脱除NOx。

65 3、混合程度 大型电站锅炉由于炉膛尺寸大、锅炉负荷变化范围大,使得充分混合难度增大。国外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大型电站锅炉SNCR系统的NOx还原率只有25%~40%,而且随着锅炉容量增大,NOx还原率呈下降趋势。

66 4、NH3/NOx摩尔比 (化学计量比) NOx脱除率与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67 Table Comparison of SCR and SNCR
表 SCR与SNCR工艺比较 Table Comparison of SCR and SNCR 工艺名称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NOx脱除效率(%) 60-90 30-60 操作温度(℃) NH3/NOx摩尔比 氨泄漏(ppm) <5 5-20 总投资 操作成本 中等

68 三、吸收法净化NOx(中小企业) 1.水吸收法(NO2 ) 2NO2 + H2O → HNO3 + HNO2
3 HNO2 → HNO3 + 2NO + H2O 净化小气量以含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废气

69 原理 :氮氧化物在稀硝酸中的溶解度大于水,属物 理吸收。
2.稀硝酸吸收法(净化硝酸生产尾气) 原理 :氮氧化物在稀硝酸中的溶解度大于水,属物 理吸收。 酸浓度(%) β值 0.041 0.5 0.7 1.0 2 4 6 12 65 99 1.48 2.16 3.19 4.20 9.22 12.5 β:标准状态 下 1m3硝酸所溶解的NO的体积,m3

70 流程: NONO2 吸 收 15%~30% 漂白硝酸 含NOX 稀硝酸 加温 漂白 高浓度废气 硝酸吸收塔

71 3.氨——碱溶液两级吸收法 碱液制 备槽 废气 液氨 缓冲器 吸收塔 碱液循 环槽 排气 肥料

72 上述工艺分两步: ①将氨送入烟气中进行气相反应,生成硝氨白烟。 ②烟气进入碱液吸收塔,未反应的NO2与碱液反应生 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73 反应式:① 2NH3 + 2NO2 + H2O → NH4NO3 + NH4NO2
2NO + NO2 + 2NH3 + H2O → 2NH4NO2 NH4NO2 → N2 + 2H2O ② 2NO2 + 2NaOH → NaNO3 + NaNO2 +H2O 2NaOH + NO+NO2 →2NaNO2 + H2O

74 原理:第一级 浓硝酸将NO氧化成NO2 ;第二级 碱性浆液吸收。
4.硝酸氧化——碱液吸收法  原理:第一级 浓硝酸将NO氧化成NO2 ;第二级 碱性浆液吸收。 氧化度:NO2在NOX中所占比例。 NOX (NO) 浓硝酸氧化氧化度〉50% NOX(NO2) 碱液吸收 含硝酸盐、亚硝酸盐溶液 氧化反应:NO + 2HNO3 → 3NO2 + H2O 吸收反应:

75 吸收剂:亚硫酸盐、硫化物、尿素水溶液等。
 5.还原吸收法 NOx → N2 吸收剂:亚硫酸盐、硫化物、尿素水溶液等。 4Na2SO3 + 2NO2 → 4Na2SO4+N2 Na2S + 3NO2 → 2NaNO3+S+N2 + NO + NO2 → CO2 + 2H2O + N2 CO NH2

76 四、吸附法净化NOx 氢型丝光分子筛:天然硅铝酸盐,比表面积大,耐热、 耐酸,微孔分布均匀。 1、分子筛吸附
类型:氢型丝光分子筛、氢型皂沸石、脱丝光沸石、 BX型分子筛等。 氢型丝光分子筛:天然硅铝酸盐,比表面积大,耐热、 耐酸,微孔分布均匀。 吸附在主孔道进行:

77 2、活性炭吸附 3、 NOX和SO2联合控制技术 吸附剂:浸渍碳酸钠的-Al2O3 反应式:

78 再生:天然气、CO 4Na2SO4 + CH4 → 4Na2SO3 + CO2 + 2H2O 4Na2SO3 + 3CH4 → 4Na2S +3 CO2 + 6H2O Al2O3 + Na2SO3 →4NaAlO2 + SO2 Al2O3 + Na2S →2NaAlO2 + H2S

79 本章要求: 1.掌握大气中NOX的来源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性质。 2.掌握燃烧过程所形成的NOX的分类,理解各类 NOX形成的机理。 3. 理解传统的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和先进的低氮氧 化物燃烧器技术降低NOX排放的原理。 4.了解目前常用的烟气脱硝技术。 5. 掌握SCR脱硝与SNCR脱硝的原理、影响因素、工艺 及特点。


Download ppt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烟气脱硝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