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六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六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六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知识大展台】

3 【助记小窍门】 【理解记忆】 1.把握“博大精深”,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二是表现在许多方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和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分别归纳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区分见证与原因: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 【比较记忆】 1.对重要标志的认识 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5 2.对兼收并蓄的认识 兼收并蓄就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兼收并蓄就是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

6 【图解记忆】

7 核心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含义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

8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 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

9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11 【知识拓展】关于中华文化民族性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分析:(1)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因此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引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12 误区二: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因此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分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说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3 【重点突破】 区分两个基本特征 特 征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14 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2)内容: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15 2.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6 【考题体验】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

17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不能入选。

18 2.(2013·安徽文综)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 【解析】选A。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

20 【加固训练】 1.(2013·荆州模拟)北京-京剧、江苏-茉莉花、广西-刘三姐……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文化名片,让人虽未身临其境,却已清晰地感悟出其中的文化、品味、底蕴与内涵。对中华文化这一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解析】选C。地方文化名片体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因此选C。

21 【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穿越千年的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歌词中写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 思维导向:“穿越千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2 【素材链接】中国寻根之旅 2014年1月5日,2013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四川营在四川乐山师范学院举行闭营仪式。华裔青少年们在两周的活动中,除学习了中国历史地理常识、中华武术、传统手工艺、书法等课程以外,乐山师范学院还安排营员们游览了乐山大佛、峨眉山、三星堆、大熊猫基地、千佛岩、嘉阳小火车等人文景观。

23 核心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4 【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
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有机地吸收境内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后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使其在历史上历经异族入侵而并未导致文化衰败惨剧的发生。

25 【重点突破】 理解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比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又如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表现。

26 (2)“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比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长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众长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品质的生动体现。

27 【考题体验】 3.(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 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 【解析】选B。本题以澳门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为背景,考查文化多样性及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而不随意添加材料信息。材料强调,在澳门,多种文化求同存异,但没有涉及何种文化为主、何种文化为辅,①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地理环境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而非决定因素,②错误,且与材料无关。

29 4.(2013·北京文综)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解析】本题以中华文化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作用则主要阐述对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与理解的作用。

30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1 【加固训练】 2.(2013·南京模拟)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 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 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32 【解析】选C。题干说明南京中山陵是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外陵墓建筑风格基础上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建筑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包容性特点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33 【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中国梦”与中华文化 有专家指出,“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既继承优秀传统,更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在有判断力和勇气“拿来”的同时,也要坚持文化“走出去”。 思维导向: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文化。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既继承优秀传统,更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在“拿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34 积聚文化力量 支撑中国梦想 【考情考向】

35 【热点点击】   材料一 2013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两岸的是骨肉同胞。“同胞”这个词、这个理念在中华文化当中是根深蒂固的,我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 材料二 2013年,有国外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向世界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包容并接纳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总是在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更注重接纳并帮助他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6 【命题角度】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两岸关系“没有解不开的结”的原因。 提示:(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大陆和台湾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两岸关系“没有解不开的结”。 (2)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因此两岸关系“没有解不开的结”。

37 2.材料二说明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试说明其意义。
提示:(1)中国在向世界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包容并接纳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8 【热点专练】 1.2013年某市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为主线,引导市民认知传统节日、尊重传统习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精神。我国这样多的民俗节日说明 (  ) A.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 B.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C.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9 【解析】选A。题干的要求是“这样多的民俗节日说明”,民俗节日丰富体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选A。

40 【加固训练】中国梦因有了中华文化力量推动而变得高远而磅
礴,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  )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 D.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时代的前进

41 【解析】选C。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据此我们可以判断A项错在“创造时代的未来”,B项错在“决定时代的走向”,D项错在“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C项正确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故入选。

42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梦是中国人凝聚已久的一种文化情结,中国梦自然也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目标,文化强国和文化复兴本身就是民族复兴的内容之一。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立足现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发扬实干兴邦精神,以建设强大的文化来推动建设强大的中国。 (1)分析中华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的文化依据。 (2)运用中华文化知识分析如何以强大的文化来推动建设强大的中国。

43 【解析】第(1)问属于归纳依据,注意知识范围为“文化依据”,因此应该从文化作用、中华文化力量等方面回答。第(2)问知识范围为“中华文化知识”,落脚点为“以强大的文化来推动建设强大的中国”,因此应从实现中华文化辉煌的有利因素和文化继承与发展等角度说明措施。

44 答案:(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华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是文化作用的体现。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45 (2)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6 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2014·珠海模拟)“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是2013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之一。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  ) A.独特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民族性 【解析】选B。材料信息“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说明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影响,因此选B。

47 2.(2012·海南单科)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
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 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 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

48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黎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②正确;③“地理环境决定”和④“根本动力”说法错误。

49 【加固训练】(2013·阜阳模拟)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
程中,安徽根据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等文化资源,提 出重点打造“四个十”文化品牌名单,各市提出重点打造“一 戏一片一展一园”要求,推进地方打造文化品牌。这表明  (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50 【解析】选A。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故A正确,B、C错误,D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51 【知识拓展】安徽地域文化 很多文化现象虽然孕育于安徽,却传播于全国,成为中华文化的成分或元素。比如:发源于涡淮流域的道家学说,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开创了建安文学时代;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玄学,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派别;诞生于徽州的著名商帮徽商,将徽文化带出了皖南的崇山峻岭,影响了从北京到广州的广大区域。安徽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52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解析】选A。本题依据基础知识可作答,“和而不同”强调了文化的“包容性”,应选A。B、C、D与材料“和”的思想不符。

53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这条语录的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54 4.材料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已具备了走向海洋的基础和条件,正面临着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建设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55 材料二 建设海洋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坚持陆海统筹,坚持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谋求与国家地位相称的公平合理的海洋利益。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56 【解析】本题以当前海洋经济和海洋权益为切入点,体现了对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设问新颖,角度独到,知识要求明确,总体上看难度不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审题时,一定明确所给的知识范围。本题明确提出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因为设问的方向性要求是“提建议”,所以解答时要对包容性的内涵做灵活运用,并注意联系材料。

57 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求我们建设海洋强国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58

59


Download ppt "第 六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