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第二节 悲壮的英雄气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第二节 悲壮的英雄气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第二节 悲壮的英雄气概

2

3 主题阐释 元代戏曲中的英雄们,总是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他们或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或是处于被迫害的境遇。 这些英雄们没有被对手和厄运压倒,而是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武艺奋力拼搏,最终战胜了敌人,获得了胜利。但也有一些人最后失败了,但精神和意志却仍未被击倒,至死还带着复仇的愿望。 像关汉卿《双赴梦》中的关羽和张飞,死去化作鬼魂,还要呼喊报仇,这正是元代社会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广大底层人民憎恨黑暗的统治,一时又无力改变现实,便借助作家之手,把希望寄托在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豪杰身上,用这种方式表现对生活现象的不满和反叛。

4 单刀会 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13年—1229年),大都(今北京市)人。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5

6 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7 《录鬼簿》的灵感来自元朝戏曲作家钟嗣成(约1279-1360年)所著的一本工具书,主要罗列元代杂剧及散曲作家的生平及著作。
当时戏曲之类不登大雅之堂,而钟嗣成突破时人思想,为“小人物”杂剧家们树碑立传,高度评价有才华的戏曲作家为“不死之鬼”,使整个元代戏曲艺术得以流传。 贾仲名《书录鬼簿后》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8 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元杂剧作家在大都(今北京)建立的一个创作组织——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
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当时北方青年杂剧作家高文秀有“小汉卿”之称,而南方喜剧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

9 作为元杂剧作家的代表人物,在元代众多杰出的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既因为最早出现而走在前列,又因为作品的众多、编剧技巧的高绝、舞台成就的卓越而发挥着特殊的影响力。特别是关汉卿剧作的内容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并且贯注着强烈的时代激情,因而成为元杂剧中具有震撼力的黄钟大吕。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10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技艺的戏曲家。 《析津志》(元朝末年,熊梦祥著专写北京地方史地的著作,析津,即元大都,古代先后叫蓟州、幽州、南京、燕京)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明代臧懋循(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宋 元 时杂剧和各种伎艺演出的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等。有的亦以“棚”为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街南 桑家瓦子 ,近北则 中瓦 ,次 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11 勾栏

12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参讲义)

13 关汉卿由金朝进入元朝,自视为前代遗民,不屑于出来做官,于是在杂剧创作中寄寓平生,借以抒发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与愤郁。关汉卿和当时活跃于书会中的杂剧作家、散曲作家及勾栏中的杂剧演员和其他歌儿舞女,有着广泛的交游,时常与他们讨论创作情况,在他众多的杂剧作品中也透露出强烈的平民意识。 关汉卿的作品是比较激切、直白而少蕴涵的。民族意识的强烈抗争,对低下社会地位的反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当时政体的“离异意识”,使关汉卿对现实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合作的乖张态度。翻开关汉卿的剧作,我们发现,讥议社会、抨击时政、“犯上恶言”的篇目比比皆是。

14 我们举他的《单刀会》为例。 《单刀会》剧本取材于《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宋元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敷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 在元代剧坛,写关羽的戏,除《单刀会》外,还有关汉卿写的《西蜀梦》、郑光祖的《三战吕布》、无名氏的《千里独行》、《单刀劈四寇》、《桃园结义》、《怒斩关平》等等。 在多种关羽戏中,《单刀会》最有特色,是成就最高的一个。关汉卿剧作风格泼辣沉雄,体现在《单刀会》中,我们看到生当乱世的关汉卿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时局平定,呼唤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关羽这位“琼筵醉客”充满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注:滚滚长江东逝水

15

16 《单刀会》剧情并不复杂。剧本以“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的局势为背景,写孙权命鲁肃向刘备再索荆州,刘备佯允以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交还;诸葛瑾向关羽照索,关羽不与。鲁肃情急,为了索还荆州,定下计谋,邀关羽过江赴宴,筵间索讨;倘若不还,则扣下战船,不放关羽回还;若再不给,则暗藏甲士于壁衣之内,以摔金盅为号,擒住关羽,趁机攻下荆州。

17 而关羽仅凭一把大刀,出现在“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的战场”的宴会上,他拒绝交出荆州,喝退伏兵,挟持鲁肃,东吴诸将投鼠忌器,关羽安然回到江边,返回荆州。临行前留给鲁肃的话是“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既表现出对鲁肃的嘲弄,又流露出高昂的民族自豪感。捍卫了“汉家”的基业,及时平息一起惊心动魄的纷争,维持住平稳的局面。

18 《单刀会》 又名《临江亭》。见元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杂剧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昆腔有《刀会、训子》,川剧有《单刀赴会》,汉剧、徽剧、粤剧、秦腔、同州梆子、豫剧、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

19 《单刀会》是一本正剧,以弘扬正气、歌颂历史英雄为主要内容。在构思上很有特色。
平心而论,关汉卿的这个作品是很缺乏戏剧性的:他忽略了该故事中诱人的情节内核,而把重点放在对主人公关羽叱咤风云的壮士情怀的突出强调上。作者不但把关羽当作一个历史英雄,更主要的是当作一个民族英雄来歌颂,突出地渲染了汉民族的磅礴正气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0 《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在关目设置上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 一般的杂剧,往往是写出一个曲折的激变过程,在动态中,在情节的发展演进中展示人物性格。《单刀会》却比较独特,戏剧场面过去一半而主要人物还未出场,情节也几乎没有进展。

21 作者为了达到突出关羽的目的,没有按元杂剧末本戏的惯例安排人物出场,而是在第一、二折让东吴的亲贵乔公主唱,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乔公出场后所唱的第一二支曲即点出“俺本是旧臣僚”,特别提出“兵器改为农器用,征旗不动酒旗摇;军罢战,马添膘;杀气散,阵云消”。这实际是表达了作者以及人民大众在乱世中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对汉家天下衰亡表示哀惋感叹,继之以八支曲辞和对白表现他对鲁肃裹胁关羽计策的批评。其中提到曹操计降关羽的失败,追述了关羽的英勇业绩。礼赞关羽的所向无敌,这里初步描绘关羽形象:

22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支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剌剌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不仅勾勒出关羽威武雄伟的形象特征,而且写出了关羽豪迈雍容的大将风度和精神气概。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三绺美髯”和“一丈虎躯”,作动态摹写,而不是静态描绘,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有着虎虎生气的声容俱肖的活人。

23

24 第二折,则由隐士司马徽主唱,再一次介绍关羽的勇武威猛。这一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遭到反对。剧作家通过司马徽的唱白继续彰显关羽的精神气概,把第一折里已描绘出的英雄画像再施以浓墨重彩,把第一折中所表达的激情和意兴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司马徽是隐居修道之人,他与关羽曾有一面之交,作为关羽的朋友,他的礼赞显得更具体,更切实。作为“傲杀人间万户侯”的隐士,他对鲁肃的调侃嘲讽,别具幽默风趣。本来,一个险恶的阴谋正在酝酿,一场危机即将来临,可是紧张的气氛却被轻松的谐谑冲淡,被已经笼罩舞台的呼之欲出的关羽形象冲淡了。

25 “他圆睁开丹凤眸,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则安排着走。他若是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
这是司马徽在鲁肃说完“我便索取荆州有何妨”之后唱出的。曲辞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描摹关羽发怒时的情态以及可能招致的人亡地失的严重后果,警告鲁肃不可轻举妄动。虽多有夸饰之词,却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所以神情毕肖。 注:五云山指关羽的脸庞。

26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折着重写了关羽的威猛,战场上的万夫不当之勇,历数关羽斩颜良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业绩;第二折则着重写了关羽性情暴烈,尊前筵上的“酒性躁不中撩斗”(经不起撩拨)。这比第一折所进行的远距离的观照和概括更进了一步,是从相知较深的朋友的角度进行比较细致的具体描摹。 这两折戏重点不在情节的构设,而在反复渲染铺垫、烘托关羽的英武神威,对关羽作的侧面的间接描写造成关羽出场前先声夺人的效果。

27 通过乔公、司马徽对关羽和蜀汉英雄的夸耀作为铺垫,第三折才让关羽出场,写关羽毅然接受鲁肃邀请,决定单刀赴会。用整整一折的篇幅来写关羽的临行“训子”,首先,以他上场后的道白和四支曲辞,揭示出他那丰富的不同于一般猛将武夫的内心世界。让关羽感慨万端追思先人功业,现场讲述自汉皇创业、楚汉相争的历史至三国鼎立的艰辛历史过程,坐实荆州是汉家基业。

28 此折的主要事件是关羽接受“请书”。通过他所唱的八支曲辞及对白,表现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同时抒发自己临危不惧“豪气三千丈”的壮烈情怀与一往无前的决心。
关羽对他面临的局势有清醒的估计,有相应的对策:“你道是先下手强,后下手殃。我。。。。。。臂展猿猱,剑制秋霜。”他单刀赴会的决心和勇气不仅来自对蜀汉事业的忠诚,也来自他的谋略和胆识。

29 关羽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在叙说中更是气度不凡兼论刘、项的兴旺得失:“我汉皇仁义用三杰,霸主英雄凭一勇”;一个力拔山,一个量容海”;“一个短剑下一身亡,一个静鞭三下响;祖宗传授与儿孙,至今日享、享。”(【粉蝶儿】、【醉春风】)

30 他深知,凭着匹夫之勇,不以天下苍生为念,是项羽失败的根由;而刘邦行仁义、用贤能,有海涵之量,终于赢得百姓的拥戴,则是得天下的原因。
这一独出心裁的构思和先声夺人的写法,把英雄形象烘托得更为高大,使他那维护汉家事业的决心和勇气更加突出、感人。这样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这位远祖的无限敬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舞人们向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进行勇敢的斗争。

31 可见,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他冒险过江东,并非逞一己之勇,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稳定动荡的军事局面,使人民免遭涂炭。
在江东,他义正词严,警告鲁肃不要玩火:“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教材372页【庆东原】)历史上的吴、越纷争,弄得两国百姓饱尝战乱之苦,这惨痛的教训,令关羽铭记在心,这也是他之所以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的原因。

32 直到第四折才写关羽的单刀赴会,但同样把重心放在对关羽内心激烈豪情的抒发上,情节只是一带而过。这样,这部剧作就由历史故事剧变成了抒情剧。
那么,关羽的豪情是什么呢?就是作者在异族统治下对“汉家刘姓”的正统观念的热烈礼赞:“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教材372页【沉醉东风】)一口气喷出的五个“汉”字和最后的唱词“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这如何不是关汉卿心底的泣血之鸣?

33 关汉卿杂剧的第四折每每是高潮。《单刀会》亦然。这一折正面描写关羽和鲁肃的冲突。
本折一开始,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滔滔江水,抒发了凭今吊古的慷慨。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第四折) 显然,【新水令】首句化用的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者一样的大气磅礴,一样的慷慨苍劲。 注:播放视频《新水令驻马听》(9分)

34 眼前的大江之水是这样的滚滚滔滔,一泻千里。人在这大自然面前,渺小得就像一叶小舟飘荡在浩浩大江上。

35 这一直向东永不回头的江水,不就是人类历史吗?人在历史中的作为,不也只是“一瞬”吗?然而这一瞬亦是永存,就像这眼前的“单刀会”。人类历史,不正是无数个“单刀会”组接成的么?
正如这一叶小舟,虽是渺小,但它在浩浩大江上毫无惧色,腾挪跌宕,显示出何等的活力!关羽知道自己前去的“九重龙凤阙”非皇家宴会,而是“千丈虎狼穴”,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6 在关羽眼中,这似闯虎狼之穴的单刀会不过是乡村社日的迎神赛会罢了!这是刻画剧中人物的现实感受,进而又着力刻画人物的历史感受、展示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剧作家尽情地挥洒笔墨,让他的主人公那么深情地去追忆、去缅怀,去寻觅历史的变迁,从而把关羽的思想性格揭示得更为深刻。 其实,这大段的抒情,与其说是关羽“多情”,毋宁说是关汉卿自己“多情”,是剧作家本人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因此,于面对面冲突到来之前,看似“闲笔”,却甚致力。

37

38 【驻马听】曲依旧从江水写起。俯瞰:水涌;仰视:山叠。
山水相竞不相让,所以会“水涌山叠”。 当年,周瑜和黄盖定下“苦肉计”,把曹军将士烧得屁滚尿流,曹操只好惨败返回北方。 而今,这江水犹热,但年少的周郎、可怜的黄盖今又安在?都已不知不觉“灰飞烟灭”了! 想到此,关羽不禁伤感起来,“好教我情惨切”,已全然不是站在自我营垒发出的感慨了,而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历史沧桑感。

39 由此推出“(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先白后唱,以铿锵有力的诗的语言,把关羽豪迈英武的怀抱和盘托出,也把整个曲子引向一个最高的音域和境界。

40

41 一个真正英雄的情怀中,永远都有着悲悯,换言之,壮怀一定是与悲情相连的。
浩荡长江,英雄血泪,这就是家国悲壮。   我们都熟悉三国中的故事,其中写了那么多起伏跌宕的情节,写了那么多的历史过往,但是它在文人心中激荡起来的是什么呢?唯有一片苍茫而已。也许在历史中,谁得天下,谁失天下,才是大家真正关注的结果;但是对文人来讲,不以成败论英雄。

42 〔驻马听〕一曲,脍炙人口。清人杨恩寿认为,关羽登船后,“掀髯凭眺,声情激越,不减东坡‘酹江月’。当场高唱,几欲裂铁笛而碎唾壶。”(杨恩寿:《词余丛话》264 页)

43 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
这里有嗟叹,有悲悯;有实叙,有幻觉;有历史沧桑感,有澄清宇内之情。全曲既慷慨,又低回,真是思绪万千而又大气包举,宛如一首沉雄壮丽的史诗。 而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先酣畅地让他敞露心曲,让“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的战将惨切地感叹战争,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希望消弭战争的英豪。

44 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总评《关大王单刀会》曰:“不特命词之高秀,而意象悲壮,自足笼盖一时”,词既高秀,意象又悲壮。
清代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中之《单刀会》则专门评论【新水令】、【驻马听】二曲云:“感慨苍凉,洵为绝唱,而‘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一句,尤为神来之笔。”更是激赞。

45 前有面对着“千丈虎狼穴”般的威严阵势,关羽回想当年水涌山叠,决胜赤壁,“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驻马听】),更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后有面对光阴如骏马,浮世似流水,关羽感慨的是“想古今立勋业,那里也舜五人、汉三杰?两朝相隔数年别,不付能见者,却又早老也”(【胡十八】),建功立业、报效邦国的心急情切之状,溢于言表。

46 经过关羽面对江景抒豪情、寄壮志这么一延宕,剧情才进入“单刀会”——关羽舍舟登岸,与鲁肃相见,矛盾冲突正式揭开。
鲁肃当然不会笨到“直奔主题”的地步,先敬酒,再叙友情,一一罗列关公的仁义礼智,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提到:“将军。。。。。。惜乎只少个信字”,具体的,就表现在多年前借的荆州至今还没有归还。他颇用了一些外交辞令,道:“近日鲁肃低情曲意,暂取荆州,以为救民之急;待仓廪丰盈,然后再献于将军掌领。”话说得滴水不漏,且十分的客气。听了这番话,关羽一针见血道:“你请我吃宴席来哪?是索荆州来?”

47 鲁肃听了竟缩了回去:“没、没、没,我则这般道。孙、刘结亲,以为唇齿,两国正好和谐。”关羽借着这话题,连珠炮似的把鲁肃教训了一番:
【庆东原】你把我真心儿待,将筵宴设,你这般攀今览古,分甚枝叶?我跟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番成吴、越! 你若是真心设宴请我,就不要这般说古论今、之乎者也,就不要这样远兜远转、诗云子曰。现如今孙刘两家的关系好着呢,可不要因了这场宴会而当下撕开面皮!

48 两人交手,亦即两国交手,第一个回合就胜败自现,鲁肃拖泥带水,关羽理直气壮,鲁肃又想讨还荆州又不想得罪人,他补充说的那几句好话正好给关羽抓住把柄,形势翻转,鲁肃反倒居于劣势。
鲁肃当然不服、当然不甘,他批评关羽“傲物轻信”,把当年的借城事又絮絮叨叨讲了一遍,这回关羽不跟他在道理里兜圈子了,径直说:“鲁子敬,你听的这剑戛么?”“我这剑戛,头一遭诛了文丑,第二遭斩了蔡阳,鲁肃啊,莫不第三遭到你也?”吓得鲁肃又连说了几个“没、没,我则这般道来。”关羽问:“这荆州是谁的?”鲁肃大声答:“这荆州是俺的”,引出了关公下面一曲:

49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
这段话句句批驳鲁肃的“俺的”,一句一个“汉”字,历历如贯珠,把汉家三百年的基业列数了一遍,目的在于:使东吴讨还荆州的要求成为无理要求。关公的大道理一摆上台面,鲁肃刚才讲的那么多全成上不了台面的小道理了。关羽一面讲政治道理,一面不失时机地加以武力威胁:“这剑戛二次也”:

50 【雁儿落】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这剑饥餐上将头,渴饮仇人血。
【得胜令】则是条龙向鞘中蛰,唬得人向坐间呆。今日故友每才相见,休着俺弟兄每相间别。鲁子敬听者,你心内休乔怯,畅好是随邪,吾当酒醉也。 关羽的意思是自己并不想动武,可是腰间的“三尺无情铁”恼怒了,饥渴了,跃跃欲试了。那可是藏在鞘中的龙。关公又将鲁肃警告了一通,说自己已经醉了。 至此,在关、鲁智斗的第二个回合中,又是关羽取得胜利。鲁肃一听他说出“醉”字,知道关公可能要告辞,他先礼后兵,欲执行第二套方案。

51 一个暗号,上来一个“臧宫”(人名,作者虚拟的人物),嘴里念念有词,从五星到五岳,从五德到五音,念到“五音者,宫、商、角、徵、羽”的“羽”字,有甲士拥上,关公一看就不对,宝剑击案,直截了当问鲁肃道:“有埋伏也无埋伏?”鲁答:“并无埋伏。”关云:“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段!”鲁说:“你击碎菱花。”关答:“我特来破镜!”关公一语双关,既表明斩断与东吴的联盟,又威胁要“破”鲁肃这个“镜”(敬)。

52 【搅筝琶】却怎生闹炒炒军兵列,休把我当拦者!(云)当着我的,呵呵!(唱)我着他剑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张仪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闪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
可以想象这里的表演,一定是关公揪住鲁肃,把他当做人质,嘴里说:“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关公手里,连鲁肃的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关公了。关羽反客为主,反不利为有利,取得了第三个回合的胜利。

53 关公牢牢拽着鲁肃的手,直将他拉到岸边。这时关平他们的接应船正好靠岸,关公这才缓缓地松开手去,顺势高高举起,频频挥动,以示惜别。舟船渐渐远去,关公环顾四周,嘴角浮起了胜利者的微笑:
【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艄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醉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54 胜利返航,还不忘一路上看着景回去。江岸上”紫袍银带公人列“,明知都是些欲害他的人,现在,不妨把他们看作送行的队伍吧!芦花、晚霞、江风、急帆,都是关公轻松喜悦心情的衬托,悠然自得,还告诫艄公慢慢解缆,好欣赏棹点船动、被搅碎的江心之月。波分船开之际,尚不忘向东吴的老兄们致歉:承管待,多承谢,“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只好对不起了!多有得罪了!——这关云长,还挺幽默!

55 关于鲁肃意欲收回荆州、关羽单刀赴会之事,史书上的记载比较简单:
裴松之注《三国志》中的《鲁肃传》引《吴书》的记载:鲁肃亲赴关羽驻地,指出刘备有“翦并荆州之土”的意图,以“贪而弃义,必为祸阶”为由,劝关羽将荆州交还东吴。对此,“羽无以答”,颇为窘迫。

56 又陈寿《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国家区区夲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57 这就是后来民间和戏曲舞台上广为流传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的故事本源。
我们注意到,实际上双方都是“单刀赴会”。而且,和鲁肃争辩者不是关羽,而关羽当时也无话可说。

58 在《单刀会》里,关汉卿突破了历史情境的制约,不仅通过艺术虚构把关羽塑造成孤胆英雄,而且将信誉之争改变为“正统”之辩。
这一变动,境界全出。剧中关羽的一举一动,无非是捍卫“汉家”基业。在“汉家皇统”这一前提下,鲁肃“讨还”荆州的行为,显然是无理取闹,故而关羽质问鲁肃:“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沉醉东风】)鲁肃反而理亏,无词以对,正义则属于蜀汉一方。这样的言辞、口吻,与宋元间一般民众所认同的“刘蜀正统论”是一脉相承的,在民族斗争激化的特定背景下,这也多少反映出人心向背。

59 在元初,经历战乱和社稷巨变,目睹百姓颠沛流离的关汉卿,写出《单刀会》,显然寄寓深意。“闻鼓鼙,思将帅”,他以浓墨重彩歌颂关羽,是在呼唤英豪。他希望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即可解民于倒悬并光复基业的英雄人物。 联系到当时蒙古铁蹄迅速踏碎金、宋故土乡关的惨烈现实,关羽的形象就分明是一个民族英雄的铮铮铁骨和昂昂雄姿了。

60 可悲的是,呼唤英豪的关汉卿,却敏锐地觉察到,英豪往往落得悲惨的结局。在另一部写关羽、张飞死后托梦故事的历史剧《西蜀梦》(《双赴梦》) 中,他以深沉的笔触,提出了一个令人气结、发人深省的问题。刘备西蜀称帝以后,甚为思念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见贼星耀亮,而将星黯淡,心知关、张二人已死,但又不敢明告刘备,只得扯谎。某日,关羽、张飞阴魂相遇,给刘备托梦,悲愤不已,请刘备为他二人复仇。

61 张飞像

62 左:关羽铜像 右:佛教护法神——关羽

63 剧本一方面表现了刘备心劳意攘,行行坐坐,只是思念关羽和张飞,细腻地展示了作为一个帝王思良将忆忠臣和结义兄弟的手足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晨占易理、夜观天象而得知关羽、张飞被害后痛失柱国栋梁,“再靠谁挟人捉将?再靠谁展土开疆”的迷茫和感慨。 剧本着重写了两个方面:一是以昔日雄赳赳的英豪,与今日昏惨惨的冤魂作对比;一是以关、张生则救助天下、死却无人救援作对比。

64 在《西蜀梦》的第四折,张飞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唱词:“俺哥哥丹凤之躯,兄弟虎豹头,中他人机彀,死的来不如个虾蟹泥鳅!我也曾鞭及督邮;俺哥哥诛文丑,暗灭了車胄,虎牢关酣战温侯。咱人‘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壮志难酬!”(【滚绣球】)“任劬劳,空生受,死魂儿有国难投”。 剧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乱世无常,人命如蚁,英豪如关羽、张飞,尚且是“横亡在三个贼臣手,无一个亲人救”,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了。 可以说,“英豪死了”便是《西蜀梦》的主题,在英豪轻易地死于小人之手的时代,谁来救天下苍生,则是《西蜀梦》的潜台词。

65 “腔子内血向成都闹市里流,强如与俺一千小盏黄封头祭奠酒” ,张飞的魂魄满腔怒火,这种誓杀叛徒,手刃内奸,“直取了汉上才还国,不杀了贼臣不讲和”的沸腾热血和壮烈情怀,与关汉卿所目睹身受的山河破碎、黎庶涂炭、旧章陵替、故国陆沉的时代际遇及内心深处的痛切期冀,恐怕也并非没有关联的吧? 注:“哭诸葛”视频

66 《单刀会》与《西蜀梦》,同是三国故事题材的剧本,却表露了剧作家两种不同的意旨,二者构成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做是关汉卿对一个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
《悲壮的英雄气概》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67 《思考题》 .一、谈谈关汉卿《单刀会》的谋篇布局(参考答案见下页)

68 铺垫蓄势 抒情写意 从《单刀会》全剧情节结构看,充分显示出关汉卿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匠心。要把丰富的内容涵纳到有限的一本四折之中,把人物写活,不能不进行巧妙的调度安排。关汉卿围绕题旨进行了巧妙的布局谋篇。第一、二两折的反复陈述,起到铺垫和蓄势的作用,渲染烘托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盖世威风,为关羽正式出场造成咄咄逼人的气势。第三折关羽出场亮相,正面描写关羽其人,使前两折的渲染烘托落到了实处;但这一折仍不写关羽与鲁肃的直接冲突,只是从关羽个人角度着笔,所以这一折连同第四折的开头,对于直接冲突的高潮来说,仍然是铺垫和蓄势。第四折开头,从时间上看,只写了渡江赴会的短暂时刻;从内容上说,只写了关羽的引吭高歌,动作性并不明显。剧作家却有意延宕剧情,忙里偷闲,着意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的时刻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所以剧作家才于此浓施笔墨,尽情挥洒。这样安排,对题材的思想内涵,起到进一步深入开掘的作用;对剧情的进展则起到进一步蓄势的作用,使后面直接冲突的高潮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度。

69 《单刀会》情节结构方面的这种特点,与它很强的抒情性的特点正相适应。可以看出,《单刀会》的主旨不是要再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故事,也不是要刻画发展的、复杂的人物性格,而是要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时代感受。

70 这种感情就是对历史上英雄豪杰之士的爱慕和向往之情,这种感受就是民族矛盾尖锐时,受压抑民族的郁闷和不平。无论是乔公、司马徽,还是关羽,他们在剧中的唱段都表达了这种感情,不仅内容相似,而且语调也是相同的。从情节进展角度看,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从戏剧动作角度看,动作极微,所以这样写,完全是情感强化和深化的需要。又如戏剧的结局,关羽以智勇取胜,其实这在前三折中已作了预示和说明:前两折便预示了鲁肃必败的结局,第三折中关羽的道白则说明了他将采取的对策。这样安排,不仅使观众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还交待了将要发生的事情,显然剧作家并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和动作的紧张。这样虽不能使观众倾服于情节的出乎意料,却使人注意体味剧中情境的设置和人物内心情感波澜的展示。这也许是剧作家艺术匠心之所在。剧中着意表现的是人物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讲,是剧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

71 二、例说“义薄云天”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能想起那些“义薄云天”的人和事? 在汉代,就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提出要削藩的政治家晁错, 民族气节传诵千古的外交家苏武等等。 为挽救北宋内政外交的困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不惧个人的荣辱得失,毅然掀起了政治改革的先河; 后继者王安石更是忍辱负重,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气概,再次进行改革。

72 决意效法程婴故事的文天祥,道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明朝简直就是宋朝的翻版,同样涌现出了许多折射出儒家思想生死情结的悲壮故事。先是出现了不畏天下权贵势力的改革家张居正; 后来又有抗清名将袁崇焕以文臣领兵,在辽东独拒后金举国之师,成为不可逾越的铁锁雄关; 在国家倾覆之际仍有抗清名将史可法书写最后的壮歌, 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

73 关羽的忠义:“忠”理当是对国家而言的,是属于公的范畴而“义”则是和刘备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带有了私的成分,对于曹操所授的战袍,则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因为“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三国演义》二十五回),这就是关羽的“义”,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   “义释曹操” 结句:英雄用理想主义和民族大义书写自己的墓志铭。

74 三、什么是真正的“义”? 1、举出自己知道的带“义”的成语,理解人们对“义”的感情认知。 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不容辞/英勇就义/义愤填膺义重如山 2、内涵。 指“刚正忠孝之气节”。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帮朋友走出困难。但是前提是讲原则,并非无知和盲从。 哥们义气不讲原则,以维护小团体利益为出发点,为了报恩或复仇,不惜牺牲和损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对不是自己的"哥们"则不讲感情,不讲友谊,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害人、害已、害社会。是一种无知和盲从、非理智的行为,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 

75 3、义的境界 A. 义利之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主张:以“义”制 “利”,使两者在社会发展的动态中保持某种“平衡”,由此取得社会稳定与发展。

76 B. 民族大义与国家大义 (1)中华民族而非汉族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的“世纪握手”让海外华人充满期待,海外华文媒体在纷纷持续关注的同时,对此次会面不约而同的发出“民族大义为先、家国梦待圆”的真情呼唤。 (3)张自忠:民族大义,舍身成仁 。 (4)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青春换来的民族大义。 (5)有些置民族大义于脑后的年轻人,为了名和利竟做些有辱国格的事。我为她们感到悲哀。 (6)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在珍珠港事件的前夜,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在他们的潜艇里高唱日本国歌,泪流满面,决心为了民族利益发动大规模战争。希特勒说:一切为了德意志!斯大林说:“一切为了苏联的安全”,让苦难的波兰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7)急人之困,情系国家、民族、人民。四川特大地震中,我们就要穷己之力帮助他们,帮助国家!

77 四、文中哪些内容感动了你? 程婴 忍辱负重 杀身成仁 公孙杵臼 慷慨牺牲 舍生取义 纪君祥悲剧《赵氏孤儿》把屠岸贾单独杀孤,改成要杀举国与赵氏孤儿同岁之孤儿;把公孙杵臼买他人之子换孤,改成以程婴亲子换孤。悲剧色彩更加浓重,更加彰显儒家的主流人格精神。王国维认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78 五、程婴、杵臼的“义”可取吗 ? 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方法论。 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悲壮,生者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尽一代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


Download ppt "第八章第二节 悲壮的英雄气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