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解读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02年9月
2
本《课程方案》共有七部分组成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提出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指导意见 四、课程标准和 教材编制
着重说明本《课程方案》的设计思想、改革要点,以及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结构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标准和 教材编制 提出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指导意见
3
本《课程方案》共有七部分组成 五、课程实施 提出课程推进、实施和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 六、课程评价
提出学生学习、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和成果评价的指导意见 七、课程管理 与保障 提出课程管理、课程培训、课程保障的指导意见
4
一、《课程方案》概述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改革要点
5
(一)课程理念 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
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以学习方式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一、《课程方案》概述
6
1、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7
2、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特点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多元智能。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8
2、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特点
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 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9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加强“三义”教育,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树立“三观”。 培育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 开阔视野和胸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了解世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意识。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0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特色,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综合德育功能。 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强调“行在知前,知行统一”德育原则,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1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2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重视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3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4
5、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加强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同步发展。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5
5、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 加强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6
5、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重视课程结构的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7
5、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课程方案》概述/(一)课程理念
18
(二)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特点,确定中小学培养目标。
为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落实培养目标,中小学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 一、《课程方案》概述
19
(二)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目标”和“五种学习经历”,确定中小学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重点,从“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 的要求出发,建立课程结构。 一、《课程方案》概述
20
1、中小学培养目标 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描述的是21世纪的上海对于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体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分学段培养目标依据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制订,并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进行阐述。 学科课程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1
1、中小学培养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要突出以下能力的培养: 阅读与交流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 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2
1、中小学培养目标 各学科课程目标要突出以下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国家意识和政治信念。 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
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3
2、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4
2、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本方案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 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
体育与健身的经历。 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 社会实践的经历。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5
3、向学生提供八大学习领域的课程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 数学学习领域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 技术学习领域 艺术学习领域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6
4、建立课程结构 根据共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基础要求,构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根据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改革要求,构建研究(探究)型课程。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7
4、建立课程结构 研究(探究)型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是单独设立,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称为研究(探究)型课程Ⅰ。 二是置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之中,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渗透,称为研究(探究)型课程Ⅱ。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8
4、建立课程结构 各学习领域与三类课程的关系 (表1) 学习领域 课 程 类 别 语言文学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探究)型 课程
各学习领域与三类课程的关系 (表1) 学习领域 课 程 类 别 语言文学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探究)型 课程 数 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艺 术 技 术 体育与健身 综 合 实 践 一、《课程方案》概述/(二)课程设计思路
29
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三)课程改革要点 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加强信息科技和外语教育。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一、《课程方案》概述
30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三)课程改革要点 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 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一、《课程方案》概述
31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 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 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 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型和各学习领域的比重,落实基础学力。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2
八个学习领域各学段课时比例(%) 学习领域 小学 初中 高中 语言文学 33.7 21.4 15 数学 11.8 10.7 7.5 社会科学
7.7 自然科学 技术 3.3 5.2 体育与健身 8.9 8.8 艺术 10.6 5.3 2.5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3
三种类型课程各学段课时比例(%) 课程类型 小学 初中 高中 基础型 82.2-82.8 67.3-68.7 52.8-53.7 拓展型
探究(研究)型 3.0 5.3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4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强调课程的整体性: 在有关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整体设计十二年一贯的课程体系。 加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自的优势。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5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强调课程的整体性: 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学习领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 增设艺术、科学、社会等课程,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6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设置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的八个学习领域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课程的选择比重,以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7
2、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 加强信息科技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并形成“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 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拓宽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地融合,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8
2、加强信息科技和外语教育 加强外语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外语课程,建立学生接受收12年外语教育的机制。
加强外语教师、外语教材和外语学习氛围的“三项建设”。 以培养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重视多语种教育。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39
3、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制订《关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逐步建立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学科网站或网页,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0
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建立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1
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增设研究(探究)型课程:
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制订《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学科中的渗透。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2
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
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3
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 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方式的指导意见》,通过改进各学科的学习训练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训练体系。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4
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 充分关注学习训练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训练体系中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加强信息技术在训练体系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训练支持平台。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5
6、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拟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 ,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推进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改革。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6
6、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学校数字化学生档案和市、区两级的数字化质量监控系统,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评价的数字化评价平台。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7
7、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适当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充足的空间。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逐步实现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一、《课程方案》概述(三)课程改革要点
48
二、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aims) 分阶段目标:分类抓要点描述 学科的课程目标(goals) 分阶段层面目标
课程目标和要求(objectives) 分阶段目标:分类抓要点描述 分阶段层面目标 分领域目标与活动建议
49
二、课程培养目标 总目标 分学段目标
50
1、总目标 通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培养目标
51
2、分学段目标 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正直;讲文明,守纪律。 二、课程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 (一——五年级) 初中阶段 (六——九年级) 高中阶段 (十——十二年级) I 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正直;讲文明,守纪律。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有责任感,有团队精神;热爱生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言行文明;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基本的国情和国策。 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国策,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素养;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关爱生命,守信惜时;具有国际视野;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培养目标
52
2、分学段目标 目标 小学阶段 (一——五年级) 初中阶段 (六——九年级) 高中阶段 (十——十二年级) II 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好奇心,敢于提问;具有最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初步的信息素养,初步具有听说读写算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具有最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拥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具有阅读、表达、计算和实验、实践的基本能力;敢于质疑,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能力和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习化社会所需的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会用一种外语进行一般的交流;基本树立起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 二、课程培养目标
53
2、分学段目标 目标 小学阶段 (一——五年级) 初中阶段 (六——九年级) 高中阶段 (十——十二年级) III 喜爱体育活动,初步懂得有关健康的基本知识及科学锻炼身体的简单方法;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懂得关心,乐于合作,不怕苦,不怕困难。 具有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的知识、技能和习惯;初步具备自理、自律的能力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关心,善于合作,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的选择学习的能力,形成发展个性特长的基础。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鲜明的个性,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对今后的生活和发展能作出恰当的选择与规划。 二、课程培养目标
54
2、分学段目标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有热爱美和欣赏美的情趣;初步具有感知美、表现美的基本能力。
小学阶段 (一——五年级) 初中阶段 (六——九年级) 高中阶段 (十——十二年级) IV 有热爱美和欣赏美的情趣;初步具有感知美、表现美的基本能力。 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欣赏美、表现美的基本能力。 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 V 爱劳动,能生活自理,学会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公益劳动,掌握一般的生活技能。 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能一般地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掌握一定的择业知识。 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能力,尊重各种劳动,初步树立创业意识。 二、课程培养目标
55
三、课程结构 整体设计12年一贯的普通中小学课程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 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56
强调小学 、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整体设计,以确保12年中小学课程的整体连贯性。
1、整体设置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课程 强调小学 、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整体设计,以确保12年中小学课程的整体连贯性。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和高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设置课程。 科学、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12年一贯的综合与分科呈“合—分一体” 的整体设置。 三、课程结构
57
2、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它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三、课程结构
58
3、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基础型课程反映共性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拓展型课程分为学科(小学为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学科部分为选修,社会实践部分为必修。 三、课程结构
59
3、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研究(探究)型课程为必修。单独设置的研究(探究)型课程Ⅰ一般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宜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研究(探究)型课程Ⅱ渗透在其他两类课程的教学中。 三、课程结构
60
4、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分配 课程设置表 三、课程结构
61
5、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关于教学总时间: 每学年教学时间共40周 (高三学年为36周)。
新课授课时间每学年按34周计 (高三学年按30周计)。 三、课程结构
62
5、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关于每周课时总量: 小学控制在32—35节。 初中控制在37—38节。 高中控制在40节以内。
三、课程结构
63
5、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关于高中阶段限定性拓展内容的课时: 语文、数学、外语累计各不超过170课时。
体育与健身累计不超过196课时。 思想政治累计不超过90课时。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累计各不超过120课时。 三、课程结构
64
5、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关于学校的课程计划: 具体科目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不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遵循本《课程方案》基本设计思想前提下,设计学校的课程计划。 三、课程结构
65
5、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关于《劳动技术》、研究(探究)型课程和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课时安排: 可分散安排,也可相对集中安排;学校可适当设置机动课时,以安排时政教育、乡土史地及其他专题教育 。 三、课程结构
66
5、关于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的说明 关于部分学科课程的名称: “思想政治”课程一栏的课程名称,其中一至五年级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六至九年级为《思想品德》课程,十至十二年级为《思想政治》课程。 三、课程结构
67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 (一)课程标准编制 (二)教材建设
68
针对基础型课程编制三个《学习领域指导纲要》、二十个学科《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
(一)课程标准编制 课程标准的作用及总体编制要求。 针对基础型课程编制三个《学习领域指导纲要》、二十个学科《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 针对拓展型课程编制《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针对研究(探究)型课程编制《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
69
1、课程标准的作用及总体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审查、课程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反映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要处理好知识性与教育性、基础型与先进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接受性与探究性等多方面的关系。 要根据学科特点,加强德育教育。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一)课程标准编制
70
2、针对基础型课程,编制《学习领域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指导纲要》的编制: 要求从整合的角度,提出该学习领域的共同目标,学习过程的共性要求和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一)课程标准编制
71
2、针对基础型课程,编制《学习领域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编制: 要求阐明该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提出课程实施的有关建议。在内容与要求部分,要包括该学科作为基础型课程部分的内容与要求、部分属于该学科的拓展型课程部分的内容与要求以及属于该学科范围的研究型课程的一些课题研究内容;还要从教材、教学、评价、保障等方面,提出实施指导意见。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一)课程标准编制
72
2、针对基础型课程,编制《学习领域指导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
《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制: 根据学科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及选择性,编制《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一)课程标准编制
73
3、针对拓展型课程,编制《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对拓展型课程的内容选取和课程实施作出原则性规定和指导性意见,体现出拓展型课程的层次性、广域性和选择性。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一)课程标准编制
74
4、针对研究(探究)型课程,编制《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
《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 要对研究(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出导向性要求,体现研究(探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四、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建设/(一)课程标准编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