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专题三: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王瑞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专题三: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王瑞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三: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王瑞楠

2 一、素质教育的由来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 四、素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

3 一、素质教育的由来 20 世纪末, 为切实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我国教育界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帜, 同时, 基础教育界经历着一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回溯历史, 素质教育从酝酿到正式提出, 是有一个过程的。分析这一过程, 可以感受中国基础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了解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较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概念本身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4 ( 一)基础教育中“应试”与“纠偏”的拉锯战
第一,从1983 年到1985 年, 恢复中职、中技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1986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1989 年,试行高中会考制度。 第四,1992 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的统考做法, 实行小学上初中直升和就近入学制度。

5 第一,80 年代初进行的知识与智力、能力关系的理论大讨论。
第二,1984年,非智力因素( 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大讨论 第三,1985年, 目标的理论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之中并成为一种指导思想。 第四, 80年代末, 中小学教育改革,德、智、体全面发展。

6 ( 二) 素质教育的正式提出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1987年第2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一篇《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改革》的论文,这可能是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一篇文章。 1988年,《上海教育》一篇短评,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此后素质教育的研究轰轰烈烈起来。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7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岚清: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小学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7 年, 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总结交流了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先进地区的经验, 并全面研究部署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

8 ( 三)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跨世纪的教育主题 1998 年底, 国家教育部制定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施工蓝图———《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 年6 月,新时期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年6 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中小学“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9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队伍 ( 二) 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国家教育的竞争

10 ( 三)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教育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 ①学知(learning to know) , 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②学做( learning to do) , 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 ③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④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 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11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 所谓素质, 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熏陶和教育培养而形成的稳定的品质。个体的素质结构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 即身体层面的素质, 即体质; 心理层面的素质, 即心理品质; 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 即素养。

12 所谓素质教育, 简要地说, 就是以培养人的多方面和谐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1997 年山东烟台会议: 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 二)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指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独有的根本性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 概括起来, 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 也被称为“三大要义”。

14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 第一, 培养目标与着眼点不同, 从更深层次上看, 两种教育模式的价值取向不同。 第二, 教学内容方面有区别。 第三, 教育方式有区别。 第四, 教育效果不同。

15 联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共存于中小学教育之中, 相互渗透联系。素质教育并不笼统地反对考试, 相反, 考试永远是检测教学结果、检测学生各项素质质量的基本手段。学生的素质好就包括有考试能力强这一特点。 从应试教育方面看, 也并非完全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它只不过把记忆知识、解题能力、应考的心理等素质当成了教育的全部。

16 ( 三)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第一, 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性质看。 第二, 从素质教育地位看。
第三, 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方针相辅相成。

17 四、素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 进行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 实际是一场深刻系统的教育改革。这项巨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导向与政策保障。然而, 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到位, 还要取决于学校及其教师的工作。

18 ( 一) 转变思想,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 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观念 2.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观

19 ( 二) 改革课程, 改进教学方法 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 开发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发展性教学模式。即是能在某一或某几方面有效地形成或增强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 要求: 第一,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知识、方法- 情感、态度- 品德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不再把知识的传授当做唯一目标。 第二, 通过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爱学、乐学。 第三, 创设知识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创造,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和技术途径, 积累经验, 增长智慧, 体验成功。

20 ( 三) 创造德育新方法, 提高德育成效 1. 自主道德教育方法
自主道德教育方法指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促进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自我教育、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2. 道德实践教育方法 道德实践教育方法是知行统一的方法, 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 从实践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 并以受教育者的实践为检验、评价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的方法。

21 3. 将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 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 以人育人、教人做人的教育, 因此多采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人际交往、情感感化、个别谈心、修身养性、表扬激励、躬行践履等具有人文特点的教育方式。把信息科技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教育之中。

22 ( 四) 提高师资质量, 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补充、更新知识结构。 补充更新的知识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补充所任学科及相关的知识。第二类是计算机知识。第三类是教育科学知识。 学习、锻炼, 形成新的教育技能。

23 再 见


Download ppt "专题三: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王瑞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