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臺灣日治時期人物 巫慧珍老師製作
2
1 2 3 4 5 6 7 8
3
林獻堂
4
林獻堂名朝琛,號灌園,以字行﹔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一日出生於阿罩霧庄(今台中縣霧峰鄉),霧峰林家是前清時代台灣中部最顯赫的豪門大族,與北部林家(板橋林本源)齊名。他七歲啟蒙,由家人在自宅的「蓉鏡齌」設私塾,讓他承襲傳統教育。十五歲那年,台灣割讓日本,雖一度為避戰禍攜眷內渡,但仍返台
5
處於殖民政府的統治下,科舉的路已斷,但他不願接受異族文化,繼續治舊學,十七歲再習經史,可說是儒家思想所薰陶的人物。 台灣淪日統治後,其父林文欽決心不涉政治,專心經營樟腦外銷事業,不幸於四十六歲壯年病逝香港,此後,二十歲的林獻堂遂成家族「代言人」。
6
日人有意拉攏這位新生代的領袖人物,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委以霧峰區長之職,他雖一度請辭,但仍拗不過日閥的「好意」,勉以受命。 二十五歲,這位「阿罩霧三少爺」膺任「台灣製麻株式會社」董事,交遊日廣,見聞日增,思想領域也逐漸擴及新知識的追求;他開始涉獵上海「萬國公報」、橫濱「清議報」、「新民叢報」,他又得堂侄林幼春引介,廣覽梁任公的著述,對這位當代「新民」仰慕不已──這也算得上是他日後成為「台灣第一公民、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及文化的保姆」(
7
蔣渭水
8
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不僅是位領導「倡民權,爭平等」的非武裝抗日運動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受歡迎的醫師以及成功的商人(經營春風得意樓)。但他卻非豪門子弟,年少時當過乩童,也在宜蘭市政府做過工友。二十一歲(一九零九年)考入台北醫學院,從此不僅接受了現代教育, 也產生了「政治熱」。
9
一九二一年,蔣渭水和林獻堂組成「台灣文化協會」。 當過醫生的蔣渭水,曾對當時的台灣社會開出一份診斷報告書。
10
患者:台灣。 姓名:台灣島。 年齡:一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原籍:中國福建省台灣道。 現住所: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職業: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 遺傳: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素質:為上述聖賢後裔,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既往症:幼年時,﹝及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性高尚,身手矯健。 自入清朝,因
11
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日下。轉日本帝國後, 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為因慢性中毒長達二百年之久,不易霍然痊癒。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固, 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虛榮、寡廉鮮恥、 四肢倦怠、惰性滿滿、意氣蕭沉、了無生氣。 主訴:頭痛、暈眩、腹內飢渴感。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裡因富於思考力,但已二、三嘗試問題世家詢問, 其回答卻不得要領,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 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事,便目暈頭痛。
12
預斷:因素質純良,若能施以適當療法,尚可訊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 遷延
療法:原因療法,及根本治療。 處方: 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 補習教育 最大量 幼稚園 最大量 圖書館 最大量 讀報社 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上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大正十年(民國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治醫師 蔣渭水
13
蔡培火
14
蔡培火,號峰山,生於西元一八八八年,祖籍福建泉州。七歲時喪父,兄因抗日而被捕,因此,他的母親便帶著全家逃到福建石湖避難,之後再回到北港定居。
15
十八歲,蔡培火就讀台灣總督府設立的「國語學校師範部」,在當時已稱的上是台灣的最高學府了。畢業後,他曾擔任公學校的教員;民國三年,林獻堂創設台灣同化會,目的是爭取待遇的同化,要求平等之意,但才成立一個月多,就被台灣總督府下令解散,受解散該會的波及,蔡培火於是被免了職。
16
民國四年,蔡培火因受林獻堂資助下赴日本留學,考進日本官立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於民國九年,畢業返台。在日本留學期間,他信奉基督教甚深,並與林獻堂商洽,創辦一所私立中學,想藉以彌補日本人對台灣老百姓教育的不平等,起初台灣總督不允許台灣人私辦,但經過一番努力爭取,一年多後,終於得到了批准,創辦起私立台中中學(今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
17
蔡培火對於日本的統治,小就有很大的反感,因此自東京接受高等教育返台後,繼續以同化會之精神幫助林獻堂,再度進行政治運動,成立文化協會。
文化協會在多數人鼎力推動下,不久就成立了「六三法撤廢同盟會」。 蔡培火之後更協助林獻堂創辦台灣新民報,並要求設置「台灣議會」,在此期間,蔡培火被日本人關進監獄四次。
18
台灣總督府對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政治活動,曾派人個別勸誘從事這些活動的人,要他們放棄政治活動,或作為日本人的間諜,不聽從者才關進監獄裡,所以參予政治活動而發財的人很多,但蔡培火始終未被利誘。 當文化協會四分五裂時,由左派控制了文化協會,改名「新文協」,蔡培火憤而和左派斷絕,這也就是蔡培火能明辨是非、堅守立場的明亮之處。
19
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蔡培火很興奮,立即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民國三十六年,他當選了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民國三十八年,曲廖溫音女士為第二任太太,民國三十九年,被當時台灣行政首長陳誠任為內閣的政務委員,連任十五年後請辭,之後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直到民國七十二年去世為止。
20
賴和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本名賴河,筆名懶雲、普生、走街先、灰、安都生等,又名賴葵河,曾署名「硬骨漢」
1926年1月1日,賴和在《臺灣民報》86號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鬥熱鬧〉。他在創作之初先用漢文思考,用北京化寫了之後, 在改成臺灣話。
21
因此,賴和的小說融入了方言、俗諺,爾以台灣的心描寫臺灣的事。賴和不僅是個優秀的作家,也是個盡責優異的編輯。
主持《臺灣民報》文藝欄期間,發覺提攜不少文學少年。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後,賴和雖然隸屬於台灣民眾黨, 但也擔任新聞協臨時中央委員。
22
連橫 連橫初名允斌,譜名重送,字武公、天縱,雅堂(堂或棠)是號,又號劍花,別署慕真。一八七八年二月十七日(清光緒四年正月十六日)出生於台南府寧南坊馬兵營,此地也是劉永福的「台灣民主國」抗日所在。 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將余文儀「續修台灣府誌」送給他,並且訓示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二十歲時負笈上海,入聖約翰大學學習俄文,但其母親催促他返台完婚,而放棄學業歸台。
23
回台後,他以詩會友,只要「詩社」有集會,他經常和大家一起相唱和。二十二歲時,台南「台澎日報」創刊,在報社擔任漢文部主筆,之後繼續服務於「台南新報」(是「台澎日報」與「新聞台灣」合併的)、「鷺江報」(廈門)、「福建日日新報」。 連雅堂於早年蒐集不少「台灣民主國」的文件,一八九九年立志撰述「台灣通史」。
24
一九00年孫中山先生來台北,以台北危機地(現長沙街一帶),指揮惠州起義,當時連橫任「台南新報」漢文部主筆。因為心儀孫中山,他後來自號「武公」,「那孫中山先生,他叫『孫文』;我連橫便叫做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他曾向女兒夏甸,也就是林文月的母親解說。
25
一九零六年,二十九歲,連雅堂感於「浪吟詩社」社友零落,就和陳渭川邀請趙鍾麒、謝石秋、鄒小奇、楊宣綠、連德裕等改制「南社」。一九零九年入盟由林痴仙創意的詩社「櫟社」。
「台灣通史」共三十六卷,約六十萬字,上至隋大業元年,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淪日,總共一千兩百九十年,共計有八十八篇。「台灣通史」問世之初,在日治壓力下,銷售不佳。但出書二十四年後因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內地人對淪日五十年的台灣勤況非常隔閡,因此商務印書館印行「重慶初版本」、「上海初版本」,以應各方需求,一時洛陽紙貴。
26
一九二四年二月連雅堂創刊「台灣詩薈」月刊,內容分有詩鈔(今人詩稿)、詩存(古人吟稿)、文鈔(今人文稿)、文存(古人文稿),另有傳記、雜錄、詩鐘、騷壇記事。「台灣詩薈」計發行了二十二期,至一九二五年十月因財務問題而停刊,因此辭去編務,連雅堂攜眷內渡,居於杭州西湖,但因中國北伐軍興,舉家返台擇居台北,寄寓「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並與友人經營「雅堂書局」,但他畢竟不是生意人,第二年「雅堂書局」,因不堪虧損而關門大吉。
27
連雅堂因日閥「禁其台語」,而是大家「忘其國語」,感到憂慮,為了盡善保存台語之責,決心對台語整理並發揚之。一九二九年開始編寫「台語考解」,於一九三三年完成,共費時五年。
一九三零年九月九日,台南「三六九小報」三日刊創刊,該報「為台灣語之闡明及研發起見」,自三十五號起連載連雅堂台灣語講座一年。
28
連雅堂晚年,耽於理佛。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的那年(一九三一年),連橫把獨子連震東送往大陸,他告訴兒子:「要求台灣光復,就需先建設祖國。」後來連橫也終老大陸,於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因罹肝疾,病逝上海。光復後,十歲的孫子連戰將其骨灰由重慶運回故鄉。
29
林幼春
30
林幼春,本名資修,字南強,晚號老秋。一八八零年出生,祖籍福建平和。林朝選-他的父親,曾經是廣東候補知縣;林痴仙是他的叔叔,是一名詩人,幼春與他感情甚篤,寫詩文方面常相伴行;林獻堂是他的堂叔,但小幼春一歲,是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要角
31
幼春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先後從林克宏、王君右讀經史,迨廣東三水梁鈍庵來台,為棟軍掌記室,幼春師事之於是詩文大進。因此,在日據時期與胡南溟、連雅堂鼎足而三,於台灣詩壇奉為一代泰斗。
林幼春因治警事件落獄三個月,算來應是霧峰林家入獄第一人
32
在十六歲那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中,台灣割給日本。一九零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叔父林痴先由上海返台,為了保存民族文化,和幼春、林獻堂、賴紹堯、蔡惠如、連雅堂等詩人在台中共創「櫟社」。台灣抗日政治運動的眾多結社,大多受到「櫟社成員」的幫助和支持。台灣陷日以後,本省有志人士,鼓舞民族思想,每以詩酒掩其跡,於是各地詩社相繼創立,是故日人據台五十年間,全省各地先後有二百餘社之詩文社出現,惟櫟社是台中最早設立而最具規模者,社員皆一時之選,牛耳騷壇,特著聲名。
33
民國前一年三月,梁任公應台灣遺民之邀請,偕其女公子及湯明水(覺頓)蒞台遊歷,幼春夙慕任公道德文章,居常則以能識荊為快,先是,戊戌維新失敗,梁氏東渡日本,發行新民叢報等,旨在鼓吹民主憲政,而文名益盛。梁任公既來台灣,即由林獻堂之安排,於萊園五桂樓下榻,時台胞遭受日人欺壓政策日久,訴苦無處,而梁氏適然戾止,有如亢旱之得甘霖,故賓主之歡觴詠之盛,媲美永和之蘭亭也。幼春「有陪任公先生夜坐分得會面兩字」二首,可見其一斑。又有奉和任公先生原韻之作。
34
「憂患餘生識此人,夷吾江左更無倫;十年魂夢居門下,二老風流照海濱。一笑戲言三戶在,相看清淚兩行新; 楚囚忍死非無意,終擬南冠對角巾。」近人李漁叔教授云,此詩一片淒楚之音,而最能傳出幼春心事,篇中雖有「三戶」及「忍死」等辭,寄意規復,然終以缺望之語為多,當時情勢如此,其志蓋重可悲矣。二老應指梁、湯;聞任公閱後,矜寵甚至,留台與賡和最多,幼春為梁鈍庵弟子,於宗法略見淵源,及後成詩,乃能卓然自立,可謂青出於藍矣。
35
一八一五年秋,與他感情甚篤的叔父林痴先逝於「無問草堂」,幼春傷痛欲絕。自痴仙、悔之先去世,櫟社漸趨不振,七年秋,清水蔡惠如提倡將其鄉友陳基六所創「鰲西詩社」,邀同櫟社社友在清水察家伯仲樓,合併召開聯誼會,為本省開詩社聯吟之先河。
36
一九一八年底林幼春與蔡惠如等人創立「台灣文社」。翌年元旦,創刊「台灣文藝叢誌」,幼春被選為理事共刊七年方止,文社之設,可攸關台灣文運至鉅,春致力文教復興,其功不可磨滅矣。
民國九年,台灣有識人士組織發起「台灣議會設置運動」,以啟迪民主思想與政治意識,此項請願,受選任同盟會專務理事。
37
一九二一年以蔣渭水、林獻堂為首的「台灣文化協會」的運動,林幼春也在此時參加民族運動、政治文化運動,幼春與從叔獻堂,更積極運籌決策,並舉辦各地公開演講以及夏季講習會,以政治史實為題材,強調立憲與專制之得失,指斥台灣警察橫暴不法,一時輿論大振;日本貴眾兩院,對請求設置台灣議會之請願案,均以「不採擇」或以「審議未了」為由予以扼殺。
38
一九二三年組成「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幼春被選為同盟會得事務理事,但日本採取高壓手段,以該結社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破曉,發動全島性的大搜捕,史稱「治警事件」,包括林幼春在內,有十八人被提起了公訴。在第一審判決,被告均被判無罪。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經二審終結,林幼春等數人被判監禁三個月。
39
林幼春二十餘歲即患有肺病,經常藉鴉片維持一息,判決後,林幼春因病正住在台中醫院,病雖未癒,但不堪警吏連日催處服刑,乃於一九二五年三月二日入台中監獄。乙未割台之後,這期間他的作品充滿著「亡國之哀音」,常以詩自遣,「獄中十律」堅定強韌,可與文天祥正氣歌、陸放翁絕筆示兒詩相媲美。 到了一九二零年代參加民族運動、政治運動,他對台灣的現實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二零年代運動的早期,運動內部關係重要的問題,大都事先請示林獻堂,林獻堂必定事先諮詢林幼春的意見然後決定。「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林幼春積極參加,並於第三回總會後出任協理的重職;「新民會」創刊的「台灣青年」雜誌(一九二零年)
40
到了一九二四年四月起改名「台灣」,成立股份公司,董事長由林幼春擔任;台灣雜誌後增刊「台灣民報」,他是報紙的重要撰稿人,更擔任期首任社長;一九二七年底,蔣渭水所領銜推動的「台灣民眾黨」,亦聘林幼春為顧問。 台灣的民族、政治運動,到了一九三零年代後,隨著中日關係的惡化、日政當局的高壓,而日漸沒落,林幼春的生活也趨於平淡。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病逝於霧峰,享年六十一歲。遺作有「南強詩集」四卷,「南強文集
41
郎靜山
42
杜聰明 杜聰明( 1893年8月25日— 1986年 2月25日),字思牧,1893年8月25日出生於臺灣淡水鎮北新庄,1986年2月25日去世。9歲入淡水北新庄車埕書房啟蒙,11歲入滬尾公學校並寄宿在滬永吉街,17歲以第一名畢業。
43
1909年以第一名考進臺灣的第一學府「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他的成績一直保持第一,1914年以醫學校十三回第一名畢業,1915年負笈日本,考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研究內科學。1922年升任醫學專門學校教授。與林雙隨〈霧峰林家之女〉結婚,同年12月16日獲醫學博士學位,是臺灣第一位榮獲博士學位之人。
44
1928年於《台灣民報》發表〈關於漢醫學研究方法之考察〉。1937年任職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戰後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1944年出版「藥理學概要」。1946年2月9日被推選為台灣醫學會會長,4月當選為臺灣省科學振興會理事長 ,7月當選台灣醫學會會長 ,9月6日當選為國民參政會會員。
45
1950年代,台大醫學院正式成立牙學科、藥學系等,而後與當時之錢思亮校長意見不合,1953年被迫離開台大。杜聰明博士於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擔當院長,一直到1966年才退休。一生作育英才、提攜後學,不遺餘力,貢獻於台灣之醫學教育。
46
並且積極從事鴉片、嗎啡、蛇毒等研究,發明減量弁毒療法及尿液檢查法,又自蛇毒中提煉鎮痛劑,自木瓜葉中製成赤痢病特效藥,不僅獲得極高的藥理學成就,而且濟世救人無數。1968年妻林雙隨去逝。1972年出版「杜思牧家言」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