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期中發表 海洋的悲歌—談鯨豚類的保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期中發表 海洋的悲歌—談鯨豚類的保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期中發表 海洋的悲歌—談鯨豚類的保育
學生:吳吟珊 三乙 就讀科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選修課程:台灣生物地理 學期別:91年度下學期 學分數:3學分 開課教師:鄭勝華

2 章節安排: 第一章: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流程 (三)相關論文回顧 (四)理論基礎與架構 (五)研究區域概述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流程  (三)相關論文回顧   (四)理論基礎與架構  (五)研究區域概述        第二章:淺談鯨魚 (一)鯨魚的分類 (二)鯨魚的分布    (三)鯨魚的行為與構造    第三章:台灣的鯨豚與保育 (一)分布地區特性   (二)臺灣鯨類名錄   (三)鯨豚問題面面觀  (四)鯨豚的保育 第四章:結論

3 第一章:序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鯨魚是個很特別的動物,不但是水中體積最龐大的動物,且是溫血的哺乳動物。由於鯨魚不但外型獨具特殊之處,生活方式也神秘莫測。令我對它又著迷又困惑,非常想認識這海中的巨靈。近年來賞鯨活動在臺灣造成觀光的熱潮,在尚未有賞鯨活動前,一般人只有在水族館才能有機會進距離觀看鯨豚。在早期,鯨魚因具有高價值的經濟利益而被大量補殺幾近滅絕。

4 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但現在藉由賞鯨活動,使得鯨魚成為觀光對象,因此我們除了觀賞其獨特的外型外,亦有必要對其生活習性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可說是珍貴的動物,不但可食用,鯨脂的用途也很大。從9世紀起,人類就開始捕殺鯨魚,不加節制,以至於鯨魚面臨瀕臨絕種的困境。本文希望透過了解台灣的鯨魚近況,分析鯨魚的生活習性,喚起人類珍惜鯨魚,保育這瀕臨絕種的動物。

5 (二)研究方法與流程 透過蒐集相關資料,如相關書籍,期刊雜誌,新聞等等。分析探討及整理綜合台灣鯨豚所面臨的問題。研究流程如下:
1.  蒐集相關資料,瀏覽網站有關鯨豚,鯨魚的資料。閱讀相關書籍,新聞報導等。 2.  資料整理分析 3.   結論

6 (三)相關論文回顧 1.陳孟仙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教授)-- 鯨豚動物-海洋環境汞污染的紀錄器 來自大海的鯨豚為什麼會擱淺呢?科學家們的說法有很多,有人說是地球磁場改變了,擾亂了鯨豚的定位系統,使之失去方向感而游向陸地擱淺;有人認為是地震、海嘯或風暴等氣候因素,使牠們受驚或受傷而迷航;有些擱淺則緣自鯨豚族群的社群行為,如領航的鯨豚因疾病或受傷,身體孱弱而擱淺,以致其他同伴一湧而上同赴死亡陷阱,或者是仔鯨豚,體力欠佳,母鯨豚為盡保護的天職也一同擱淺;另外,鯨豚受到如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外來病菌侵害,傷及腦部的神經系統或感染疾病,身體虛弱而失去辨認方向的能力而擱淺;更有些是因為某些地區特殊的海底地形,形成鯨豚特別容易擱淺的陷阱;

7 續相關論文回顧 然而人類所製造的海洋環境污染,如赤潮、漏油、垃圾及流失的流刺網網片也經常是鯨豚動物無情的殺手。近年來海洋科學家們就認為公海上的廢棄流刺網及不斷注入的污染物質是加速海洋哺乳類死亡的原因。研究學者發現,當海洋環境品質惡化時,海域中鯨豚體內所蓄積的有毒物質,如汞及鎘會明顯升高,其種類數亦會減少。另外,種類組成也發生改變;同時每年鯨豚的擱淺數,亦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該海域鯨豚的族群量亦日益減少。由於鯨豚動物是海洋生態系中的頂端消費者,當人類將海洋當作各種廢棄物的最終去處時,這些污染物質便經由水體、空氣及其攝食的海洋生物等路徑被鯨豚動物所吸收。

8 1、台灣東部賞鯨事業發展崛起太快,市場自由競爭下,數十家爭鳴,良莠不齊,交相爭利將使生物資源遭到過渡的衝擊。
2.梁明煌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賞鯨事業:永續發展? (一)賞鯨事業發展現況 1、台灣東部賞鯨事業發展崛起太快,市場自由競爭下,數十家爭鳴,良莠不齊,交相爭利將使生物資源遭到過渡的衝擊。 2、在東海岸整體賞鯨事業發展方面,管理法源依據紛亂,事權不統一,賞鯨船定位紛亂、停泊碼頭區分及安全設施不足、營運季節有限、政府輔導補助措施不足等皆為經營賞鯨事業者之難題。隨著賞鯨船數在許多漁港陸續的急速增加,而相關賞鯨事業經營申請標準、管理規範卻遠遠落後。

9 續相關論文回顧 3、娛樂漁船與地方傳統漁業經營者競爭使用停泊漁港與海洋漁場與生物資源等都可能引爆下一波衝突,而導火線可以在任何一個漁港中引爆。地方傳統漁業經營者的支持度是本事業成功的關鍵。傳統魚撈業一向視海洋哺乳動物為沿岸漁業資源的補食競爭者,因此早期會有刻意的屠殺行為。雖然海洋哺乳動物已歸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受保護動物名單,但是到了今年仍然有漁民因為捕捉誤觸漁網的鯨豚遭到判刑,而引發漁會的不滿。

10   (四)理論基礎與架構 我們現在所見的鯨魚,外型像魚類而且生活在海中,所以常被認為是魚類。不過牠們在生物分類學上是屬於哺乳綱的鯨目。由收集到的資料提到,大約在五千到一千萬年前,古新世與始新世之間,由原始的有蹄類所進化而來。最早出現的可能是原生於河口沼澤區、水陸兩棲、嗜愛逐水捕魚的原鯨。而且鯨魚用肺呼吸,具有胎盤,會分泌乳汁,在幼年期體表有毛,是溫血動物,因此可確定鯨魚是哺乳動物。鯨類因為以肺呼吸,所以需要常常到水面換氣,而且血中含有許多的肌紅蛋白,比人類的血紅蛋白可攜帶更多的氧氣,所以牠們的肌肉呈現深紅色。

11 續理論基礎與架構 在海中,鯨魚的溝通方式主要是靠聲納來傳遞訊息。為適應水中生活,鯨魚在外形和生理上有許多特別的現象。如為了便於游泳,身體呈流線型,前肢扁平槳狀、頭骨向前延伸、鼻孔移到頭背的上方部位,新衍出沒有骨骼的尾鰭以及背鰭,後肢退化,外耳和毛都退化;外形雖然像魚,體內的一些器官卻是和陸生的哺乳動物是同一源頭的。為了抵禦低溫,除減少體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外,皮下脂肪非常的厚;其特殊循環系統能容忍身體中心與邊緣肢體溫溫差在攝氏33度到至4度之間,減少熱量散失。

12 (五)研究區域概述 主要是以台灣的東部海域為主。台灣看得到的鯨類以海豚為最多,而分布又因台灣東部的海域極深,且黑潮對它的影響極大,黑潮在流經東部海域時,遇上起伏不一的海底地形,在數處海域造成了深海海水持續湧升的現象,造就了多處「良田」;黑潮這股洋流也使東部成為魚類洄游索餌及產卵的海域。除了黑潮外,在台東靠近岸處尚有南向的沿岸流存在,此沿岸流的流速雖不如洋流強,但流向相反,因此在此兩種海流的交接處形成潮境(front),潮境海域的仔稚魚種類和密度很高。因為覓食的關係,鯨豚多會出現在高生產量的海域,例如:有上升流或潮境的地方;再者,台灣週邊洋流的季節性變化也可能牽動著鯨豚的分布。

13 續研究區域概述 目前,台灣有四處固定賞鯨船出航的港口,分別是宜蘭的梗枋、花蓮的花蓮港、石梯港和台東的成功。此外,台灣東、西部海域鯨豚種類相也有不同,此可能反映在棲地環境的差異上,例如:較偏好淺水域的新鼠海豚和中華白海豚,僅出現在台灣西部的大陸棚水域,在花東海域出現的喙鯨類,一般認為牠們較喜歡深水海域。台灣東南海域常見的幾種小型齒鯨類之間,在分布上也有棲地區隔(habitat partition)的現象,其中飛旋海豚分布的水域水深最淺、最靠岸,主要棲息在沿岸流或其附近,而小虎鯨分布的水深則最深、離岸也最遠,不曾發現在沿岸流上,此兩種有不同的棲地喜好,在宜蘭海域的常見鯨豚種類間也有此種棲地區隔的現象,此現象可以減少不同鯨豚種類對資源上的競爭。

14 參考文獻: (一) 參考書目: 1、蔡偉立,2001,《台灣鯨豚現場》,台北市:田野影像出版社 2、大隅清治原,2000,《海洋中的鯨魚劇場》,台北市:大樹文化 3、Yves Cohat,蔡鴻濱譯著,1994,《鯨魚生與死—海上帝王的生命之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5 (二) 網頁參考: 1.環境資訊中心:http://info.org.tw/topic/whale/
(二)   網頁參考: 1.環境資訊中心: 2.海的巨人鯨靈: 3. 鯨豚鯨語別站: 4. 湛藍海洋: 5. 鯨豚館: 6.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Download ppt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期中發表 海洋的悲歌—談鯨豚類的保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