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

2 一、莎士比亚生平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人类戏剧史上一个里程碑。

3 经 历 出生英国中部沃里克郡斯特拉福德镇,离伦敦约100英里。祖上务农,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幼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岁自谋生活。1585年到伦敦谋生。 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 故居

4 墓志铭 1610年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故,终年52岁。遗体安葬在镇上圣三一教堂。墓志铭写: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 切莫动底下的这抔黄土! 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 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

5 纪念像龛 置于莎士比亚墓西侧。荷兰裔石匠杰拉德·约翰逊作。像下面铭刻两行拉丁文,六行英文诗。 拉丁文写:
“明断如纳斯特,智慧如苏格拉底,艺文如维吉尔;泥土里掩埋他,人民哀悼他,奥林匹斯山上拥有他。”

6 著作权争议 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没受过大学教育,加之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后世一些研究者对莎士比亚的著作权表示怀疑,挖空心思地从贵族社会中去寻找候选人,其中就有培根。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生写了著名的哀悼诗,才使莎士比亚免于默默无闻,并确认其身份。本·琼生写: “ 他是时代的灵魂,我们所击节称赏的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7 纪念碑像 竖立在斯特拉福德镇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像(1888),柱子顶部是莎士比亚坐像,柱子四周有四个像:福斯塔夫代表喜剧,麦克白夫人代表悲剧,亨利五士代表历史,哈姆莱特代表哲学。

8 陈列馆 斯特拉福德镇建有莎士比亚研究中心和陈列馆,成为英国文学朝圣的游览地。中国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译本也陈列在此。

9 二、伊丽莎白时代剧场 莎氏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剧院结构由椭圆形或八角形的围墙所构成,墙内设有舞台和观众场。池子里的观众站着看戏,坐位则设在剧场围墙内四周有两层建筑构成的走马廊楼里,同时舞台上也摆设低座椅招待贵族观众。

10 伸出式舞台 舞台深深地伸出到观众场里,在演戏时候演员直接站在观众中间演,观众从三面围住舞台看戏。这种舞台可称为“伸出式舞台”,缩短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 莎翁情史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1 伸出式舞台与现代镜框舞台比较 19、20世纪各国流行镜框舞台,表演区前后有一米多才到幕线,幕线前还有三米才到脚灯,脚灯前还有几米乐池,乐池前后还有过道,这才到第一排观众席。这种舞台和莎氏时代的舞台相比,远离观众,不便于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因此,也就不适于表演独白。镜框式舞台的流行与易卜生废除独白有关。 当代英美剧场采用没有大幕的伸出式舞台,使莎剧的演出又获得了新生和新意。 中国旧时演戏的庙台可供观众三面看戏,也可说是伸出式舞台。我们从西方学来镜框舞台,却把传统的舞台形式当做落后的东西丢掉了。

12 莎剧开场白 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剧场繁多,看戏是一种普遍的风气。贵族与平民在同一个剧场共同观看演戏。这是时代繁荣昌盛,政局稳定的表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白继承了古希腊戏剧的开场描写,由报幕员介绍剧情。中国戏曲的楔子与此相同。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3 舞台演出的共鸣 《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经典的爱情悲剧,不断被改编,搬上银幕,甚至表现莎士比亚爱情故事的电影,也以《罗》剧为线索,把作家与作品结合在一起。 电影《莎翁情史》重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演出。它在观众中引起共鸣。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4 伊丽莎白女王看戏 女王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中特别喜欢看喜剧。据说莎士比亚曾专门为女王写喜剧,比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伊丽莎白女王常常到剧场看戏,这也是英国戏剧能够在文艺复兴时代成为欧洲文学发展顶峰,产生莎士比亚的一个环境因素。 女王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中特别喜欢看喜剧。据说莎士比亚曾专门为女王写喜剧,比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5 三、创作分期 1.历史剧喜剧时期 (1590-1600)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

16 诗歌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 中译本全集11卷
《十四行诗》154首(1592——1598)

17 历史剧 历史剧:9部 ①《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②《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①《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②《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③《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中译本全集6卷 ④《理查三世》(1592) 中译本全集6卷 ⑤《理查二世》(1595) 中译本全集4卷 ⑥《约翰王》(1596) 中译本全集4卷 ⑦《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⑧《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⑨《亨利五世》(1598) 中译本全集5卷

18 喜剧 喜剧:10部 ①《错误的喜剧》(1592)中译本全集2卷 ②《驯悍记》(1593) 中译本全集3卷
②《驯悍记》(1593) 中译本全集3卷 ③《维洛那二绅士》(1594) 中译本全集1卷 ④《爱的徒劳》(1595) 中译本全集2卷 ⑤《仲夏夜之梦》(1596) 中译本全集2卷 ⑥《威尼斯商人》(1596) 中译本全集3卷 ⑦《无事生非》(1578) 中译本全集2卷 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中译本全集1卷 ⑨《皆大欢喜》(1599) 中译本全集3卷 ⑩《第十二夜》(1600) 中译本全集4卷

19 悲剧 悲剧:3部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中译本全集8卷 ②《裘力斯·凯撒》(1599) 中译本全集8卷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中译本全集8卷 ②《裘力斯·凯撒》(1599) 中译本全集8卷 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 中译本全集7卷

20 2.悲剧时期( )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严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 主要成就: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写作著名的四大悲剧。

21 悲剧 悲剧:8部 ①《哈姆雷特》(1601) 中译本全集9卷 ②《奥瑟罗》(1604) 中译本全集9卷
③《李尔王》(1605) 中译本全集9卷 ④《麦克白》(1606) 中译本全集8卷 ⑤《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 中译本全集10卷 ⑥《科利奥兰纳斯》(1607) 中译本全集7卷 ⑦《雅典的泰门》(1608)中译本全集8卷 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1608)

22 喜剧 喜剧:3部 ①《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 中译本全集7卷 ②《终成眷属》(1602) 中译本全集3卷
②《终成眷属》(1602) 中译本全集3卷 ③《一报还一报》(1604) 中译本全集1卷

23 3.传奇剧时期(1609-1612) 封建王朝专制加剧,压制言论自由。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贵族趣味的倾向,伦敦大众化剧场的全盛时代已成过去。
莎士比亚创作特征是调和现实矛盾,转向梦幻世界。 主要成就:传奇剧,充满浪漫情调,富有传奇色彩,宣扬宽恕和解。代表作《暴风雨》。

24 传奇剧 传奇剧:3部 ①《辛白林》(1609) 中译本全集10卷 ②《冬天的故事》(1610) 中译本全集4卷
①《辛白林》(1609) 中译本全集10卷 ②《冬天的故事》(1610) 中译本全集4卷 ③《暴风雨》(1612) 中译本全集1卷 历史剧:1部 《亨利八世》(1612) 中译本全集7卷

25 四、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诗歌成就主要是十四行诗。抒发诗人对人生、爱情、友谊的理想。 1—126首写友谊,歌颂诗人和他的男朋友的友谊。
127—152首写爱情,描写诗人对一个皮肤黝黑的女子的爱情。 诗中的“男朋友”和“黑美人”是谁,不可考。写给男朋友的诗,有人认为莎氏有同性恋倾向。是歌颂爱情还是歌颂友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欣赏要求去做选择。

26 第29首:歌颂友谊的代表诗 当我受尽命运和人们的白眼, 暗暗地哀悼自己的身世飘零, 徒用呼吁去干扰聋聩的昊天, 顾盼着身影,诅咒自己的生辰;
愿我和另一个一样富于希望, 面貌相似,又和他一样广交游, 希求这人的渊博,那人的内行, 最赏心的乐事觉得最不对头;

27 可是,当我正要这样看轻自己, 忽然想起了你,于是我的精神, 便像云雀破晓从阴霾的大地 振翮上升,高唱着圣歌在天门: 一想起你的爱使我那么富有, 和帝王换位我也不屑于屈就。

28 友谊的价值 友谊是有层次、深浅、阶段的。这首诗是对刻骨铭心的友谊歌颂。友谊给人精神的鼓舞力量,是不能用物质比拟的。没有朋友的人,是最贫穷的人。 《甘地自白》:“友谊是与那人灵魂同体,而在世界上是很难找到的,惟有禀性相同,友谊才能有价值,才能持久。”

29 第116首:歌颂爱情的代表诗 让我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是阻止不了的。爱算不得爱, 要是人家变心了,它也得变, 或者人家改道了,它也快改;
不呵!爱是永远固定的标志, 它正视风暴,永远也不会动摇; 爱是一颗心,一切迷途的船只 都靠它引路,把它当无价之宝。

30 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 到头来总是被时间的镰刀遗漏, 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 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 假如我这话真错了,真不可信赖, 算我没写过,算爱从来不存在!

31 爱的信念 这是诗人对永恒的爱的歌颂和执着信念。爱有抽象、具体之分。抽象的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具体的爱是可变的。不可把具体的爱当做永恒的爱固守不变。

32 十四行诗与奏鸣曲 十四行诗,是英文Sonnet的译名,Sonnet也称作Sonata,与音乐中的“奏鸣曲”同名。
奏鸣曲是器乐独奏套曲,它的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通常分为三大部分:⑴呈示部,⑵展开部,⑶再现部,⑷尾声。 莎氏的十四行诗是“彼特拉克体”的变体,由三个四行组和一个两行组构成,形式上与奏鸣曲式相似,形成了一个诗歌奏鸣曲式。仅以第18首为例分析。

33 第18首分析 这是诗歌主体的最初陈述。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第一个四行组——“呈示部” 这是诗歌主体的最初陈述。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在这四句里,诗人把他的友人比作“夏日”、“花”,企图使友人的美和情谊长存,但又感到“夏日”和“花”都有缺陷,不能长存。这是诗人对美长留、人长在的主题的最初陈述,提出问题。同时他的比喻又与他的主题形成对比,好似奏鸣曲式的“呈示部”。

34 这部分是将所陈述的诗歌主题加以展开,进一步丰富所表达的内容。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第二个四行组——“展开部” 这部分是将所陈述的诗歌主题加以展开,进一步丰富所表达的内容。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在这四句诗里,诗人上承第一个四行组指出的“夏日”和“花”不能永存的缺陷,进一步展开主题,将比喻分解和综合。每一种美的事物和人都不能长留。好似奏鸣曲的“展开部”。

35 第三个四行组——“再现部” 这部分是呈示部的再现,回到主题。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这四句诗是对第二个四行组的转折,与第一个四行组呼应。这个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带有变化性的,富有动力性的再现。诗人指出友人的夏天用不凋零,诗歌将使友人的美克服时间的销蚀,回到美长留,人长在的主题,具有总结的性质,好似奏鸣曲式的“再现部”。

36 两行组——“尾声” 这部分是概括全诗,点明主题,使整首诗的意义得到升华。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屠岸译文) 这两句诗形成对偶句,加强和肯定主题,补充和延伸主题的未尽之意:诗长存,美长留,人长在。好似奏鸣曲式曲终殿以的“尾声”。

37 第18首原文 Shall I compare the to a summer‘s day —y A
Thou art me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e 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 y 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 —s 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d 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 d D

38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
—e B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t E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39 押韵格式 莎氏十四行诗的押韵格式是:ABAB,CDCD,EFEF,GG。这种押韵格式每两韵重复一次,形成一个节奏型,然后转入下一个四行组的新的音韵,表现出跳进式的运动过程,把旋律步步推向高潮。节奏分明,音乐感强。 莎氏的诗每行有10个音节,这些音节按音的轻重、长短的组合与匀称的间歇停顿,形成抑扬格,五音步的韵律,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0 五、历史剧 莎士比亚历史剧主要取材贺林希德《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应时代要求而写,反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高涨的爱国情绪。以历史剧向人民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和爱国教育,同时从民族历史中寻求民族前途的答案。 历史剧主要反映英国13世纪初至15世纪300年的历史。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表现人文主义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胜利。

41 《亨利四世》 (1597) 《亨利四世》是历史剧的代表作,分上下篇。主要内容描写亨利四世篡位后,引起各封建主的不满,纷纷作乱。国王率领他的两个儿子平乱。 它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割据,尊重统一王权。这是该剧的历史价值。

42 福斯塔夫形象 《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一个喜剧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喜剧典型。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

43 反面喜剧人物 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贪食酗酒,胆小怯懦,招摇撞骗,偷盗抢劫,厚颜无耻,吹牛撒谎等,各种恶习,应有尽有。 他的优点是具有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 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

44 吹牛撒谎的例子 “三个穿草绿色衣服的杂种从我的背后跑了过来,向我举刀猛刺,那时候天是这样的黑,哈尔,简直瞧不见你自己的手。”(一幕四场)
福斯塔夫撒谎成性,黑的可以说成白的,即使当场戳穿谎言,也不以为耻。突出的例子是他参与一次拦路抢劫,一见有强盗来抢他们,马上丢下赃物就跑,事后向太子吹嘘。从对付两个强盗升级到11个强盗。他说: “三个穿草绿色衣服的杂种从我的背后跑了过来,向我举刀猛刺,那时候天是这样的黑,哈尔,简直瞧不见你自己的手。”(一幕四场) 色彩需经光照才能显现,他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到三个穿草绿色麻衣的人,撒谎可见一斑。

45 美的独立性: 机智幽默的性格 从伦理学角度看,福斯塔夫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被否定的流氓骗子。从美学角度看,他是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喜剧人物。机智幽默的性格给他带来光彩,表现了美的独立性。

46 完美的喜剧性格 19世纪英国评论家莫尔根说: “他使青春和老年、冒险和肥胖、机智和愚蠢、贫穷和奢侈、爵位和滑稽、目的纯洁和作法恶劣混杂在一起;坏的原则既没有引起憎恨,怯懦也没有引起蔑视,然而他却常常陷入使两者蒙上污点的情况之中;作为一个笑料和一个机智的人、一个幽默家和一个滑稽者、一个试金石和一个笑柄,一个小丑和一个被嘲笑的对象,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就他一生中我们见他的那个时期来讲,已成了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剧性格。”

47 幽默感的表现 福斯塔夫有不可抑制的幽默感,开口就引人逗笑。他的幽默感表现为4点。 1.坦率地承认自己是坏人,为自己的恶德辩护,自炫为美。
“来,唱一支淫荡的歌儿给我听听,让我快活快活。我本来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绅士:难得赌几次咒;一星期顶多也不过掷七回骰子;一年之中,也不过逛三四百回窑子;借了人家的钱,十次中间有三四次是还清的。那时侯我过着很好很有规律的生活,现在却糟成这个样子,简直不成话了。”

48 2.当面撒谎,随机应变 当福斯塔夫的谎言被太子揭穿时,他十分灵活地进行狡辩:“狮子无论怎样凶狠,也不敢碰伤一个堂堂的亲王。本能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是因为激于本能而成为一个懦夫的。我将要把这一回事情终身引为自豪,并且因此而格外看重你;我是一头勇敢的狮子,你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王子。” 他背后说亲王坏话:“亲王是个坏家伙鬼东西,他妈的!要是他在这儿向我说这句话,我要像打一条狗似的把他打个半死。” 正说这话,亲王进门来了,福斯塔夫顺势将高举的木棍横举嘴边做吹笛状迎接亲王。反应极其灵敏。

49 3.嘲笑世风,讽刺时政 福斯塔夫蔑视一切,常常趁着酒兴批评世情,讽刺官吏。 他说:“这是一个万恶的世界”,“愿一切没胆的懦夫们都给我遭殃。”
对太子说:“要是我不用一柄木刀把你打出你的国境,像驱逐一群雁子一般把你的臣民一起赶散,我就不是一个须眉男子。你这威尔士亲王。” 讽刺法官愚蠢:“要是把我的身体一条一条锯解下来,也可以锯成四五十根像这位夏禄先生一般的叫化棒儿”。

50 4.开自己玩笑 福斯塔夫不仅拿别人开心取乐,同时也拿自己肥胖的身躯打趣,显示出他的幽默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福斯塔夫年已50,身体肥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膝盖,他走过的地方,贫瘠的土地上就像涂了一层牛油。他说:“我是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大人,全是脂油做成的。——我说‘脂油’,一点不假,我这股胖劲儿就可以证明。”“我希望人家见了我,不用磅秤也可以看出我有多么重。”“我是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出世的,一生下来就有一头白发和一个圆圆的肚子。”“你叫我躺了下去,你有没有什么杠子可以重新把我抬起来?”“我的身上的皮肤宽得就像一件老太太的宽罩衫一样;我的全身皱缩得活像一只干瘪的熟苹果。”

51 幽默的魅力 福斯塔夫的幽默是他的可爱之处,具有不可抵抗的感染力。他的幽默搅活了一台戏,剧中所有人物都跟着福斯塔夫俏皮起来。从而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因没有看见福斯塔夫谈恋爱时的情景。感到美中不足。莎士比亚专门写了一部福斯塔夫谈恋爱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风采不如《亨利四世》。

52 六、喜剧 莎士比亚的喜剧题材,大都从异国作品取材,主要是意大利作品。 《错误的喜剧》模仿古罗马普劳图斯《孪生兄弟》,
《驯悍记》学习意大利即兴喜剧, 《仲夏夜之梦》接近大学才子李利的抒情喜剧。 喜剧的情节大都发生在南欧。但反映的是英国的现实生活。

53 喜剧风格 莎士比亚喜剧风格乐观明朗,幽默欢快,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表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胜利。

54 《威尼斯商人》 (1596) 莎氏最著名的喜剧是《威尼斯商人》。故事讲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高利贷。夏洛克立下一个奇怪的契约,如果安不能按时还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还钱时间到了,安东尼奥的商船还未归来,夏洛克坚持要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贵族小姐鲍西娅是巴萨尼奥的恋人,为了救恋人的朋友,女扮男装出任法官审理这起荒唐的案子,应用智慧和法律判决夏洛克败诉。

55 三条情节线 全剧三条情节线平行发展: 1.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围绕一磅肉的诉讼,反映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冲突,白人和犹太人的矛盾。
2.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三匣择亲的故事,反映自由恋爱和金钱婚姻的冲突。 3.罗兰佐与杰西卡携款私奔的故事,反映夏洛克与杰西卡之间的父女冲突。

56 法庭审判 三条情节线在法庭一场合在一起,达到高潮。构成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仁爱与贪欲,人道要求与形式主义理解法律的矛盾冲突。

57 女法官鲍西娅 鲍西娅是剧中刻画的新女性,美丽聪明,才智超过男人。她采用欲擒故纵、以牙还牙的策略,解决了“一磅肉”的难题,使 夏洛克利用法律杀人的图谋破产,使人道、正义、爱情、友谊赢得了胜利。

58 传入中国 《威尼斯商人》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五四运动之后介绍到中国舞台,改名《一磅肉》、《肉券》、《女律师》。对妇女解放运动起了作用。

59 七、悲剧 悲剧冲突: 1.反映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冲突。代表人文主义原则的正面主人公最终遭受毁灭,在道义上取胜。违反人道的人受到惩罚。
2.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表现悲剧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他们属于性格发展的人物。 著名的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氏创作的高峰。

60 《奥赛罗》 (1604) 《奥赛罗》取材于意大利小说《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大将,与白人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相爱结婚。这一结合,遭到奥赛罗的旗官伊阿古的忌妒。又因奥赛罗提拔了部属凯西奥做副将,引起伊阿古的更大忌妒和仇恨。便捏造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私情,激起奥赛罗的忌妒,杀死妻子。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伊阿古受到制裁。

61 伊阿古的忌妒 伊阿古是文艺复兴时代野心家、阴谋家形象,佛面蛇心,专搞阴谋诡计。在他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忌妒。
伊阿古忌妒奥赛罗的婚姻,是有种族歧视思想。他挑拨苔丝狄蒙娜的父亲说:“一头老黑羊在跟你的白母羊交尾哩。起来,起来!打钟惊醒那些鼾睡的市民,否则魔鬼要让您抱外孙啦。” 奥赛罗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62 忌妒美德 伊阿古忌妒凯西奥,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天然嫉恨别人的美德。他说:“要是凯西奥活在世上,他那种翩翩风度,叫我每天都要在他的旁边相形见绌。” 这种忌妒是人类的恶癖和卑劣的心理。培根说:“忌妒心是荣誉的害虫。”

63 奥赛罗的忌妒 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冒险精神。伊阿古的挑拨激起他的忌妒而杀妻。
历来评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别林斯基说:“只有从这样的爱情中才能产生这样的忌妒。” 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掌控妻子的生杀大权。

64 手帕的悲剧 奥赛罗的悲剧又被称为“手帕的悲剧”。手帕是奥赛罗的父亲给他母亲的,奥赛罗的母亲在临死前交给儿子,要他“有了妻子以后,就把它交给新妇。”作为妻子,保有这方手帕,就可“享受专房的爱宠”,失去它,就要遭到丈夫的惩罚。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65 手帕的遗训 奥赛罗严格按照母亲遗训,把手帕送给妻子说:“我遵照她的吩咐给了你,所以你必须格外小心,珍惜它像珍惜你自己宝贵的眼睛一样,万一失去了,或者送给别人,那就难免遭到一场无比的灾祸。” 表现了浓厚的封建男权思想。 苔丝狄蒙娜不慎遗失了手帕,被伊阿古的妻子拣去给了伊阿古,伊阿古拿去丢在凯西奥房间,以此陷害凯西奥。就为这张遗失的手帕,奥赛罗杀死了妻子。手帕的隐喻实现了。

66 手帕的象征 手帕是一件古老的纪念品,它包含的是一种道德遗训。 手帕是妇女的贞操,贞操为丈夫专有。手帕在,贞操在;手帕丢失,贞操打破。
手帕是一件物,妻子也是丈夫的一件物。 手帕是一件私人物品,妻子也是丈夫的私人物品。 手帕的命运由丈夫支配,妻子的生命由丈夫主宰。

67 处置私有财产 奥赛罗说:“我们可以在名义上把这些可爱的人儿称为我们所有,却不能支配她们的爱憎喜恶!”“我宁愿做一只蛤蟆,呼吸牢室中的浊气,也不愿占住了自己心爱之物的一角,让别人把它享用。”“我要把她剁成一堆肉酱。” 这些话表明妻子是丈夫所有,一件心爱之物,归丈夫支配。奥赛罗用戕害生命来处置他心爱的私有财产——苔丝狄蒙娜。

68 行使男权 恩格斯论述古代家庭说:“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马恩选集4卷53页) 奥赛罗杀妻前说:“可是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69 爱的权利 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可以保持延续,也能中断消失。它是有一定范围的。人有爱的权利,却没有以爱为理由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奥赛罗发现自己错杀了妻子,他对妻子的爱又恢复了,并以自杀表达悔意。但他至死也不明白他没有权利杀妻子。即使妻子不忠,他也没有这个权利。

70 爱是忌妒的借口 爱是忌妒的借口,成为杀妻的正当理由。手帕的悲剧表现的是男权文化,是男人对女人使用家庭暴力的悲剧。

71 《麦克白》 (1606) 麦克白篡位后,内心充满恐惧,良心受到谴责。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他也被讨伐的麦克德夫杀死,老王的儿子马尔康做了国王。
《麦克白》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战功赫赫,受到国王邓肯的重用。三女巫预言他将做国王,使他的野心蠢蠢欲动。在妻子的怂恿下,他杀死国王,篡夺王位,又派人暗杀了大臣班柯和武将麦克德夫的妻儿老小。 麦克白篡位后,内心充满恐惧,良心受到谴责。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他也被讨伐的麦克德夫杀死,老王的儿子马尔康做了国王。

72 1. 认识女巫 《麦克白》写了女巫的两次预言,它们引导悲剧的发展,构成悲剧的引子和悲剧的结局。这绝不是迷信的描写,而有深刻的社会隐喻。我们需要认识女巫,了解文艺复兴时代的巫术性质。

73 巫 术 巫术产生于中世纪,它是科学不发达的产物。人们对一些神秘现象和瘟疫、灾害不可解释,就把它归于巫术。
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迫害,将他们污名化为施行巫术的巫师、女巫。巫术经宗教裁判所的渲染得到传播。 巫术的实质是一种反宗教的文化。15、16世纪欧洲宗教秩序混乱,巫术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做阐释,受到宗教的镇压。 巫 术

74 巫 师 巫师(sorcier)的法文原意是指能够以祭祀仪式去改变他人命运的人。字首sors在拉丁语中表示“命运”。巫师往往具有某种特异功能,他的施法方式是下咒语,发预言。人们认为他们的法力来自魔鬼附身。 魔法师、占卦师、巫医,一切与神秘力量有沟通的人,都被归于巫师一类。

75 女 巫 女巫即女巫师,是巫师中数量最大,受害最深的人。宗教裁判所对女巫的迫害,使得妇女问题浮出水面。圣经认为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女巫成了替身,遭受迫害。这是性别歧视,对妇女的压迫。

76 撒旦的情人 女巫没有父母、儿女、配偶、家庭,出没在荒山野地。她们成为人们谈巫色变的妖魔,撒旦的情人。
不符合宗教规范,懂得植物习性,会治病的妇女,常常被污为女巫。女巫大都是乡村穷苦的中老年妇女、寡妇。

77 猎巫运动 在中世纪的乡村巫案中,妇女占了80%以上。一个女人被怀疑为女巫,她就逃脱不了受惩罚,通常被处以火刑。
16世纪欧洲出现了大规模的猎巫运动,追杀女巫。军队积极参与猎巫,强奸妇女。

78 《麦克白》的三女巫 莎士比亚时代巫术盛行,他相信巫术,并在《麦克白》中描写三女巫出没在荒原。 麦克白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79 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麦克白》以三女巫的预言开始,其实是对专制独裁和社会动荡的忧患和解答。
三女巫预言麦克白将做国王,它是麦克白篡位的一个诱因,把人性的弱点暴露出来。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0 女巫的第二次预言 麦克白认为他的王位是长久的,树木不会走路,不是女人生的人不存在。
第四幕,女巫对麦克白的命运做了第二次预言。预言他的失败是树木会走路,不是女人生的人将杀死他。 麦克白认为他的王位是长久的,树木不会走路,不是女人生的人不存在。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1 女巫的立场 这个预言表现了女巫的智慧。军队顶着砍伐的树木前进,剖腹产的人不是女人“生”的。女巫预示了麦克白的结局,以预言的方式表现她们善恶的立场。

82 2.野心的悲剧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野心。雄心与野心只差一步。权力的诱惑使麦克白放弃善良的天性,越过雄心发展野心,由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民英雄沦为弑君篡位的暴君。这是一出野心的悲剧。关键在于麦克白不加控制的野心膨胀。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3 麦克白夫人的野心 麦克白夫人野心是强烈的家族扩张欲望。 她有顽强的意志力量和坚强性格,遇事冷静,心狠手辣。被称为“伟大的坏女人”(赫士列特语,英国19世纪评论家) 她自称如果必要,她可以从亲生的婴儿嘴里拔出自己的乳头,把他的脑袋砸碎。她在谋杀邓肯前的祈祷中表现出这种残忍的性格。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4 麦克白夫人的作用 野心不能怂恿、煽动,只能制止、平息。否则火上加油,越燃越旺,毁灭一个人。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的野心起了推波助澜的怂恿、煽动作用,坚定了麦克白动摇的意志。她的怂恿煽动并非是隔岸观火的教唆,而是要假麦克白的手,实现她的野心。因此她是麦克白的同谋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狠毒。

85 绝配夫妻野心家 麦克白夫妇是绝配的一对夫妻,两个野心家,互相鼓励,相互配合,共同谋杀国王。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6 即 位 麦克白实现了女巫的预言,靠血腥谋杀,登上了王位。实现了君临天下的野心。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7 3.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麦克白》最突出成功的心理描写。自谋杀国王后,麦克白夫妇一天都不得安宁。杀死国王,也杀死了自己的睡眠。即使用整个大海的水,也洗不掉手上的血迹。 麦克白说:“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

88 恐惧的敲门声 麦克白在凌晨杀死国王后,舞台上出现了“静场”,没有任何声响,麦克白血腥谋杀的罪恶气氛笼罩了整个舞台。正当观众屏住呼吸目睹着这片“静场”时,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莎士比亚制造了有人敲门的情节,敲门声把一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和庄严气氛投射到凶手身上,麦克白对自己的罪恶感到恐惧和道义上的懊悔。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89 门房的缓解作用 门房听到不断的敲门声,睡眼朦胧地提着一大串钥匙去开门。边走边嘟嘟囔囔: “门打得这样厉害!要是一个人在地狱里做了管门人,就是拔闩开锁也是够他办的了。” 门房的话生动活泼,缓和了敲门声制造的紧张气氛,恢复了正常世界生活。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90 著名场景:敲门声 《麦克白》的敲门声的场景历来被评论家和演出家所称道,为之叫绝。19世纪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是惟一可以和《麦克白》的敲门声媲美的场景描写,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91 “The table is full” 恐惧使麦克白产生幻觉,在宴席上,他看见班柯的鬼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惊恐之下只说了一句:“The table is full.”(席上已经坐满了) 这是一句非常生动的个性化语言,表现麦克白的恐惧心理。司汤达说:“还有什么诗,什么音律,可以再加到这句话的美之上?”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92 麦克白夫人疯狂 恐惧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损害,麦克白夫人终于精神崩溃而疯狂。她重读丈夫写给她的表达野心的信,充满悔恨,最终自杀。这是良心对野心的审判,谋杀遭到道义的惩罚。

93 麦克白失败 麦克白始终都是处于恐惧状态,女巫的第二次预言应验,进攻他的军队顶着砍伐的树木前进,麦克德夫不是母亲所生,是剖腹产来到人世。
麦克白被麦克德夫杀死。他的恐惧在死中沉寂。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94 激情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描写人类七情六欲中的各种欲望。悲剧主人公都带有某种偏执狂式的激情,这种激情的燃烧,最终导致主人公的失败与毁灭。
奥赛罗的忌妒、麦克白的野心、李尔王的父爱、哈姆莱特的复仇,在与外力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中,表现激烈、深刻、震撼人心,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某些心理特质,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显示出悲剧的力量。

95 悲剧人物的审美价值 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都是性格复杂的人物,具有丰富的内心感受,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发展。他们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哈姆莱特的美学意义是:干一件大的事情,必须要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么活着? 奥瑟罗的美学意义是:面对复杂的社会,人也应该有复杂的头脑,客观地分析社会,分析自我。 李尔王的美学意义是:一个人不怕有错误,只要诚心改正同样是美的。 麦克白的美学意义是:一个人不能放弃善良的天性,去发展个人野心,要能够战胜性格的弱点,经得起诱惑。

96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比较 中国悲剧产生于元代,以关汉卿为代表。关汉卿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之后,比莎士比亚要早300年,一生写剧67个,比莎士比亚多30个。 关汉卿的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性质不同。悲剧的冲突倾向于节制、折中、调和、大团圆结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因此也就没有莎剧对人类心理品质的探讨和表现出的巨大震撼力。

97 八、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98 1.创作原则: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 莎氏在《哈姆莱特》中提出了“镜子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变化发展的模型。”这是对古希腊罗马理论家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喜剧就是人类关系的镜子”的继承和发展。莎氏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原则来写剧本,反映英国16世纪的社会生活。它的传奇剧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它的出发点还是基于现实。这一创作原则也成为后代现实主义作家广泛遵循的原则。

99 2.表演理论:表演要真实 莎氏主张演员按角色表演。他在《哈姆莱特》中指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愿意相反的。” “还有你们那些扮演小丑的,除了剧本上未为他们写下的台词以外,不要让他们临时编造一些话加上去。往往有许多小丑爱用自己的笑声,引起台下一些无知的观众的哄笑,虽然那时观众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其他更重要的问题上;这种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它表示出那丑角的可鄙的野心。”(三幕2场)

100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 莎氏的表演观源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一个“真”,表演的美统一在生活的再现中。艺术的生命在于真,表演亦如此,忌假忌过火。 哈姆莱特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01 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 西方戏剧有两大表演体系: 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生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的感情。
二是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和角色保持一段距离,要有“间离效果” ,使观众意识到这是在演戏,引起观众的理智思考和冷静的判断。 莎氏的表演理论对斯坦尼体系有影响,是斯坦尼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一。

102 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 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像。 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更加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

103 喜剧典型 性格简单的喜剧典型: 性格复杂的喜剧典型: 培尼狄克、贝特丽丝(《无事生非》)一对欢喜冤家。
道格培里、弗吉斯(《无事生非》)两个形影不离的老巡警 。 马伏里奥(《第十二夜》)一个虚荣的管家。 性格复杂的喜剧典型: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福斯塔夫(《亨利四世》)

104 悲剧典型 性格复杂的悲剧典型: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性格简单的悲剧典型: 罗密欧、朱丽叶

105 反面人物典型 克劳迪斯(《哈姆莱特》王位篡夺者。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王位篡夺者。 伊阿古(《奥瑟罗》),阴谋家。
爱德蒙(《李尔王》),阴谋家、冒险家。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野心家。

106 4.性格化语言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107 李尔王台词中译文 李:不要笑我,我想这位夫人是我的孩子考狄利娅。 考:正是,正是。
李:你在流着眼泪吗?当真。请你不要哭啦;要是你有毒药为我预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的两个姊姊都虐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她们却没有理由虐待我。 考:谁都没有这理由。

108 李尔王台词原文 Lear . Do not laugh at me, for (as I am a man , I think this lady to be my child Cordelia . Cordelia . And so I am . Lear . Be your tears wet ? Yes,faith. I pray weep not. If you have poison for me , I will drink it . I know you do not love me , for your sisters have ( as I do remember ) done me wrong : You have some cause, they have not . Cordelia . No cause , no cause .

109 李尔王台词中译文2 李:我的可怜的的傻孩子给他们缢死了!不,不,没有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它们的生命,你却没有一丝呼吸?你是永不回来的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李尔王》5幕3场,朱生豪译

110 李尔王台词原文2 Lear . And my poor fool is hang’d ! No , no , no , life! Why should a dog , a horse , a rat , have life , and thou no breath all Thou’lt come no more , never , never , never , never , never , never ! William Shakespeare: King Lear, Act 5 scene 3,1604

111 单音节词 李尔是一个年迈的老国王,被两个大女儿驱逐,流浪疯狂。临死前见到被自己遗弃的小女儿,感到愧疚。百感交集,说话哽咽,语句都是单音节词。特别是最后5个never ,把他伤心欲狂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符合他的心情,也符合他的年龄身份。

112 哈姆莱特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2幕2场,朱生豪译

113 哈姆莱特台词原文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Act 2 scene 2, 1601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Act 2 scene 2, 1601

114 多音节词 在这段引文中,划线字母为元音,有31个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达12个。
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者,他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因此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一旦翻译成中文,英语的语言节奏和气势便在译文中丢失了。

115 朱丽叶台词 朱丽叶: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的外表包复着丑恶的实质!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 奶妈:愿耻辱降临到罗密欧的头上! 朱丽叶:你说出这样的愿望,你的舌头上就应该长起水疱来!耻辱从来不曾和他在一起,它不敢侵上他的眉宇,因为那是君临天下的荣誉的宝座!啊!我刚才把他这样辱骂,我真是个畜生! ——《罗密欧与朱丽叶》3幕2场

116 矛盾修饰语 莎剧中有很多类似的词语,显出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朱丽叶最初气愤,想骂罗密欧,可是她太爱他了,每句话骂了半截就骂不下去了。出现了美丽与暴君、天使与魔鬼、白鸽与乌鸦、豺狼与羔羊相搭配的语言,显示出女主人公的可爱。这是一种用反面语言表达正面意义的矛盾修饰手法。 莎剧中有很多类似的词语,显出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意大利版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17 “我的王位换一匹马” 中国戏剧家曹禺《原野》逃亡中的仇虎喊:“哪里有水,哦,我拿一桶金子换一桶水!” 理查三世
在《理查三世》中,众叛亲离的理查三世在一场生死搏斗中被打下了战马,他从地上跳起来,想得一匹马,绝望地喊出了:“一匹马!一匹马!我的王位 换一匹马!”非常个性化,成为名句。 中国戏剧家曹禺《原野》逃亡中的仇虎喊:“哪里有水,哦,我拿一桶金子换一桶水!” 理查三世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18 5.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就是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西方戏剧中,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戏剧,都采用戏剧独白。19世纪后期挪威的易卜生废除了独白,成为他对欧洲戏剧的一个贡献。 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莎氏的独白有四种作用。

119 5.1.叙述剧中人物自己的意愿 比如《仲夏夜之梦》第一幕海丽娜的独白。(全集2卷)她为了挽回情人对她的欢心,决定把自己的女友赫米娅准备逃跑的消息告诉自己的情人。她的独白就是对观众说出她的这种愿望,虽然泄漏朋友的秘密对她并没好处,但她却因失恋迷了心窍,做出这种傻事来。

120 5.2.剧中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 比如《理查三世》第一幕葛罗斯特(即位后称理查三世)的独白(全集6卷, )。葛罗斯特由于自己外形丑陋而引起对世间一切美好东西怀有深仇大恨。他的独白展示了他的孤独绝望、卑鄙龌龊的内心世界。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21 5.3.抒情独白 通过独白,增加戏剧的诗情画意。比如被评论家认为“处处是青春与春天”(柯勒律治语)的“乐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三幕二场朱丽叶的独白。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122 朱丽叶独白 朱丽叶:“来吧,温文的夜,你朴素的黑衣妇人,教会我怎样在一场全胜的赌博中失败,把情人纯洁的童贞互为赌注。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涩的红潮,等我内心的爱情慢慢地大胆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夜,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 全集8卷,65

123 5.4.哲理性独白 通过独白,表现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思想感情。比如《麦克白》第一幕七场麦克白的独白(全集8卷,324)这是麦克白谋杀邓肯王的最后一次思想斗争,表现出他思想的矛盾性, 又如《裘力斯·凯撒》第二幕一场勃鲁托斯的独白(全集8卷,230)勃鲁托斯在刺杀凯撒前的独白,通篇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推理,暴露出他性格特征和致命弱点。

124 哈姆莱特独白 哈姆莱特的独白表现出他的思考和踌躇。
哲理性独白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哈姆莱特关于:“活下去还是不活?”的独白是这种哲理性独白的名篇。 哈姆莱特的独白表现出他的思考和踌躇。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125 “活下去还是不活”中译文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眼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三幕一场,全集9卷,103

126 6.丰富的情节线 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比如《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

127 悲喜剧因素 莎氏在一出戏剧结构里安排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悲剧中插入了喜剧的因素,喜剧中包含有悲剧因素,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壁垒分明的界限。这些平行的线索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帝王将相、王孙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台出现,突破了贵族与平民不可同台演出的限制。

128 7.激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 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

129 九、莎士比亚创作的意义 莎士比亚艺术对于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启蒙文学家公开打起莎士比亚的旗帜,提倡新文学。
莎士比亚艺术对于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纪启蒙文学家公开打起莎士比亚的旗帜,提倡新文学。 伏尔泰第一个向法国人民推荐了莎士比亚;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以莎剧为范例,反对僵死的古典主义; 歌德在莎士比亚的启蒙下摆脱了宫廷文学的影响,他在《莎士比亚的命名日》(1771)这篇演说中谈到学习莎氏是他创作的转折点:“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说我一生都属于他了。”“我毫不犹豫地将古典戏剧像敝履一般抛弃了。”

130 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把莎剧视为典范,当做他们美学理论的依据。莎士比亚创作无比丰富和自然,对于现实的无情揭露,富有诗意的热情,给他们很大启发。
20—3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打着莎士比亚的旗帜与古典主义进行斗争,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把莎士比亚当做近代艺术的代表,并学习莎剧,写了《欧那尼》,在舞台上一举击败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写《拉辛和莎士比亚》,作为他的文学宣言,提出要学习莎士比亚,创作新文学。 现代派作家学习他对异化的描写,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残局》重复了《李尔王》的残局。

131 莎士比亚在中国 根据已经发现的史料看,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是由外国教会人士介绍到中国来的。清咸丰6年(1856),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里面提到“舌克斯毕”,即今天通称的莎士比亚。光绪8年(1882)北通州公理会又刻印了美国牧师谢卫楼所著的《万国通鉴》,其中也提到“英国骚客沙斯皮耳者,善作戏文”。 我国晚清思想界的严复和梁启超最早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严复译为“狭斯丕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1902)中译为“莎士比亚”,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亚译名的来历。

132 莎士比亚早期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我国最先翻译出版的是英国19世纪散文作家兰姆姐弟用散文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出版于1903年。 1904年出版了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全译本,改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林纾是不懂外文的翻译家,因此他翻译每一本书都要有一个合作者,别人按着原文著作逐字逐句把意思说出来,他就坐在一边用文言文写成文章,往往口述者的声音刚刚停止,他的文章也就写成了。这种译法当然只能意译,而且很不准确,但在当时却对介绍外国文学起了巨大的作用。

133 莎士比亚剧本演出和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五四运动后才开始介绍到中国。田汉、曹禺等都翻译过莎氏的个别悲剧,莎氏的一些主要戏剧如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和《第12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都曾在我国舞台上演过。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译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版,主要译者有朱生豪、曹未风和梁实秋。朱生豪( )从24岁起开始业余翻译莎剧,32岁病逝时共完成翻译莎剧31个,对莎剧的翻译出版作出了贡献。解放后补译了尚缺的6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在1978年出版了较完备的《莎士比亚全集》。

134 思考题 1.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2. 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3. 莎士比亚悲剧冲突 4. 《哈姆莱特》分析
5. 你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形象的看法 6.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意义 7. 福斯塔夫形象的审美意义 8. 怎样看待奥赛罗杀妻 9. 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学 第三节 莎士比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