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概况 张建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05.12.1 北京.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概况 张建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05.12.1 北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概况 张建平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2 前言 1978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2.5亿,贫困发生率为33.1% 。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中绝对贫困人口为260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 ),贫发生率为2.8%, 反贫困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3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1、经济高速增长
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4%,作为最大的发展国家,高速增长成为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特征,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GDP增长率不仅高于日、美、EU,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超过1.6万亿$,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4

5 世界各国・地域实际GDP增长率

6 2、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进程加速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中高技术含量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结构

7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1978~2003)

8 (1993~2002)科技含量不同的产业构成变动

9 城市化水平的推移 城市化率(1978~2003)

10 3、对外开放成绩卓著 对外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11548亿美元(出口5934亿美元,进口561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7%,远远高于6%左右的同期全球贸易总额增长率,亦高于美国、日本、EU、、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和韩国,成为世界贸易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

11 2004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出口额 比上年增长% 进口额 香港地区 1009 32.3 118 6.1 日本 735 23.7 944 27.3 韩国 278 38.4 622 44.3 东盟 429 38.7 630 33.1 欧盟 1072 36.9 701 28.8 俄罗斯 91 51.0 121 24.7 美国 1249 35.1 447 31.9

12 年世界貿易額変化

13 年国际贸易推移(亿美元)

14 外汇储备 1994年汇率制度并轨改革以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其中贸易顺差累计已超3000亿美元。2004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投资增长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超常增长。2005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幅超过1千亿美元,总额首次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

15 4、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后,中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不足三千万人。

16 二、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在波动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市场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建设、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制约,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另外重视教育,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也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17 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不变价计算, 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 增长12.6%,一直高于GDP增长率三个百分点,其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达到了42.5%,即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虽有起伏,但基本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态势,因此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8 三次景气增长期的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1984 28.2 1992 44.4 1985 38.8 1993 61.8 1987 21.5 2003 26.7 1988 25.4 2004 25.8

19 固定资产主要投资领域及增长情况

20 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支出(1996~2003)

2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和来源(%)

22 按投資主体分类固定資産投資推移

23 2000年以来按行业分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4 2005年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私营经济的效益指标及工业增加值在总值中的份额明显上升。

25 外资利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速度与规模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億美元($)首次超过美国,除卢森堡外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受入国,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3664个,比上年增长6.3%;合同外资金额1535亿美元,增长33.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

26 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推移(单位:亿美元)

27 长期的投资增长率在增加当期需求的同时,直接增 强供给能力。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中国的综 合国力增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大型基础性项目加 快建设,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极大地 改善了曾经长期消除制约经济增长的交通、通讯的基础条 件。另外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增加,居民的生活条 件,尤其是居住条件也大幅度改善。

28 消费增长 消费的增长尽管明显慢于固定资产投资,但是总体上看,也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 年我国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5%,比GDP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2%,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

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元/人)稳步提高由此带动了使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居民收入水平年均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 % % 10.3% 11.1% 实际购买力 % % 9.3% 7.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现价) % % 5.9% 12.0% 实际购买力 % % 4.3% 6.8%

30 人均GDP与居民人均家計最終消費支出的関係 (1995年基準、US$)(1990年-2002年変化)

31 新世纪经济增长的特点 2001年以来新世纪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7.5%、8.0%和9.1%,9.5%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加快,GDP增长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而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则是拉动第二产业增长逐步加快的根本原因。初步估算,2003年第二产业对于 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0%,2004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61%。

32 三、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 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障制度的弊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乡分割,在农村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城镇中的社会保障局限在全民所有制领域; 城镇中的社会保障在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则以“ 单位”保障为特点,形成了“ 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三位一体的格局。劳动者保障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所就业的单位。

33 l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多种所有制发展的需要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进行了以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4 l 1993年提出:“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3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城市无着落人员救助条例》颁布和实施,中国社会救济制度建设完成了重大跨越,在扶贫解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社会保险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的基本框架正在建立和完善;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省级统筹和调剂。 社会福利则正在从“ 暗补”转为“ 明补”,从隐性化走向显性化。

36 养老保险 200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5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2250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103万人。全国共有离退休人员4675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258亿元,其中征缴收入3585亿元,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22亿元,地方财政92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3502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975亿元。第一次实现了全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 2004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8万人,全年共有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85亿元。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

37 失业保险   2004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 41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91亿元,支出2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4.1%。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86亿元。

38 基本医疗保险 200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40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045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359万人。
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141亿元,支出862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收入623亿元,支出464亿元。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958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结存553亿元,个人账户积累405亿元。

39 就业状况 2004年末中国城乡就业人员共7520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5269万(46.9%);第二产业16920万人(22.5%);第三产业23011万人(30.6%)。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6476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人员11099万人(在岗10576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5515万人。

40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差距扩大,;
2.工业: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投资效益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增长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没有根本改变,就业压力大,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41

42 贫富差距扩大 《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披露,我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近年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04年接近0.5。表明:中国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44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可比价格,%)

45 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加重 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经济发展,但西部与东中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继续扩大。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46

47 传统追赶战略 转轨期追赶战略 新的追赶战略 发展目标 追求高速度 赶英超美 2000年实现“四化” 以物为本 追求高增长 2000年GDP翻两番 以人为本 促进人类发展,实现持续增长 极累与消费的关系 高积累、低消费 强调生产性投资 较高积累、刺激消费 强调硬件投资 强调软件投资 强调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发展结构 优先发展重工业 利用比较优势 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科教兴国战略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促进结构变革 知识信息发展战略 工业化技术路线 自主开发技术 资本密集技术路线 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重视劳动密集技术路线 多要素密集技术路线 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国内与国际市场关系 自给自足、进口替代 主要依赖国内资源和市场 高度国内保护主义 对外开放 出口导向增长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贸易、投资自由化 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提高国际竞争力 利用国际资源、市场、资本和技术 贸易、投资自由化

48 传统发展战略 转轨期发展战略 新的发展战略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开发资源 导致资源浪、生态破坏 先污染、后治理、生态赤字扩大、黑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收入分配关系 平均主义 “先富论” “共同富裕论” 城乡关系 城市优先发展城乡分割 城市优先发展 城乡差距拉大 城乡协调发展论 缩小城乡差距 地区关系 内陆优先发展 地区差距拉大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 地区差距先缩小后扩大 东、中、西协调发展论 经济与 社会发展 注重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优先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与效率 公平优先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再分配、公共服务 公平优先、社会和谐优先 政府与社会 政府控制社会 政府主导社会、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 经济体制 中央计划经济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经济 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Download ppt "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概况 张建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05.12.1 北京."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