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厂商理论 一、厂商的性质 1、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厂商理论 一、厂商的性质 1、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厂商理论 一、厂商的性质 1、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第三章 厂商理论 一、厂商的性质 1、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厂商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是一个生产函数,其目标是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使利润最大化,或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成本最小化: 如果该企业的生产函数是:Q=f(X1,…,Xn) 目标产出水平给定,通过求解下列问题使成本最小化:

2 • 如果市场价格为Pm,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则厂商选择产量水平Qh,就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Qe Qh 对古典厂商理论的评论:
MC AC 如果市场价格为Pm,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则厂商选择产量水平Qh,就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Pm Pc O Qe Qh Q 对古典厂商理论的评论: ①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收益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的决定因素。 ②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该理论在分析最优产量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整个产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构方面,也一直是十分有用的(泰勒尔,1997)。

3 对古典厂商理论的评论: 不足之处: ①将企业看作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 ②没有研究企业内部组织关系; ③未能确定企业的边界; ④无法说明为什么规模经济必须来自企业内部。

4 2、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 契约的有机组合 (1)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
(2)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问题: 一是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 二是什么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在企业内部,谁是委托人,谁是代理人; 三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如何安排,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控制代理人。

5 (3)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支: 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产权理论:企业内部产权界定及对效率的影响 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因此,现代企业理论也称作“企业的契约理论”。

6 (4)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哈特、张五常) 无论是通过企业内部,还是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都存在成本,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免费,但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在其内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比较优势。 因为:(1)劳动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2)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在其内部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 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直接定价的成本或者市场交易费用。 交易成本成为决定市场与企业边界的核心尺度。 交易成本的四种类型。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在签约前无法预料;即使预料到也难以写进契约;契约执行情况的监督成本;执行契约涉及的法律成本。 交易费用与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企业的边界。为了节约 更多的交易费用,企业要支付更多的管理(组织)成本。

7 解决方式:放弃这种交易;将这些交易过程内部化到企业中,通过纵向或者横向一体化将这些交易变为企业的内部交易;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
The limit to the size of the firm is set where its costs of organizing a transaction become equal to the cost of carry it out through the market. 不完全契约理论 (哈特):修正契约会产生成本;契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方都不愿意进行专用性投资。 (威廉姆森)契约人的行为假定: 人的行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 人的行为动因是机会主义的。 解决方式:放弃这种交易;将这些交易过程内部化到企业中,通过纵向或者横向一体化将这些交易变为企业的内部交易;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

8 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5)代理理论 (阿尔钦、德姆塞茨、詹森和麦克林) 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阿尔钦、德姆塞茨)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无法准确计量团队个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和对团队整体成果的贡献程度。因此,团队中必须的监督,并且最适合、最有效的监督者是最终剩余的索取者。 (詹森和麦克林)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产生代理成本。管理者(代理人)代表所有者(委托人)行使资产的经营与管理职能,但管理者和所有者存在着对立的利益。所有者监督管理者的成本非常高。 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事前)与败德行为(事后)。 代理理论的关键问题是,在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如何构造委托代理人和代理人的契约关系,从而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促使其选择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为。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企业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连接。

9 (6)产权理论 (诺思、马克思、德姆塞茨、科斯) 产权理论主要是研究权力分配对于效率的影响。 企业产权及其分解。(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当契约不完全时,没有在契约中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利应该归谁所有?

10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将一组生产要素连结起来的特殊合约。合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合约中存在未经指定的权利,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是行使合约中未经指定权利的权利;剩余索取权(claim to residue)是占有由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的之差构成的剩余(residue)的权利。 在以个人企业(Individual Proprietorship)为代表的古典型企业中,企业的剩余完全由企业所有者占有,这种制度安排由于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身份的统一内生地解决了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交由经营者承担,并通过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来保障其权益。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受股东的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活动,委托人(股东)追求剩余的最大,代理人(经营者)追求自身报酬的最大,给定企业的收益,二者的利益相互侵蚀;由所有者完全占有剩余的制度安排对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着激励不足。

11  基于人力资本易于隐藏的特征,所有者无法对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监督。尽管所有者可以以压榨的方式来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但鉴于企业经营者、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者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激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以“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的理论展示了这一逻辑。 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企业的生产成为“团队生产”:产出属于一个团队,且不是每个成员分别产出的简单叠加;基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能够考察的只是团队生产的整体绩效,团队成员个体对产出的真实贡献则根本无法科学准确的度量。这样,“搭便车”(free-riding)、“偷懒”(shirking)等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在企业中就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出于防范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绩效的损害,需要有一部分团队成员成为监督者专门从事对其他成员的监督工作。而为了避免“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监督困境,最终的监督者必须具备自我监督的动机。这样,让最终的监督者成为剩余索取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所有权安排就成为解决现代公司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12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则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给出的企业剩余权利安排的基本框架是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的经营者,将剩余索取权安排给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分享,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是保证正其当行使剩余控制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激励工具。

13 2)参与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债务所有者、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供给者以及企业所在社区等。
3、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1)企业是一系列关系契约的组合,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围绕权益的活的和保护形成的权力网。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各自的谈判力不同,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权益份额的差异,并且随着当事人谈判力的变化,会导致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2)参与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债务所有者、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供给者以及企业所在社区等。 (詹森、麦克林):公司内部的利益冲突与对立除了存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外,资产的所有者和债权所有者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资产所有者倾向于将通过负债获取的资本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中,如果项目成功,资产所有者获取收益的大部分而债权所有者只获得固定债息,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因为有有限责任规则,债权所有者将承担巨大损失。 对公司职工利益实现的考虑以及其对决策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公司职工对公司治理过程的影响。起源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共同决策制度最初是从工作过程中的社会伦理角度给予强调的,如工作过程中人的尊严、社会公正的实现等,或者说产业的民主化。

14 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两个假设前提:(1)企业要实现生存,其经济活动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其行为和经营过程必须遵循已有的一系列社会规则;(2)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类似道德机构的角色,其行为最终体现为对某种社会认同价值的遵循或者强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方面:经济责任(管理者充分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共责任(对社会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如公平的就业机会、劳动者的案例保障与健康等)与社会反应(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从被动的遵从向积极呼应的转变)。 4、小结 虽然可以把企业定义为通过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但是因企业的契约性质,特别是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产生一系列企业内外部的不同契约安排,这些不同契约安排,表现为企业不同的内部制度和外部关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行为的选择。

15 第二节 交易费用与机会主义行为 一、交易费用
第二节 交易费用与机会主义行为 一、交易费用 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并不是在单个厂商内部完成。交易费用就是通过市场交易所花费的成本,包括交易双方事前的信息搜寻费用、交易协议协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交易协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因协议的不完全性导致的事后修改协议发生的费用,最后可能还包括因不确定性导致的最终损失。 二、资产的专用性、机会主义和“敲竹杠” 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和资产的专用性。 1、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指当事人在交易活动中并不会大公无私或者利他,而是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增加自身的利益。Williamson称之为“狡诈地追求自我利益(Self-interest seeking with guile)”。

16 2、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双方交易过程中,有些投资是专用性,是专门为特定交易过程进行的投资,这些专用性投资无法挪作他用,或者挪作他用的成本非常高,也或者是挪作他用会导致资产的大幅度贬值。 专用性资产包括地点的专用性、有形资产用途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品牌资本等。 3、“敲竹杠”问题(Hold up problem),是指交易的一方完成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后,由于交易的另一方通过终止和约等形式相威胁,而被迫接受不利于己的条款或由于交易对方的行为使专用性资产投资贬值。 “敲竹杠”问题是交易费用、非对称信息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会导致专用性投资的不足,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

17 4、解决上述问题的三种方式 引入外部协调机构,建立“三边治理机制”。 纵向一体化。 建立长期契约和“双边治理机制”。 三、监督成本 企业边界的扩张有可能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成本高于市场配置资源发生的成本。由于企业内部雇员的机会主义,厂商必须花费资源用于监督以保持内部生产过程的有效率。 厂商的规模越大,雇员之间协调行动的相互作用就越多,用于监督和协调的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相互作用的数量增加导致的监督成本支出最终会超过厂商内部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好处。

18 四、对管理者和雇员的激励 1、管理者控制的产生。大部分公司都存在大量的中小所有者,单个所有者在公司只占有非常小的股权,因此单个股东在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过程中,在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没有哪个股东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因为他们只有获得最终剩余的很小比例。 2、对管理者的监督与激励。一系列公司经营丑闻的出现促使许多州修改了公司法,增加了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和要求。由于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不拥有企业的最终剩余索取权,所以也加强了对管理者的激励。如管理者收入分配的年薪制、让管理者拥有企业一部分股权、公司面对外部收购时不会失去相应职位的制度等。 3、对一般雇员的激励。激励的方式和制度包括,计件工资制、工资的定期增加、养老金及其他保险金的发放、奖金及内部升迁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职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过程等。

19 第三节 厂商的内部组织与产权组织形式 一、等级制度
第三节 厂商的内部组织与产权组织形式 一、等级制度 在企业内部,由于分工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岗位,处于协调和控制岗位上的人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一种责任和负责任的关系,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上下级关系,这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上下级关系的组织,称为科层等级制度。典型的科层等级制度(科层组织)如下图所示: 总经理 副总经理 副总经理 副总经理 副总经理 生产 营销与销售 原材料采购 工程与技术

20 二、大厂商的内部组织 大规模生产的厂商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职能化组织与多部门化组织(事业部型组织)。 1、职能化结构(U型组织,Unitary Structure ),也称为直线职能型结构 。厂商的科层组织可以看成简化的职能化组织结构,其基本特征在于,将企业按照职能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部门,而每个部门均有企业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 (见上图)。 优点:既保证了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职能高度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 缺点:下级部门的主动姓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各部门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容易重复;当职能部门和直线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时,容易产生矛盾,致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增大;整个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缺乏弹性,对新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21 2、多部门化组织结构(M型组织, 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也称为事业部型组织,其典型形式如下图:
总经理 A产品部 B产品部 C产品部 D产品部 生产 营销与销售 原材料采购 工程与技术 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在总公司之下的各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按成品或地区设立,每个利润中心内部通常都是按U型结构来组织的。

22 M型组织结构的特征: 各事业部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利润中心在生产、销售、采购、运输等各项经营活动中具有自主权 公司总部的主要职责: 监督、评价、控制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 致力于制定战略性计划 研究制定公司各项重要政策

23 M型结构能够产生三种效应:①公司管理层能够准确了解和控制各个业务单位的经营绩效,并使控制问题变得简单化;②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进行效率比较变得容易了,有助于提高资源在不同业务单位之间配置的效率;③刺激那些经营绩效落后的业务单位努力寻找改善经营状态的途径。

24 优点:最高管理层摆脱了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由于组织最高层与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的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缺点:由于机构重复,造成管理人员的浪费;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各事业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援比较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各事业部间相互竞争、发生内耗。 另外,厂商内部组织结构还有分权型组织结构、控股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和网络型组织结构等。每一种组织结构都有其自身优点和缺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差异、企业规模的大小、技术发展水平等是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25 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展望 第一、组织的扁平化。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原有组织内大量中间层面得以删除,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反应能力。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更直接地面对市场,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 第二、组织的网络化。网络经济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整合资源能力,进行网络化的管理。通过互联网的开发,将企业所面临的众多分散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通过一个界面观察到很多不同的系统,从而实现迅速而准确的决策。 第三、组织的无边界化。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企业再也不会用许多界限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尽快地将信息、人才、奖励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边界化”并不是说企业就不需要边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边界,是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

26 第四,组织的多元化。企业不再被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目标决定战略,而战略决定结构。管理者要学会利用每一种组织工具,了解、并且有能力根据某项任务的业绩要求,选择合适的组织工具,从一种组织转向另一种组织。 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的相互渗透,使技术通过创新与经济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而且这种结合逐渐超越国家与地区范围界线,加速ICT产业本身的全球化进程,具体表现为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营销的趋势。以计算机的全球化为例,美国企业接到订单并根据顾客需要给出新产品的设计图纸,然后在世界其他国家组装,其中CPU产自诸如美国的Intel公司,其他一些芯片可能来自日本,主板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省,显示器在韩国生产,软件在印度完成编制,再汇集到中国大陆来组装,并在中国香港组织销售等。这个过程瓦解了原来计算机产业的上下游垂直垄断的市场结构,打破了单个企业对计算机的销售与分配、应用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和芯片等几个环节的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 。

27 三、所有权与控制 厂商的典型形式有三种: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公司,三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不同归属上。 1、单一业主制 2、合伙制 3、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司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以及公司设立的方式上。股份有限公司在设立过程中采用募集设立的,往往被称为上市公司或者公众化公司。

28 2、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机构投资者与分散的个体股东不同,有相对充
四、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1、伯利和米恩斯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 “搭便车”行为。别人付出,自己袖手旁观、采取坐享其成的态度。这种行为就称为搭便车(free-riding)或吃白食;搭便车者(Free-Rider):指享受利益,但未付出相应代价的人。 “用脚投票”。在上市的公众股份制公司里,大股东们掌握或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用手投票,左右了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但买进卖出股票受到信息披露等要求限制,行动不便,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用脚投票的自由。而广大中小股东是搭便车者,基本不参加股东大会,放弃了用手投票的权利,只是依据公开信息和个人信息随时买进卖出,行动自由,用脚投票。这是在资本市场中大小股东信息和交易成本不对称情况下的合理分工。 2、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机构投资者与分散的个体股东不同,有相对充 分的有关公司治理的信息,机构投资者都是专家理财,机构投资者有较强的 社会影响力等,这些都会使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和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过程, 因股权分散导致的管理者控制会有所缓解。

29 3、两权分离背景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规则
在公司所有要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背景下,无论股权集中和分散的程度如何,所有者和管理者总存在利益冲突,公司的治理过程体现为这些相互冲突的利益间的均衡。相互冲突的利益均衡机制包含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两个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 标准的治理结构体现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结构。 公司治理规则 公司治理规则是各方利益得以协调的基本依据,它可能是利益各方自原妥协达成的协议,表现为在公司章程中和具体经营实践中对各方利益的界定与维护,也可能是由外部力量强制实施的,表现为各种法律条文。 这种标准的理论模式,并不适合转型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过程,因为实行股权多元化的企业并没有从一开始经历风险资本市场的洗礼,从而走向公众化融资的阶段,其产生的过程完全是由于政府政策创造的结果,由此形成分散的股权结构的过程也是短暂的,而且往往是在外在力量的干预下形成的。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厂商理论 一、厂商的性质 1、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