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X线成像基本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 孔祥闯
2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X线的产生及特性 第二节 X线影像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三节 X线防护 第四节 医学影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
第一节 X线的产生及特性 X线的发现 在1895年以前,由阴极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在实验里已经存在了30多年,在射线发现前,不断有人抱怨,放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的照相底片模糊或感光。 如1879年的克鲁克斯,1890年的古德斯比德等人, 但发现 X 射线的却是伦琴。
4
第一节 X线的产生及特性 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科学家伦琴(Rö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管气体放电时,发现附近涂有铂氰化钡的纸板上能发出肉眼可见的荧光,并且将手置于阴极射线管与铂氰化钡板之间,在纸板上显示出手的轮廓及骨骼影像.因为对这种射线还不了解,所以伦琴给它取名为“X射线”。
5
X线的发现 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德国物理学医学会递交了第一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论新的射线》,并公布了他夫人的X射线手骨照片。
这个发现成为19世纪90年代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为此,伦琴于1901年荣获全世界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6
19世纪90年代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 1895 发现 X 射线 ( 伦琴 ) 1896 发现放射性 ( 贝克勒尔 )
1897 发现电子 (J . J .汤姆逊 )
7
伦琴 第一张X线照片 伦琴的夫人贝尔格
8
紧接著在1896年2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 (Becquerel) 发现铀的化合物会发出一种不同於X射线,但也具有穿透能力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称它为铀放射线。他是第一位发现放射性的人
9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 (Joseph John Thomson) 在从事阴极射线的实验中发现带负电的电子(electron)。
10
次年,1898年7月在法国巴黎,居里 (Curie) 夫妇两人首次自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釙 (Po) 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同年12月又成功地分离出另一新元素镭 (Ra) 。「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名词就是居里夫人所创的。
11
同在1898年,威廉韦恩发现了带正电的质子,1899 年原籍纽西兰的拉塞福 (Rutherford) 发现了带2个正电单位的α粒子,称为阿尔法射线,且证明带一个负电单位的贝他 (β) 射线就是电子。在1900年韦拉特 (Villard) 发现另一种电磁波射线,能量比X射线还高,命名为伽玛(γ)射线。不带电的中子是最后被发现的,迟至1932年2月才由查兑克 (Chadwick) 发现。至此人类对原子核里面的构造,才有较清楚的了解。
12
第一节 X线的产生及特性 X线是如何产生的呢? X射线管 图16-1 X射线机的基本线路 R 真空高压电场 靶面 灯丝 X线 X-ray +
— X线 真空高压电场 靶面 X-ray 灯丝 R 1895年10月,伦琴在实验内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现象时,发现用黑纸包得很严密的照相底片感光了,他以为是阴极射线所致。为了避免再次感光,他在11月8日晚把阴极射线管用厚黑纸包好,接通阴极射线管的高压电源,这样从阴极射线管壁发出荧光。还发现了更加奇特的现象,在漆黑的实验室里,距阴极射线管两米以外的一块涂有铂氧化钡的纸板上发出的绿色的荧光,关闭加在阴极射线管上的高压电源,涂有铂氧化钡的纸板上发出的绿色荧光消失,再接通高压电源,纸板上的荧光又出现了。 伦琴根据这一发现推测:一定是从阴极射线管发出了一种新的射线,透过黑纸照射在铂氧化钡的纸板上,使纸板发出荧光,并且肯定这种射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为了证实这一推测,伦琴把手伸在阴极射线管和铂氧化钡纸板之间,伦琴吃惊地在纸板上看到自己的手像,并在很淡的手阴之中,还显出了黑色的非常清楚的骨骼影子。接着他将他夫人的手放到照相底板上用这种射线照射,得到了第一张手的照片,显示出了软组织、骨骼结构以及结婚戒指的影像。1895年10月,伦琴在实验内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现象时,发现用黑纸包得很严密的照相底片感光了,他以为是阴极射线所致。为了避免再次感光,他在11月8日晚把阴极射线管用厚黑纸包好,接通阴极射线管的高压电源,这样从阴极射线管壁发出荧光。还发现了更加奇特的现象,在漆黑的实验室里,距阴极射线管两米以外的一块涂有铂氧化钡的纸板上发出的绿色的荧光,关闭加在阴极射线管上的高压电源,涂有铂氧化钡的纸板上发出的绿色荧光消失,再接通高压电源,纸板上的荧光又出现了。 伦琴根据这一发现推测:一定是从阴极射线管发出了一种新的射线,透过黑纸照射在铂氧化钡的纸板上,使纸板发出荧光,并且肯定这种射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为了证实这一推测,伦琴把手伸在阴极射线管和铂氧化钡纸板之间,伦琴吃惊地在纸板上看到自己的手像,并在很淡的手阴之中,还显出了黑色的非常清楚的骨骼影子。接着他将他夫人的手放到照相底板上用这种射线照射,得到了第一张手的照片,显示出了软组织、骨骼结构以及结婚戒指的影像。面对这一新的发现,伦琴很激动,他将各种各样的物体放在这种看不见的射线中间试验,一直搞到天亮。他发现纸片和木板都挡不住这种射线,只有较厚的铅片才能把它挡住。伦琴继续研究这看不见的射线性质,发现在磁场中射线没有偏转,这说明它不带电,不同于阴极射线。射线通过三棱镜并不发生折射,这和普通光线有所不同。他把这种不知性质的奇妙的射线采用数学上的未知数“X”代表之,并起名为“X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也称为伦琴射线。伦琴把他的发现写成了论文,于1895年12月28日在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1896年1月23日又在德国的物理学会上正式宣布了这一伟大的发现。同时,初步揭示了关于这种射线的某些性质,并当众展示用X线拍摄的第一张X线照片。当发现X线的消息传到美国的第4天,就有一位医生用X线检查了受枪伤的病人身体里留下的子弹。 图16-1 X射线机的基本线路
13
X-ray X线球管
14
X线球管 阴极。由金属丝组成,用低压电源加热,引起热发射,提供足够数量的电子;
真空室。能耐受足够的阳极和阴极间的电压,该电压把电子加速,称为管电压; 阳极。通常为镶嵌在铜制圆柱柱端斜面上的小钨块(靶),供高能电子轰击,将电子能量转变为X-射线光子。
15
(2)X线产生的条件 ①电子源,提供足够数量的电子; ②在真空条件下高电压产生的强电场和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6
原子结构
17
(3)X线的组成 连续放射又称连续X线或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是高速电子与靶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一束波长不等、连续的混合射线。 标识放射又称标识X线或特征辐射(characteristic radiation):是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18
(3)X线的组成 韧致辐射:单位时间内大量的、能量不等的高速运动的电子同时撞击靶面,且与靶原子相互作用时损失的能量也各不相同,因而出射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连续的混合射线。
19
(3)X线的组成 特征辐射:高速电子撞击靶原子时,原子内层轨道电子被击出而留下一个空位,按能量分布最低的原则,处于高能态的外壳电子必然要向内壳层填补,产生电子跃迁现象,在跃迁过程中将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产生X线,跃迁的电子能量差决定了这种X线的波长。由靶物质所决定的X线为标识放射,它与X线管的管电流无关。 它表征了靶物质的原子结构特性,不同的靶材料都有自己特定的线状光谱。
20
特征辐射
21
(3)X线的组成 综上所述: X线管内,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阳极靶面时,大部分电子撞击到靶面物质的原子核或原子核附近产生连续放射;
22
(4)X线的本质 X线属于电磁辐射的一种,波长介入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约1×10-8~10-12m),具有电磁波和光量子双重特性,微粒性和波动性。 波粒二象性在表现时各有侧重:传播时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具有波长和频率;辐射和吸收时,主要表现为微粒性,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
23
X线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
25
(5)X线的质与量 X线按硬度分为硬X射线和软X射线。
软X射线指40KV以下的管电压产生的X射线。一般用于乳腺摄影。而一般诊断X线摄影采用的都是硬X射线。 半价层(half value layer,HVL)是指入射的X线强度减弱为原来的一半时某均匀吸收体的厚度。半价层越厚,表示X线质越硬。一般用铝的厚度表示。
26
It’s a radiography of three roses.
Can you believe it ?
27
鸭嘴兽
28
(5)X线的质与量 X线的质(线质),一般用于表示X线的硬度(hardness of X-ray),即穿透物质的能力,它代表光子的能量,有时也指在某一波长范围内X线光子的平均能量。 X线的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射线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即X线的光子数 X线束中的光子数。
29
(5)X线的质与量 X线强度(intensity of X-ray),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所通过的光子数目和能量的总和。常用质和量来表示X线强度。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X线管的管电流与照射时间的乘积毫安秒(mAs)来表示X线的量。用管电压近似描述X线的质。
30
影响X线强度的主要因素 (1)管电压(kV):X线强度与kV的平方成正比。 (2)毫安秒(mAs):X线强度与mAs 成正比。
(3)靶物质:靶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X线的效率越高,X线的强度就越大。 (4)距离:X线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1
X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阳极效应:越靠近阳极端的射线被靶面物质吸收的越多,出射的X线强度越小。也称足跟效应。 o θ A B C
32
足跟效应的利用 摄影体位可以利用靠近阳极出射的X线能比阴极弱的特点。如: 跟骨轴位 胸部后前立位
33
跟骨轴位标准投照方法 + _
34
(6)X线效应 1、物理效应(物理特性): 穿透作用(penetration action):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与X线的能量和被穿透物质的本身结构和原子性质有关 ,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基础。 荧光作用(fluorescence action)指某些荧光物质受到X线照射时,物质原子发生电离或被激发辐射出可见光和紫外线。 电离作用(ionization action):物质受到X线照射,使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物质处于离子状态这种作用称电离作用,是X线损伤和治疗的基础。
35
(6)X线效应 2、化学效应: 感光作用(sensitization action)
X线照射到胶片,由于电离作用,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的沉淀,称为X线的感光作用 。此为X线摄影的基础。 着色作用(pigmentation action) 某些物质如铂氰化钡、增感屏、铅玻璃、水晶等,经X线长时间照射后,其结晶体脱水渐渐改变颜色,发生脱水、着色,称为着色作用(脱水作用)。
36
(6)X线效应 3、生物效应: X线对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细胞经一定量的X线照射后,可以产生抑制、损伤甚至坏死,即为X线的生物效应(biological effect)。不同的组织细胞对X线的敏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放射治疗就是利用X线的生物效应,对病变组织进行一定量的X线照射,它也是射线工作者及受检者应注意防护的原因。此为“放射治疗”和“放射线防护”的基础。
37
(7)X线产生的效率及其影响 X线产生的效率是指发生的X线能量占全部电子撞击阳极靶面总能量的百分率。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全部能量中,碰撞损失的能量最后将全部转化为热,辐射损失的能量仅有极小部分(约0.2%)转变为X线能。 η=K •Z •kV 式中:K为常数10-9,Z为阳极靶面物质的原子序数,kV为管电压。产生X线的效率与靶面物质的原子序数和管电压成正比。
38
(7)X线产生的效率及其影响 影响X线产生的效率因素: 管电压的影响:KV↑→光子动能↑→X线强度↑→X线效率↑
阳极靶面物质的影响:原子序数↑→ X线波长↓→ X线强度↑→X线效率 ↑ 管电流的影响:mAs ↑→撞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数目 ↑→ X线强度↑→X线效率↑
39
(7)X线产生的效率及其影响
40
(8)X线衰减 吸收衰减(absorption attenuation)(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扩散衰减(diffusion attenuation)(能量分散)
41
1、吸收衰减 光电吸收:X线光子与原子内层电子作用,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轨道的电子,电子获得能量后脱离原子轨道飞出成为自由电子即光电子,而X线光子本身被原子吸收,这种现象叫光电效应(photo electric effect)。这种被击原子对光子能量的吸收叫做光电吸收,此种吸收多发生在低能量的光子和原子序数较高的物质作用时。
42
光电效应
43
1、吸收衰减 康普顿散射吸收:若入射的X线光子能量比外壳层轨道电子的结合能大得多,这些被光子碰撞的电子就可视为自由电子。X线光子与原子外层轨道电子(自由电子)相互作用时,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轨道电子获得能量后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从原子中射出。而入射光子损失掉一部分能量,就改变了频率和方向,与原入射方向成某一角度散射,这个过程称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这个过程只涉及自由电子对光子能量的吸收称康普顿散射吸收。
44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比较 (1)两者作用对象不一样:光电效应是入射光子与原子内层电子,特别是K电子作用的结果;而康普顿效应是与原子中外层电子或自由电子的作用结果。 (2)两者作用条件不一样:当光子能量稍大于轨道电子结合能时,最容易发生光电效应,低能X线以光电效应为主;当光子能量远大于轨道电子的结合能时,最容易发生康普顿效应,这是康普顿效应可以看作光子与自由电子相碰撞,高能X线以康普顿效应为主。 (3)两者对光子能量吸收程度不一样:光电效应是物质对光子能量的完全吸收;而康普顿效应是物质对光子能量的小部分吸收。 (4)两者的能量分配关系不一样:在光电效应中,光子能量的大部分转换为特征X线,小部转换为光电子的动能;而康普顿效应中,光子能量的大部分转换为散射线,小部分转换为反冲电子的动能。
45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比较 (5)两者对图像质量影响不一样:光电效应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图像灰雾,增强天然组织的对比度;而康普顿效应中,由于散射保留了绝大部分能量,穿过人体进入接收器,产生图像灰雾,降低了影像对比度。 (6)两者对被检者的危害程度不一样:光电效应对被检者来说是光子能量的完全吸收,人体组织因光电效应而辐射的特征X线也最终在体内吸收,这都导致对组织的电离或激发,诱发各种化学反应和生物损伤,对被检者危害很大;而康普顿效应对被检者来说只是吸收了光子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即转换为反冲电子的那部分动能。反冲电子将其它原子电离或激发,导致生物损伤,绝大部分能量保留在散射线中,并射出体外。可见康普顿效应对被检者的伤害程度要小得多。
46
1、吸收衰减 电子对效应(electric pair effect): 当具有较大能量的入射光子与原子核周围的电场相互作用时,会转变为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这一现象称为对电子效应。光子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正负电子的静止质量,其余转变为正负电子的动能。一般医用X线光子的能量较低,不足以引起对电子效应。
47
2、扩散衰减 扩散衰减(距离衰减) 自焦点发射出来的X线点光源,向空间各个方向辐射,在半径不同的各球面上,其强度的减弱与焦点到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常在X线摄影中改变焦点至胶片的距离,从而调节X线的强度。 焦点——探测器距离由50 cm分别变为70 cm、100 cm、140 cm、200 cm时,X线强度变为原来强度的1/2、1/4、1/8、1/16。
49
X射线通过物质时,则根据光子能量(hv)的不同,它们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以下三种情况:
X射线通过物质后,波长和能量发生改变,此称compton效应;当hv增大时,发生compton效应; 光子能hv大于电子静止质量的两倍时(1.02Mev),光子在原子核场附近将转化为一对正、负电子。这被称作电子对效应;
50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总结 热能99% 透射X射线衰减后的强度I0 散射X射线 电子 荧光X射线 相干的 非相干 的 反冲电子 俄歇电子
光电子 康普顿效应 俄歇效应 光电效应
51
但目前医学影像中使用的X射线能量范围一般不超过0.3 MeV,显然电子对效应不能发生。
光子能量 光子与物质作用形式 0.01~10 MeV 0.01~0.8 MeV 0.8~4.0 MeV 4.0~10MeV 三种形式都存在 光电效应占主导地位 康普顿散射占主导地位 电子对效应占优势 但目前医学影像中使用的X射线能量范围一般不超过0.3 MeV,显然电子对效应不能发生。 X光子能量较小时,主要是光电效应,中等能量时是康普顿散射,高能量时是电子对效应。
52
第二节 X线影像的形成及其影响 X线照片影像是如何形成的? 影响X线照片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53
一、X线照片影像 定义:具有被照体影像信息的透射线作用于增感屏-胶片系统,使胶片中的乳剂感光,经显影后,以光学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将影像信息记录显示在胶片上,成为可见的光密度影像,即X线照片影像。
54
普通摄影与X线摄影
55
(1)、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X线为什么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 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
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第三,必须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56
(2)、物质对X线的衰减规律 I=I0e-ud
式中I0为入射X线强度,I为出射X线强度,d为物质厚度,e为自然底数,μ为物质对该波长的线性吸收系数。 μ的物理意义是:表示单能窄束X线通过单位厚度物质时强度的相对变化 。 μ值骨骼>肌肉>脂肪>水
57
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58
不同密度物质(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59
不同厚度组织(密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60
总结 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是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
61
(3)光学密度与感光效应 光学密度: 胶片中的感光乳剂(卤化银)在光(或辐 射线)作用下致黑的程度称为照片的密度(density),又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 光学密度是由于胶片上乳剂感光后,光量子被卤化银吸收,经过化学处理,使卤化银还原,构成黑色金属银的影像.
62
光学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人眼对光学密度的识别范围在0.25~2.0之间,该密度范围即是诊断需要的密度范围。通常除了胶片本底灰雾外,密度在0.3~1.5之间的照片影像,提供的诊断信息较丰富。 影响因素: 照射量(mAs) 管电压(kVp) 焦-片距离(FFD) 被照体 照射野面积 增感屏及增感屏-胶片组合 照片冲洗因素
63
(3)光学密度与感光效应 感光效应: X线摄影效果,即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 是指X线穿过人体被检组织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感光的效果,又称“感光效应”(sensitization effect)。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管电压、管电流、照射时间、胶-片距、增感屏、滤线栅等
64
(4)X线照片对比度 X线对比度:当X线穿过被照体后,由于人体组织密度差异,对X线的吸收系数不同,透过肢体的X线强度分布不均,即产生了X线对比度。 胶片对比度:X线对比度只有通过胶片或屏-片系统的转换才能识别,这种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称为胶片对比度。 X线照片对比度是照片影像上相邻两点的密度差,也称光学对比度或物理对比度,它依存于被照体吸收X线的差异所产生的X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 。
65
(4)X线照片对比度 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被照体:被照体组织内的有效原子序数、密度及厚度差异大小
66
(4)X线照片对比度 High KV Low KV
67
(5)X线几何投影 实际焦点(Actual Focal Spot) 有效焦点(Effective Focal Spot)
68
旋转阳极
69
图16-2b)旋转阳极 图16-2a) 有效焦点
70
不同方位上的有效焦点尺寸 X-ray 阳极侧 阴极侧
71
(5)X线几何投影 影像的放大: 放大率M=1+b/a
X线管阳极靶对X线投影的(放大与晕影)焦点面使X线投影放大并产生伴影。当荧屏或胶片(F)由A移至B时,投影将更放大,伴影也增大 a b a b
72
放大与虚影
73
不同投照方位时影像变化
74
(5)X线几何投影 歪斜失真:斜射投照同样的球体,由于倾斜投射,使投影变形,呈蛋形(S2);中心射线部分的投影(S1),有放大,但仍呈球形
75
(6)X线的失真与模糊 歪斜失真 放大失真 重叠失真:
①大物体的密度明显高于小物体的密度,重叠后的影像中小物体不易显示,如胸片中看不到胸骨的影像。 ②大物体的密度明显低于小物体的密度,重叠后的影像对比度好,小物体易于显示,如胸片肺野中的肋骨影像。 ③大小物体密度较高且相等,重叠后的影像对比度差,小物体隐约可见,如膝关节正位照片中髌骨的影像。
77
(6)X线的失真与模糊 清晰度是指影像边缘的锐利程度,若出现影像边缘不锐利,则称为模糊。 几何模糊:
模糊度与有效焦点F成正比,与肢-片距d成正比,与焦-肢距(H)成反比。有效焦点面积越大,产生的半影越大,影像就越模糊,这种模糊称几何学模糊 。
78
(6)X线的失真与模糊 几何模糊: 焦点越小,半影越小,锐利度越高。 要尽量选择小焦点,增加焦-体距,减小体-片距
79
(6)X线的失真与模糊 运动性模糊:在摄影过程中,焦点、被照体、胶片三者任何一个发生移动,都能造成影像模糊。此模糊在实际操作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模糊。 增感屏-胶片系统产生的模糊 散射线模糊
80
(7)散射线产生及消除 散射线是由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与管电压、X线的波长、被照体的厚度,受照射面积成正比。 散射线的消除:
抑制法:有滤过板、遮线筒等; 消除法:滤线器;
82
(7)散射线产生及消除 滤线栅:是将宽度为0.05mm~0.1mm的薄铅条,间隔以能透过X线的物质(如胶木纸板等)互相平行或呈一定斜率排列而成。
83
滤线栅 栅比:铅条的高度与相邻两铅条间(填充物)距离的比值。栅比=d/h。 滤线栅根据构造特点可分为聚焦式、平行式及交叉式 。
滤线器可分为固定滤线器和活动滤线器两种 平行式 聚焦式 d h
84
第三节 X线防护 一、X线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损伤是指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肌体后,受照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
85
一、X线对人体的危害 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等),造成生物大分子损伤,引起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致使其正常功能和代谢作用发生障碍; 间接作用主要是指电离辐射使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电离,形成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自由基(H+、H2O2、OH-、H2O等)继而作用于生物大分子,造成损伤。
86
辐射对人体伤害的发展过程 直接与间接作用
87
一、X线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吸收辐射能量时,细胞和水分子会首先被游离或激发,造成DNA双链全断或只断单链的伤害(直接伤害)。因为水分占了人体约 70 % 的重量,而水分子被游离后会产生有害的OH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连续产生一连串化学反应,使得细胞分子受到损伤(间接伤害)。所幸细胞有自行修复的能力,大部分的细胞会恢复正常。 假若细胞严重受损而无法修复或修复有错误时,则其将显现出健康受损的症状。
88
一、X线对人体的危害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从辐射防护角度出发,将这些效应分成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和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 )两类。 随机性效应:如癌症和遗传效应的发生可视为随机性效应(也可视为远期效应)。 确定性效应:如白内障、皮肤辐射损伤等(也可视为近期效应)。
89
案例调查 从日本核爆生存者长期调查显示,接受低剂量(约250毫西弗以下)者,并无任何临床症状,白血病或其他实体癌的发生率都和一般人相同。但是为了辐射安全的缘故,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做了一个很保守又很重要的假设:人体只要接受到辐射,不管剂量是多少,都有引发癌症和不良遗传的机率存在,没有低限剂量值,而且致癌或不良遗传的机率与接受剂量成正比(直线关系),剂量愈高,罹患的机率也愈大,这种情况称为随机性效应(机率效应)。
90
急性全身暴露之确定效应症状 一次剂量(西弗) 症 状 说 明 <0.10 无可察觉症状,但延迟辐射病的产生仍可能发生。
症 状 说 明 <0.10 无可察觉症状,但延迟辐射病的产生仍可能发生。 能引起血液中淋巴球的染色体变异。 可能发生短期的血球变化(淋巴球、白血球减少),有时有眼结膜炎的发生,但不致产生机能之影响。 有疲倦、恶心、呕吐现象,血液中淋巴及白血球减少后恢复缓慢。 24小时内会恶心、呕吐,数周内有脱发、食欲不振、虚弱、腹泻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可能死亡。 与前者相似,仅症状显示的较快,在2-6周内死亡率为50%。 6.00以上 若无适当医护,死亡率为100%
91
X线损害的症状 1.局部症状 :急性皮肤反应:初期脱毛、红斑、水肿和溃疡。慢性皮肤反应:慢性皮炎、皮肤的感觉异常, 汗腺萎缩,分泌减退等。
2.全身症状:短时间大剂量照射则可产生急性放射病。小剂量长时间照射则产生慢性改变。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疲乏无力、不适、头痛、眩 晕 、恶心及呕吐,食欲减退等。 慢性全身反应 :以血液变化明显。有红细胞减少,引起再生不良性贫血。
92
二、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照射量(exposure dose):表示X射线或γ射线(统称为光子)使空气电离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是库仑•千克-1(C•kg-1),专用单位是伦琴(R)。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辐射场所中吸收的能量。其国际制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专用名称是戈瑞(gray),符号为Gy。
93
二、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这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辐射量。照射量是用来描述辐射场固有特性的一种物理量,与人体无关。而吸收剂量是指处于辐射场的人体或其他物质所吸收辐射的能量,它不仅取决于外界的辐射场,而且还取决于受照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光子的能量。
94
二、常用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当量剂量:即使在吸收剂量相同的情况下,若辐射线的种类、能量、照射方式以及照射条件不同,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便于在同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在放射防护工作中引进了当量剂量(equivalent dose)的概念,它表示某个器官接受的剂量。对外照射而言:1Sv=1J•kg-1=1Gy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是为确定随机性效应发生概率而引入的一个量。用来评价对受照射器官总的随机性效应的危害
95
三、X线防护标准及剂量限值 第一代:1960年《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
第二代:1974年我国采用了ICRP第1号、6号、9号出版物推荐的“最大容许剂量”概念和剂量限值,颁发了《放射防护规定》(GBJ8-74)。 第三代:我国于1984年和1988年分别颁发了《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和《辐射防护规定》(GB )。 第四代:2002年10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编号GB 批准发布了我国放射防护基本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
96
现今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ICRP第60号出版物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AEA 115号安全丛书 (国际原子能机构) 辐射防护体系(防护三原则,安全) 有效剂量(20mSv,允许连续5年内平均等)
97
新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的内容框架 一般要求 主要要求 详细要求 附 录 GB 18871-2002 第2章 定义
前 言 第1章 范围 第2章 定义 一般要求 第3章 一般要求 主要要求 第4章 实践 第5章 干预 6章 职 业 照 射 控 制 7章 医 疗 照 射 控 制 8章 公 众 照 射 控 制 9章 潜 在 照 射 控 制 10章 应 急 照 射 情 况 11章 持 续 照 射 情 况 详细要求 附 录 附录A B C D E F G H 附录J 新基本标准GB 的内容框架
98
(四)剂量限值 1、职业照射 (1)对任何工作人员: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
99
(四)剂量限值 (2)对16-18岁的徒工或学生 年有效剂量不超过6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不超过50mSv
100
(四)剂量限值 2、公众照射 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年有效剂量 1mSv
特殊情况下,连续5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的有效剂量可为5 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 15mSv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 50mSv
101
mSv 0.01Sv mSv 0.01Sv 组织器官 职业人员 公众人员 性腺 200 (20) 20 (2) 乳腺 333 (33)
职业人员 公众人员 mSv Sv mSv Sv 性腺 200 (20) (2) 乳腺 333 (33) (3.3) 红骨髓 416 (41) (4.1) 肺 16 甲状腺 500 (50) (5) 骨表面 (5) 晶状体 150 (15) 皮肤 50 单一器官的年剂量当量限值表
102
四、X线防护目的、原则和措施 X线防护的目的:为了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降低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要消除各种不必要的照射。 X线防护的基本三项原则是:任何X线检查必须具有正当的理由(正当性判断)、X线防护实现最优化、个人受照剂量限值 。
103
四、X线防护的三原则 1.X线检查的正当性 所谓正当性是指所进行的X线检查是必要的,其所带来的潜在性危害和从中得到的诊断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即所得的利益明显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的X线检查就是正当的。 2.X线防护的最优化 对一切正当的X线检查,应选用最适宜的检查方法和最佳的投照条件,使检查既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又能合理降低受检者或患者的受照剂量。 3.个人受照剂量限值 在满足了X线检查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使受照者接受剂量不超过相应的限值。
104
辐射的来源 天然辐射(自然形成的): 宇宙射线 、地表辐射、氡气、 体内辐射、水源辐射
人造辐射(人造的):医疗辐射、核子试爆的落尘、核能 电厂、辐射职业曝露等
105
天然辐射-1 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会受到大气层的阻挡而减弱,但在高海拔地区因大气稀薄,辐射线较强;高纬度地区的宇宙射线也较低纬度地区强 。
地表辐射: 在地表的土壤、岩石及动植物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釷、钾40等;地表辐射剂量的分佈一般因地质状况而异。 氡气: 氡气是天然辐射的最大来源;属於铀系与釷系元素衰变过程中的產物 。 体内辐射: 人体体重中约有0.2%是钾,其中0.012% 是具放射性的钾40;日常食物。 水源辐射: 台湾地区水中的辐射来源主要为氡220、氡222及镭226,一般饮 用水中氡的含量及影响不大,但温泉水就较高。
106
天然辐射-2
107
天然辐射-3
108
人造辐射的来源 医疗辐射: 核子试爆的落尘:
自1945年7月美国首次进行核子试爆以来,核爆所產生的放射性落尘便随著气流散佈於大气中,经长时间沉降聚积於地球表面,使自然环境增加了一些额外的人为辐射来源 。 核能电厂: 核能电厂的辐射来源主要是核电厂运转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与废水带有微量放射性,另电厂内放射性废料贮存场、核燃料和放射性废料的运送也会有微量辐射曝露 辐射职业曝露: 核能电厂员工、x光机操作员、放射性物质研究与处理人员等,都会比一般人接受到较多剂量的辐射 。
109
一般人接受的辐射剂量, 天然辐射与人造辐射 哪一种所占的比例较高?
110
人体接受辐射来源 天然辐射:人造辐射 =2:1
111
辐射的分类 依来源分类 人造辐射 天然辐射 依强度分类 游离辐射 非游离辐射(有热效应) 非游离辐射(无热效应)
112
辐射强度分类-1 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依能量的强弱分为三种: 1.游离辐射: 能量最强,可破坏生物细胞分子 如α、β、γ射线。
X光机、电脑断层扫描、癌症的放射性治疗、核子医学 非游离辐射(有热效应): 能量弱,不会破坏生物细胞分子,但会產生温度。 如微波、光。微波炉 3.非游离辐射(无热效应): 能量最弱,不破坏生物细胞 分子,也不会產生温度。 如无线电波、电力电磁场。电磁波 电视机、冰箱、吹风机、檯灯、日光灯、行动电话
113
辐射强度分类-2
114
辐射剂量的比较
115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一般人一年:5mSv 照一次胸部X光0.1mSv
117
辐射剂量的比较 單位 mSv/hr 0.01 放射线废料对民众造成的剂量(每年) 0.02 电视机辐射(每年) 0.2 食物中的辐射(每年)
放射线废料对民众造成的剂量(每年) 电视机辐射(每年) 食物中的辐射(每年) 宇宙射线(每年) 土壤岩石辐射(每年) 胸部X光这射(一次) 北投地区地表辐射(每年) 平均每年接受自然辐射剂量(每年)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 法规规定一般民众的接受剂量(每年) 印度喀拉拉自然辐射剂量(每年) 胃部照射透视X光(一次)
118
辐射防护的有效方法: 体外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則—TSD T:time S:shield D:distance
119
医院中的辐射来源 放射科:x光机 .CT 放射肿瘤科:直线加速器 Co60治疗机 核医科:非密封射源 PET
120
Portable(移动X线机) 可怕吗?
121
四、PORTABLE检查辐射安全作业流程
1.放射师执行照射前应告知当班护理人员,请护理人员疏散周围人员。 2.疏散原则:3m内除必要协助之医疗人员,及移动不方便病患外,应尽可能离开。 3.疏散人员时应避免大声喊叫,以免造成不必要恐慌。 4.放射师执行照相时应再作第二次确认,以确认人员皆在3m外之安全距离。
122
v v
123
Portable并不可怕 法规规定人体可接触表面5cm处的渗漏辐射不得大於2 mR/h,一张胸部Portable摄影於3公尺处的散射辐射为5.67µR。相当於一次胸部x光剂量的1/15000。 只要做好基本防护,portable并不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放射线可怕。
124
Portable(移動式X光機)並不可怕
距離 散射劑量 建議防護 1.5m 0.15 µSv/h 鉛屏壁 2.5m 0.07 µSv/h 鉛衣(不需鉛屏壁) 3m 0.05 µSv/h 不需特別防護 環境背景 在超过3m外即与背景辐射相近, 其剂量约为照射一次胸部X光剂量的1/2000
125
Portable(移动式X光机)检查时的防护方法
距離1.5m時需使用铅屏蔽
126
Portable(移动式X光机)检查时的防护方法
距離2.5m以上可不需使用铅屏蔽,只使用铅衣即可
127
Portable(移动式X光机)检查时的防护方法
也可利用混泥土墙转角或其他混泥土障避物进行
128
辐射标志
129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1 、 明确保证患者防护与安全的责任 2 、 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 3 、 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4 、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与剂量约束 5 、重视防范事故性医疗照射
130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1、明确保证患者防护与安全的责任 (1)施行医疗照射必须强制实行许可制度 (2)有关各方各负其责
主要责任方: 许可证持有者(法人) 有关责任方: 有关执业医师 有关医技人员 辐射防护负责人 合格专家 医用辐射设备供方
131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2、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 顾及可查、可治及公众获利三因素,恰当选取群检方法与普查范围
(1)医疗照射正当性判断的一般原则 纠正滥用,力求避免不必要照射;对复杂的诊断和治疗程序,要逐例做好正当性判断; 发展的眼光复审。 (2) 放射诊断检查的正当性判断 掌握好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慎重对待妇女与儿童受检者 (3) 群体检查的正当性判断 顾及可查、可治及公众获利三因素,恰当选取群检方法与普查范围 (4)控制与临床指征无关的放射学检查 基于职业或法律等其他需要,预期获得有用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有关专业机构磋商。
132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3、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1)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应符合基本标准相应的通用要求
(2) 根据医疗照射特点专门从医用辐射设备 要求、 操作要求和医疗照射的质量保证 等三方面加强防护最优化
133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4、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与剂量约束 ● 推动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的新举措 (1)建立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必要性
● 推动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的新举措 ● 只针对诊断性医疗照射 ● 相当于调查水平,不是限值 ● 典型值应用中注意灵活性 ● 适时修订以不断提高优化水平
134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附录 G G 1 (2)放射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表 G 1.1 14 种 X 射线摄影
表 G 种 X 射线 CT 检查 表 G 种乳腺 X 射线摄影 表 G 种 X 射线透视
135
典型成年受检者 X 射线透视的剂量率指导水平
入射体表剂量率(mGy / min ) 普通医用诊断 X 射线机 50 有影像增强器的 X 射线机 25 有影像增强器并 有自动亮度控制系统的 X 射线机 (介入放射学中使用) 100 注:表列值为空气中的吸收剂量(包括反散射)
136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3)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表G2 典型成年受检者在各种核医学诊断中的活度指导水平 检查项目 放射性 核素
化学状态 每次检查常用的最大活度/MBq 甲状腺 甲状腺显像 甲状腺癌转移灶(癌切除后) 甲状旁腺显像 131I 99mTc 201Tl 碘化钠 TcO4 氯化亚铊 MIBI 20 200 400 80 740
137
五、医疗照射的控制简介 5、重视防范事故性医疗照射 防止意外医疗照射的一般原则 医疗实践亦存在潜在照射 (剂量差错,设备故障,人为失误等)
大力培植和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养
138
小结:放射诊疗管理法规结构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安全和防护条例 55:健康管理 49:建设项目 46:放射诊疗
管理规定 GB(Z、T)-系列标准 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诊断、防护约123个)
139
X线防护措施 X线防护的基本措施: 1.时间防护: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曝光时间
3.屏蔽防护:包括对重要器官和敏感器官的防护及未照射部位的防护。
140
六. 辐射防护方法 §1. 内照射防护与外照射防护 一、内照射防护 1、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 防污染 通风
1、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 防污染 通风 2、降低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按规操作 及时清理 3、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4、加速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出 误入体内需速排出
141
六.辐射防护方法 §1. 内照射防护与外照射防护 一、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三要素: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142
Protection for External Exposure (体外暴露的防护)
time 减少暴露时间 离开 distance 射源 增加距离 shielding 设置屏蔽
143
Radiation Penetration (辐射的穿透能力)
Strong penetration No penetration Weak penetration 光子 a粒子 b粒子 中子 Sheet 紙 Book 書 Concrete 水泥墙
144
六.辐射防护方法 §2. 屏蔽材料 1. 屏蔽材料 铅:效果最好,但对环境有污染(铅污染);铜:良好性能,但价格较贵;铁:性能较好多用来代替铅;铝:当量低,但吸收铜的标识线,作过滤板;砖:一砖厚实心砖墙约有2mm铅当量,是屏蔽防护的好材料;混凝土:与材料密度有关,注意浇注质量,多用于作固定防护屏障;复合防护材料:两种以上单质防护材料复合使用。
145
六.辐射防护方法 2. 屏蔽性能 用铅作为比较各种防护材料的屏蔽性能的标准,把具有一定厚度的某屏蔽材料对应相同屏蔽效果的铅层厚度,称为该屏蔽材料在该厚度下的铅当量,单位mmpd。单位厚度的铅当量叫比铅当量。 依射线种类选不同材料,比如: 防X、γ线选铅、铁、水泥、砖等高质量物质 防β线选铝、有机玻璃、塑料等低质量物质 防中子选石蜡、硼酸和水等。
146
六.辐射防护方法 2. 屏蔽性能 表3 50~70kV时1mm厚防护材料的比铅当量 材料 国产铅橡皮 国产铅玻璃 铜 铁 砖 混凝土 密度
(kg/m3) 4000~ 5500 4600 8900 7800 1600~2000 2.35×103 比铅当量(mmpd) 0.3~ 0.36 0.22~ 0.24 0.27 0.17 0.008~0.009 8.5 × 10-3
147
六.辐射防护方法 §3. 医疗照射的防护 目前,医疗照射是所有人工辐射源中造成人类集体剂量最大的辐射源,而且几乎要占所有人工辐射源的90%以上.而一次诊断过程中病人受到的局部照射剂量相当于天然辐射年当量剂量的1~50倍;放疗的局部剂量更大,一个疗程的剂量相当于诊断的几千倍。
148
全世界平均 诊断医疗照射所致剂量 (1991~1996年) X 射线诊断 牙科 X 射线检查 核医学显像检查 类 别 年人均有效剂量
类 别 年人均有效剂量 (mSv) 年集体有效剂量 (人 Sv) X 射线诊断 0.4 (0.02~1.2) 2330×103 牙科 X 射线检查 0.002 14 ×103 核医学显像检查 0.03 150 ×103
149
1 2 3 表4 不同卫生保健水平国家医用诊断X射线的人均当量剂量 卫生保健水平分类 国 家 年 份 有效剂量 遗传意义剂量 加拿大 法 国
国 家 年 份 有效剂量 遗传意义剂量 1 加拿大 法 国 日 本 瑞 典 英 国 美 国 前苏联 1980 1982 1979 1977 1984 1980/81 _ 0.4 1.3 0.5 0.2 1.4 0.3 0.1 2 中 国 伊拉克 土耳其 1985 0.09 0.01 0.05 3 印 度 泰 国
150
检查投照方式 加拿大 意大利 波兰 英国 美国 中国 胸片PA 腰片AP 颈锥AP 胸椎AP 腰椎AP LAT 0.17 6.20 1.80
表5 部分国家的X射线诊断检查病人皮肤剂量水平(mSv/每次) 检查投照方式 加拿大 意大利 波兰 英国 美国 中国 胸片PA 腰片AP 颈锥AP 胸椎AP 腰椎AP LAT 0.17 6.20 1.80 3.20 5.20 _ 0.69 12.3 2.0 27.0 16.8 27.7 0.22 8.4 6.2 64.2 0.21 2.2 6.8 7.5 1.07 14.7 3.4 10.2 6.51 15.9
152
六.辐射防护方法 §3. 医疗照射的防护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 ③最低消费。
1 防护宗旨:①提高质量;②减少剂量; ③最低消费。 2 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原则: ① X射线检查的正当化与最优化; ②X射线工作者与受检者防护兼顾; ③固有安全防护为主与个人防护为辅; ④合理降低个体受照剂量与全民检查频率。
153
六.辐射防护方法 §3. 医疗照射的防护 3 X射线机房的防护:X射线机工作时辐射场有三种射线,即有用射线、X线管防护套的漏射线、经散射体后产生的散射线。防护设计原则即有效控制漏射线、散射线的量以及有用射线的合理安排,国内外对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查阅执行。
154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 放射学 核医学 趋利避害 正当使用 优化措施 加强检测 保证质量 受检者 Diagnosis 诊 断 患 者 Medical Exposure 医疗照射 介入放射学 Therapy 治 疗 患 者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放射防护 核医学 放射肿瘤学
155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职业健康检查 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放射诊疗人员放射防护培训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待遇
156
(一)职业健康检查 原则:以职业医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 即:评估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确定工作人员在特殊工作条件下从事 预定任务的适任性;
原则:以职业医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 即:评估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确定工作人员在特殊工作条件下从事 预定任务的适任性; 提供用于事故情况下暴露于特定危险物或发生职业病时的基础资料。
157
(一)职业健康检查(续) 目的: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对其预期任务的适任性和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适任性。 检查项目:
158
(一)职业健康检查(续) 上岗前健康检查 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 离岗前健康检查 应急的健康检查
159
(一)职业健康检查(续) 1、上岗前健康检查: 着重于评价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对预期从事的任务的适任性,可淘汰不应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也是从业人员接触放射线前的本底资料,为就业后定期检查、过量照射提供对比和参考。 评价依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GB )。 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的总原则:
160
(一)职业健康检查(续) 2、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判断放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的适任性和继续适任性,发现就业后出现的某些可能与辐射有关的效应及其他疾病。 周期:根据工作条件和可能受到的剂量,每1-2年检查一次。发现异常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检查频率和检查项目。
161
(一)职业健康检查(续) 3、离岗前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排除职业病,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检查项目
162
(一)职业健康检查(续) 4、应急的健康检查:在在岗期间定期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可结合个人剂量监测或生物、物理剂量估算和临床表现等具体情况,根据有关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适当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
163
(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续) 评价原则:任何放射工作人员,在正常情况下的职业照射水平应不超过以下限值: 连续5年内年有效剂量,20mSv;
164
(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续) 建档要求: 用人单位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个人监测档案。 终身保存。
用人单位还应将年度个人监测结果及时抄录在各自的《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165
(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 放射性疾病的特点: 1、所有放射性疾病都具有接触电离辐射的受照史,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2、放射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某些疾病可以有相似甚至相同的临床表现。
166
(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 诊断原则 1、必须有职业照射或应急照射的受照史。
2、受照剂量数据必须来自其佩带的个人剂量计及个人和场所剂量监测档案。必要时可参考可靠的剂量重建资料。其累计受照剂量需接近或达到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中给出的剂量阈值。 3、必须依据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参考既往健康情况,排除其他因素和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后方能做出诊断。 4、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必须依据其相应的诊断标准。
167
诊断依据 (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
1、 采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受照史和过量照射情况的资料。(见后) 2 、可作为受照者生物剂量计的结果。 3、详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与辐射作用有关的特殊实验室检查结果。 4、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疾病,并列出排除的依据。
168
采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受照史和过量照射情况的资料,必须由病人所在单位和/或有关辐射防护部门,提供下述有法人代表签章的资料和数据: 1) 职业受照史; 2)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健康档案(复印件); 3) 个人和/或场所剂量监测历史记录情况; 4 )受照射情况和受照时的个人和场所剂量监测结果。
169
(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 鉴定 鉴定机构: 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首次鉴定,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最终鉴定。
170
序号 标 准 号 标 准 名 称 1 GBZ95-2002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2 GBZ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序号 标 准 号 标 准 名 称 1 GBZ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2 GBZ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3 GBZ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 4 GBZ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 5 GBZ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7 GBZ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8 GBZ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9 GBZ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10 GBZ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11 GBZ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12 GBZ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171
21 GBZ/T164-2003 核电厂操作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 督规范 22 GBZ/T163-2003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远期医学随访原
序号 标 准 号 标 准 名 称 13 GBZ/T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 14 GBZ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 15 GBZ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16 GBZ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17 GBZ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18 GBZ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19 GBZ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 20 GBZ 放射性口腔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1 GBZ/T 核电厂操作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 督规范 22 GBZ/T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远期医学随访原 则及要求
172
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007.11.1
第五条 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173
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007.11.1
第三十一条 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174
The last but not least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待遇 放射津贴 放射假 健康疗养 有关工龄计算
175
第四节 医学影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QM)包括质量保证(quality assairens,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 在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中,质量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即影像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 。
176
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影像质量:对影响最终影像质量的技术要素 进行评价;
工程质量:指为保证获得高质量影像而必须具备的全部条件和手段,工程质量则是指它们实际达到的水平。 工作质量:工作质量就是指影像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组织管理工作和思想工作对获得高质量影像的保证程度 。
177
二、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以统计学方法为基本手段,建立一整套严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技术,确保影像质量、机器设备质量、放射防护质量、人员工作质量以及成本管理等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组织结构和质量信息系统 2.制定质量保证计划 3.实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
178
二、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 (二)实施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设备的检测、影像质量标准的监测、质量控制效果的评价几部分。
(三)运用PDCA循环方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美国质量管理学家Deming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由密切相关的四个阶段组成的,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 简称PDCA循环方法
179
PDCA 计划:就是确定影像质量控制标准,保证措施方案等计划。常规包括四个步骤:①分析现状,寻找存在的质量问题。②客观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③认清主要和次要原因。④针对主次原因拟定计划,确定质控标准。这些计划将通过质控调查和数据测试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形成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出改进措施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5·2 实施:在计划确定之后,组织执行更为重要,要做到思想、落实、行动三统一。全体技术人员应明确自己的技术职责,认清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制,在目标的指引和规章制度的保证下,使计划落实在行动上,形成惯性运行。
180
5·3 检查:即实现计划获得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有计划而无检查,难以保证计划的全面贯彻,也就无法保证影像质量的提高。技术人员要求利用技术读片制度对照片质量严格按照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同时,将照片缺陷原因、频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于及时指出改进措施和矫正方法。 总结:是根据检查所提供的各种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寻找下一周期提高影像质量的规律、途径和方法。技术人员应该通过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使影像质量的提高进入良性循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181
医学影像质量 是指受检者的组织结构与其对应的影像上可以确定的特征值之间的相关性)在质量控制技术中,通过检测物体影像的特征值及其允许偏差范围来评价图像的质量、 质量控制检测分为验收检测、状态检测及稳定性检测;
182
质量控制检测 验收检测是医学影像设备安装完毕或重大维修后,为鉴定其影响影像质量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约定值而进行的检测;验收检测方法可选用状态检测方法或医疗器械主管部门规定的方法,当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时,以后者为准; 状态检测是为评价设备状态而进行的检测、医学影像设备应每年进行状态检测;
183
质量控制检测 稳定性检测结果与基线值的偏差大于控制标准,又无法判断原因时也进行状态检测、状态检测方法与验收检测方法相同时,验收检测结果可作为自次状态检测资料、不同时,应在验收检测后,立即进行自次状态检测 稳定性检测是为确定医学影像设备或在给定条件下形成的影像相对于一个初始状态的变化是否仍符合控制标准而进行的检测、)对医学影像设备及影像形成过程应进行稳定性检测, 稳定性检测的条件应严格保持一致,各次检测的结果应有可比性.
184
质量保证计划 主要包括:健全的质量保证组织领导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人员培训和资格考核;医学影像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和制度;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求;医学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要求;暗室冲洗技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求.
187
QA AND QC 起步晚 底子薄 设备差 研发少 专业少
188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及保证检测设备的发展趋势
测试对象方面:由有检测模拟影像转向测试数字影像 仪器的性能方面:向更智能化、更高的测试的精度和更好的重复性发展 仪器的外观向便携式、小型化发展
189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