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通信工程基础” 主讲教师:姚玉坤 副教授 承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网络教研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科技楼三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通信工程基础” 主讲教师:姚玉坤 副教授 承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网络教研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科技楼三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通信工程基础” 主讲教师:姚玉坤 副教授 承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网络教研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科技楼三楼
重庆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10级) “通信工程基础” 主讲教师:姚玉坤 副教授 承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网络教研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科技楼三楼 开课时间: 2012年9月

2 你知道吗?你想知道吗? 什么是通信?什么是电通信? 什么是交换,交换技术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传输,传输技术有哪些?什么是光纤通信?什么是SDH? 什么是通信网络?为什么网络无处不在? 什么是接入网,什么Xdsl宽带接入? 什么是HFC?什么是IP?什么是七号信令? 什么是FDMA、TDMA和CDMA及其区别? 什么是GSM?什么是3G?什么是4G? 什么是微波通信? 什么是卫星通信? 可举例说明如下:

3 你知道吗?你想知道吗? 你使用了哪些通信终端和哪些通信网络? 什么是数据通信?什么是TCP/IP?协议栈? 信令有何作用?什么是七号信令?
什么是三网融合? “一下代网络”是什么意思? 可举例说明如下:

4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10277;理论总学时:48;学分:3分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及相关知识; 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 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建立起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础框架; 具备通信与信息系统中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的专业基础知识。 可举例说明如下: 什么是通信?什么是电通信? 什么是交换,交换技术有哪些类型?什么是传输,传输技术有哪些?什么是SDH? 什么是接入网,什么Xdsl宽带接入? 什么是HFC?什么是IP?什么是七号信令? 什么是FDMA、TDMA和CDMA及其区别? 什么是GSM?什么是3G?什么是4G? 什么是光纤通信? 什么是微波通信? 什么是卫星通信?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的通信原理; SDH传输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 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宽带接入技术(无线、有线)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是怎样?什么是通信网,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什么是交换网?什么是传输网?什么是支撑网?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模型?什么是TCP/IP?什么是七号信令的系统结构?什么是七号信令网?什么是三网融合?“一下代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怎样的?

5 课程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章伟飞 编著,《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参考书:
张毅,郭亚利编著 ,《通信工程(专业)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6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教材目录 第1章 通信网络概述 第2章 接入网技术 第3章 交换技术 第4章 传输技术 第5章 电信支撑网
第4章 传输技术  第5章 电信支撑网 第6章 网际通信  第7章 通信新技术 

7 课程内容简介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 第二章 接入网技术 第三章 交换技术 第四章 传输技术 第五章 支撑网 第六章 网际通信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 第二章 接入网技术 第三章 交换技术 第四章 传输技术 第五章 支撑网 第六章 网际通信 第七章 通信新技术

8 课程特点 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内容丰富 专业性、技术种类多 历史悠久、发展迅速 难度总体要求不高,以了解为主

9 对同学们的一些要求! 1、认真听课,养成上课做笔记或批注的习惯; 2、课后看书、复习、做作业; 3、课堂既要安静又要活跃;
4、重理解、多思考、常答问; 5、遵守请假制度;

10 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平时作业——15% 平时考勤——15% 课堂讨论发言、回答问题——10% 期末考试——60%

11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 1.1 通信发展概述 1.2 通信基本概念 1.3 全程全网概念 1.4 固定电话通信过程 1.5 移动电话通话过程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 1.1 通信发展概述 1.2 通信基本概念 1.3 全程全网概念 1.4 固定电话通信过程 1.5 移动电话通话过程 1.6 数据通信过程

12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 本章内容提要: 1. 通信的发展历史 2. 目前的通信技术 3. 基本的通信技术概念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述 本章内容提要: 1. 通信的发展历史 2. 目前的通信技术 3. 基本的通信技术概念 4. 通信系统中全程全网的概念和组成 5.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中通信的过程

13 1.1 通信发展概述 自从人类存在开始,通信就已经存在,通信的目的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变化的只是通信的方式。 1.1.1 通信的概念
1.1 通信发展概述 自从人类存在开始,通信就已经存在,通信的目的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变化的只是通信的方式。 1.1.1 通信的概念 所谓通信是指通过某种媒质进行的信息传递。 什么是信息?对于信息的定义非常多,在中国国家标准GB 中关于信息的定义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那么,什么又是媒质呢?

14 1.1.1 通信的概念 什么是媒质?媒质即“介质”,当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 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在通信中所指的媒质
通信的概念 什么是媒质?媒质即“介质”,当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 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在通信中所指的媒质 是能传输信息的渠道。如有线介质、无线介质。其中铜介 质、光纤介质等属于有线介质,而空气则属于无线介质。

15 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人类的通信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语 言、肢体交流就是最早出现的通信。
通信的发展历史 人类的通信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人与人之间的语 言、肢体交流就是最早出现的通信。 通信的发展历史则可以分为古代通信和近现代通信。 在中国古代,飞鸽传书,烽火传信,利用驿站的邮驿 系统、旗语等都是属于常见的通信方式。

16 通信的发展历史 玉门关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 信鸽 甘肃玉门关烽火台遗址

17 通信的发展历史 苏州横塘千年古驿站 驿使壁画

18 通信的发展历史 法罗斯灯塔复原图 旗语

19 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近现代的通信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电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
通信的发展历史 近现代的通信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电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 第一阶段的通信技术包括1835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 并于1837设计莫尔斯电报码。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 使得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大大加 快了通信进程。 1895年,马可尼和波波夫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 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

20 通信的发展历史 莫尔斯人工电报机

21 通信的发展历史 近现代通信发展历史的第二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主要的通信技术有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近现代通信的常见方式包括: 四通八达的座机电话 灵活方便的手机电话 和绚丽多彩的电视画面 精彩纷呈的计算机互连网络—Internet ……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网络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史上信息通信时代的到来。

22 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928年,发明了工作于2MHz的超外差式无线电接收机;
通信的发展历史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928年,发明了工作于2MHz的超外差式无线电接收机; 1946年,贝尔系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 20 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和日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系统); 1992年开始GSM(2G系统) 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 1995年ITU 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系统)命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

23 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历史】 1878年就出现了人工交换机,借助话务员进行人工话务接续。
通信的发展历史 【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历史】 1878年就出现了人工交换机,借助话务员进行人工话务接续。 1893年步进制的交换机问世,它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人工时代迈入机电自动交换时代。 1938年纵横制(cross bar)交换机被发明,相对于步进制交换机,提高了可靠性和接续速度。

24 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历史】 美国贝尔公司于1965年生产 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储程序控
通信的发展历史 【程控交换技术发展历史】 程控交换机 美国贝尔公司于1965年生产 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存储程序控 制的电子交换机(No.1 ESS),这 一成果标志着电话交换机从机电 时代跃入电子时代。 法国于1970年开通了世界上 第一个程控数字交换系统E10, 它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 交换进入数字交换时代。

25 1.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光纤通信发展历史】 1880年,贝尔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波作载波传递话音信息的
通信的发展历史 【光纤通信发展历史】 1880年,贝尔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波作载波传递话音信息的 “光电话”,这是光通信历史上的第一步。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Meiman)发明了第一个红宝石激 光器。并证明了激光是一种理想的光载波。因此,激光器的出 现使光波通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博士首次利用无线电波导通信原理,提 出了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概念。 1970年,美国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 20db/km的石英光纤,它 是一种理想的传输介质。同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室温下连 续振荡的半导体激光器(LD)。从此,开始了光纤通信迅速发展 的时代,因此人们把1970年称为光纤通信的元年。

26 通信的发展历史 【光纤通信发展历史】 光电话 红宝石激光器 光纤 90年代以来,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实现了在2.5Gb/s速率上传输4500公里和 10Gb/s的速率上传输1500公里的应用。

27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1 信号类型 通信是通过某种媒质进行信息传递。“信号”是信息 的表现形式,“信息”则是信号的具体内容。通信的实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1 信号类型 通信是通过某种媒质进行信息传递。“信号”是信息 的表现形式,“信息”则是信号的具体内容。通信的实 质是信号通过某种媒质进行传递。 信号分为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两类。 1.模拟信号:是指在时间和幅值上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 其特点是幅度连续 (连续的含义是在某一取值范围内可以取无限多个数值)。如常见的正弦波信号。 通信的实质是携带信息的信号通过某种媒质进行传递。

28 1.2.1 信号类型 2.数字信号:是指在幅值和时间两个方面都离散的信号。
其特点是幅值离散(离散的含义是在某一取值范围内可以取有限多个数值)。如常见的脉冲信号

29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 数字信号在性能方面优于模拟信号,但是很多原始信号产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 数字信号在性能方面优于模拟信号,但是很多原始信号产 生时是模拟信号,所以要想使用数字信号实现通信就需要 先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常见的模数信号转换方 法就是脉冲编码调制技术(PCM)。 PCM信号的形成是模 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 编码 ”三个步骤实现的。 1.抽样:所谓抽样就是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T抽取模拟信号的一个瞬时幅度值(样值)。 抽样频率fs取多大合适呢?应满足抽样定理。fs不是越高越好,目前最常见的抽样频率是每秒8000次。抽取的样值为8000个抽样值/s 。

30

31 1.抽样 抽样定理:如果一个连续信号f(t)所含有的最高频率不超过fh,则当抽样频率fs≥2fh时,抽样后得到的离散信号就包含
了原信号的全部信息。 31

32 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 2.量化:量化的意思是将时间域上幅度连续的样值序列 变换为时间域上幅度离散的样值序列信号(即量化值)。
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两种。若量化间隔是均 匀的,称为均匀量化;还有一种是量化间隔不均匀的非均 匀量化, 其量化间隔随信号幅度的大小不同而相应调整。 非均匀量化克服了均匀量化的缺点。 目前非均匀量化中的直接非均匀编解码法使用较多。量 化级数共有256个。 均匀量化的缺点是,无论信号抽样值大小如何,平均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信噪比)都固定不变(等于M2-1,M为量化级数)。这样,对于弱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就难以达到给定要求。通常,把满足信噪比要求的输入信号取值范围定义为动态范围。可见均匀量化时的信号动态范围将受到较大限制。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实际中往往采用非均匀量化。《通信原理》樊昌信编 P197

33 1.2.2 脉冲编码调制(PCM) 3.编码:这里的编码指的是根据A律13折线非均匀量化间隔
的划分直接对样值编码,称为非均匀编码,接收端再进行 非均匀解码,即直接非均匀编解码法。 编码即是将量化后的信号抽样幅值以二进制数值来表示。 编码最多需要的二进制位数为log2N位,N是量化等级数。 每个量化级别可编码为8个二进制数字信号,即8bit。 具体来说来,编码就是用n比特二进制码来表示已经量化了的样值,每个二进制数对应一个量化值,然后把它们排列,得到由二值脉冲组成的数 字信息流。 一路模拟信号在经过抽样、量化、编码以后所形成的PCM数字信号带宽为: 8000个抽样值/s×8bit/每个抽样值=64Kbit/s

34 1.2.3 多路复用技术 1.基本概念 在发送端将若干个独立无关的分支信号合并为一个复合信 原理示意图如下:
号,然后送入同一个信道内传输,接收端再将复合信号分解 开来,恢复原来的各分支信号,称为多路复用。多路复用的 原理示意图如下: 以多人打的为例,对比说明多路复用的基本含义和是否有“技术”以及“技术”体现在何处。 多路复用技术是通信系统常用的技术,通常在有线通信中使用。 最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另 外还有统计时分多路复用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35 1.2.3 多路复用技术 2.频分多路复用(FDM) 定义:FDM是把线路的通频带资源分成多个子频带,分别
分配给用户形成数据传输子通路,每个用户终端的数据 通过专门分配给它的子通路传输,当该用户没有数据传 输时,别的用户不能使用,此通路保持空闲状态。 FDM主要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的频分制信道,主要用于电 话、电报和电缆电视(CATV)。在数据通信中,需和调 制解调技术结合使用。 优点:多个用户共享一条传输线路资源。 缺点:给每个用户预分配好子频带,各用户独占子频带, 使得线路的传输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36 2.频分多路复用(FDM) 图1-17 FDM原理示意图

37 1.2.3 多路复用技术 3.时分复用(TDM) 定义:TDM采用固定时隙分配方式,即一条物理信道按时
间分成若干个时间片(称为“时隙”),轮流地分配给多个 信号使用,使得它们在时间上不重叠。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有,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轮流传输,在一 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 通过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多路低速数字信号可复用到一条 高速数据速率的信道。 优点:多路低速数字信号可共享一条传输线路资源。 缺点:时隙是预先分配的,且是固定的,每个用户独占时 隙,时隙的利用率较低,线路的传输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38 3.时分复用(TDM) 图1-18 TDM原理示意图

39 1.2.3 多路复用技术 4.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 定义:STDM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动态地分配线路资源,因
此也叫动态时分多路复用或异步时分多路复用。也就是当 某一路用户有数据要传输时才给它分配资源,若用户暂停 发送数据时,就不给其分配线路资源,线路的传输能力可 用于为其他用户传输更多的数据,从而提高了线路利用率。 这种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分配线路资源的方法称为统计时 分多路复用。 优点:线路传输的利用率高。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 通信中突发性或断续性的数据传输。 缺点:想一想是什么?

40 4.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 图1-19 TDM与STDM的基本原理的比较示意图

41 1.2.3 多路复用技术 5.波分复用(WDM) 定义:WDM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波长光信号的
一项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 组合起来(复用),送入到光缆线路上的同一根光纤中 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又将组合波长的光信号分开(解复 用),恢复出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 分类:WDM系统按工作波长的波段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是在整个长波长波段内信道间隔较大的复用,称为粗波分复用 (CWDM); 另一类是在1550nm波段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 构成形式:WDM系统基本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双纤单向传 输和单纤双向传输。 思考: WDM系统的单纤双向传输如何区分来去信号? 解答:上、下行采用不同的波长就可以区分开来

42 5.波分复用(WDM) 图 WDM单纤双向原理示意图

43 5.波分复用(WDM) WDM技术的主要优点如下: (1)充分利用了光纤的巨大带宽资源,使一根光纤的传输容量比单波长传输增加几倍至几十倍。
(2)各波长相互独立,可传输特性不同的信号,完成各种业务信号的综合和分离,实现多媒体信号的混合传输。 (3)WDM技术使N个波长复用起来在单根光纤中传输,并且可以实现单根光纤的双向传输,以节省大量的线路投资。 (4)WDM技术可降低对一些器件在性能上的极高要求,同时又可实现大容量传输。 (5)充分利用成熟的TDM技术,且对光纤色散无过高要求。 (6)WDM的信道对数据格式是透明的,是理想的扩容手段。 (7)可实现组网的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并可组成全 光网。

44 1.2.4 PCM30/32路系统 1.相关概念 在PCM的实际使用中,往往将PCM技术与TDM技术结
CCITT建议以两种PCM系统为基础,一种是PCM30/32 系统,在每条信道中传输32路信号,传输速率2.048Mbit/s, 欧洲和我国都采用该系统。 在我国所使的PCM30/32路系统中,30路用于传输语音 信号,2路用于传输控制信号。 CCITT建议有两种标准化制式的多路数字电话通信系统,即PCM 30/32路制式(E体系)和PCM 24路制式(T体系),我国和欧洲采用E体系。

45 1.2.4 PCM30/32路系统 在具体介绍PCM 30/32路系统前先说明几个基本概念:
隙长度为3.9微秒,每个时隙中可以传输8个bit。 2. 帧:由若干个时隙所组成的结构,在PCM 30/32路系统中每个帧的时间长度是125微秒,每帧中有32个时 隙。 3. 抽样频率:在PCM中每秒抽样次数。在PCM 30/32路系统中抽样频率为8000次/s,每次抽样间隔为125微秒。

46 1.2.4 PCM30/32路系统 图1-21 PCM 30/32路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47 1.2.4 PCM30/32路系统 2.PCM30/32路系统的帧结构 如图1-22所示。 PCM30/32路系统称为基群,又叫一次群。
话音信号根据原CCITT建议采用8kHz抽样,抽样周期为 125μs,所以一帧的时间(即帧周期)T=125μs。每一帧 由32个路时隙组成(每个时隙对应一个抽样值,一个样值 编8位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 30个话路时隙(TS1~ TS15,TS17~TS31),② 帧同步时隙(TS0),③ 信令与 复帧同步时隙(TS16)。 一条信道中 PCM 30/32系统的传输速率= 8bit/时隙× 32 时隙/帧× 8000帧/s=2.048 Mbit/s 1个复帧=16个帧

48 图1-22 PCM30/32路系统的帧结构

49 1.2.5 数字复接技术 1. 概念 数字复接就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低速数字流合并成一个 高速率数字流的过程、方法或技术。它是进一步提高线
1. 概念 数字复接就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低速数字流合并成一个 高速率数字流的过程、方法或技术。它是进一步提高线 路利用率、扩大数字通信容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比如对30路电话进行PCM复用(采用8位编码)后, 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为8000×8×32=2.048Mb/s, 即形成速率2048 kb/s的数字流(比特流)。现在要对 120 路电话进行时分复用, 即把4个这样的2048 kb/s的 数字流合成为一个高速数字流,就必须采用数字复接技 术才能完成。

50 1.2.5 数字复接技术 为了扩大数字通信容量,将若干个一次群形成二次群及以上的高次群,即是数字复接技术。 图1-23 数字复接的原理示意图
国际上主要有两大系列的准同步数字体系,都经原CCITT推荐,即PCM 24路系列和PCM 30/32路系列。 北美和日本采用1.544Mbit/s作为第一级速率(即一次群)的PCM 24路数字系列,但两家又略有不同。 欧洲和中国则采用2.048Mbit/s作为第一级速率(即一次群)的PCM30/32路数字系列。 图 数字复接的原理示意图

51 1.2.5 数字复接技术 2. 数字复接分类 数字复接技术分为两类:按位复接和按字复接。 按位复接:每次复接各低次群(也称为支路)的一
位码形成高次群。 按字复接:每次复接各低次群(支路)的一个码字 形成高次群 按位复接和按字复接如图1-24所示。

52 图 按位和按字复接示意图

53 1.2.5 数字复接技术 3.复接系统构成 数字复接系统主要由数字复接器和数字分接器两部分组成。复接单元将几个低次群合成高次群。
图1-25 数字复接系统构成

54 1.2.5 数字复接技术 4. PCM高次群速率

55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6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是在无线通信中常用的技术,目的使多用户的信号可以直接实现多边通信传输;需要区分不同用户信号。 1. 概念 发端:给用户信息赋予不同的特征,然后向空中发射,自然 合路; 收端:根据不同的特征,从空中提取自己的信号。 多址技术适用于无线传输,可以提高频率利用率。多址技术根据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FDMA(频率区分)、TDMA(时间区分)、CDMA(编码区分)、SDMA(空间方向区分),示意图如下:

56 1.2.6 多址技术 1.概念 图1-27 各种多址技术示意图 不同类型的多址技术可组合使用。

57 1.2.6 多址技术 2.FDMA 概念:以频率区分不同的用户信号,每个用户占用一个 频道传输信息。
原理:在发送端将每个用户的信息调制到不同载频上传 输;在接收端接收并解调获取自己的信息。 Fdm与fdma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1:频分复用(FDM)是指载波带宽被划分为多种不同频带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可以并行传送一路信号的一种技术;频分复用技术下,多个用户可以共享一个物理通信信道,该过程即为频分多址复用(FDMA); 回答2:概念上的区别吧,个人认为一个是复用技术,一个是接入技术,但是原理基本上相同.只是复用是接入的实现形式。a=access是指接入方式,fdma是指用fdm技术的接入技术 图 F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58 2.FDMA FDMA具有如下特点: 频率利用率低,系统容量有限; 每个频道一对频率,只可送一路话音; 信息连续传输;
传输,MS设备相对简单; 技术成熟,易实现,但系统中多个频率信号易相 互干扰,且保密性差; 独立应用于模拟系统。

59 3. TDMA 概念:以传输时间区分不同的用户信号,每个用户占用 一个频道的不同时间段传输信息。
原理:在发端:每个用户的信息调制到一个载频上在规 定的时间段传输;在收端在规定的时间段接收解 调获取自己的信息。 图1-29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GSM中采用FDMA/TDMA方式 图1-29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29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29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29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60 4. CDMA 概念:以不同编码特征区分不同的用户信号,每个用 户、信息、基站采用不同的编码调制。
原理:在发送端将不同用户信息用不同的地址码调制 后传输;在接收端 用与发送端相同的 地址码解调获取自 己的信息。 系统容量:CDMA>TDMA>FDMA 图1-30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30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30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30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30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1-30 TDMA系统工作示意图

61 5.空分多址技术(SDMA) 概念:以不同空间方向性区分不同的用户信号,每个 用户占用不同的空间波束。
原理:根据来波方向角估算确定定向发射方向。  采用自适应阵列天线;  一般不单独使用; 图1-31 图1-31 图1-31 图1-31 图1-31

62 1.2.7 通信模型 具体通信系统中涉及大量具体设备,而且不同的通信系统又具有不同的具体设备,但所有通信系统可以抽象为一个通信模型,其涵盖了所有通信系统的特征。 一个“点到点的通信系统”的通信模型由信源、信宿、 变换器、反变换器、信道、噪声6部分组成 ,结构如下: 图1-32 通信系统模型

63 1.2.7 通信模型 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信源:发信息端,将各类消息转换成信号。 信宿:收信息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消息。
信道:信息传输通路,不完全等同与传输介质。 变换器:将信源产生的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传输的信号。 反变换器:完成信号的反变换,将信号还原成信宿能 接收的信号。 噪声:噪声不是通信模型中的一部分,但通信模型中传输的信号会被噪声所干扰,从而产生误码。噪声分为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 噪声分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 内部噪声是指系统设备本身电气元件所产生的各种噪声,如热噪声等高斯噪声; 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统称为外部噪声。如自然噪声中的大气、太阳、银河噪声等,人为噪声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对通信造成干扰的各种噪声。例如由汽车点火系统以及各种电器装置中电流或电压发生急剧变化所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的电磁辐射。 人为噪声是外部噪声的主体。 另一种解释: 自然噪声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电磁波源所产生的噪声。 如雷电、磁暴、太阳黑子、银河系噪声、宇宙射线等。可以说整个宇宙空间都是产生自然噪声的来源。 人为噪声。 人为噪声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对通信造成干扰的各种噪声。其中包括工业噪声和无线电噪声。工业噪声来源于各种电气设备,如开关接触噪声、工业的点火辐射及荧光灯干扰等。无线电噪声来源于各种无线电发射机,如外台干扰、宽带干扰等。

64 1.2.8 通信网络结构 1. 通信网的组成 通信网是由若干用户终端A,B,C,…,并通过传输
通信网络结构 1. 通信网的组成 通信网是由若干用户终端A,B,C,…,并通过传输 系统链接起来。用户终端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节点链接, 在节点处提供交换、处理、网络管理等功能。 图1-33 通信网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65 1. 通信网的组成 通信网络在组成结构上包括用户终端设备、传输线路、交换系统三个部分。 (1)用户终端设备
用户终端设备是通信网中的源点和终点,它除对应于信源和信宿之外还包括了一部分变换和反变换装置。如: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等。 (2)传输线路及设备 传输线路及设备是交换设备之间的通信路径,承载用户信息和网络控制信息。 (3)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用于把点对点通信系统连接成通信网,完成网内选路功能,从而实现网内任意用户之间都能相互交 换信息。

66 2.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通信网络结构的拓扑图常见的 有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 复合型。

67 1.2.9 传输介质 通信系统的中的传输介质是用来传递信号的某种介质。 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 输等。
1. 双绞线电缆(TP) 将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为了降 低信号的干扰程度,电缆中的每一对双绞线一般是由两 根绝缘铜导线相互扭绕而成,也因此把它称为双绞线。 双绞线分为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 (STP)。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UTP分为3类,4类,5类和超5类、 6类等。 为什么把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扭绕可以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 非屏蔽双绞线(UTP)由8很不同颜色的线分成4对绞合在一起,成对扭绞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与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 6.双绞线中每对线由两根绝缘导线相互扭在一起制成,其目的是( d ) a. 减少信号衰减 b. 减少电缆的阻抗 c. 消除串扰和减小外部电磁干扰 d. 减小电磁干扰 屏蔽双绞线电缆最大的特点在于封装于其中的双绞线与外层绝缘胶皮之间有一层金属材料,这种结构能减小辐射,防止信息被窃听,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率(5类STP在100m内可达到155Mbps,而UTP只能达到100Mbps)。但屏蔽双绞线电缆的价格相对较高,安装时要比非屏蔽线困难,必须使用特殊的连接器,技术要求也比非屏蔽双绞线电缆高。与屏蔽双绞线相比,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外面只有一层绝缘胶皮,因而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组网灵活,非常适用于结构化布线。所以,在无特殊要求的计算机网络布线中,常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电缆。 相关参考:

68 1. 双绞线电缆(TP) 注:家里的电话线并没有绞和,所以不是双绞线。因为双绞线是基带传输,是数字信号,受传输介质的影响,通常在100米内有效,超过这段距离信号会失真;而电话线是频带传输,是音频信号,能够传输较远距离。其实也可以用双绞线作为电话线用,只不过双绞线通常是4对线(超五类:2收2发,另2对线备用),电话只用1对线(1收1发)。 顺便讲一下,双绞线实际上从传输介质上来讲和电话线一样,都是铜芯线,但之所以叫双绞,是因为它的4对线,每对线都是绞合在一起的。因为铜介质是一种自身干扰比较大的传输介质,,用双绞线,就是为了避免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近端串扰值,直接影响信号质量。所以要用双绞线啦! 综合布线中常用的语音电缆是三类非屏蔽大对数双绞线用作主干。水平布线一般采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要求高的采用6类非屏蔽,保密要求高和干扰大的地方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或6类屏蔽双绞线。 图1-35 UTP 图1-36 STP

69 2. 同轴电缆 结构: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 内导线组成,内导线和圆柱导体之间以及圆柱导体与外 界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
按直径的不同,可分为粗缆和细缆两种。同轴电缆传输带 宽较大,大量用于有线电视网 。 图 同轴电缆 图 同轴电缆内部结构示意图

70 3. 光纤 光纤是多层同轴圆柱体,自内向外为纤芯、包层、涂覆层,如下图所示。光纤的核心部分是纤芯、包层,称为裸纤。包层外面涂覆一层硅酮树脂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然后增加保护套加以保护。 纤芯和包层是高纯度石英材料,包层折射率略低于纤芯,与纤芯一起形成光的全反射通道,使光波的传输被限制在纤芯内。 与其它传输介质比较,光纤的电磁绝缘性能好、信号衰耗小、频带宽、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大。主要用于要求传输距离较长主干网连接。目前光纤到户也已逐步开始实现。 70

71 3. 光纤 图 光纤结构与尺寸 71

72 1.2.10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 经济性、保密性、标准性、维护性等,其中最主要的性能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 经济性、保密性、标准性、维护性等,其中最主要的性能 指标是有效性与可靠性。 可靠性指标用于衡量系统的传输质量。 有效性指标用于衡量系统的传输效率。

73 1.2.10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1.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给定信道内可传输信息内容的多少,即信 道资源利用效率。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1.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给定信道内可传输信息内容的多少,即信 道资源利用效率。 衡量系统有效性的主要指标是频带利用率。 频带利用率是指单位频带内的调制速率或传信速率,即每赫兹的波特数(Baud/Hz)或每赫兹每秒的比特数 (bit/s·Hz)。 一般来说,数据传输系统所占的频带越宽,传输 信号的能力就越大。

74 1.2.10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2.可靠性 可靠性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即传输信道传输信 息的质量。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2.可靠性 可靠性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即传输信道传输信 息的质量。 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指标是传输的差错率。 常用的有误码(比特)率、误字符率和误码组率等指标。其定义如下: 误码率(Pe)=接收出现差错的比特数(Ne)/总的发送比特数(N) 误字符(码组)率=接收出现差错的字符(码组)数/总的发送字符(码组)数

75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差错率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因此在测试或统计时总的发送比特(字符、码组)数应达到一定数量,否则得出的结果将失去意义。 3. 两者关系 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关系:是一对矛盾。有效性越 高,可靠性越差;可靠性越高,有效性越差。

76 1.3 全程全网概念 1.3.1 概念 信息在发起端通过终端接入设备、传输链路、交换设备以及相应的信令系统、通信协议和运行支撑系统的共同协作,到达接收端,完成通信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具体网络、设备、协议的总和被称为全程全网。

77 1.3.2 分类 在全程全网的概念中,根据网络具体位置与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接入网、传输网、交换网、支撑网四个部分。
图 全程全网结构示意图

78 接入网 基本概念 接入网在通信网中介于本地交换机和用户之间,主要完成使用户接入到核心网的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接入网将核心网的业务提供给用户。 接入网是一种透明传输体系,本身不提供业务,由用户终端与核心网配合提供各类业务。俗称“最后一公里”。 物理结构 接入网从物理上分可分为馈线段、配线段和引入线段。 如下图:

79 1.3.3 接入网 连接业务节点和局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馈线段; 连接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配线段;
接入网 图1-40 接入网的一般物理结构 连接业务节点和局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馈线段; 连接局端设备和远端设备之间的部分称为配线段; 远端设备到用户之间的部分称为引入线。引入线部分的传输媒质一般为铜线,也有采用无线或其它传输媒质。

80 接入网 接入网分类:

81 1.3.4 传输网 作用:在设备(结点)间进行数据传递
概况:在传输技术中以前最常用的是准同步数字系列(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简称 PDH; 而目前最常用的传输技术是“同步数字系列”(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简称SDH。 20世纪80年代中期,PDH大规模应用,但PDH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 SDH是在PD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传送网分为四个层次:省际干线网、省内干线网、本地中继网和用户接入网。

82 交换网 概念:交换即转接,是通信网实现数据传输的必不可少的技术。交换即各个终端之间通过公共网(交换结点)传输语言、文本、数据及图像等业务。任何一个主叫信息都可通过交换节点发送给所需的一个或多个被叫用户。 常用的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交换及ATM交换。 图1-41 各种交换方式及发展关系

83 交换网 电路交换是最早实现的一种交换方式,这要求输入线与输出线建立一条物理通道,其原理是直接利用要切换的物理通信线路连接通信双方。 分组交换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与报文交换不同的 是,它将用户要传送的信息分成若干组,交换节点收到分组之后进行暂时存储,然后对分组进行分析,找出目的地址和选择路由,在选择的路由上排队,路由空闲时发到下一个交换节点,直到最后找到目的地址。

84 支撑网 支撑网(supporting network)是现代电信网运行的支撑系统。一个完整的电信网除了传递电信业务为主的业务网之外,还需有若干个用来保障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路功能、提高网路服务质量的支撑网路。支撑网中传递相应的监测和控制信号。 支撑网主要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电信管理网等。

85 1.4 固定电话通信过程 固定电话通信是一种最基本的通信方式,其它通信方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下面以一次“打电话”的过程来简要说明固定电话通信过程。 1.4.1 电话接续过程 主叫A摘机; 听拨号音; 拨被叫B的号码,如被叫B空闲,则主叫A听回铃音,被 叫B话机响铃; 当被叫B摘机后,双方开始通话; 当其中一方挂机,另一方听忙音,提示本次通话结束, 挂机恢复空闲,以备下次通话。

86 1.4.2 电话通信所需设备 电话通信网的基本组成设备:
终端设备:完成声电转换和信令功能,将人的话音信号转换为交变的话音电流信号,并完成简单的信令功能。 传输设备:连接电话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交换机。 交换设备:完成交换功能,将不同的用户连通并进行 通话。 图1-42 电话通信网组成图

87 1.4.3 电话通信中的信号 业务信号:用户之间交流的信息; 控制信号:在电话接续过程中需要一些控制信号来控
制接续的有序进展,这些控制信号就称为信令。 信令的分类:按照控制信号传送的区域不同分为用户 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1.用户线信令 用户线信令是交换网中在用户话机和交换机之间传送的信令,它包括用户状态信号、用户拨号所产生的数字信号以及铃流和信号音。

88 1.用户线信令 (1)用户状态信号 又称用户线监视信号,用于反映用户的摘机或挂机的状态,直流馈电电流规定为18~50mA 之间。用户摘机信号应该是从无直流电流到有上述直流电流的变化;相反,用户挂机信号应该是从有上述直流电流至无直流电流之间的变化。 (2)数字信号 使用号盘话机或直流脉冲(DP)按键话机的情况下,数字信号为直流脉冲;在使用双音多频(DTMF)按键话机的情况下,数字信号为双音频信号的组合。 表1-1为DTMF信号的双频率组合表(见P23)。

89 1.用户线信令 (3)铃流和信号音 铃流和信号音都是由交换局向用户话机发送的信号。
铃流是提示用户有电话呼入的信号,铃流源为25Hz、75V 正弦波,振铃为5s 断续,即1s 送,4s 断。 信号音信号音源为450Hz 或950Hz 正弦波,需要时还可以启用1400Hz 和1800Hz 信号音源。 各种信号音的含义及结构见不表1-2(P23)。

90 2.局间信令 局间信令是在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上传送的信令,主要包括局间接续所需的占线、应答、拆线等监视信令及控制接续的选择信令和证实信令等。 按信令信道可分为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公共信道信令是指在电话网中各交换局的处理机之间用一条专门的数据通路来传送信令信息的一种信令方式,我国目前使用的No.7信令就是公共信道信令。

91 3.电话接续的 信令流程

92 1.5 移动电话通信过程 1.5.1 移动电话通信中的基本设备 移动电话通信过程如下图所示:

93 1.5.1移动电话通信中的基本设备 移动通信所需的基本设备 1.用户:是指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又称为移动台。
2.BTS:是指与用户手机联系的基站收发器。是移动通信与用户手机联系的直接设备,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与手机之间的无线传输数据和信令。 3.BSC:是指控制基站收发器的基站控制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基站收发器,完成数据的发送接收和无线信道资源的管理。

94 1.5.1移动电话通信中的基本设备 移动通信所需设备(续)
4.MSC:是指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是移动通信过程中最核心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电路交换,呼叫建立,路由选择,控制、终止呼叫,交换区内切换,业务提供,费用信息记录,提供信令及网络接口。 5.TMSC:是指汇接MSC。负责汇接和转接移动本地网的端局间的业务,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综合设置在MSC设备中。 6.VMSC:表示被叫用户端的MSC。VMSC与MSC的设备及功能完全相同,VMSC只是用来区分被叫方的MSC。

95 1.5.2 移动电话通信基本呼叫过程 1.用户在手机上拨号,拨号完毕后按下发射键。
移动电话通信基本呼叫过程 1.用户在手机上拨号,拨号完毕后按下发射键。 2.手机自动将被叫方的号码,以及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用于鉴别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用于鉴别用户手机的合法性)共三组号码发给基站收发器。 3.基站收发器将收到的三组号码发给BSC,BSC在收到后再转发给主叫用户所在地区的MSC。 4.MSC在收到三组号码后,首先分析IMSI来判断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若用户是合法用户,则继续分析IMEI来判断用户手机的合法性;若用户手机是合法手机;则开始分析主叫用户所拨叫被叫方号码。

96 移动电话通信基本呼叫过程 5.MSC通过分析被叫方号码,判断出被叫用户所在大致区域。然后MSC将被叫号码传输给TMSC,进行数据汇接。 6.TMSC将号码发给被叫方所在的MSC,即VMSC。 7.VMSC通过收到的号码分析被叫用户的合法性,如果被叫用户是合法用户则判断被叫用户的目前状态。 8.如果被叫用户处于状态忙或者是关机状态,则VMSC向主叫用户方发送相应提示信息。 9.如果被叫用户处于空闲状态,VMSC根据被叫用户目前所在位置,在整个位置区的所有基站发出呼叫,同时向主叫用户发送回铃音。 10.当被叫用户接通电话后,双方电路接通开始通话,通话结束后一方挂机,整个移动电话通话过程结束。

97 1.6 数据通信过程 温故而知新 以下知识你理解了吗? 1.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通信”?
2.OSI/RM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各层功能及数据单位、 主要设备? 3.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及传输过程? 4.TCP/IP协议栈的层次划分、与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 5.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TCP/IP网络体系的三 个服务层次?数据在TCP/IP网络中传输的过程? 6. IP地址的作用、表示及分类?子网掩码的作用及表示?

98 1.6 数据通信过程 1.6.1 数据通信定义 1.什么是“数据”?
数据,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它,例如各种实验数据、各类统计报表等。尽管人们经常处理数据,但对数据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数据”是指在传输时可用离散的数字信号逐一准确地表示的,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可以代表文字、符号和数码等。 在数据通信中所说的“数据”,可以认为是预先约定 的、具有某种含义的任何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符号)以 及它们的组合,并能被计算机所接收的形式。因此,数 据就是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一种信息编码(或消息)形式。

99 1.6.1 数据通信定义 2.什么是“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常它是指智能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或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即数据通信是以传送需要计算机处理的信号或计算机已处理的信号为业务的通信。 显然,其通信的双方必定有一方是计算机。 数据通信通常包括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

100 OSI参考模型 1.OSI/RM简介 OSI参考模型,是由ISO年提出的一个 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一个网络的标准框架,于1983年发布。 OSI把网络协议从逻辑上划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共7层。下面三层称为低层协议,提供网络服务,上面四层为高层协议,提供末端用户功能。

101 1.6.2 OSI参考模型 图1-46 OSI/RM分层

102 1.6.2 OSI参考模型 2.OSI/RM的各层功能 表 OSI模型的各层主要功能及其数据单元名称 层名称 层功能 通俗含义 数据单位名称
应用层 与用户应用进程的接口 做什么 表示层 数据格式的转换 对方看起来像什么 会话层 会话管理与数据传输的同步 轮到谁讲话、从何 处开始讲 传输层 端-端经网络透明的传送报文 对方在何处 数据段(报文段) 网络层 分组交换、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 走哪条路可达到该处 数据包(分组) 数据链路层 在网络上无差错的传送帧 每一步应该怎么走 数据帧 物理层 经物理介质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对上一层的每一步应 该怎样利用物理媒介 比特

103 1.6.2 OSI参考模型 2.OSI/RM的各层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目的:保证原始数据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任务:确定与物理媒体相关的电气特性、机械 特性、功 能特性及规程特性。 主要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 数据单位的名称为:比特(bit)

104 1.6.2 OSI参考模型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目的:通过差错控制机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数据信道
上的无差错传输。 任务:把接收到的数据封装成数据帧(frame)后再传送, 并检测帧传送是否正确。 作用: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 错、重发等。 主要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 数据单位的名称为:帧(frame)

105 1.6.2 OSI参考模型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目的:完成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任务:寻找网络地址-网络寻址(IP地址)完成网络间数据传输-交换传输路由选择算法-路径选择。 主要设备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数据的单位为:数据包(packet),又称为分组;

106 1.6.2 OSI参考模型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目的: 保证端到端无误的传输;
向高层用户屏蔽下面通信各层的细节; 补偿下层传输的缺陷,使得端与端之间传输透明。 任务: 将上层数据分段重组传给下层; 为保证端到端的传输进行连接服务。 主要设备:网关(Gateway) 数据单元称作:数据段(segment)或报文段

107 1.6.2 OSI参考模型 (5)会话层 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它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目的:向用户提供组织和控制信息交换的手段 任务:对话控制;会话管理 数据单元统称为:报文

108 1.6.2 OSI参考模型 (6)表示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 功能: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目的:将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应用程序相互理解的格式。 任务:翻译、加密等。例如图像格式的显示,就是由位 于表示层的协议来支持的。 (6)表示层 (6)表示层 功能: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目的:将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应用程序相互理解的格式。 任务:翻译、加密等。例如图像格式的显示,就是由位 于表示层的协议来支持的。 目的:完成网络服务应用 任务:提供网络服务的协议、网络应用程序等 (7)应用层

109 1.6.2 OSI参考模型 OSI/RM的各层功能(小结) 从功能上看: 下四层主要提供电信传输功能--通信功能;
上三层提供使用者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处理功能--处 理功能。 从网络产品看: 下三层直接做在网卡上; 上四层则由网络操作系统来控制。

110 1.6.2 OSI参考模型 3.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应 用 层 表 示 层 会 话 层 传 输 层 网 络 层 数据链路层
物 理 层 2 数据链路层 4 传 输 层 3 网 络 层 5 会 话 层 7 应 用 层 6 表 示 层 A B

111 1.6.3 TCP/IP协议栈 1.OSI/RM与TCP/IP协议栈的关系 O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不是很大,在现实网络
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ARPANET)和其后继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 TCP/IP模型实际上是OSI模型的一个浓缩版本,两者 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112 1.6.3 TCP/IP协议栈 图1-49 TCP/IP参考模型与OSI/RM对应关系

113 1.6.3 TCP/IP协议栈 2.TCP/IP协议栈各层功能
⑴应用层:所有与应用层相关的功能都整合为一,包括:HTTP、TFTP、FTP、NFS、SMTP、Telnet、SNMP、DNS等。 ⑵传输层:提供从源到目的主机的传输服务,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⑶网络层(网际层):提供主机之间的逻辑互连和数据通信。最著名和最核心的协议是IP,还有ICMP、ARP、RARP等。 ⑷网络接口层(网络访问层):主要参与IP分组时建立和网络介质的物理连接。

114 1.6.3 TCP/IP协议栈 3.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应用层的“数据流”到传输层进行分段,变成小的数据段,向下传输到Internet层,添加网络头变成数据包,继续往下传,到网络接口层,添加MAC信息变成数据帧再转成比特流经过物理介质传输出去。 具体表示如下图所示:

115 1.6.3 TCP/IP协议栈 图1-50 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

116 1.6.4 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演变 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计算机网络投入运行。在这之后,世界各地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最大推动力——战争需要。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面向终端的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117 1.6.4 计算机网络 (1)面向终端的网络 图 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118 1.6.4 计算机网络 (1)面向终端的网络 图1-51 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119 1.6.4 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图1-5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120 1.6.4 计算机网络 (3)标准化的计算机的网络体系

121 1.6.4 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是将处在 不同地理位置 且相互独立的 计算机 或 设备,通过 传输介质 和 网络设备 按照特定的 结构 和 协议 相互连接起来,利用 网络操作系统 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 信息传输 和 资源共享 的一种信息系统。

122 1.6.4 计算机网络 图1-5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23 1.6.4 计算机网络 (2)分类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分布范围可分为: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表1-4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的比较

124 1.6.4 计算机网络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主机:它们为用户提供服务;
通信子网:它主要由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 协议:这些协议是为在主机和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中各结点之间的通信而采用的,它是通信双方事先约定好的和必须遵守的规则。

125 1.6.4 计算机网络 为了便于分析,按照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的功能,一般从逻辑上将网络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部分。

126 1.6.4 计算机网络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在电话通信中是靠电话号码来识别不同的电话用户,那么在计算机网络中如何区别不同的计算机呢?
所谓I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分配的一个32bit(IPv4)的地址标识符。 按照TCP/IP协议规定,一个IP地址用二进制表示,长度为32bit。这种方式表示的IP地址可读性不高,而且难于记忆。 为此,将32bit的IP地址分成4个字节,每个字节用其对应的十进制数字表示,字节之间使用符号“.”。这就叫做IP地址的“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127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1)为什么要使用IP地址?
IP地址具体用来标示网络中的一个通信实体(如主机或路由器)的某一个端口;当数据包在网络中是基于IP协议传输时,也必须使用IP地址来进行标识。 在计算机网络里,每个被传输的IP数据包需要包括一个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网路设备据此将数据包从源通信实体送达目的通信实体。 一台计算机或一个路由器是否有且只能有一个IP地址呢? No

128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2)IP地址的分类
IPv4地址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每个IP地址从左至右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地址(又称为网络号,网络ID ),第二部分是主机地址(又称为主机号、主机ID),如下图所示。 网络地址,用来识别(标识)主机所在的某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拥有相同的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用来识别该网络中的某个主机;在同一个网络中所有的主机地址必须都是唯一的。 图5-1 IPv4地址结构

129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2)IP地址的分类
为了给不同规模的网络提供必要的灵活性,以便较好地管理和使用IP地址资源,IP地址的设计者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A、B、C、D、E五类。 “分类IP地址”就是将IP地址划分为若干个固定类,每一类地址都由“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这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 其中, A、B、C三类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分别使用的字节长度不同。 因此IP地址的一般格式为:“网络地址+主机号”,下图画出了各类IP地址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所使用的字节数。

130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131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2)IP地址的分类
下表列出了各类IPv4地址的范围和容量,其中A、B、C类地址是常用的。 表 IPv4地址范围和格式

132 4.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3)公有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
公有地址(Public address)由因特网信息中心(Inter NIC)负责管理,分配给注册并向Inter NIC 提出申请的组织或机构;通过公网IP主机可直接访问因特网。 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属于非注册地址,专门为组织机构内部使用。这种地址只能用于一个机构的内部通信,而不能用于和因特网上的主机通信。以下三个IP地址块为留用的内部私有地址。 A类: ~ 。 B类: ~ 。 C类: ~ 。

133 子网的划分及子网掩码的作用 1.划分子网的意义与方法
在巨大的互联网中由于对网络安全以及充分利用IP地址和增强网络管理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对原来的A、B、C三类IP地址按照一定的规则再次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这就是子网划分技术。 如下图,子网划分的方法就是在IP地址中再增加一个“子网号字段”,将原来的“主机号”部分进一步划分为“子网络号”和“主机号”,即是使用原有主机号中的一部分来作为子网络号,因此,一个被子网化的IP地址实际包含三部分: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使IP地址由原来的两级寻址变为三级寻址,并且使用起来非常灵活。 图 子网划分的方法示意

134 1.划分子网的意义与方法 划分子网后的网络地址:
使用子网划分技术后原来的网络数量会增加,但是每个网络里的主机数量减少了,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IP地址的浪费; 没有划分子网时,IP地址是两级结构,地址的网络号字段也就是IP地址的“因特网部分”,而主机号字段是IP地址的“本地部分”。划分子网后IP地址就变成了三级结构。请注意,划分子网只是将IP地址的“本地部分”进行再划分,而不改变IP地址的因特网部分。 下图表示了一个B类地址的子网划分示例。

135 2.子网掩码的表示及作用 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一对应,也是32bit的二进制数; 子网掩码是由若干个连续的1和若干个连续的0组成;
子网掩码的书写规则是: —子网掩码中的“1”表示网络位,“0”表示主机位; —对应于IP地址的主网络和子网络号部分均用1表示; —对应于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均用0表示; 与IP地址相对应,子网掩码也使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子网掩码中的1的个数与网络地址(包括主网络号和子网络号)的bit位数对应相等。 因此,子网掩码的作用就是指明从原主机地址中拿出了多少位用于划分子网。

136 2.子网掩码的表示及作用 默认(缺省)子网掩码:
在A、B、C 三类IP地址中都有它们自己默认的(缺省的)子网掩码。由于子网掩码是网络号为全1,主机号为全0。 因此有:A类地址网络缺省的子网掩码为 ;B类地址网络缺省的子网掩码为 ;C类地址网络缺省的子网掩码为 。 下面对子网掩码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137 没有子网划分的子网掩码 Network Host Network Number 默认情况下没有划分子网 172.16.2.160
Purpose: This graphic explains how routers use addresses that have no subnet mask. Emphasize: Explain how masking works at the bit level. Zero bits mask host information. Note: This is an easy place to lose students. At this point, they need to learn several abstract mathematical concepts before we can show them how to lay out an IP-addressed network. To the novice these techniques may seem unrelated, making the presentation confusing. To a more experienced audience, these techniques will be familiar. Network Number 172 16 默认情况下没有划分子网

138 带子网划分的子网掩码 Network Subnet Host Network Number 网络位增加了8位 172.16.2.160
Purpose: This figure shows how the router determines an address when subnetting is used. Emphasize: This example makes a Class B address space look like a collection of Class C address spaces. Now the logical AND allows us to extract the subnet number as well as the assigned network number. An exercise follows that tests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ubnet masks. 128 192 224 240 248 252 254 255 Network Number 172 16 2 网络位增加了8位

139 带子网划分的子网掩码 Network Subnet Host Network Number 网络位增加了10位 172.16.2.160
Purpose: This figure shows how the router determines an address when subnetting is used. Emphasize: This examp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example in that the the subnet and host are divided within an octet. Transition: An exercise follows that tests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ubnet masks. 128 192 224 240 248 252 254 255 128 192 224 240 248 252 254 255 Network Number 172 16 2 128 网络位增加了10位


Download ppt "“通信工程基础” 主讲教师:姚玉坤 副教授 承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网络教研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科技楼三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