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09科學運動會 百萬生物高中堂之選我選我 相關訊息請查 http://www.ccjh.cyc.edu.tw;本簡報僅供教學用途,請勿任意散布並用在商業用途,內文之圖片、文字及聲音檔皆已標示出處,若有違反著作權請與竹崎高中設備組聯繫 (05-261-1006 #1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09科學運動會 百萬生物高中堂之選我選我 相關訊息請查 http://www.ccjh.cyc.edu.tw;本簡報僅供教學用途,請勿任意散布並用在商業用途,內文之圖片、文字及聲音檔皆已標示出處,若有違反著作權請與竹崎高中設備組聯繫 (05-261-1006 #1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9科學運動會 百萬生物高中堂之選我選我 相關訊息請查 ( #12)

2 比賽規則 1 2 3 4 5 音樂來源: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音樂圖鑑(風潮唱片) 3人一隊共同合作,比賽當天由其中1人負責舉牌回答問題
10題動物聲音辨識題,每題3個選項(圖片或中文俗名) 3 題目出完後10秒內需答題,不可改答案,超過時間未作答亦不算分 4 若前6名之同分隊伍數超過6隊,則同時加比延長賽5題(筆試) 5 有任何問題或指教請洽嘉義縣立竹崎高中 陳琬婷老師 #29

3 小翼鶇 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英文俗名:Blue Shortwing 科別:鶇亞科
叫聲:嘹亮、雜亂似『唏、唏葛哩─葛哩』之聲 小翼鶇為台灣特有亞種。異亞種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部青海、雲南、四川及喜馬拉雅山區、尼泊爾、阿薩密、緬甸、泰北部、越南、菲律賓群島、巽他群島、帝汶等。在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暖帶至溫帶之闊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夏季亦曾見於海拔3,000多公尺之高山區,為高海拔山區普遍的留鳥。 小翼鶇喜灰棲息於濃密的樹林底層,藏匿性極強,很不容易見其露臉。鳴聲響亮,在近距離可聞其歌鳴。主食小昆蟲及其幼蟲,亦好吃植物性之漿果、草籽、嫩芽及幼葉。營巢於濃密的灌叢中,以蘚苔、草莖為材。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4 烏頭翁 學名:Pycnonotus taivanus 鄉土名:烏頭殼 英文俗名:Taiwan Bulbul 科別:鵯科
叫聲:鳴聲嘹亮富變化似『巧克力、巧克力』之聲 烏頭翁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最南端楓港至東台灣花蓮一帶。其形態與習性在外觀上和白頭翁極為相似,但後頭無白色大斑是兩者最大的差異。且在體型上,烏頭翁也比白頭翁大。 在楓港和花蓮天祥附近曾出現烏頭翁和白頭翁的自然交配個體,雜交的後代,其羽色及體型兼具雙親的特徵和特性。烏頭翁在墾丁喜築巢於瓊崖海棠上。繁殖期為3月下旬至7月上旬,雌雄共同育雛及確立領域,雌鳥築巢及孵卵,雄鳥以保衛領域為主。通常一季繁殖二次,每窩產3~4個卵,孵化期11~12天,約9~10天即可離巢。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5 白尾鴝 學名:Cinclidium leucurum 英文俗名:White-tailed Blue Robin 科別:鶇亞科
叫聲:帶有金屬音質的 「咪~多雷咪~」 白尾鴝為台灣特有亞種。型態為喙短先端尖細,食性以昆蟲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多單獨活動,停棲時大多身體挺直,常棲息於樹林冠木叢、草叢地帶或其附近之林緣地帶,築巢建築物岩石縫或樹上灌木叢中,雛鳥為晚熟性,是台灣普遍種及定居型的留鳥。棲地主為台灣海拔500~2500公尺的林地闊葉林。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6 臺灣畫眉 學名:Garrulax canorus 鄉土名:花眉 英文俗名:Hwa-Mei 科別:畫眉亞科
叫聲:雄鳥鳴聲嘹喨,似『稀有─、稀有─』等哨音,雌鳥則單調『唧唧─』之聲 畫眉為台灣特有亞種。尚有二亞種,一在中國長江以南至華南沿海,西達雲南東部,另一則於海南島。畫眉在台灣隔以台灣海峽,長久以來其形態與體質,演化成和中國種不同之特徵。四百年來在台灣,畫眉名稱,亦由其音之演變,而成為亞種名之『花眉』。 畫眉,翼短不善飛,不遠飛,雙腳靈活強健。鳴唱婉轉嘹亮富於變化,為鳴禽中之佼佼者。經常棲息於濃密的灌木林、林投林或蔓藤裡,故亦有〝林投花眉〞之俗稱。 以昆蟲、果實、漿果為主食。繁殖、築巢於濃密樹叢,使用雜草莖葉或樹根等築成碗形巢。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7 白耳畫眉 學名: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英文俗名:Taiwan Sibia 科別:畫眉亞科
叫聲:嘹喨悅耳似『飛、飛、飛─』之聲,於警戒時會發出似機關槍掃射之『得、得、得』之連續聲 (to to to to meet you) 白耳畫眉為台灣特有種。同屬有7種,分布於喜馬拉雅、雲南西北部、中南半島的山岳地帶和蘇門答臘之高地。在台灣大抵分布於中海拔山林,尤其常見於海拔2,100~2,500公尺附近,為高山性鳥類;冬季會降至數百公尺之低海拔山區避寒,為普遍的留鳥。 一般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及灌木草叢生地區,喜成群活動於林間中、上層部位。以昆蟲、漿果、果實為主食,亦好吃花蜜。 山櫻桃開花時,常見牠們的覓食的行蹤。鳴聲嘹亮悅耳,為分布於台灣高山中之畫眉科中鳴唱最優美的鳥類之一。 照片出處 台灣常見100種鳥類(財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出版)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8 巴丹綠繡眼 學名:Zosterops japonica batanis 鄉土名:青笛 英文俗名:Japanese White-eys
科別:繡眼科 叫聲:常發出『啾、啾』之聲 綠繡眼常被稱為〝青笛〞或是〝青笛仔〞,這乃是取其綠色的形態與生態而得名的。分布地除台灣外,亦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南部。在台灣,分布於低海拔至平地,最高曾在廬山海拔1,000公尺處有觀察記錄,為普遍的留鳥。綠島與蘭嶼的族群屬於巴丹綠繡眼,較另一亞種嘴較粗,背較綠,眼先黃綠,腹部中央較為黃色。在城市的庭園、校園、公園等均能見其可愛芳蹤,並聽到其優美的鳴唱,鳴聲輕細動聽,清朗而帶顫動。繁殖期以外幾乎群棲,常幾隻或十餘隻集群覓食,以花蜜、昆蟲、漿果等為食。並以植物纖維築精巧的深碗形巢,外壁常以蜘蛛絲、苔蘚編織而成,營巢於樹枝分叉處。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9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 鄉土名:紅喙嗶仔 英文俗名: Black Bulbul 科別:鵯科
叫聲:常發出似『小氣鬼、小氣鬼』之聲 紅嘴黑鵯因嘴紅色因而名。為台灣特有亞種。近似亞種廣泛分布於非洲東方之馬達加斯加島、阿富汗、印度、緬甸和中南半島;在中國分布於長江以南,西至喜馬拉雅山麓和海南島。分布於中國東南部的異亞種,羽色與眾不同,頭、頸及胸上部白色,其他部份為具有光輝的黑色,配以鮮紅色的喙和腳,為很美麗的鳥類。在台灣棲息於山麓至低山區附近,為普遍的留鳥,在冬季鞍馬山海拔2500公尺高處曾有觀察記錄。非繁殖期常成群,有時聚集成百隻大群在雜林或果樹林活動,叫聲極喧鬧;以昆蟲、漿果等為食。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0 五色鳥(台灣擬啄木) 學名:Megalaima oorti 鄉土名:花和尚 英文俗名:Muller's Barbet 科別:五色鳥科
叫聲:發出沉重似「郭、郭郭郭 」像敲木魚之喉聲 五色鳥,是種羽色以綠色為主,雜有黃、紅、藍和黑等色的美麗鳥類。為台灣特有亞種,且是台灣普遍的留鳥。近似亞種分布於兩廣、海南島、安南、寮、馬來和蘇門答臘等地方的山地。 在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叢林裡,鳴聲「咯咯咯…」,連續而宏亮,重覆不斷,好似敲木魚的聲音。飛行距離不遠,不能持久;單獨或成群在樹上活動。因全身呈保護色,故不易發現。以果實、漿果為主食,常以榕果實為食,亦食昆蟲。營巢於高木樹幹,以其強而有力的啄成圓形的出入口,巢築於其內。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1 小鷿鵜 學名:Podiceps ruficollis 科別:鷿鵜科 叫聲:連續吵雜
小鷿鵜為台灣普遍分布的留鳥,體型肥胖,嘴尖,尾短;上下嘴交接基部黃色。擅長潛水,不善飛行及步行;一生幾乎都在水中度過。繁殖於台灣各地水域,親鳥常把幼雛載負背上。安南區各池沼、濱海公路兩側普遍易見。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2 蘭嶼角鴞 學名:Otus elegans 俗名: Do Do Wu(達悟族語) 科別:鴟鴞科 叫聲:類似吹口哨的聲音
蘭嶼角鴞為台灣特有亞種,僅分布於蘭嶼,身長19~22公分,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無明顯領域性。個體間羽色有明顯的差異,無法從外表判斷性別。達悟人稱蘭嶼角鴞為嘟嘟霧是來自它的叫聲,主要有雙音「忽胡~」及單音「胡~」叫聲,母鳥另會發出「ㄧㄠˋ」的叫聲,為觀察嘟嘟霧時判斷性別的主要依據。以大型昆蟲為主食,也吃蜥蜴、蜘蛛或小型鳥類,主要活動於原始森林內。築巢於樹洞,雌鳥負責孵卵,雄鳥負責獵食。 蘭嶼角鴞被視為惡靈的化身,當其在住家附近鳴叫時,象徵災厄的降臨。因此達悟人很忌諱嘟嘟霧的到來,只要看到它飛近或停棲,一定會想辦法把它趕走。 蘭嶼角鴞喜歡停棲在棋盤腳上,而棋盤腳生長在墓地附近,達悟人視之為魔鬼樹,認為鬼魂會附身於蘭嶼角鴞到人間作怪,這是蘭嶼角鴞之所以被視為不祥之鳥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我們住處的民宿主人,特別交代千萬不可把棋盤腳帶回住處,也不要在住處談論嘟嘟霧。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3 褐鷹鴞 學名:Ninox scutulata 英文俗名:Brown Hawk Owl 中文俗名:鷹鴞、青葉鴞、鷹鵂鶹、綠葉梟、醬色鷹梟
科別:鴟鴞科 叫聲:呼呼呼 褐鷹鴞頭部呈圓形,無角羽,顏盤不明顯。體色大致為黑褐色;僅肩羽和三級飛羽末端有少數米黃色斑點。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部,以及日本、婆羅洲、菲律賓。在台灣現有二亞種;褐鷹鴞也會 在白晝活動,牠的飛行能力很強,而且反應快速,會突擊正在空中飛行的昆蟲或其他動物。牠也獵食鳥類和小型哺乳。常設巢於樹洞或其他合適的著生植物上。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4 白腹秧雞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鄉土名:白面、苦雞母
英文俗名:White-breasted Water Hen 科別:秧雞科 叫聲:常於夜間發出 『苦啊、苦啊』之聲 白腹秧雞台語稱為〝白面〞,其實也就是指白腹秧雞有一張白色的臉。在清光緒年間屠繼善撰恆春縣志中:「白臉,水雞。似家雞,腳高、黑色,白臉,故名。居田朧荻中,其雄者鳴聲驚夜。」其中按〝白臉〞指得就是白腹秧雞。又因其晝夜鳴唱不絕,鳴聲像是「苦哇,苦哇,……」,故在鄉野有〝苦雞母〞的俗名。白腹秧雞的分布,台灣之外亦見於華南、海南島、柬埔寨和摩鹿加群島等。棲息於沼澤,溪畔草叢中或稻田附近等隱蔽的地方,飛翔力差,平時不常飛翔。多築巢於冠叢中,以雜草或竹葉等作成堆狀。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5 環頸雉 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鄉土名:雉雞 英文俗名:Ring-necked Pheasant 科別:雉科
叫聲: 「歌--歌--」鳴叫,十分清脆 環頸雉為台灣特有亞種。其特徵為白色頸圈在前頸部份,大約中斷三公分。 目前在台灣屬於稀少的鳥類。在中部清泉崗附近偶爾可見,嘉南、高屏等地的甘蔗園或蕃薯園,以及東部山坡地、草地,也可見牠們的芳蹤。環頸雉屬於草原雉,棲息於茅草原、甘蔗園或蕃薯園。牠的腳強健,善於奔走,飛行有力卻飛得不遠,若遇險會就地衝至上方而後滑翔逃匿。在春天的繁殖期,雄雉天剛亮就「歌--歌--」鳴叫,十分清脆。營巢於甘蔗園裡或草叢間的地面凹陷處,由雌鳥抱卵育雛。主食野生植物之果實、種籽、嫩芽、幼葉、殼類以及昆蟲。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6 頭烏線 學名:Alcippe brunnea 英文俗名:Gould's Fulvetta 科別:畫眉亞科
叫聲:常發出圓潤、悅耳似『是誰打破汽球、是誰打破汽球』之重複哨音 頭烏線為台灣特有亞種。本種有8亞種,分布於甘肅、四川、陜西、雲南、福建、阿薩密、緬甸以及台灣。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低山區闊葉林或次生林之留鳥;玉山國家公園內曾於海拔2,900公尺處有觀察記錄,一般在該地區曾出現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山區。 通常棲息於近地面樹叢,在濃密蔓藤以及雜草之間活動。大抵2~5隻成小群聚集,鳴聲優美,長而婉轉,性極謹慎,隱匿不易見。食物以昆蟲以及其幼蟲為主,喜愛野果、雜草嫩葉與種籽等。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7 山羌 學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英文俗名:Formosan barking deer 中文俗名:羌仔﹑鹿
科別:鹿科 叫聲:類似狗叫聲 山羌頭及軀幹長四十至七十公分,體型比較小,身長不到一公尺,雄羌與雌羌最大的不同在於:雄羌有短角,雌羌僅具骨質隆起。牠們會以靈活矯健的身手躲避來敵,全身主色與環境相似,有利自衛。但山羌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及其白色的腹部,皆可成為辨識的依據。 山羌在台灣山區分布範圍廣闊,由低海拔到三千公尺高山均可見。但以闊葉林及水源處最常發現。當你在山區裏行走,突然聽到一陣刺耳又難聽的動物叫聲,那八成是山羌聞到了人類的味道而示警了。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8 飛鼠 學名: Petaurista petaurista 俗名:大赤鼯鼠 科別:松鼠科 叫聲:類似哭聲 我是白面鼯鼠喔!
飛鼠雖然名為「飛」鼠,實際上僅有滑翔之能力在臺灣島上僅有三種,分別為臺灣小鼯鼠(Belomys pearsonii)、大赤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和白面鼯鼠(P. alborufus),其中大赤鼯鼠之分布最為廣泛,白面鼯鼠較窄。在台灣島內三種鼯鼠均以 中央山脈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小鼯鼠之分布記錄較少。以樹葉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他之種類包括種子、果實、花芽等,大赤鼯鼠亦會吃食柳杉之樹皮內層,但白面鼯鼠則無。 我是白面鼯鼠喔!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19 臺灣獼猴 學名:Macaca cyclopis 英文俗名:Formosan rocky monkey 中文俗名:黑肢猴、台灣猿、台灣長臂猿
科別:獼猴科 叫聲:吵雜尖銳聲 台灣獼猴學名cyclopis是指"圓"的意思,因為一百多年前,西方人對台灣獼猴的印象就是「圓頭的獼猴」,為台灣特有種。毛髮主要為灰褐色,但個體間會有個體差異,有的偏黃或偏黑;成年個體體長約50-60cm,面頰裸出具頰囊,進食時會先將食物塞滿夾囊,再跑到較隱密或安全的地方慢慢咀嚼。台灣獼猴廣泛分布於各山區,自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棲息環境以濃密之天然林為主,喜出現於裸露之岩石或水源地附近。台灣的中央山脈及東部海岸山脈,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尤其是國家公園,其境內自然環境較不易為人所破壞,所以極適合台灣獼猴的棲息。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0 日本樹蛙 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英文俗名:Japanese Tree Frog 中文俗名:日本溪樹蛙 科別:樹蛙科
叫聲:像蟲叫一樣響亮 日本樹蛙體型小而纖細,♂2.5-3cm,♀3-4cm,吻端鈍圓,頭長約等於頭寬,上下唇有黑色橫帶。鼓膜及顳褶明顯。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花紋,皮膚粗糙,許多顆粒性突起。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的小溝渠、小溪流。常成群出現在水溝底部、溝壁及石頭上鳴叫,非常活潑,善於跳躍。叫聲高而響亮如同虫鳴,吵雜而且刺耳,是夏夜裡常聽到的蛙鳴聲。牠們喜歡在溫泉裡活動,像北部的泰安溫泉、仁澤溫泉、東部的知本溫泉,都可找到牠們的蹤跡。 快速鑑定清單: 小型 有吸盤 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 短棒狀突起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1 面天樹蛙 學名:Kurixalus idiootocus 英文俗名:Meintein Tree Frog 科別:樹蛙科 叫聲:急促的嗶嗶聲
為台灣特有種,小型蛙類,體長♂2-3cm,♀4-5cm,頭長略等於頭寬,吻端尖,體色會隨環境變成淡褐色或深褐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皮膚粗糙,有許多顆粒性小突起。後肢細長,有黑色橫帶。小腿及足部外側散佈一排白色鋸齒般的顆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關節處的白點特別大。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無外蹠突。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幾乎只要有艾氏樹蛙地方,都能發現面天樹蛙。繁殖期為2-9月,以6、7月最常見。其叫聲常連續發出好幾個急促的「ㄅ一、ㄅ一」。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很淡,很容易被觀察到。每次產卵 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 快速鑑定清單: 1.小型 2.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 3.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 4.體色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2 莫氏樹蛙 學名:Rhacophorus moltrechti 英文俗名:Moltrechtis Green Tree Frog 科別:樹蛙科
叫聲:呱-阿,呱阿阿阿 為台灣特有種,中型纖細,♂4-4.5cm,♀ cm,頭寬小於頭長,吻端尖。眼睛虹彩橘紅色,鼓膜及顳褶明顯。墨綠色,會隨環境變深或淺。背部常帶有一些小白斑或黃斑。皮膚光滑沒有顆粒。背面綠色,腹面白色有些黑斑,有時指間的微蹼及指端吸盤都有黑斑分布。手臂外側白色皮瓣明顯。廣泛分布於全省兩千五百公尺以下的果園、樹林及開墾地。台灣北部及東北部的莫氏樹蛙一般在春天及夏天繁殖,中南部則在夏天及秋天產卵,潮溼的山區、例如溪頭,則終年繁殖。平常住在樹上,繁殖期時才到水邊活動,常挖一個淺淺的洞藏身在落葉底下,也喜歡躲在水溝旁邊的石縫、鬆鬆的土堆或草根裡鳴叫,有時也會爬到樹上鳴叫。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形成配對,偶而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同時和多隻雄蛙交配情形。一次產卵約三至四百顆,卵粒包在白色泡沫卵塊中,直徑約八公分。 快速鑑定清單: 1.中型 2.背面墨綠色 3.指(趾)端有吸盤 4.眼睛虹膜及大腿內側橘紅色,5.體側及四肢內側有許多小黑斑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3 白頷樹蛙 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英文俗名: White lipped Tree Frog
中文俗名:斑腿樹蛙 科別:樹蛙科 叫聲:連珠炮般的「搭、搭、搭」 白頷樹蛙大型修長,♂5-6cm,♀6-7cm,頭寬小於頭長,吻端尖,上唇白色。顳褶橘紅色,從吻端經眼鼻線及顳褶下方有一條黑線。背部深褐色或褐色,有4-6條深褐色縱帶,間雜一些斑點,或僅有一些斑點沒有縱帶。腹側白色有黑白相間的網狀花紋。皮膚光滑沒有顆粒。前肢細長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吸盤發達。廣泛分布於全省一千公尺以下的果園及雜木林裡。主要在春天及夏天繁殖,尤其喜歡在春雨及梅雨時節活動平常棲息在樹上,繁殖期時常聚集在水邊的植物體上或者地面遮蔽物底下鳴叫,形成上百隻青蛙的大合唱。由於它們的叫聲有如連珠炮般的「搭、搭、搭」,聽起來常有置身靶場的錯覺,頗具有震撼效果。在雌雄數目懸殊的產黃色泡沫型卵塊,常常好幾個卵塊聚成一大團高掛在樹上,每個卵塊內有 顆白色的卵粒。卵塊經常被蒼蠅產卵寄生並長蛆,無法發育成蝌蚪。 快速鑑定清單: 1.大型 2.指(趾)端有吸盤 3.背部有深褐色的條紋或斑 4.大腿內側及體側有黑色網紋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4 中國樹蟾 學名:Hyla chinensis 英文俗名: Chinese Tree Frog 中文俗名:中國雨蛙、雨怪 科別:樹蟾科
叫聲:吵雜高亢的「唧、唧、唧」 成體體型小型細長,♂2.5-3cm,♀4cm。頭部吻端平直向下,頭寬大於頭長。鼓膜圓而清晰。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條深棕色眼罩。顳褶斜直明顯。背部草綠色,皮膚光滑。體側白色略帶黃色,散佈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廣泛分布於北部及西部平原一千公尺以下的農耕地及山區;平常喜歡棲息在稻田附近的香蕉樹葉的基部及小灌木上,在棲息地附近的稻田、草澤、水溝等靜水域繁殖。繁殖期為3月至7月,南部地區甚至可達9月底。平地常見的樹蛙,常在雨後鳴叫,叫聲響亮,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喜歡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鳴叫,常常由少數幾隻帶頭先叫,其他個體再跟著唱和,叫聲聽起來像一陣陣吵雜而高亢的「唧、唧、唧」。卵粒黑白分明,直徑1-1.5mm,五、六粒成一小堆黏在水草上。卵的發育很快,通常在24小時內孵化成蝌蚪。 快速鑑定清單: 1.小型 2.背部綠色 3.指(趾)端有吸盤 4.頭部有深棕色眼罩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5 腹斑蛙 學名:Rana adenopleura 中文俗名:彈琴蛙 科別:赤蛙科 叫聲:吵雜高亢的「唧、唧、唧」 快速鑑定清單: 1.中型
成體體型屬中型肥碩,♂6-7cm,♀6-7cm,頭部扁平,頭長等於頭寬,吻端鈍圓,上唇及頷腺白色。鼓膜明顯,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無顳褶。背部灰褐色或棕褐色,後端散佈一些黑色圓斑。中央有一條淡色不明顯的背中線,背中線一般僅達兩眼中間,不會到達吻端。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及沿背側褶下方深褐色,腹側灰褐色有許多大黑斑。皮膚光滑,但體側及四肢背面有一些小疣粒,背部後端有數個較大型的圓疣粒。前肢細長有棕色橫帶。指端略膨大成吸盤。有內外掌突。廣泛分布於全省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草澤及靜水域。生殖期為3月到8月,春夏為主。喜歡躲在水草根部或遮蔽物底下鳴叫,叫聲是尾音拉得很長的「給-給-給」,經常一隻接著一隻鳴叫,聽起來此起彼落而且響亮。雄蛙有領域性,當有其他雄蛙入侵的時候,會發出「嘎」遭遇叫聲,並主動驅逐。一次產三、四百顆黑白分明的卵,卵塊球狀,但表面平攤成多層小片狀漂浮在水面上。 快速鑑定清單: 1.中型 2.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 3.有淺色不明顯的背中線 4.有背側褶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6 貢德氏赤蛙 學名: Rana guentheri 英文俗名:Guentheris Frog 中文俗名:沼蛙 科別:赤蛙科
叫聲:如狗叫般的「汪、汪、汪」 成體體型大型修長,♂6-7.5cm,♀6-8cm。頭部平扁,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尖圓。上下唇皆白色,頷腺明顯白色兩個。鼓膜大而明顯,周圍白色。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縱紋,有不規則的黑斑。皮膚光滑,僅後端有些小顆粒。腹部白色光滑。背面有黑色橫帶,股部內側有黑色花斑。廣泛分布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水池及草澤環境,也是都市常見的蛙類。生殖期為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生性隱密,平時很少看到,繁殖期時才成群一起遷移到水域活動,但也是各自分散躲在水草間,僅露出頭來鳴叫,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低濁而且大聲,日夜都能聽到。個性極為害羞,很容易受到驚擾,一旦有人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卵粒小,成一大片飄在水面上,或者黏在水草間。 快速鑑定清單: 1.大型 2.鼓膜周圍白色 3.有背側褶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7 小雨蛙 學名: Microhyla ornata 英文俗名: Ornate Narrow-Mouthed Toad 中文俗名:飾紋姬蛙
科別:狹口蛙科 叫聲:具有節奏感的「ㄎ一ˊ、ㄎ一ˊ」 成體屬於小型蛙,♂約2.5cm,♀2-3cm,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尖圓。鼓膜不明顯,顳褶明顯。背部顏色為土褐色或灰棕色,背中央有一塊明顯的深色對稱塔狀花紋,花紋兩側另有一些平行的細縱紋。有些個體有淺色背中線。身體兩側從吻端經眼後方到腰部有黑色斜行的縱紋,縱紋下方有深色小斑點。皮膚略光滑但有些小疣粒,尤其從眼後到薦骨突起處,兩側各有一排斜行的長疣粒。腹部為光滑白色。前肢:纖細,有粗細不等的橫紋。後肢粗壯,有橫紋。趾端無吸盤,趾間無蹼。內蹠突略大於外蹠突。廣泛分布於全省平地稻田、水池等開墾地、草澤及低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落葉間,北部較常見。繁殖期約3至8月,春夏為主。小型但叫聲卻非常的低沉而且大聲,雨後的夏夜常可聽到它們整齊而具有節奏感的叫聲「ㄎ一ˊ、ㄎ一ˊ」,喜歡躲在水邊的落葉、草根、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常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很難觀察。卵徑小,約0.8cm,卵塊圓形成片漂浮在水面上,一次產卵約兩、三百粒。 快速鑑定清單: 1.小型 2.身體三角形 3.背中央有深色對稱 塔狀花紋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8 澤蛙 學名:Fejervarya limnocharis 英文俗名: Indian Rice Frog,Rice Field Frog
中文俗名:田雞 科別:赤蛙科 叫聲:連續數十個「嘓、嘓、蟈...」 成體體型中型,♂4-5cm,♀5-6cm,頭部長寬略相等,吻端尖圓,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背部顏色及花紋多變,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體側有些延續自肩部的深色斑。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褶間有些小疣粒。體側及體後端有許多小圓疣。腹部為光滑乳黃色。前肢上臂有橫紋,指端尖,掌突發達。後肢較短,有橫紋。普遍分布於全省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稻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繁殖期為3到10月,但以春夏為主。澤蛙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有可能見到們的蹤跡。牠們的叫聲響亮,時高時低;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蟈....」,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聲則變成「嘓嘓-嘓嘓-」或「嘓ㄎ一、嘓ㄎ一」,有時變成「ㄎ一嘓、ㄎ一嘓」,有互相較勁的意味。卵粒小,卵塊成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每次產 粒卵,雌蛙一年可多次產卵。 快速鑑定清單: 1.中型 2.上下唇有3、4條深色縱紋 3.背部有長短不一的棒狀膚摺 4.兩眼間有深色V型斑紋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29 虎皮蛙 學名:Fejervarya limnocharis 英文俗名: Chinese bullfrog 中文俗名:虎紋蛙、田雞
科別:赤蛙科 叫聲:悠長的「剛-、剛-、剛-」 成體特徵大型粗壯,♂6-8cm,♀6-12cm,最大可達15cm。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尖圓而長。鼓膜大型明顯。背部黃綠色、灰褐色、暗褐色或灰黑色,有一些深色斑點。皮膚極粗糙,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排列整齊的長棒狀膚褶,腹側、背後方及腿部有許多淺色的小疣粒。前肢粗短,有橫紋。 指短而尖圓,關節下瘤大而明顯,趾間全蹼。原來廣泛分布於平地農田及草澤環境,目前由於農藥及棲息地破壞,數量減少中。喜歡躲在池邊草叢或水草中鳴叫,叫聲是悠長的「剛-、剛-、剛-」,有點像敲打金屬所發出來的聲音。非常機警怕人,一靠近馬上跳開。很貪吃,能吃下澤蛙、金線蛙等中大型蛙類。目前有人工繁殖及飼養的族群。 快速鑑定清單: 1.大型 2.背部有排列整齊的長棒狀膚摺 3.吻間圓而長,鼓膜大型明顯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0 眉紋蟋蟀 學名:Teleogryllus occipitalis 中文俗名:肚伯仔(台語) 科別:直翅目蟋蟀科 叫聲:唧唧唧
蟋蟀的觸角細長,體型亦修長。這類鳴蟲,頭兩側有一對大複眼,口器呈咀嚼式,前翅平直成翅覆,平置於扇狀之膜質後翅上。後腳長而有力,善於跳躍。雌雄兩性間之區別,是雄蟲前翅具背視呈皺褶狀之發音器,而雌蟲翅平直,但雌蟲腹末有雄蟲所無之長劍狀產卵管。 雄蟲之發音器位於前翅上,摩擦發音,所發出之聲音是蟋蟀用以呼朋引伴,或標示領域、打鬥、求偶之用。蟋蟀在民俗活動史上占一重要地位。起初古人養蟋蟀、鬥蟋蟀為「貴族遊戲」之一,但逐漸風行後,終入尋常百姓家。至於以此鳴蟲為賭具,開鬥蟋蟀之風,則始於唐代。到了南宋,丞相賈似道便因此誤國,之後,鬥蟋蟀便不再如當初只有娛樂性質。明清的官員、平民皆以之聚賭,如今在中國或台灣南部仍有人以之為賭具,由玩到賭,由賭而致傾家盪產,真是一個奇象呀!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1 螽蟖 學名: Pyrgocorypha formosana 俗名:紡織娘 科別:直翅目螽蟖科 叫聲:
(台灣剪蟖) 俗名:紡織娘 科別:直翅目螽蟖科 叫聲: 螽蟖的體型與蝗蟲相似但觸角細長,節數多達三十節以上,呈絲狀,腳跗節數為四節。雄蟲才會鳴叫,鳴叫方式為摩翅而歌,螽蟖的聲音較清脆,節奏也較長,白天及入夜鳴叫的種類皆有。螽蟖由於不像蝗蟲那樣能飛善跳,所以保護色較好。牠在休息時均保持模擬枝葉的姿態,再加上牠細細的腳,翠綠的色彩,效果極佳。 螽蟖最有名的俗名便是「紡織娘」了,因為它的聲音像古時候紡紗時紡織機所發出的聲音,此外還有人因之取名為「紡紗娘」、「絡絲娘」、及「絡紗婆」。由於地方不同,稱呼也不同,例如北京人稱「嘓嘓兒」,濟南人稱之為「聒聒兒」,揚州人稱「蛄子」,而蘇州人則稱牠為「叫哥哥」。同一種的螽蟖,由於出現季節不同,竟然連名字也不一樣,例如仲夏出現的叫「山嘓嘓兒」,秋天羽化的稱「秋嘓嘓兒」,冬天變為成蟲的叫「冬嘓嘓兒」。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2 臺灣騷蟖 學名:Mecopada elongata 科別:直翅目螽蟖科 叫聲:響亮連續之鈴聲
體長58-65mm,體形碩大,有綠色和褐色型兩種,主要特徵為頭部後方兩側有1枚的大黑塊斑,翅鞘基部的小楯板發達,後腳較長,腿節膨大,善於跳躍,雌雄外觀近似,但雌蟲有產卵管,長度及翅末端。生活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夜間雄蟲鳴叫聲響亮,隱密性高十分敏感。 本種分布普遍,數量多,成蟲夏秋出沒,具夜行性,於夜間聞聲以手電筒照射方能觀察,但若蟲白天會出沒。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3 熊蟬 學名:Cryptotympana holsti 科別:直翅目蟬科 叫聲:一陣陣如搖鈴般 的叫聲
體長約 mm,體色黑色,剛羽化個體滿布金橙色細毛,上翅透明,前半翅脈為橙褐色,本種是台灣體型最大的熊蟬。交配後的雌蟬會在植物的枯枝上產卵,孵化後的小若蟲掉落地面後,便鑽進地底生活,吸食樹根汁液,再慢慢蛻皮成長,直到羽化前一天夜晚才鑽出地面羽化為成蟲。蟬一生大半時間多在充滿危機的地底下渡過,在陰暗潮濕的土壤中,必須辛苦的躲過蟬菌、螞蟻、食蟲性動物等天敵的威脅,而成蟲的日子非常的短暫。本種生活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成蟲於 5 - 9月間出現,叫聲響亮,普遍分布於全島。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4 臺灣騷蟬 學名:Pomponia fusca 科別:直翅目蟬科 叫聲:如「旺旺旺嚇嚇嚇─」
台灣騷蟬是一種大型的蟬種,頭呈暗綠色,頭頂兩側及前單眼兩 側有綠紋,複眼暗綠色,單眼則呈紅色。軀體呈褐色,帶有綠紋。頭 部顏面中央具黃色帶。翅透明,前翅基部之脈紋幾呈綠色。 軀體腹面呈暗綠色;口吻及後腳則呈褐色。腹部共鳴腔大,幾乎 呈中空狀; 音箱蓋幾近圓形。體長如包括翅尖在 5.8~7公分之間, 在本區中,此蟬 6~9 月出現,以 7~8 月份最多。成群鳴叫時,至 為囂雜,乃台灣產蟬中音量最大者;聲音為「ㄨㄤˋㄨㄤˋㄨㄤˋㄨ ㄤˋㄒㄧㄚˋㄒㄧㄚˋㄒㄧㄚˋ──」。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5 陽明山暮蟬 學名:Tanna sozanensis 科別:直翅目蟬科 俗名:陽明山茅蜩 叫聲:如「ㄎㄟˋ─ㄎㄟˋ─ㄎㄟˋ」 陽明山暮蟬又名陽明山茅蜩,乃本區最具特色之蟬種;每年6~9 月出現本區,而7~8月數量最多,聲音極為悠揚,乍聽頗覺淒涼;聲音為「ㄎㄟˋ─ㄎㄟˋ─ㄎㄟˋ」。此蟬外型酷似台灣騷蟬,但較小 些;體長為2.6~3.2公分,展翅長約9公分。 頭部、前胸背板側緣、 中央及中胸背板具綠色斑紋。腹部呈栗色,軀體下方呈褐色,帶有綠 斑;前、中足之爪呈黑色。 照片出處 文字出處 音樂出處 森林狂想曲—台灣森林自然聲音圖鑑(風潮音樂)

36 Practice time !

37 TEST*1 10 05 1 2 3 09 04 08 03 07 02 請作答 06 01

38 TEST*2 10 05 莫氏樹蛙 1 面天樹蛙 2 日本樹蛙 3 09 04 08 03 07 02 請作答 06 01

39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2009科學運動會 百萬生物高中堂之選我選我 相關訊息請查 http://www.ccjh.cyc.edu.tw;本簡報僅供教學用途,請勿任意散布並用在商業用途,內文之圖片、文字及聲音檔皆已標示出處,若有違反著作權請與竹崎高中設備組聯繫 (05-261-1006 #1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