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诺贝尔奖 一诺贝尔简介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励届获奖者(1951年~2000年) 三近两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诺贝尔奖 一诺贝尔简介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励届获奖者(1951年~2000年) 三近两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诺贝尔奖 一诺贝尔简介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励届获奖者(1951年~2000年) 三近两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

2 1951年 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 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 M.玻恩(德国人)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 1955年 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研究半导体并发现晶体管效应 1957年 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 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3 1959年 E.G.塞格雷,O.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云雾室 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 L.D.兰道(俄国人)开创了凝聚态物质理论 1963年 E.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相互作用的原理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7年 H.A.贝蒂(美国人)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4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巴丁,L.N.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 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76年 B.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中性介子桱/ψ粒子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GP)不守恒

5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Z。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究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首次实验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6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τ轻子、中微子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R.劳克林(美国人),H.施特默(德国人),崔琦(美籍华人)发现电子能够形成新型粒子 1999年 N.霍夫特,M.韦尔特曼(荷兰人)提出亚原子结构和运动的理论

7 诺贝尔简介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8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

9 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  忠诚。他拒绝别人吹捧他,不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脏病突而逝世.

10 诺贝尔科学奖,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诺贝尔科学奖,即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0年设立、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的466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6位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纪,也是世界面貌变化最大的世纪。这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00年来获奖的科学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20世纪科学发展史的缩影,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国界时间的限制,为推动全世界的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诺贝尔科学奖伴随着20世纪走过了百年历程,已成为全人类科学事业中最高荣誉,不愧为世纪辉煌!

11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12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
    李政道 (Tsung 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1943年至1946年先后在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该校任天文学副研究员。1950年至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物理学副研究员和讲师。1951年至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至196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 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60年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1963年起又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年任恩里科·费米讲座教授。在任教以外,还从事天文物理和量子力学的研究。   1951年与杨振宁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并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统计力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和重大贡献。鉴于他对核物理学相当广泛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当选为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等,意大利林契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13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 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原子物理、激光、生物物理等。他因发明了用激 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 项的是美国学者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国学者。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 科学奖

14 我国国家领导人会见诺贝尔获奖者 江泽民会见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朱棣文(1997年) 毛泽东会见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杨振宁(1973年)
邓小平会见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李政道 (1984年) 江泽民会见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朱棣文(1997年)

15 金兹伯格 莱格特 阿布里科索夫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3年9月7日宣布,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6 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他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著名科学家。他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二型超导体同时具有超导性和磁性,即在强磁场中仍具有超导性能的现象。   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现为俄罗斯公民。他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俄罗斯莫斯科P.N. LEBEDEV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二型超导体的理论。   莱格特1938年生于伦敦,现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在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教授。莱格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解释原子在超流体状态下是如何相互作用和排列的重要理论。

17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今年的诺贝尔单项大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 维尔泽克 格罗斯 波利泽

18 强作用力就是原子核内起维系作用的力量,它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的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是完全矛盾的。对他们数字计算的解释说明夸克之间越接近,强作用力越弱。当夸克之间非常接近时,强作用力是如此之弱,以便到它们完全可以作为自由粒子活动。这种现象叫作“渐近自由”,即渐近不缚性。与此相反,当夸克之间的距离越大时,强作用力就越强。这种特性可以比喻为一种橡皮圈,橡皮圈拉得越长,力量就会越大。   这三位科学家1973年通过一个完善的数学模型公布了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导致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即量子色动力学。这一理论对标准模型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模型形容了与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有关的所有物理现象。在量子色动力学家的帮助下,物理学家终于能够解释为什么夸克只有在极高能的情况下它才会表现为自由粒子。在质子和中子中,它们三个经常一起出现。由于他们的发现,物理学家更接近于实现一个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为重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一个适用于所有物质的理论。


Download ppt "诺贝尔奖 一诺贝尔简介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励届获奖者(1951年~2000年) 三近两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