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中南美洲(一) 中南美洲的範圍北起墨西哥,南經中美地峽,直到南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一般將位於北美洲大陸南端的墨西哥、中美地峽與加勒比海群島稱為中美洲。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中南美洲(一) 中南美洲的範圍北起墨西哥,南經中美地峽,直到南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一般將位於北美洲大陸南端的墨西哥、中美地峽與加勒比海群島稱為中美洲。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中南美洲(一) 中南美洲的範圍北起墨西哥,南經中美地峽,直到南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一般將位於北美洲大陸南端的墨西哥、中美地峽與加勒比海群島稱為中美洲。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2 中南美洲地形圖

3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一、地質與地形 二、氣候與環境特色 三、氣候災害

4 地質與地形 (一)西部山脈 (二)東部高地 (三)中央低地 (四)西印度群島 南美洲地形分布圖

5 南美洲的地形分布

6 西部山脈 西部新褶曲山脈屬環太平洋火環的一部分,從阿根廷和智利南部往北,以數條約4,800~5,800公尺高的平行山系,貫穿南美洲大陸西側,形成安地斯山山脈。往北延伸至巴拿馬後,因為板塊的隱沒和推擠,使得南北美洲之間僅留下一段狹窄高聳的陸橋 ── 中美地峽。中美地峽的北端連接著北美洲的猶加敦半島,接續北美洲的西部山地。此區板塊運動較為活躍,組成地質年輕,地形陡峻,火山活動與地震頻繁,經常造成慘重的災害。除了沿海狹窄的平原,及玻利維亞和墨西哥有稍大的山間高原盆地外,連綿的山脈之間,僅有少數小盆地及自然通道。

7 中南美洲災害性地震(1970-2001) 年份 國家 規模 死亡人數 1970 秘魯 7.7 66,794 1988 瓜地馬拉 6.2 未
1972 尼加拉瓜 10,000 1990 6.3 115 1976 7.5 22,778 1991 波多黎各、 巴拿馬 7.4 11 1979 哥倫比亞─厄瓜多 7.9 800 1994 哥倫比亞 6.8 1,000 1983 5.5 250 1997 委內瑞拉 6.9 82 1985 智利 7.8 146 1999 6.0 935 墨西哥 8.1 9,500 2001 102 1987 7.3 4,000 薩爾瓦多 7.6 1,150 (資料來源:Clawson, D.L. (2004) Lstin America and the Canibbean 3rd Ed.Original Souce ; The World Almannac and Book of Facts Incer 1987, Sealey; 1992, 14.)

8 中南美洲的板塊構造與移動方向

9 東部高地 南美洲東部有兩個較大的高地,即位處於布蘭科角(Cabo Branco)以南、面積廣大的巴西高原及南美北部的圭亞那高地。兩者主要是由古老的火成岩和變質岩所構成,蘊藏鐵、鋁等金屬礦脈,局部地表覆蓋著沉積岩或火山灰,經過長期的侵蝕而形成低矮的山丘和高地,高度約在600-1,200公尺左右。許多河流自高地邊緣垂直落下,蘊藏豐富的水力。

10 中南美洲主要礦產分布圖

11 世界最高的瀑布 位於委內瑞拉境內的天使瀑布,是由圭亞那高地邊界垂直落下的河水所形成,高差達979公尺,為世界最高的瀑布。

12 中央低地 南美洲中部,由北而南,分布著奧利諾科河、亞馬孫河和拉布拉他河河谷等。其中,亞馬孫盆地的規模最大,亞馬孫河擁有1,100條支流,流量占全世界淡水河流量的20%。亞馬孫河與拉布拉他河的河谷寬廣,大部分谷地經常被洪水淹沒,地表礫石遍布。但位於阿根廷中部山麓沖積扇平原 ── 彭巴,地表覆蓋厚層的風積黃土和安地斯山火山灰,土壤較為肥沃。

13 西印度群島 包括加勒比海板塊與其相鄰各板塊活動所形成,火山地震頻繁的大安地列斯群島和小安地列斯群島,以及由低矮珊瑚礁構成的巴哈馬群島,總數達七千個以上。

14 氣候與環境特色(一) 中南美洲因幅員廣大,地跨不同緯帶,受到不同盛行風和洋流的影響,加上地形起伏大,造成各地氣候的明顯差異。中南美洲的氣溫除隨緯度變化外,地勢的影響下,氣候呈現垂直分帶的特色。位於低緯地區的中美洲,除了沿海平原和低地氣溫居高不下外,高原和山地的年平均氣溫約在20℃左右,終年涼爽宜人,因此成為人口聚集之處。南美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回歸線之北,以熱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除西部高山頂外,最冷月均溫均在0℃以上。

15 中南美洲氣候分布圖

16 安地斯山脈氣候、物產與 高度的關係圖

17 氣候與環境特色(二) 中南美洲因為東西寬度不大,相較而言,大陸性氣候較其他各大陸不顯著。除亞馬孫盆地與圭亞那高地因跨赤道而終年潮溼多雨,為典型的雨林氣候外,各地的雨量多寡與季節分布受盛行風向、沿岸洋流和地形起伏的影響。

18 氣候與環境特色(三) 奧利諾科盆地和巴西高原,屬於乾溼分明的熱帶莽原氣候;中緯度安地斯山西側,因受副熱帶高壓季移的影響,形成夏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以南則因盛行西風的吹拂,形成冷溼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墨西哥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及智利沿海平原,前者因盛行風來自內陸,後兩者則因位於從海面吹來的盛行風背風側,加上沿岸均有涼流通過而雨量稀少,甚至發展出沙漠氣候。

19 氣候災害 (一)颶風 (二)聖嬰現象

20 颶風 每年八到十月,在西印度群島以東的北大西洋暖溼海域上所發展的颶風經常往西襲擊中美洲各國,其狂風、豪雨和巨浪不但造成各島國和中美地峽沿海平原嚴重的破壞,也經常在迎風坡面上,引發山崩和土石流災害。如1988年的密契颶風造成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四個國家,造成一萬多人死亡,三百萬人無家可歸及超過六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1 加勒比海地區颶風路徑圖

22 聖嬰現象—成因 中南美洲強勁的秘魯涼流從智利南部流到秘魯北部海岸,由於沿岸流受到科氏力影響,偏流向外海,促使深海冷水湧升來補充,造成秘魯中部海岸的氣溫比智利北部海岸低,及海岸地帶的逆溫現象,形成乾涼的沙漠氣候。 每隔5~7年聖誕節前後,南太平洋高壓減弱,使得將秘魯涼流往西吹動的信風大幅減弱,造成西太平洋較暖的海水往東流至南美洲,再南下壓抑秘魯涼流。

23 聖嬰現象—影響 由於西太平洋暖水回流,為原本乾旱的南美洲中部海岸帶來豪雨,不但造成氾濫,更沖掉積存在沿海島嶼上的鳥糞,而且由於湧升流被壓抑,無法將海底的營養物質帶至海面,使得漁產銳減,嚴重衝擊魚粉和糞肥製造業;而原本籠罩在印尼、澳洲北部的低氣壓中心往東移出,使該地的降雨機率大幅減少,導致嚴重的乾旱;此異常的氣候即為「聖嬰現象」。

24 太平洋地區氣壓、降水與洋流在 正常年與聖嬰年的分布情形

25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一、人口與都市 二、多元合成的人種與宗教 三、殖民化社會 四、印地安文化遺產與觀光業的發展

26 人口與都市(一)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配合各類型自然環境所發展的農業系統已非常進步,當時所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五千萬到一億人。但是在歐人征服中南美洲後的頭五十年內,人口卻因糧食生產系統的破壞、疾病的傳入及過度操勞等因素,而大幅下降至先前的5~10%左右。 雖然中南美洲傳統上有很高的出生率,但是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均高,因此人口成長的幅度不大。直到二十世紀,因為醫療設施、衛生條件的改善,才使得人口急遽暴增,如今則以緩慢的速度持續增加中。

27 人口與都市(二) 中南美洲都市人口與總人口的比率在1925~1975年間,從25%升高到60%以上,都市化的速度超過北美和歐洲。這段期間,大量的鄉村貧窮人口遷移至都市,使原本散居的人口分布,轉變為高度集中於少數都市的型態。1975年後都市化的腳步稍微緩和,但都市化程度平均高達75%,尤以各國首都人口的增長最為明顯,形成首要型都巿。 目前各國都市化的進展和速度不盡相同,而且因為各國經濟狀況與生活條件互有差異,造成許多不滿現有生態和政治環境的居民,紛紛想辦法移民到情況比較好的國家,例如:瓜地馬拉難民遷徒至墨西哥,而墨西哥人則移往美國等。

28 中南美洲人口的空間分布圖(2001)

29 中南美洲與其他主要國家之首要都市人口 比例之比較(2002)
最大的都 會區 全國總人口 (百萬) 最大都會區人口占總都市人口的比率(%) 最大都會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 蘇利南 巴拉馬利波 0.4 88.4 63.9 圭亞那 喬治城 0.7 86.4 31.5 哥斯大黎加 聖約瑟 3.8 75.5 39.2 海地 太子港 7.1 68.2 24.3 波多黎各 聖胡安 4.0 66.2 49.8 巴拿馬 巴拿馬市 2.9 61.9 35.7 薩爾瓦多 聖薩爾瓦多 8.7 49.5 27.5 鳥拉圭 蒙特維多 3.4 55.5 50.7 多明尼加 聖多明哥 32.2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市 13.1 47.7 19.3 牙買加 京斯敦 2.7 45.1 25.3 宏都拉斯 德古西加巴 6.6 44.3 20.8 巴拉圭 亞松森 5.9 43.3 智利 聖地牙哥 15.5 43.0 36.4 尼加拉瓜 馬納瓜 5.0 41.5 26.8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37.8 38.2 34.2 秘魯 利馬 28.0 37.3 27.2 國家 最大的都會區 全國總 人口 (百萬) 最大都會區人口占總都市人口的比率(%) 最大都會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 厄瓜多 圭亞基爾 13.5 32.0 19.9 古巴 哈瓦那 11.2 31.6 23.8 玻利維亞 拉巴斯 8.5 28.0 18.1 墨西哥 墨西哥城 103.4 27.3 20.3 哥倫比亞 波哥大 41.0 25.4 19.0 委內瑞拉 卡拉卡斯 24.3 16.4 14.3 巴西 聖保羅 176.0 12.9 10.5 千里達 西班牙港 1.2 5.5 4.0 其他世界都市 美國 紐約 281.6 10.0 7.5 加拿大 多倫多 30.8 22.8 17.8 英國 倫敦 59.7 20.9 18.8 法國 巴黎 58.9 25.9 19.2 日本 東京 126.9 31.4 24.5

30 多元合成的人種與宗教—人種 中南美洲人種經過歐洲移民、黑奴貿易、印度和中國苦力、西亞及中東政治和宗教難民的移入,不斷混血而成為全世界主要文化地理區中最複雜的血統。各國亦因殖民的先後和移民者來源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人種組成;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人與深色皮膚的印第安人通婚生出的麥士蒂索人(Mestizos)、黑白混血兒(mulattos)、印第安與黑人混血兒(zambos),以及其相互間不斷通婚所產生的複雜血統。

31 中南美洲各國人口與民族分布圖(1996)

32 多元合成的人種與宗教—宗教 歐洲殖民者將天主教引入中南美洲,使其成為該區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但卻混雜印第安人和其他移民的習俗。另外,殖民時代引進的南亞勞工,以及十九世紀晚期自西亞和中東逃出鄂圖曼帝國者,在加勒比海國家中形成小規模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團體,因其種族和生活方式特殊,被稱為「東印度人」(East Indians)。近來,新教則成為中南美洲擴散成長最為迅速的宗教。

33 合成宗教 瓜地馬拉曾為西班牙殖民地,因此隨處可見天主教堂。然而在當地教堂裡,信徒仍保留馬雅文化焚香燒紙錢的宗教儀式

34 殖民化社會—社會階層 最初中南美洲的殖民社會根據種族進行社會階層分級,但後來因各種族間不斷混血,使得身體特徵不能再作為社會分層的有效依據,因此個人社會階級的評定乃綜合考量其職業、語言和生活方式,亦即採取文化 ── 種族並重的指標。在其金字塔型的社經階級中,皮膚愈白社會階級愈高,位於上層的是居住在都市中,在政府機關做事或從事高階經理工作,並說著西班牙或葡萄牙語的歐洲人;接著是管理大農場,或擔任都市雜工的麥士蒂索人和黑白混血兒;最下層則是在鄉村提供農村勞役的黑人和印第安人。

35 殖民化社會—男女不平等 中南美洲男女不平等的情況非常嚴重,除了上層白人階級外,大多數的中南美洲婦女被迫在非正式經濟部門工作,而得不到與男性勞工一樣的工作條件和待遇。直到最近,中南美洲的婦女才慢慢進入男性占優勢的政治和經濟等正式部門,然而在許多鄉村地區婦女仍被排擠在政治圈之外。

36 殖民化社會—影響 歐人後裔殖民者了延續其在社會階層上的優勢,經常花大錢送小孩到私立天主教學校受教,而無意改善麥士蒂索人和印第安小孩的公立學校教育,導致中南美洲普遍的低識字率。二次大戰後,雖然大多數的獨立運動人士倡導自由平等,但由於大部分人民教育水準低落,無法承擔民主政治的責任,而少數菁英又不願釋放原有權力,使得後殖民時代的獨立運動僅止於歐裔間的權力重整,原來的金字塔型社會階層結構並未獲得改善。

37 印地安文化遺產與觀光業的發展 歐人殖民初期,中南美洲大約有數千個民族,以人力耕作的農業社會為主,使用不同的方言,也各具不同的社會和政治組織與風俗習慣。其中社經發展最進步,且人口最多的三個文化核心,包括以宏偉金字塔及曆法著稱的馬雅文化、以特諾奇蒂特蘭古都遺址聞名的阿茲特克文化,及曾建立中南美洲最大帝國的印加文化。古文明的神祕魅力、湛藍的海洋、撩人的熱帶風情,加上比鄰歐美先進國家,使中南美洲具有發展觀光的雄厚潛力。

38 馬雅文化(一) 瓜地馬拉的編織品中常見金字塔,顯示其深受馬雅文化的影響

39 馬雅文化(二) 以祭儀場所為中心,周圍有廣場、官殿和行政機構等大建築群,貴族和教士比鄰而居,城市邊緣分布著工匠等專業人士的住屋,城市外圍則分散著農家茅屋

40 阿茲特克文化 阿茲特克人利用柳條編成圍欄,將之沉入湖底,釘上木樁加以固著;填入蘆葦淤泥等,逐漸堆成高出湖面的平臺,再於其上耕作。

41 中南美洲的古文明分布圖 2 1 3

42 1.位於墨西哥城(特諾奇蒂特蘭) 的阿茲特克文明遺跡

43 2.位於墨西哥東南恰怕斯境州內 馬雅帕倫克城邦古文明遺跡

44 3.位於庫斯科的印加古文明遺跡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中南美洲(一) 中南美洲的範圍北起墨西哥,南經中美地峽,直到南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一般將位於北美洲大陸南端的墨西哥、中美地峽與加勒比海群島稱為中美洲。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