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导 言 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3
學習要求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方面變化的史實:服飾的變化、飲食結構的變化、住宅的變化。 2.了解近代以來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婚姻風俗的變化、喪葬禮俗的變化、其他社會風俗的變化。 3.探討影響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4.體會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他的特點也是時代造就的,學習用唯物史觀看問題。
4
服饰变幻 饮食变迁 居民住宅 社会习俗 我们的思考
5
变化中的服饰 古今中国服饰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6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商周 简要了解 春秋战国 西施
(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西施
7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夏金元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此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隋唐 (581~907)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8
重点 明清 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 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长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就掀起了中山装的狂潮.
9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10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民众服饰趋于单调,上下分体的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被称为“干部装”的中山装成了流行。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得好过渡,新式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11
现代服装 欣赏
12
什么是西餐? 西餐是我国人民和其他部分东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西方国家菜点的统称,广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对西方餐饮文化的统称。 我们所说的西方,习惯上是指欧洲国家和地区,以及由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移民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区域,因此西餐主要指代的便是以上区域的餐饮文化。
13
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国的服饰由封闭走向开放,说明中国文化逐步开放,与世界开始交流沟通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14
思考: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1)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2)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15
西餐文化的流入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举例) 3.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16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其中,鲁菜、川菜、淮扬菜和粤菜、享称为“四大菜系”
鲁菜: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17
粤菜 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18
川菜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汤的制作及使用。(3)、代表菜:川菜的代表菜很多,有"干煸牛肉丝"、"水煮牛肉"、"宫宝鸡丁"、"麻婆豆腐"、"酸菜鱼"等。(4)复合味型川菜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19
淮扬菜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熏樱桃.
20
近代中国受西方的影响之 住宅篇
21
老北京人讲究较多,如院门前不能种槐树,因以前槐树上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这么多吊死鬼啊”,因桑树与“丧”同音,四合院边也不种桑树。北京人大都爱在院子中种夹竹桃。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24
欧洲建筑 北京四合院
25
中西合璧建筑
26
中式写字台 欧式写字台
28
包容与吸收—清末民国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新建筑的发展时期。殖民输入的建筑及散布城乡的教会建筑发展为居住、公共、工业等建筑,相关建筑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量早期留洋学习建筑的中国学生回国,带来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创办了最早的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及建筑教育。在建筑创作上,欧洲新建筑运动及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中。
29
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建筑师一方面探索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形式的结合,试图在中西建筑文化有效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方面又面临着走向现代主义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紧跟先进的建筑潮流。处于现代转型初期的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的过渡期。既有新城区、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又有旧乡土建筑依然故我的推迟转型;既交织着中西建筑的文化碰撞,也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它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分近代建筑还遗留至今,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并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
30
Discuss:说说你所了解的各种社会风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的变革 Discuss:说说你所了解的各种社会风俗的变化 婚俗 丧礼 缠足
31
以资产阶级进步价值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追求婚姻自由,推动我国婚恋、家庭等社会生活风俗向现代化的演进。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批判最深刻的是封建礼教,但讨论最热烈的还是青年人最关心的婚姻家庭问题,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的传统婚姻制度首先遭到了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五四知识分子的猛烈批判和反抗。当时人们追求的婚姻自由包括男女社交的公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由等方面。 在反对封建礼仪的基础上,五四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参照西方改革我国传统社会礼仪的趋势。我国传统婚礼要经过六种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俗称六礼,其中又有许多小的礼仪,非常烦琐。五四知识分子在否定包办婚姻的同时也否定了这些繁缛的礼仪。自由恋爱结合的自然不拘古礼。作为从包办婚姻向自主婚姻的一种过渡形式,五四时期流行一种“同意婚”:“男女相慕悦,禀告父母,请介绍人传述意见,双方许可,定期举行结婚仪式受西俗影响,结婚仪式出现了坐花车到公园、饭店、教堂举行仪式,换戒指、读颂词婚证、鞠躬等新气象的“文明婚礼”,在知识分子中间尤为流行。像孙中山、宋庆龄那样签定婚约,如蔡元培的两次征婚,以及书信订婚、登报结婚或离婚等方式也在知识分子中出现。 婚 俗
32
民国时期,明星浪漫的婚礼. 民国时期婚礼场面
33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的婚礼. 上个世纪80年代,照相馆里在假背景下的婚礼
34
上世纪80年代,大龄青年的婚礼. 革命者刑场上的婚礼.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庆典活动中民俗踩高跷的婚礼
35
进步知识分子从人格平等的角度批驳了男女社交公开不合礼法的旧观念。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各种青年团体的组建,为男女社交的公开提供了契机。男女学生在爱国运动中共同与反动政府作斗争,五四运动后又共同组织各种革命团体和出国留学,实际上已经打破了“男女大防”的习俗。天津学联特意实行男女合室办公,男女互相尊重,责任平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20年开放大学女禁,中学男女同学也打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俗。 有了男女社交的公开才有自由恋爱的发生。五四运动中上海的几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合,被人称为“五四夫妻”,新民学会中的“蔡向联盟”以及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合已为大家所熟知。为争取婚姻自由,五四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展开了斗争,长沙的赵五贞因不满包办婚姻在花轿中自杀,引起全国的关注,毛泽东连写10篇文章批判旧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在中国教堂里举行的洋式婚礼
36
缠足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在100年前,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其最主要的标准并不是拥有美丽的容貌、丰满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脚小不小,“三寸金莲”就是对当时妇女审美的一种评断。在清代服饰收藏鉴赏家何志华先生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双双做工精美,已经绝迹的“三寸金莲”,这些“金莲”的大部分比记者的手掌还要小。缠足——这种虽与吸食鸦片、男子留辫子齐名的陋俗曾被列为近代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可耻或最野蛮的三桩丑事,而男权社会崇拜小脚的畸形风尚却在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痛苦挣扎中千年不衰。
37
另外,更为残忍的是,当时还有“不烂不小,越烂越好”的说法。为了使肌肉糜烂,往往有人在缠脚布内故意放入碎石、瓦砾、瓷片,还有的人把虱子放在伤口处,更有甚者,还用刀把自己的皮肉划破,让其感染。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妇女缠足风气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最为流行。清朝统治者本来反对汉族女子缠足,康熙三年,皇帝曾经下诏禁止,违者拿其父母家长问罪。可是风俗一时不容易挽回,最后闹得康熙皇帝的禁令仅颁布了四年就被迫撤销了。 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
3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思 想 观 念 的 更 新
39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现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
课堂小结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现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3)社会风俗的特点: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40
2.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2)从空间上看: (1)从动态的整体过程看: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1
認知:原因——1.中國近現代社會處於巨變的歷史時期,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等,都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隨之發生變化。2.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資本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勢力進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與此相伴隨,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也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3.近現代以來,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交匯與踫撞,推動了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