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

2 第一节 概述(1) 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宏观、微观生态学。 分类:
第一节 概述(1) 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宏观、微观生态学。 分类: 1.按生物类型: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2.按生境(栖息地):淡水生态学、咸水生态学、湖泊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沙漠生态学 。 3.按功能:生理生态学、免疫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生态学。

3 第一节 概述(2) 4.按学科交叉分类: 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
第一节 概述(2) 4.按学科交叉分类: 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 5.按运动物质:能源流动的生态学、物质流动物质、基因流动生态学、遗传生态学。 微生态学:即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是研究机体内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其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为生态学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尤其与非生命环境如水、空气、土壤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 第一节 概述(3) 悉生生物学:用无菌动物技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及其悉生动物作用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3) 悉生生物学:用无菌动物技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及其悉生动物作用的科学。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共同组成正常生态系的微生物群称正常微生物群。 动物分为: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清洁动物、普通动物 。

5 第一节 概述(4) 无菌动物(GF) (Germ free Animal):指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
第一节 概述(4) 无菌动物(GF) (Germ free Animal):指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动物(SPF) (Special pathogen free Animal).指不携带任何特定的某些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悉生动物:指已知道其携带何种微生物的动物。单联悉生,双联悉生,多联悉生。

6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1) 一、土壤分布 有/无机物 水分 ①天然培养基—正常发育必需的 PH ②总策源地 表层档庶阳光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1) 一、土壤分布 有/无机物 水分 ①天然培养基—正常发育必需的 PH ②总策源地 表层档庶阳光 ③种类繁多,以细菌为最多 温度 按50亿/克,每亩25厘米深的土层中含400斤活细菌 生命活动对土壤中有机物的转化,植物生长起决定作用 以10-20厘米处最多,如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双气固氮菌

7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2) 二、病原微生物 土壤非病原微生物的长居之地 随尸体、粪便、污水进入土壤,有时为病原微生物的温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2) 二、病原微生物 土壤非病原微生物的长居之地 随尸体、粪便、污水进入土壤,有时为病原微生物的温床。 1.有些病原微生物可经 炭疽、气肿疽 土壤长期传播——土壤传染病 恶性水肿 破伤风 2.但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不能在土壤中长期生长、繁殖。 营养不全 拮抗作用 物理化学因素的干扰(光、干燥、CO2、热) 噬菌体和原生动物作用,但有些非芽胞病原微生物可在土 壤中存活几天。

8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3)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存活的因素有: ①随营养物质如痰一起 ②适宜的理化条件 ③无拮抗微生物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3)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存活的因素有: ①随营养物质如痰一起 ②适宜的理化条件 ③无拮抗微生物 不利于病原微生物存活的因素有: ①营养物质消耗 ②积水 ③挖掘

9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1) 一、水中微生物的分布 水—第二天然培养基 ①以腐生菌(水生性微生物)为主 ②非水生菌 土壤、污物等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1) 一、水中微生物的分布 水—第二天然培养基 ①以腐生菌(水生性微生物)为主 ②非水生菌 土壤、污物等 不同来源,微生物分布不一,有机物越多,微生物愈多 (一)、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被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的水源在传染病的传播上有重要作用,大多数病原性微生物在水中不能长期存活,但少数可存活期相当时间,而为传染病的发源地。

10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2) (二)、水的微生物学检查: 为卫生评定的中心环节。 水—病源菌污染—粪便—大肠杆菌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2) (二)、水的微生物学检查: 为卫生评定的中心环节。 水—病源菌污染—粪便—大肠杆菌 卫生鉴定标准,每毫升自来水中含菌总数不超过100。 水被粪便污染—-间接测定病原菌存在——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指数——每公斤水中含有的大肠杆菌数。 4 大肠杆菌价——含有一个大肠杆菌的最低水量。250ml 将不同接种量的水分别加入甘露醇肉汤培养基,43℃ 、24h,发酵者用鉴别培养.

11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3) (一)、分布及组成 正常无微生物生存条件 主要由飞尘引起 (二)、空气中暂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3) 二、空气中的微生物 (一)、分布及组成 正常无微生物生存条件 主要由飞尘引起 (二)、空气中暂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主要由病畜污染引起,飞沫、咳嗽、喷嚏、排泄物、分泌物的干燥引起,时间短暂。 (三)、空气消毒法: 外科手术\生物药品制造,应保持周围空气中的无菌——空气消毒 1.消毒液喷雾 2.熏蒸—— KmnO 福尔马林(40%甲醛)

12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1) 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二、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1) 一、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一)瘤胃:微生物占10%、纤毛虫、细菌各半107~1012个/克瘤胃 (二)瘤胃微生物种群的关系 1.瘤胃微生物与宿主 共生 2.瘤胃细菌间 协同 3.瘤胃细菌与纤毛虫间 协同/拮抗 二、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1.免疫 2.营养(帮助消化、合成蛋白、合成维生素)

13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2)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一、体表 受空气、土壤、排泄物的污染,与所处环境相一致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2)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 一、体表 受空气、土壤、排泄物的污染,与所处环境相一致 试验表明,以球菌为主,杆(脓绿、枯草、肠杆菌等)。 为皮肤化脓感染的主要因素。 二、呼吸道中的微生物 以呼吸道前部、鼻粘液中为多,正常支气管末稍,肺泡无细菌 病原性以肺炎球菌、链球菌为主。

14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3) 三、消化道中的微生物 胚胎时无菌、出生后渐有,以肠道杆菌为主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3) 三、消化道中的微生物 胚胎时无菌、出生后渐有,以肠道杆菌为主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受饲料中的微生物,饲料的化学成分和肠段位置的影响。 胃——较少、胃液(稀盐酸、胃蛋白酶)杀灭作用。 十二指肠——最少(胆汁作用)。 小肠——大肠杆菌、肠球菌、土壤中的芽胞杆菌。 大肠、直肠——最多,但种类有限,大肠杆菌、肠球菌多、食物残渣停留时间长。

15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4) 四、泌尿生殖器官中的微生物 研究消化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免疫、肿瘤、病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4) 四、泌尿生殖器官中的微生物 研究消化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免疫、肿瘤、病理等方面的问题。 GF无菌动物:指正常健康胎儿(或成熟鸡胚)经无菌手术取出后,饲养于特定无 任何微生物的环境中,这种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谓之 。(相对概念) 正常健康胎儿——无菌取出——无菌饲喂、管理。 SPF: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16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1) 宿主和微生物之间保持生态平衡——宿主健康成长。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1) 宿主和微生物之间保持生态平衡——宿主健康成长。 一、微生态平衡的概念:是指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宏观环境条件下,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微生物群体与宿主之间形成的动态生理性组合。不同种属,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微生态平衡的内涵是特定的。

17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2) 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微生物方面: 1.定位标准:生态空间、原著菌、外籍菌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2) 二、微生态平衡的标准:微生物方面: 1.定位标准:生态空间、原著菌、外籍菌 2.定性标准:微生物群的分离与鉴定。即种群成员的鉴定。 3.定量标准:生境内的总菌数与各种群的活菌数的定量检查。 优势菌群 即对宿主体内微生态平衡起核心作用的菌群。厌氧菌(99%)大肠杆菌108个/克 三、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宿主、微生物、环境

18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 (1) 一、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 (1) 一、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宿主体内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微生态平衡被破环,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二、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菌群失调:指原藉菌在其生境内发生的定性或定量的异常变化。 1.一度失调:组成数量上发生变化,临床上无或轻反应。 2.二度失调:生理波动转为病理 , 临床上有慢性病。 3.三度失调: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临床上有急性病。

19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2) (二)定位转移:即易位: 2.纵向:正常菌群由原定位经粘膜层表面向深层次的转移。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2) (二)定位转移:即易位: 1.横向: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粘膜层表面的四周转移。 2.纵向:正常菌群由原定位经粘膜层表面向深层次的转移。 3.血行感染: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发生位置改变的易位方式。 ①菌血症:细菌(病毒)进入血流后仅通过血流转送到其它器官或组织 称为菌(病毒)血症。

20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3) ②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流不仅存在血流中同时大量繁殖并引起病理变化为败血症。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3) ②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流不仅存在血流中同时大量繁殖并引起病理变化为败血症。 ③脓毒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在形成败血症的基础上又转移到多数组织和器官并形成化脓性病灶。 ④毒血症:指毒素进入血流或淋巴液中使机体引起中毒。

21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4) 4.易位病灶:正常微生物在其它诱因作用下,使远隔的组织或脏器发生病变形成病灶,称为易位病灶。与脓毒败血症同时发生。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4) 4.易位病灶:正常微生物在其它诱因作用下,使远隔的组织或脏器发生病变形成病灶,称为易位病灶。与脓毒败血症同时发生。 三、影响微生态失调的因素 (一)抗生素的副作用 (二)耐药菌株的增加

22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5) 四、微生态平衡的调整 1.营养调整 发酸性腹泻 限碳水化合物 腐败性腹泻 限蛋白质化合物。
第六节 微生态失调(5) 四、微生态平衡的调整 1.营养调整 发酸性腹泻 限碳水化合物 腐败性腹泻 限蛋白质化合物。 2.抗菌措施 抑制过盛菌、间接扶植不足菌。 3.菌群促进物质:乳糖—大肠杆菌 叶酸—肠球菌。 4.活菌制剂。

23 谢 谢 大 家! 制 作 人:杨 明 凡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第三节 空气和水中的微生物生态学 第四节 动物微生态学 第五节 微生态平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