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4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P4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46

2 P46

3

4 P46

5 P47

6 P46

7 P47

8 P47

9 P47

10 u P47

11 烏托邦或理想的社會主義 課文整理 主張:建立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與制度以改善工業革命以來的種種社會問題 代表人物:
1.聖西蒙:生產工具應為公眾所有 2.傅立葉:建立小型而能自立的合作單位 3.白朗:「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4.歐文:建立工農平衡的小型自願合作社區

12 P48

13 P48

14 馬克思社會主義 課文整理 與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資本論》 思想淵源:法國的政治革命、英國工業革命、日耳曼的哲學思想
主張:以暴力革命手段,進行階級鬥爭以推翻資本階級的政治與社會,進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共產社會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

15 P48

16 P48

17 費邊社會主義 課文整理 反對階級鬥爭 主張以漸進改革的方式,透過研究社會實況及投票選舉等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劇作家蕭伯納(右圖)為費邊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18 P48

19 P48

20 無政府主義 課文整理 主張解散政府並廢除私有財產
右圖為個人無政府主義者:美國人萊桑德·斯波納( Lysander Spooner ,1808~1887)

21 課文整理 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 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在國際上的影響很廣。中國著名作家李堯棠的筆名巴金也取自於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

22 工團主義 課文整理 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結合
主張廢除政府及資本制度,由生產工人所組成的「工團」來取代政府,以性質不同的工團來管理和擁有各種社會資源 無政府主義的標誌

23 P49

24 現實主義的文學 課文整理 時間:出現於19世紀中期 內容:以工業社會的悲慘景象作為取材來源,以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來關懷市井小民 代表:
1.法國,巴爾札克:《人間喜劇》 2.英國,狄更斯:《苦兒流浪記》、《塊肉餘生錄》、《雙城記》 3.俄國,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影響:促進社會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25 P49

26 P49

27 P49

28 人口的遽增 課文整理 時間:18世紀開始,19世紀達到顛峰 原因:
1.生活條件的改善:運輸費因為輪船及鐵路的普及而降低,使得生活必需品更為廉價 2.醫學、公共衛生的進步:例如天花等傳染病的撲滅

29 P50

30 城市的興起 課文整理 大量人口紛紛移居城市,尤其以西歐最為明顯 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1.1840年時,只有倫敦和巴黎
2.1914年時,有柏林、維也納、聖彼得堡、莫斯科、紐約、芝加哥、費城、東京、大阪等

31 P50

32 農業的工業化 課文整理 背景:工業革命後人口遽增,對糧食的需求量大增,加上交通工具改善及科技進步
20世紀中期以後,全世界的農業生產普遍的邁向機械化、化學化及部分自動化的現代化過程 蔬菜播種機

33 P51

34 P51

35 新社會階級的出現 課文整理 資本家:與商人、銀行家、律師結合成中產階級,在英國透過國會改革、在法國透過革命逐漸掌握政權
工人:逐漸成為具有政治與社會意識的階層。19世紀末期,西方各國的工會獲得合法活動的權利,工人獲得政治上的投票權

36 P51

37 P51

38 P52

39 P55

40 P52

41 P52 P51

42 中產階級文化的發展 課文整理 工業革命以後主導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主要成員:大銀行家、工商業者、工程師、醫師、律師、教授、公務員藝術家及小店主等 認為自己的成就是來自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發展所致 中產階級享受各種文藝活動,公共音樂廳、歌劇院、圖書館及博物館等隨之出現

43 P52

44 P52

45 工業革命後至20世紀中葉自然生態的改變 區域性生態破壞 課文整理 燃料及其他石化燃料所引起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等大城市的空氣汙染
工廠排放的廢水及家庭汙水所引起的水質惡化 土地不當開發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其沙漠化 林木過渡開採所帶來的森林及自然植被減少及其所引起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1970年以後環保問題逐漸受到重視 區域性生態破壞

46 P52 P53

47 P53 u

48 P53

49 P53

50 P53

51 P53

52 P54

53 P54

54 P54

55 P54

56 P55

57 P55

58 P55

59 P56

60 P56

61 參考部編本P41~43 B4-P54

62 B4-P54

63 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 古典經濟學家的鼻祖是蘇格蘭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
他的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1776年出版)研究的對象是國民財富,但其中心思想卻是經濟自由。他認為政府的干預,只會減少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因此,他主張國家不應管制私人企業,不應干預人們對利潤的追求而應放任自由競爭。

64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他認為:人口增加的速度永遠快於生產增加的速度,因此貧窮是鐵的定律。除非人口的增加受到限制,人類的生活才有改善的希望。政府的福利政策,不僅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反而促成人口的成長、加速人們的貧窮。因此馬爾薩斯主張自由放任經濟,反對國家福利政策。

65 邊沁的功利主義 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年)認為政府不應屬於一個消極無為的角色,而應該積極有為地去改善下層階級的貧困。道德和立法的基礎,是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所以國家當以立法提高公民幸福為己任。他認為人類每一種習慣和制度都應有其功用,否則就在拋棄之列,這種思想就稱為「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倘若社會上僅有少數人幸福,大多數人痛苦,邊沁認為政府就應加以干預,使最大多數的人獲得最大的幸福。

66 約翰‧彌爾的工會論 是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分子,以論自由(On Liberty,1859年出版)一書聞名於世。
在經濟上,他反對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同情民生的疾苦和反對社會的不公。他認為在財富的分配上,社會應該加以控制。並且他主張工人有權組織工會以促進自己的利益,而政府應立法保護童工和女工。他贊成普選制,使工人可以影響政府的決策,此外,他也積極鼓勵婦女參政。

67 邊沁、彌勒 邊沁主張通過開明的立法以確保「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種思想(自由主義)到彌勒發揮到極致。
彌勒甚為強調個人自由的重要性,認為在無害於社會的範圍內應予尊重。在經濟方面,他不贊成工資鐵律的理論,也擯斥自然法則的普遍性。他認為生產或許受自然法則的支配,但財富分配則可由社會基於公眾福利的需要來規劃。他不反對政府採取一些措施,如經由立法改善工人境況,或藉徵收遺產稅及因社會因素而漲高的地價稅,以達到重新分配財富的目的。

68 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立基於一個理性主義的假說:人性本善,如果擺脫了強制性機構的控制,人們將會和諧友好地生活。一般社會主義認為私有制是社會腐敗和人類苦難的原因,但無政府主義則將國家視為萬惡之源。

69 無政府主義 法國普魯東為代表,主要著作《財產是什麼?》,他認為:「財產即竊盜」反對任何壓制個人的制度,包括教會、政府、工廠紀律乃至城市生活的本身。認為唯有解散政府,才可能達成社會正義。有些無政府主義者甚至宣揚暴力,主張用恐怖的手段來摧毀政府,如俄國的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等。

70 工團主義 工團主義者認為工會及其聯盟,乃是將來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工會必須脫離政黨而獨立,工人不能期望利用政治手段以使自己生活真正得到改善,因此必須組織起來,以怠工、抵制、群眾示威、罷工,特別是革命性總罷工方式,使資本主義者的產業不發生任何效力,而由工人掌握政權;亦即認為只有由工人直接參與和協調一致的行動,始能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變革。工會反對國家主義與軍國主義,工會乃對抗資本家與資本主義的基礎組織,將來也是生產分配的機構和改組社會的基礎。

71 1831年11月在法國絲織業中心里昂爆發了工人暴動。絲織工人和其他手工業者為了抗議廠商破壞訂貨合同、拒絕增加工資而宣布罷工。他們喊著「不是勞動而生,毋寧戰鬥而死」的口號走上街頭,築起街壘,舉行武裝暴動。他們趕走了政府軍,占領了里昂市,在市政廳組成「臨時司令部」。但工人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輕信省長對提高工資的許諾,同意復工。王朝政府從巴黎派兵到里昂,對工人進行鎮壓。里昂工人在失敗後繼續與包商作鬥爭,並加強了組織。

72 1834年2月,工人又為工價罷工,事後六名工人被政府逮捕。4月里昂工人為了抗議政府逮捕工人互助會領導人和頒布禁止工人集會結社的法令,舉行了第二次武裝暴動。工人高舉「不共和毋寧死」的旗幟,把矛頭直指七月王朝,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性。這次起義得到巴黎、馬賽等城市工人的響應和歐洲其他國家工人的同情。起義工人同政府軍進行了六天鬥爭,最後被鎮壓。里昂工人的兩次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在歐洲揭開了兩大階級的政治鬥爭的序幕。

73 憲章運動 工人在1830年代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爭取政治權利的運動──「憲章運動」。1832年的議會選舉制度改革給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打開了大門。1836年成立了倫敦工人協會。協會起草了致國會的請願書,提出了爭取普選權的要求。1838年這個請願書被命名為《人民憲章》公布,徵求簽名,簽名者約128萬。1839年請願書被國會否決。1840年成立了全國憲章派協會,恩格斯稱它為「近代第一個工人政黨」。1842年憲章派向國會提交了新請願書,簽名者約331萬。請願書不僅要求普選權,還要求廢除新濟貧法、限制工時、實行政教分離等。請願書再次被國會否決。1848年憲章運動掀起第三次高潮,憲章派提出了有197萬多人簽名的第三個請願書,請願書又遭否決。憲章運動失敗。

74 社會主義 工業革命後,社會上貧富不均問題嚴重,工人階層陷入困境。有一批思想家為化解社會矛盾,主張分配財富、合作代替競爭、社群參與取代個人主義,形成「社會主義」。 十九世紀前期,法國人聖西門和傅利葉、蘇格蘭人歐文等,提出充滿理想色彩的社會主義理念。他們設想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設計不同的環境與制度,來解決弱勢階層的困難。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社會主義轉趨激烈,馬克思宣揚「共產主義」,主張階級鬥爭、世界革命,以暴力手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75 烏托邦社會主義 又稱「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utopia)一詞襲用十六世紀英國作家摩爾(Thomas More)的一部著作名稱,摩爾在該書中描寫一處理想的社會,而這個地方根本不存在(在希臘文中utopia意指不存在的地方)。稱此派為「烏托邦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者所採用,以有別於採行科學分析的馬克思社會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者認為:競爭性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違反公平原則,鼓吹以普遍的兄弟之愛替代階級鬥爭,並規劃完整社會安排的計畫,建構想像中的社會合作模型,部分還付諸實施,可惜因其過分相信人性本善,故計畫往往未能成功。

76 B4-P54 P55

77 B4-P55

78 B4-P55

79 聖西門 他曾參加獨立戰爭,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後,支持革命並放棄貴族頭銜。由於目睹革命後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之種種弊病,從1802年開始寫作,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要被理想社會替代。 在他的理想社會中,用統一的計畫克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組織狀態;人人都要勞動,勞動者之間的區別在於有的用手,有的用腦。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取決於出身而取決於才能。他並指出人把自己的力量用來對付人是有害的,用來對付物才是有益的。因此,新政權不應把精力花費在一批人統治另一批人上面,而該用來對付大自然,故能取得巨大成果。

80 聖西門 他為改善工人處境,提出「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此成為後來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基本口號。
聖西蒙反對使用暴力,主張和平改造社會,寄希望於資產階級的良心發現。

81 傅立葉 傅立葉出身富商家庭,本人長期從事商業活動,這使得他有機會深入觀察各種社會現象。
傅立葉將他理想的未來社會稱為和諧社會,社會中的基層組織叫「法朗吉」(phalanges),每一個「法朗吉」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社會單位,由 人組成,耕種5000英畝土地。在「法朗吉」中每個人按愛好分配工作,工作依性質分成農、工、商、家務、教育、科學、藝術七種,人人都參加勞動,勞動已不是沉重的負擔和謀生的手段,而成為樂趣;勞動後的收成則依其勞動、資本和才能分配。在和諧社會裡,要消滅城鄉的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且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傅立葉還重視婦女問題,主張男女平等,亦反對暴力革命,他的分配方案實質上是想調和資本與勞動的矛盾。

82 傅立葉 傅立葉的計畫從未在歐洲實行過,但在土地便宜、開拓者較多的美國,一些人曾加以試行,建立合作社之類的組織,然其中沒有一個獲得最終的成功,因為參加分子不能遵守合作的諾言。

83 歐文 英國人,出身手工業者家庭,歐文於1800年,接掌蘇格蘭新拉納克(New Lanark)的棉紡織廠期間,努力改善工人處境,如提高工資、縮短工時、辦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工人夜校等。當工廠遇到經濟危機而被迫停工四個月時,他照發工人工資;這些有利於工人的改革不但沒有減少工廠的利潤,反而提高生產量。這證明了歐文的論點:工人得到滿足以後會成為好的工人。

84 歐文 可是,歐文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進行一項實驗時,卻沒有獲得成功。他繼承了傅利葉有關「法朗吉」的設想,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創辦了一個新和諧工社,結果遭到完全的失敗。

85 馬克斯的主張 1.生平 A.出生於日耳曼地區的猶太人 B.年輕時即已批判工業資本社會的弊病 2.重要觀念:A.人是社會動物 B.眾人創造歷史
3.理想社會:共產制度 4.著作:A.《共產主義者宣言》-1848年 B.《資本論》-1867年 5.受誤解:變成教條化的唯物史觀→帶到極左的一端

86 B4-P55

87 B4-P56

88 B4-P56

89 B4-P56

90 《共產黨宣言》主要理論 —階級鬥爭歷史 《共產黨宣言》一開始即說:「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認為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都存在階級現象,而且階級之間經常對立,每個時代都存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事實。當一個時代的新階級取代或消滅舊階級後,隨後就會產生新的壓迫條件,形成新的對立,是為歷史辯證法。在今日資本社會中,整個社會最後將逐漸分裂成兩大陣營,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隨著財富、權力的集中與分化,無產階級最終將以暴力推翻現存的社會制度,所以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最後,鼓勵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革命,以獲得整個世界。

91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批評以前的社會主義為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缺乏歷史基礎,忽視階級差異,計畫全屬幻想,尤其反對他們對統治者的妥協,欲以和平手段在其小實驗區中以求目的實現,而最終結果均告失敗;他稱自己的理論為科學的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此一科學的社會主義包含下列數個主要內容:

92 唯物史觀 馬克思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本體與根源皆為物質,因此,物質決定思維活動,物質變動亦促成世界之變化,此處所謂的物質指的是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一旦生產工具或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則表示屬於下層結構的經濟部分發生變動,而此會影響到上層建築的部分,如政治、法律、思想、信仰等隨之發生變化。故物質是人類歷史的重心,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經濟(物質)變遷史。馬克思並將人類歷史發展分成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93 階級鬥爭 馬克思認為以物質為中心的歷史中,所有的人分屬兩種不同階級:一是控制生產及享有經濟利益的階級,一是被剝削與宰割的階級。前者為保持既得利益,往往維護現狀,排斥及壓迫後者於權益之外,此乃物質環境的自然反應;而後者也必然意圖爭取權益,於是兩個階級的對立衝突,乃至鬥爭相抗,勢不可免。故階級鬥爭乃人類歷史的必然現象,而階級鬥爭也促成歷史往前發展;不斷鬥爭的最終結果是進化到無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

94 剩餘價值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乃承襲古典經濟學派的勞動價值說,再加以擴大而成剩餘價值說(Theory of Surplus Value)。他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均因勞動而產生,亦即勞動創造價值,而此勞動價值的高低與勞動時間長短及勞動量大小有關。而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生產工具為資本家掌握,勞工只出售勞動力,資本家以工資購買其勞動力,使之施用於生產工具以生產物品。然若物品出售之價格高於勞工工資之數目,則差額稱之為剩餘價值。

95 剩餘價值 此一剩餘價值往往被資本家搜括,並未回饋給工人,且資本家為獲利起見,常延長工時,降低工資,又抬高物價,使剩餘價值(即利潤)更多。剩餘價值使資本家的財富更加集中,勞工的痛苦比以往更甚,雙方的對立更嚴重,衝突更難平息。


Download ppt "P4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