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立足云南,面向国内外,从事稻作、玉米、麦类、豆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配套技术研究,为云南省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全所设置3个管理机构;5个科研开发中心;12个科研开发课题组;2个科研服务和保障机构。挂靠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昆明分中心、农业部(云南)大豆原原种繁育基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开放合作基地、云南省农作物原种繁育中心、云南省粮食作物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海南冬繁育种基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立足云南,面向国内外,从事稻作、玉米、麦类、豆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配套技术研究,为云南省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全所设置3个管理机构;5个科研开发中心;12个科研开发课题组;2个科研服务和保障机构。挂靠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昆明分中心、农业部(云南)大豆原原种繁育基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开放合作基地、云南省农作物原种繁育中心、云南省粮食作物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海南冬繁育种基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云 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粮 食 作 物 研 究 所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 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立足云南,面向国内外,从事稻作、玉米、麦类、豆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配套技术研究,为云南省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全所设置3个管理机构;5个科研开发中心;12个科研开发课题组;2个科研服务和保障机构。挂靠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昆明分中心、农业部(云南)大豆原原种繁育基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开放合作基地、云南省农作物原种繁育中心、云南省粮食作物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海南冬繁育种基地、云南省作物学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 “十一五”以来,我所共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3项,其中,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1人荣获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选育审定登记作物新品种4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7个,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61篇,SCI收录13篇,发表专著5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面积4700余万亩,新增总产值约42亿元,为全省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所共有在职职工14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9人,在职硕博士49人,在读硕博士11人,国突、国贴专家3人,省突、省贴专家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6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及培养对象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省部级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全国 “五一奖章” 1人。 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国家和云南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发展,我所已成为设备先进、学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对确保云南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骨干力量。

3 领导班子 番兴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所长 朱建军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党总支书记

4 如果你是我翅膀下的一阵风,我会飞得更高!
文化理念 如果你是我翅膀下的一阵风,我会飞得更高! 工作思路: 科研强所、人才兴所 开发富所、改革办所 人本思想: 平等、尊重、合作、发展 办所理念: 西南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5 合作与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提高科技水平、培养人才和引进技术、引进资金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我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的方针,在云南建设 “桥头堡”中,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整体呈现次数多、层次高、影响力大,合作协议达成率高的态势。 五年来,我所共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法国、墨西哥、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等3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接待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Thomas Lumpkin博士等外国专家、学者到所考察、学习200余人次,派出科技人员培训、交流100多人次。举办了“亚洲玉米协作网地区研讨会”、“陆稻及杂交陆稻育种展示会”、“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国际多年生作物研讨会”、“冬季豆类遗传改良及区域合作研讨会”、“联邦德国经济合作和发展部(BMZ)项目第二届年会”、“2010年玉米陆稻引智成果展示现场会”等国际合作会议。 “十一五”期间,我所组织实施各类合作与交流项目60余项,引进各种农作物品种资源1万余份,3名外国专家获省政府“彩云奖”。我所获批准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个:“优质专用玉米育种”、“优质多抗麦类新品种”,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个:“陆稻新品种‘陆引46’、‘云陆52’”和“优异食用豆引进及其改良品种”。我所“十一五”以来获得的20多项科技成果中,70%与国际合作密切相关,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的两篇高质量论文,更是国际合作的直接成果。 我所选育的杂交水稻、陆稻、玉米、杂交小麦、大麦等品种已被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引进并示范、推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农业部官员到所考察,商议建立国际杂交玉米培训中心。我所选育的杂交籼稻软米品种“云光14号”于2007年1月通过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新品种认定,2008年11月通过越南科技部商标注册。“云光14号”成为云南第一个在境外认定和注册商标的品种。我所承担完成的“云南—暹粒友好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得到了柬埔寨农林渔业部部长、暹粒省省长和我省秦光荣省长的高度评价,项目成员还得到了柬埔寨王国政府表彰奖励。我所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农业科技合作”等项目,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它五个国家利用工作组平台进行合作,突破了以往双边合作的形式,形成了以与周边国家合作为基础,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合作为重点兼顾其它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格局。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科技创新、粮食高产、农业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所在我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十一五”期间,粮作所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以项目为基础,智力和人才为对象,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农作物优良品种及种质资源,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引智内容涉及玉米、麦类、稻类、豆类四大作物,包括遗传育种、化学、植物病理、生物信息学等十多个专业,有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的80多人次外国专家来华指导工作。获批准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2个。澳大利亚植物遗传学博士Bob Redden、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条锈病研究科学家Ravi Prakash Singh博士和国际水稻所育种专家Darshan Singh Brar分别获得了2007、2008和2009年度云南省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彩云奖”。

7 研究领域 食用豆类课题组 Legumes Group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稻作、玉米、麦类、豆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配套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分为12个课题组。 食用豆类课题组 Legumes Group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食用豆类课题组拥有较为深厚的食用豆类科研基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致力于蚕豆、豌豆、芸豆、木豆、小扁豆等食用豆类的资源收集与鉴定、品种选育、抗性改良、品质改良等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课题组曾多次主持云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承担云南省外专局引智项目;围绕食用豆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和品种改良研究及配套应用技术开发等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课题主持人包世英研究员的带领下,通过课题组的不懈努力,育成和评价优异的品种在生产应用中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支撑。 包世英,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豆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及品种改良研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功能实验主任。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科研项目20余项,经省级审定品种8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11篇。

8 2007年8月,来自于ICRISAT的木豆细胞生物学博士NALINI对木豆组织培养关键技术“胚挽救” 进行指导,NALINI博士曾先后两次至我单位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2008年11月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至我所协作单位考察 2009年11月来着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高级植物病理学家Joop Vanleur、欧洲食用豆类协会主席Diego,ICARDA食用豆类病毒病研究员Saffa博士对我省冬季豆类大田病虫害进行实地调查取样。 2010年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ICARDA的国际冬季豆类病虫害控制专家组至我单位办公楼参观

9 下:外引专家Bob redden: 澳大利亚温带作物资源收集中心主任;2007年云南省政府授予“外国专家彩云奖”. Dr. Harry Marcellos(ACIAR植物冻害高级研究员)获得2003年云南省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彩云奖”

10 外引豌豆资源的利用以“云碗”系列豌豆为代表,共育成豌豆新品种5个,育成及推广也取得良好的进展,“十一五”期间累计示范达5余万亩。
“十一五”期间,我所共育成蚕豆品种15个,云南省省级审定和国家级审定7个,其中通过引智项目利用外引资源育成品种8个。 外引资源育成品种以“云豆147”、“云豆324”和“云豆早7”等为主推品种,在云南曲靖、楚雄、大理和保山、红河进行应用示范,“十一五”区间累计达到222.8万亩,平均每亩产值增加148.2元,合计增加产量达到 万千克。同时,引进先进育种技术育成以“云豆早7”为代表的品种进行“鲜销蚕豆稀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示范,分别在宜良、西山区进行,示范的面积6876亩,平均用种量减少44.13%,鲜荚产量 千克/亩,产量增加幅度为7.3 — 21.9%。由于早上市赢得较高销售单价,产值增加 元/亩。 外引豌豆资源的利用以“云碗”系列豌豆为代表,共育成豌豆新品种5个,育成及推广也取得良好的进展,“十一五”期间累计示范达5余万亩。 云豆147大规模化应用推广 桑园套种蚕豆有效抑制蚕豆倒伏 葡萄园套种豌豆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外引资源的成功利用及有力推广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云豆早7” 稀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示范

11 抗冻、高产粮菜兼用型蚕豆新品种“云豆147” 2004年开始,先后3年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引进冬季豆类霜冻评价试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试验仪器5部, 2007年该选育成果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12 成功育成的抗锈病品种:云豆1183: 2009进入新品种种权保护申请程序 亲本来源:引智项目引自ICARDA种质与法国高蛋白小粒种质 种性:早熟、小粒型 抗性:锈病抗级为 抗 商用:鲜食口感甜脆,适宜鲜销生 产,目前是外销欧洲的专用品种 鲜荚产量: kg/亩 鲜籽粒产量: kg/亩

13 外引资源丰富多样的类型 外观形态:荚形、粒形 内含物成分:高可溶性糖分、低单宁含量 通过引智项目,从澳大利亚引入蚕豆品质改良育种方法及评价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单宁含量仅为0.06%,鲜籽粒可溶性糖分含量高达13.6%,是极为优秀的鲜销品种。 成功育成品种:云豆324 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4 其它外引豆类资源 云木豆1号:菜用型木豆新品种,引自ICRISAT,经系统选育而来;多年生豆类,适宜干热区域种植. 高产高蛋白豌豆“云豌3号” 亲本来源:引自法国农科院高蛋白豌豆品种,通过系统选育而来. 鹰嘴豆:ICRISAT及澳大利亚引进资源,有较高应用前景,抗旱、耐热冬季豆类

15 人员境外培训 2005年课题主持人包世英到ICRISAT进行木豆育种技术的培训
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在阿德莱德大学进行蚕豆褐斑病抗性育种技术培训 2012年2月课题组成员到澳大利亚温带作物收集中心进行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利用培训

16 衷心感谢外国家局的鼎力支持!


Download ppt "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立足云南,面向国内外,从事稻作、玉米、麦类、豆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配套技术研究,为云南省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全所设置3个管理机构;5个科研开发中心;12个科研开发课题组;2个科研服务和保障机构。挂靠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昆明分中心、农业部(云南)大豆原原种繁育基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开放合作基地、云南省农作物原种繁育中心、云南省粮食作物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海南冬繁育种基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