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幼發保一A & 一B 星期四 3,4,N &星期五N,5,6 授課教師:卓美秀
幼兒發展相關理論與探討 幼發保一A & 一B 星期四 3,4,N &星期五N,5,6 授課教師:卓美秀
2
發展的重要理論 成熟理論 行為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 動物行為論
4
成熟理論(maturational theory)
兒童的行為似乎總是遵循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由遺傳而非環境造成。 葛塞爾(Gesell)的動作技能發展原則: (1)個別化的成熟原則; (2)發展方向原則; (3)相互交織原則; (4)自我調節變動原則;餵食方式 (5)功能不對稱原則。
5
行為學習理論 (Behavioral Theory)
行為學習論主張: 1.將學習歷程解釋為條件作用(制約作用) conditioning。 學習:個體處於某些條件限制(引起反 應的刺激情境)之下所產生的反應。 2.將個體學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 間關係的聯結。
6
行為主義中三種最重要且對教育影響最大的理論
1. 古典制約作用 2. 操作制約作用 3. 社會學習論
7
巴夫洛夫(Pavlov)古典制約: 1.古典制約:將不會誘發反應的制約刺激(CS),加上能誘發反應的非制約刺激(UCS)一併出現,使原本不會誘發反應的制約刺激也能引起非制約反應(UCR)。
8
相反的..恐懼的經驗也可造成古典制約
9
古典制約的基本現象 1. 消弱 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若只出現制約刺激(CS),不再出現非制約刺激(UCS)則已建立的制約反應(CR)將逐漸減弱,甚至不再反應。 【例如】 a. 學生做錯事 體罰(UCS) 學生怕被體罰(UCR) b. 學生做錯事 體罰(UCS)+教師責罵(CS) 學生做錯事 只要責罵,學生就會害怕被體罰(CR) c. 學生做錯事 只有責罵,沒有體罰(一段時間後) 學生就漸漸 不怕責罵了。
10
當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與制約刺激類似的其他刺激,也能產生同樣的制約反應。
2. 類化(刺激類化) 當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與制約刺激類似的其他刺激,也能產生同樣的制約反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將前面一例中的「責罵」換成「說教」,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3. 高層制約學習 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若將另一新的刺激與原來的制約刺激配對出現多伺候,新的制約刺激也可引發個體原來的制約反應。 學生學會聽到責罵就感到害怕後,若在每次責罵前先給 一張警告,經多次配對出現後,學生看到警告也會 產生害怕。
11
操作制約 桑代克(E. L. Thorndike, 1847-1949)
1.桑代克由貓在迷籠中的實驗,提出「連結論」(Connectionism)。 三學習定律-- (1)練習律(Law of exercise):S-R 間的連結因練習而加強--強調練習、複習、興趣的重要。
12
(2)預備律(Law of readiness):
b.不預備反應而強使之反應也會引發負面感受--強調學習動機的重要。 (3) 效果率(Law of effect):若反應後得到滿足,則 S-R便增強;反之則減弱。 --強調獎懲的重要。 2.影響日後史金納的增強理論之發展。
13
操作制約 史金納(B. F. Skinner, )指出,酬賞(reward)或增強(reinforcement)是學習歷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史金納箱」(Skinner Box)的實驗。
14
Skinner 操作制約的原理 認為行為的建立賴於行為的後果是增強or處罰而定。 強化(削弱)行為 行為結果 正(負)增強物
重複(減少)行為出現率
15
班杜拉(Bamdura)社會學習論 主張個體的行為是透過觀察和模仿的歷程學習而來。
操作制約 vs 社會學習論 操作制約 社會學習 親身經歷 外在環境影響 被動學習 主要意識與外在社會交互作用 不須親自體驗 看建立新行為或改變行為
16
三元互動論 三元互動論:個體、行為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顛覆傳統學習論的環境決定論,提出人也可以影響環境的看法。 Personal
Environment Behavior
17
小小練習題 小民是一個三歲的小男生,剛進入幼兒園就讀,不久後丁老師就發現小民有挑食 問題,在學校都不吃青菜及水果。與媽媽電話聯絡後,丁老師知道小民在家也都不吃青菜水果, 但是很喜歡吃海苔。於是隔天丁老師在吃午飯前對小民說:「你只要每天都多吃三口青菜, 師等你吃完飯就給你吃一片海苔。」丁老師運用了下列哪一些 行為改變技術? (A)負增強 (B)正增強 (C) 處 罰 (D)削弱 B
18
心理分析論 弗洛依德(Freud)-人格發展是由淺意識促成,其中性本能為最重要的心理驅力。 五個性心理發展階段:
1.口腔期(出生~1歲):性本能是透過口腔活動來獲得滿足。 2.肛門期(1~3歲):性本能是透過肛門活動來獲得滿足。 3.性器期(3~6歲): 性本能是透過性器官來獲得滿足。 4.潛伏期(6~12歲):性本能暫時進入潛伏狀態,對周遭事 物及活動感興趣。 5.兩性期(12歲以後):青春期之後性需求轉向 年齡相近的異性。
19
Freud 認為在某一階段未達滿足,可能造成發展遲緩。如果過分放縱,可能造成人格發展的障礙。
1. 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 與生俱來 2. 自我--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 ,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 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 3. 超我--理想、理性與道德的部分
20
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修正了Freud 的性心裡發展 主張人格發展是由個人特質&社會環境彼此互動而產生的。 強調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將人格發展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徵&社會文化都不同
21
(autonomy vs. shame&doubt) 肛門期 (anal stage) 3-6歲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年 齡 心 理 社 會 危 機 對照Freud的發展階段 0-1歲 信任與不信任 (trust vs.mistrust) 口腔期 (oral stage) 1-3歲 活潑主動與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doubt) 肛門期 (anal stage) 3-6歲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性器期 (phallic stage) 6-12歲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潛伏期 (latency stage) 12-20歲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兩性期 (genital stage) 20-40歲 親密團結與孤獨疏離 (intimacy vs.isolation) 40-65歲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 (generativity vs.stagnation) 65歲以上 完美無缺與悲觀绝望 (egointegrity vs.despair)
22
Freud vs. Erikson 強調人際需要與內在需要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Freud Erikson 性,攻擊衝動的滿足 童年影響成人
人格與自我的發展是持續一生,而非僅有早期 強調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強調人際需要與內在需要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23
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主張人類的認知是連續性的歷程 連續性的歷程中有階段性的存在
每一個階段有各其發展且隨著一個階段至下一階段 人類智力的發展,是基於基模、適應與平衡三因素交互作用的歷程。
24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智力的主要功能是協助個體適應環境;基模(schema),也就是個體用以認識周遭環境的基本模式。
個體不斷地改變既有的認知結構,以求內在認知和外在環境達成平衡,這樣的過程稱為適應,是透過同化與調適兩種歷程來完成。
25
認知的基本歷程 基模(Scheme) 皮亞傑認為嬰兒在與其所處的環境接觸時, 會發展出其認識外在環境的基本行為 模式, 即稱之基模。
例如初生嬰兒常有抓取基模及吸吮基模。
26
1、同化(assimilation):當幼兒遇見一件新的經驗時,他將此經驗納入自己既有的認知結構中,並不斷重覆此一經驗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2、調適(accommodation):為了適應新的環境或事務,而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及調整原來的基模。 3、適應(adaptation)歷程中能否取得平衡就是是否能適應,亦即新經驗或新知識與既有的認知知識取得平衡的歷程。
27
(preoperational stage)
年 齡 階 段 特 徵 出生~2歲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孩子可以區分自己和物體;逐漸知道其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因而能有意的使有趣的事物持續更久(例如搖一只可以發出聲響的東西);知道東西即使不在眼前出現,還是繼續存在著(物體恆存概念)。 2~7歲 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 使用語言,並能以想像和語辭來表示東西;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所謂世界,就在他的周遭,他不太會由別人的觀點設想;以單純、突出的特徵來區別物體,開始使用數目字並發展保留概念(conservation)。
28
(cont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歲 具體運思期 (contrete operational stage) 開始基本的邏輯思維,以下列的次序發展保留概念:數目(六歲)﹑質量(七歲)﹑重量(九歲);可依各別特性對物體進行分類,並能按一種量度(如大小)將物體按次序排列。 12歲以上 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能做抽象的邏輯思維,並能有系統地檢驗假設,關心假設的﹑未來的和意識形態的問題。
29
小小練習題 兒童可能根據家中的花貓,學到貓的基模,以後如果看到波絲貓也會叫牠為貓,是屬於哪 種認知歷程?
(A)同化 (B)調適 (C)平衡 (D)組織 A
30
維高斯基Vygosky—社會文化論 維高斯基同意皮亞傑的看法,認同兒童會主動的探索以建構知識,但他強調探索的意義在發現社會文化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維高斯基認為認知發展是一個協力的過程,兒童是透過社會互動而學習,對環境主動參與、共同的活動有助於兒童內化所處社會之思維與舉止方式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成人必須協助指導並組織兒童的學習。
31
潛在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準:現有和潛在的較高水準 實際發展水準:就是兒童靠自己的發展成熟度來獨立完成任務。 潛在發展水準:就是兒童能藉助成人或同儕之力量來提昇。
32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由成人支持或與程度較佳的同儕合作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潛在發展 (potential development) 最好的教學:針對學習者的臨近發展區 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所表現的實際發展(actual development)
33
鷹架作用(scaffol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TcwDSrdnM
使用模式在於當幼童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給予其大量的協助,促其可以快速成長,然後在架構逐漸完整之後,漸漸地將協助拿掉,使其自己成長茁壯,如同蓋房子一般,因此老師的教學(包含知識的灌輸,還有身教、境教等等),家庭的支柱,這些都是鷹架的一部分,但最後在成品完成後,都需要漸漸拆除,才能讓他擁有自我的判斷,及自身的價值肯定。
34
布朗芬布倫納 (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論
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是受生物因素及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生物因素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環境因素則由兒童的生活環境推廣至外在的世界環境,這些環境可分為四層: 1.微觀系統(Microsystem):是指與兒童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及社區。
35
2.中介系統(Mesosystem):是指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之間的聯繫與相互關係,如父母與學校相互合作情況,友伴群體相處的影響等。
3.外在系統(exosystem):是指兒童未直接參與,但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因素,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教育方向及社區資源的運用等。 4.宏觀系統(Macrosystem):是指文化、政治、法律、社會階層及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時事,因為國際環境的變化必然波及或影響各國的政治、經濟生活。
37
強調生物性遺傳特徵對物種進化及適應的重要性
動物行為論 強調生物性遺傳特徵對物種進化及適應的重要性 達爾文進化論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動物行為研究勞倫茲 Lorenz 銘印 鮑比(Bowlby)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哭泣母親的注意 Harlow 哈羅早期剝奪母愛 關鍵期的重要性&早期環境的重要性
38
討論&分享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Theory.試著想想對妳/你來說,哪一個理論與妳自己的想法最符合?哪一段影片讓你記憶深刻?
開始討論吧!!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