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 膜泡运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 膜泡运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 膜泡运输

2 第一节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 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脂类等物质之所以能够定向的转运到特定的细胞器取决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蛋白质中包含特殊的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 其二是细胞器上具特定的信号识别装置(分选受体,sorting receptor)。

3 Blobel等(1975)提出信号假说,认为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指导蛋白质转至内质网上合成,获199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一 、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Blobel等(1975)提出信号假说,认为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指导蛋白质转至内质网上合成,获199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Günter Blobel Blobel with members of his laboratory

4 (一)、蛋白质分选信号 ①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 ②信号斑(signal patch):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5 信号肽与信号斑 非折叠蛋白 折叠蛋白 信号肽 信号斑 构成信号斑的细胞区域

6

7 (二)、粗面内质网与分泌蛋白质的合成 信号肽的合成 主要过程 信号识别颗粒(SRP)-核糖体复合体形成 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结合 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

8 信号肽:位于N端,约16-30个氨基酸,含有6-15个连续排列的带正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又称开始转移序列。
蛋白质转移到内质网合成涉及以下成分: 信号肽:位于N端,约16-30个氨基酸,含有6-15个连续排列的带正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又称开始转移序列。 信号识别颗粒(SRP):6种多肽和1个7S RNA组成,属核糖核蛋白。与信号序列结合,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 8

9 一些信号肽识别序列

10 SRP受体,ER膜的整合蛋白,异二聚体,可与SRP特异结合。
停止转移序列,与内质网膜的亲合力很高,阻止肽链继续进入网腔,成为跨膜蛋白。 转位因子:由3-4个Sec61蛋白复合体构成。 信号肽酶:可以切除信号肽。

11 SRP与核糖体的结合 SRP 核糖体 结合蛋白 SRP与信号肽的结合使翻译暂停 SRP-核糖体复合 体与内质网膜上 的SRP受体结合
新生肽链 上的信号肽 SRP释放并再循环 继续翻译并 开始穿过内 质网膜 细胞质 内质网腔 核糖体 结合蛋白 蛋白 转运器 粗面内质网膜上 的SRP受体蛋白

12 蛋白质转入内质网合成的过程: 信号肽与SRP结合→肽链延伸终止→SRP与受体结合→SRP脱离→肽链进入内质网→信号肽切除→肽链延伸至终止(停止转移序列作用下) →肽链延伸终止→翻译体系解散→转位因子关闭 。

13 二、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和类型 真核细胞蛋白质分选的主要途径和类型

14 二、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和类型(机制) 1、选择性运输(门控运输):如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运输。
2、跨膜运输:蛋白质通过跨膜通道进入目的细胞器。 3、膜泡运输:蛋白质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被包装成衣被小泡,选择性地运输到靶细胞器。 4、细胞质基质的蛋白质转运:

15 线粒体含1000多种蛋白,绝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定向转运至线粒体。
三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定向转运 (一)、线粒体蛋白质的转运 线粒体含1000多种蛋白,绝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定向转运至线粒体。 前体蛋白在运输前,以未折叠形式存在,N端的一段信号序列称为导肽或引肽,完成转运后被酶切除,成为成熟蛋白,这种现象称后转译。

16 蛋白质的转运涉及转位因子。 TOM复合体:通过外膜,进入膜间隙。 TIM复合体:进入基质(TIM23)或内膜(TIM22)。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接触点,蛋白通过此处的TOM和TIM复合体,一步进入基质。

17 内含信号肽蛋白前体 带有导肽的蛋白质前体

18 (1)、蛋白质输入到线粒体基质

19 蛋白质的输入是一个耗能过程: 在线粒体外解除与前体蛋白质结合的分子伴侣,需要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 在通过TIM复合体时利用质子动力势作为动力。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后,线粒体hsc70依次结合在蛋白质线性分子上,将蛋白质“铰进”基质,需要消耗ATP,然后hsc70将蛋白质交给hsp60,完成折叠。

20 (2)、蛋白质输入到线粒体内膜(3种途径)

21 (2)、蛋白质输入到线粒体内膜

22

23 (3)、蛋白质输入到线粒体膜间隙(2种途径)

24

25 (二)、叶绿体的蛋白质转运 叶绿体蛋白转运与线粒体的相似,都发生后转译; 每一种膜上有特定的转位因子; 内外膜具有接触点;
需要能量,利用ATP和质子动力势; 前体蛋白N端有信号序列,使用后被信号肽酶切除。

26 叶绿体蛋白跨膜转运的机制 胞质 基质

27 SRP依赖途径; PH依赖途径;

28 第二节 胞内膜泡运输 衣被小泡在细胞内沿微管或微丝运输。 与膜泡运输有关的马达蛋白有3类,在这些马达蛋白的牵引下,可将膜泡运到特定的区域。
动力蛋白(dynein),趋向微管负端; 驱动蛋白(kinesin),趋向微管正端; 肌球蛋白(myosin),趋向微丝的正极。

29 一、衣被类型 已知三类: 主要作用: COPII COPI 网格蛋白/接头蛋白(clathrin)
选择性的将特定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运输小泡; 如同模具一样决定运输小泡的外部特征。

30 三种衣被小泡的功能 衣被类型 GTP酶 组成与衔接蛋白 运输方向 clathrin ARF Clathrin重链与轻链,AP2 质膜→内体
高尔基体→内体 Clathrin重链与轻链,AP3 高尔基体→溶酶体,植物液泡 COP I COPαββ’γδεζ 高尔基体→内质网 COP II Sar 1 Sec23/Sec24复合体,Sec 13/31复合体,Sec 16 内质网→高尔基体

31 二、COPⅡ衣被小泡 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形成于内质网出口位点,该处无核糖体。
主要亚基:Sar1GTP、Sec23/Sec24、Sec13/Sec31。 多数跨膜蛋白直接与COP II结合,少数跨膜蛋白和多数可溶性蛋白通过受体与COP II结合。 分选信号:位于跨膜蛋白胞质面,包含双酸性基序[DE]X[DE] ,如Asp-X-Glu。

32 COP II Vesicles

33 COPII Coated vesicle

34 三、COP I衣被小泡 功能: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escaped proteins)返回内质网;也可介导高尔基体不同区域间的蛋白质运输。 组成:由7种蛋白组成。 回收信号:Lys-Asp-Glu-Leu(KDEL)。

35 COP I Vesicles

36 Cop I and II Vesicles

37 Lys-Asp-Glu-Leu(KDEL)

38 四、网格蛋白衣被小泡 运输途径:质膜→内体;高尔基体→内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植物液泡。
衣被结构:3重链、3轻链,形如三腿triskelion结构。 clathrin的曲臂交织在一起,形成5边形网孔的笼子。 衔接蛋白:连接衣被与受体。

39 Deep-etch view of a typical clathrin lattice

40 Selective transport by clathrin coated vesicles

41 当衣被小泡形成时,可溶性蛋白dynamin聚集成一圈围绕在芽的柄部,使柄部的膜尽可能地拉近(小于1
当衣被小泡形成时,可溶性蛋白dynamin聚集成一圈围绕在芽的柄部,使柄部的膜尽可能地拉近(小于1.5nm),导致膜融合,pinch off衣被小泡。

42 (一)Rabs 五、膜泡运输的定向机制 也叫targeting GTPase,属于G蛋白,起分子开关作用。已知30余种,不同膜上具有不同的Rabs。 Rabs促进和调节运输小泡的停泊和融合。 Rabs还有许多效应因子,帮助运输小泡聚集和靠近靶膜,触发SNAREs抑制因子。

43 Rabs in docking

44 五、膜泡运输的定向机制 (二)SNAREs 功能:介导运输小泡与靶膜的融合。 类型:v-SNAREs和t-SNAREs。

45 SNAREs

46 SNAREs in vesicle transport
V-SNARE SNAP25 Syntaxin N-乙基马来酰亚酰 亚胺敏感因子

47 神经细胞中,SNAREs负责突触小泡的停泊和融合。破伤风毒素和肉毒素能选择性地降解SNAREs,阻断神经传导。

48 HIV fusion protein CD4结合 趋化因子受体结合 膜插入 融合

49 六、蛋白质结构体系装配 1、自我装配 :其信息存在于装配亚基自身。

50 2、辅助组装:在装配过程中,除需要形成最终结构的亚基外,还需要其他成分的介入 。
3、直接装配:指某种亚基直接装配到已形成的结构上,如细胞膜成分的装配。 4、细胞结构及细胞体系之间的装配 :


Download ppt "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 膜泡运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