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教案 35 小组工作实训课程 (17).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教案 35 小组工作实训课程 (1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教案 35 小组工作实训课程 (17)

2 课 题:小组实训课程(十七) 目的要求: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掌握不同性质的 小组工作的方法技巧。 重点难点:小组活动技巧 教学方法:分组模拟训练 教学过程:

3 分享是一种经验的交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分享,因为人会透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与别人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就会產生有一种重要的要元素---“情感”,透过这个重要元素,分享让人有一种喜悦、成长与减轻负担的感觉,透过分享,人与人的距离更接近了,人与人的心灵彼此更了解了。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乐於与他人分享我的心情、资讯、经验或有形的物品,当然我更喜欢他人与我分享他的一切,这是一种我与他人同在的感觉,透过分享,我知道我存在的价值。

4 一、分享的定义 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视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型式。利社会行为或亦被称为利他行为,常被定义为自愿行使有利於他人而不求回报亦不受外利胁迫的行为,包括同理心、友善、安慰他人、帮助他人、仁慈、合作、轮流。所以分享是利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分享可以是一种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一种心灵情感的交流。

5 二、分享活动的定义 分享活动是以特定的形式呈现,经过事先设计与安排,有所计画的将分享透过活动方式进行。有特定分享的对象、有特定分享的主题、有时间限制等,分享的对象少至两人、三人,多至上百人,我个人认为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分享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八人,因为在团体活动中的分享主要希望每一位分组成员都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反应回馈,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一旦人数过多,可能沦为某人自己的心得分享,成员之间的交流就会有限,这样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了。在团体辅导中的分享主题往往是紧扣著整个团体辅导的主题进行,而分享的时间则会依不同的主题、人数、分享在此主题下的重要性与整个团体辅导的时间而定。

6 二、分享活动的定义 Housego 和 Burns提出,在团体活动中,除了分享以外,学生们可以有机会察看内心世界、变成习惯去思考;可以在情绪的、心理的、精神的、认知的或是社会的观点,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换句话说,分享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社群感,创造每一个人都“同在一起的”感觉,藉此分享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受;一方面也可以发展口说语言的机会。

7 三、分享活动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主要目的是要增进成员的认同感与信任感,成员间透过分享活动可以了解彼此的心裡想些什麼,大家的情形如何?可能有部分成员的心事与我们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样可以增进彼此间的认同感,此种感觉就如同Yalom所说的“普同感”,Yalom认为在一个团体中,尤其是初期,成员对自己的问题可能感到焦虑、无助,直到他们听到其他成员自我分享与坦露问题后,成员们会有对这个世界更有共鸣感,这是一种与别人同在的感觉,因此他会对自己的问题比较释怀。同样的道理,我们希望透过团体辅导中的分享活动让同学彼此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增进团体凝聚力,也增进彼此的认同感。

8 三、分享活动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在分享时间的气氛上是必须安全的,这样一来大家比较愿意把自己的心裡话跟成员分享,如此可以增加大家的信任感。而在使用时机上也要特别注意,避免在一开始大家都很陌生的时候就冒然使用,必须让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团体活动中已有些基本认识后再分组进行分享,最好的分组可以请学生自己分组,让他们自己找比较相似特质的一群人为一组,这样的分享会比较深入,也比较会有收穫。同时可能必须让成员有一个认识,那就是保密的观念,也许分享的内容并不是很严肃或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但是为了让成员能感到安心,能在安全气氛下进行分享,我们要让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非必要时不要将成员间涉及私人隐密事件公开,或让别人知道。我想这样的真诚分享才有效果与意义。

9 四、分享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
在分享活动与彼此回馈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及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会随著年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由懵懂无知到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

10 1.定义 社会认知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处理或面对其社会环境中事物的能力。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任务就是要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去了解自己,进而了解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特质。而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因此社会认知的发展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认知状态;二是个体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别人的认知来与他人互动(苏利文等,民81)。

11 2.利社会行为理论 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发现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发展往往和个体本身能否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著想的能力有正相关。譬如说学生的合作行为(cooperation)、友善行为(friendliness)、慷慨行为 (generosity)和利他主义(altruism)的表现都和个体能否站在别人的立场替人著想的能力有显著的相关,一般来说,如果个体越能体认对方所处的情境,感觉出他人在这情境中的窘状,看到对方所有的苦处之后,越能表现出安慰、帮助、分享等行为。

12 3.角色取替能力发展理论 角色取替能力,简单的说是指个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以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能力。目前研究角色取替的内容看来角色取替能力可分成三类,一是指认知性或概念性的角色取替能力(cognitive or conceptual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体去考量他人的思想意图的能力。二是指知觉性或是空间性的角色取替能力(perceptual or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人考量以他人的感官知觉来看事物的能力。

13 3.角色取替能力发展理论 三是指情感性的角色取代能力(affective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体考量他人的感觉或情绪的能力,而这类的角色取替能力应包含两种能力,一是指个体辨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如生气、快乐、伤心和害怕等情绪间的区别;二是指个体利用线索来推论他人情绪的能力。情感性的角色取替可分为辨识,推论和行动几个歷程,而这个歷程和个体同理心(empathy)的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连。 由前面所述,社会认知发展论可知青少年阶段已具备良好沟通分享的能力,并能开始辨识他人情绪的变化,亦能提供他人情绪支持,因此分享活动在青少年阶段正是训练与发挥的最佳时期。

14 4.心理社会发展论 依据Erikson的社会发展论,人生可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都有其重要发展任务,而青少年正处於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定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亦是自我对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务认定与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可能產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而其重要的社会环境为同儕团体,因此此阶段的自我概念不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同时透过同侪间彼此的模仿学习、分享与回馈,青少年以此产生另一种的自我映象。

15 (二)人际关系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Maslow认为社会性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人类从与别人的关系及沟通中分享讯息、交流情感、消除歧见,并透过彼此间的回馈及协助而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与发展(引自黄惠惠,民85,页2),因此我们希望在团体辅导中透过分享活动的进行协助学生去除防卫、提高自我觉察、学习恰当的自我表露及从建设性的接收回馈中,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进而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

16 1.人际沟通的意义 人际沟通是指有意义的互动歷程。在此界定中含有三个重要概念:
第一,人际沟通是一种歷程,它是在一段时间中,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行为。 第二,人际沟通的重点在於它是有意义的歷程,意指沟通行为的内容、意图及其被赋予的重要性。 第三,互动是指双方在沟通歷程中彼此对於沟通当时及沟通之后形成的意义均负有责任。

17 2.自我表露 有效的人际沟通需要某些程度上的自我表露,广义来说自我表露为分享个人的相关背景资料、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而且程度由浅到深。自我表露是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的核心概念。这个理论说明人愈互相了解彼此,他们的沟通愈是人际(interpersonal)导向,彼此了解的愈少,则他们的沟通愈是个人(impersonal)导向的。研究人际关系的主导学者G. R. Miller相信人们经由沟通,对别人的认识将从文化讯息层次(一般社交对话表露的资讯)发展到社会层次(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有关的资讯),再到心理资讯层次(了解一个人的特性、感情、态度等)。因此沟通的功能是把人从不亲密的层次推向较亲密的层次(曾端真、曾玲怋,民85)。

18 3.人际需求理论 人际关系和沟通一样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人际需求理论主张一种关系是否开始、建立或维持,全赖双方所符合的人际需求程度。心理学家William Schutz指出三种我们都需要的人际需求:爱、归属和控制。爱的需求反映出一个人表达和接受爱的欲望;归属的需求是希望存在於别人团体中的欲望;控制的需求是希望成功地影响周遭的人与事的欲望。在团体分享中,学生可以透过彼此由人际到亲密层次沟通的经验来满足表达自己的机会、寻求归属感与发挥影响他人的力量,因此可见分享在人际沟理论中是很重要的部分。

19 作业布置:课后思考 课 后 记:

20 本堂课结束!谢谢 欢迎大家提出疑问一起讨论!


Download ppt "第 教案 35 小组工作实训课程 (17)."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