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2 作者简介 项脊轩下项脊生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又号震川,江苏昆山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他自幼苦读,八岁丧母,九岁能文,19岁前祖母去世,23岁娶妻,28岁丧妻。归有光少有大志,写作本文正文后两年就中了秀才,刚结婚那三年,其生活一帆风顺,腾达在望。不料此后六年妻子去世,科举受挫,仕途不利,经过十五年至 35 岁才中举人,后连续 8 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又历二十五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写作本文补记时,他正处于命运的打击中,心情很悲怆。

3 归有光字熙甫,号 震川 ,别号 项脊生 ,世称 震川先生 ,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 震川 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 先妣事略 》、《 寒花葬志》、《 思子亭记》。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具体而言,选材上多着眼于 家庭琐事 ,以此表现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 清淡素朴、 自然亲切 ,感情 真挚深沉 ,细节 生动传神 。其散文对清代的 桐城 派影响很大。

4 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等。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事,随笔点染却情深意切,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归有光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5 一、相关知识 (一)理解题意: 项脊轩: 作者的祖父归道隆曾居住在昆山县项脊泾,以项脊命名自己的书斋,有纪念先祖之意。书斋狭窄,短小,如项脊之间,故名。 志:“记”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

6 (二)文化常识 1、项脊轩: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2、旧南阁子也:
阁为我国传统楼房一种,其特点是四周开窗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或供佛之用;或特指女子卧房。 宋朝以后称小屋为阁子,这与“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相符。 3、室西连于中闺 :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7 4、鸡栖于厅: 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5、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8 “三五”表示“十五”。古人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
6、三五之夜 7、余自束发 8、先妣: 9、先大母: 10、持一象笏至: 11、吾妻来归: 12、吾妻归宁: “三五”表示“十五”。古人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 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指八岁,也有说是男孩满十五岁。 已故的母亲 已故的祖母 “象笏”,象牙手板。古代大臣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旧时女子出嫁为“归”。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9 (三)字音 jǐ xuān qī lù yù qì pì bì dài yuán zǐ cuàn xiào gū bĭ guī míngwù
项脊轩 渗漉 前辟 垣墙 啸歌 冥然兀坐 珊珊 逾庖 呱呱而泣 扣门扉 象笏 阁子 dài yuán cuàn xiào guī míngwù kòufēi shān jiōng yŏu yúpáo

10 (四)字词解释 轩 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渗,透过。漉,漏下。 顾视 不能得日 往下。 日过午已昏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万籁有声 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渗,透过。漉,漏下。 往下。 环看四周 照到阳光。 光线不明。 环绕,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美) (堆积) (仰卧) 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孔穴。

11 庭中始为篱 ……凡再变矣。 比去,以手阖门。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其制稍异于前。 相为应答 束发 竟日 长号不自禁 (总) (两次) (等到) (关) (感情上没有寄托) (格局,式样) 对她作出回答 15岁。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盘到头顶上,谓之束发。 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禁,忍得住。

12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2、名作状 垣墙周庭 砌上垣墙 雨泽下注 向下 客逾庖而宴 吃饭 使不上漏 从上
1、名词作动词 、名作状 垣墙周庭 砌上垣墙 雨泽下注 向下 客逾庖而宴 吃饭 使不上漏 从上 乳二世 乳汁喂养 前辟四窗 在前面 3、形作名 多可喜,亦多可悲 许多事

13 (六)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 第二人称代词:而、若、汝(女)乃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 3.他日汝当用之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厥

14 (七)一词多义 不能得日 日光 日 日过午已昏 太阳 他日汝当用之 日子 石始洞然 才 庭中始为篱 开始

15 余稍为修葺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庭中通南北为一 轩东故尝为厨 余既为此志 每移案 召有司案图 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逾庖而宴 庖丁解牛 书桌 按,察看 成为 挡住 应当 厨房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曰 从轩前过 经过 厨师 看望 走过

16 (八)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2.儿寒乎?欲食乎? 疑问句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疑问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2.儿寒乎?欲食乎?     疑问句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疑问句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 5.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略句 6.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省略句 7.使(之)不上漏 省略句

17 课文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现作者对书屋的深情和对往事的感慨。
二、概述全文内容,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 1、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项脊轩生活、读书的乐趣。 2、过渡段。“多可喜”承上,“亦多可悲”启下。 3、主体部分。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 4、略写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 5、回忆亡妻。 6、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课文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现作者对书屋的深情和对往事的感慨。

18 项脊轩志 补 修葺前: 狭小 破旧 昏暗 多可喜 (承上) 明亮 幽雅 宁静 修葺后: 亦 1、家庭分崩离析 2、悼念亡母 多可悲 (启下)
3、怀念祖母 1、回忆亡妻 2、借树忆妻

19 三、讨论问题 1、 文章开头,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4、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5、“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6、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幽静的? 7、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8、课文最后两节,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9、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举例说明。

20 1、(1)项脊轩的特点: 小、旧、破、漏、阴暗。
1、(1)项脊轩的特点: 小、旧、破、漏、阴暗。 (2)具体描写: ①写项脊轩的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②写项脊轩的旧:“百年老屋”; ③写项脊轩破漏:“尘泥渗漏,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3)作用: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1 2、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作用: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22 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楯,“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23 4、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环境及人物活动: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用: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24 5、"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写幽静。 作用: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25 6、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幽静的? 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26 鉴赏课文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27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鉴赏课文 7、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 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8 8、课文最后两节,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析课文 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 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 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

29 9、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举例说明。
鉴赏课文 9、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举例说明。 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 暗写,如第三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30 悲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第三段感情变化脉络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31 作者的“悲”因何而发,他怀念的是什么? 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 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32 作者回忆往事,为什么“悲”的感情占了主调?又为什么回忆“先大母” 会“长号不自禁”?
这是由作者的身事和遭遇造成的。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样的遭遇,必然使作者时时感到“悲”,写“先大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把祖母的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以至“长号不自禁”。

33 鉴赏课文 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 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借轩怀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作品结构严谨,而且情致幽深

34 四、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清代梅曾亮言《项脊轩志》:“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本文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一节写“喜”,后面写“悲”,那么第一节中写老屋之苦是表现“悲”还是“喜”呢?后面写与妻子在项脊轩中学书言欢是表现“悲”还是“喜”呢?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该盖矣。”写得好在哪里?文章结尾以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琵琶树有何作用? 谈谈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在哪里?

35 质疑 1、清代梅曾亮言《项脊轩志》:“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本文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幽雅宁静的读书环境 多可喜 叙事:大家庭的衰落破败 怀人:母亲、祖母、妻子 多可悲 托物抒情:寄托人生感慨,倾注深切怀念

36 质疑 2、文章第一节写“喜”,后面写“悲”,那么第一节中写老屋之苦是表现“悲”还是“喜”呢?后面写与妻子在项脊轩中学书言欢是表现“悲”还是“喜”呢?

37 3.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该盖矣。”写得好在哪里?文章结尾以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琵琶树有何作用?
质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该盖矣。”写得好在哪里?文章结尾以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琵琶树有何作用? 睹物伤怀,物是人非,作者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把思念之情融进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把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表达得蕴藉含蓄,深远绵长。

38 其一,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使家庭琐事的叙写和个人哀乐的抒发增添了令人回肠荡气的力量。
质疑 4、谈谈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在哪里? 其一,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使家庭琐事的叙写和个人哀乐的抒发增添了令人回肠荡气的力量。 (1)作者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用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绪? 图书满架 小鸟时来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表现了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 品读细节: 站在作者角度,体会细节中蕴含的脉脉温情。

39 ( 2)老妪转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写了什么内容?
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 (3)作者写祖母什么动作和语言?表现了祖母的什么心情? 以手阖扉、喃喃自语、持象笏至 “久不见若影”、“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 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

40 慈爱 期望 恩爱 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母亲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慈爱 母亲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期望 祖母 恩爱 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41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细节描写: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幽静 环境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殷切 期望 人物 祖母

42 线索与文眼 明线: 项脊轩的变迁。 暗线: 轩中的人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其二,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写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写不同琐事,但因为都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因此,并不给人松散、拖沓的感觉,反而使得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线索与文眼 明线: 项脊轩的变迁。 暗线: 轩中的人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43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其三,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44 项脊轩志 小、 破、 暗 ←前 小轩修葺 喜 与妻欢聚 亮 雅 静 ←后 多 家境败落 慈颜犹在 遗嘱尚存 妻亡、己病、复葺 枇杷如盖 悲
遭火未焚

45 小 结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言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小 结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言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王锡爵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借鉴的典范。

46 五、练习 书中“余既为此志”之前删去了如下一段内容,你认为作这样的删节是否合理?第四段后原有的一段议论文字,读后想想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①。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②,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释:① “蜀清”句: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② 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指不被人知道。

47 请你就文章的某一片段、某一句话,也可以就整篇文章写一段赏析性的短文。例文
到处是小门与墙壁,将原来南北为一的大家庭分割得支零破碎,再也没有了大家族的气象,有的只是小户人家的局促逼匝。于是,客人赴宴不能堂而皇之登堂入室,只能屈尊俯就逾庖而过,想起“君子远庖厨”的古训,不免斯文扫地。至于“东犬西吠”、“鸡栖于厅”情形,更是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如果说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还使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朴实、亲切的话,那么在这里只能让人产生嘈杂凌乱之感。作者抓住形象化的细节,寥寥数语,写出了大家庭的破败衰落。而这一切,作者又都以极平静的语调叙述出来,我们只是透过字里行间才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凄怆悲凉,为下文怀念亲人笼上了一层感伤的底色。

48 寄语:美好的东西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珍惜。
作文、做人,做到: 少一份浮躁 多一份单纯 少一份复杂 多一份简单 少一份造作 多一份自然

49 1、轩 葺 兹 妣 2、笏 扃 牖 妪 3、迨 爨 漉 冥 4、籁 兀 偃 阖 一、找出下列各组中词语注音错误的一个,并订正。 课堂检测
1、轩 葺 兹 妣 2、笏 扃 牖 妪 3、迨 爨 漉 冥 4、籁 兀 偃 阖 xiān A xuān yŏu ōu D yù jiōng dài cuàn luò míng C lù lài yăn B wù

50 C 课堂检测 二、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 ) A、修葺:修造 扃牖:关闭窗户 阖门:关门 大类:大的分类
二、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 ) A、修葺:修造 扃牖:关闭窗户 阖门:关门 大类:大的分类 B、长号:大哭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宁:女子出嫁 自禁:自己忍不住 C、洞然:明亮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偃仰:安居、休息 庭阶:院子里的阶石 D、斑驳:错杂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先是:先前就这样 兀做:端正的坐着

51 A C B A C 课堂检测 三、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垣墙周庭 A、四周 B、圈起来 C、围绕 D、全部 2、亦遂增胜
3、往往而是 A、常常 B、到处 C、往常 D、往来 4、长号不自禁 A、忍住 B、忍不住 C、受不住 D、受得住 5、亭亭如盖 A、盖住 B、盖住的东西 C、车上的蓬子 D、笼罩 C B A C

52 课堂检测 4、解释下列多义词 他日汝当用之 以当南日 应当 挡住 日过午已昏 始为篱,已为墙 已经 后来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 从轩前过 偏过 看望 经过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其制稍异于前

53 课堂检测 始为篱 已为墙 南北为一 相为应答 轩东故尝为厨 余既为此志 成为 儿之成则可待乎 倾之 吾妻死之年 抚之甚厚 三五之夜 取消句子独立性 凑足音节

54 课堂检测 五、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垣墙周庭 5、乳二世 6、执此以朝 7、内外多置小门 8、东犬西吠 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名词作状语,“向西面” 名词作状语 ,“用手,亲手”

55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试翻译下列句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 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端坐,倾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 每月十五的夜晚,明月悬,映照半边墙,桂影疏密、交杂错落,微风吹拂,花影轻摇,真是美丽可爱极了。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56 思考:1、两处用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在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选文删去的第五段: 项脊生①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天,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③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④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⑥。人知亡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 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④区区:小的意思。 ⑤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的情状。⑥谓有奇景:认为小屋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 思考:1、两处用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在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57 1、隐隐表达自己的志向。目前无名,或许将来会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却自称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删。

58 寒花①葬志 比较阅读 回思是时,奄忽④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夫。 [注]①寒花:婢女的名字。
婢,魏孺人②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③之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④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夫。 [注]①寒花:婢女的名字。 ②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魏,归有光的妻子姓魏。 ③ (ruò) :点燃。 ④奄忽:指时间过得很快。 比较阅读

59 阅读上文并同《项脊轩志》的最后两段比较,完成下题。
⒈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 ①室坏不修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事我而不卒 ④曳深绿布裳 ⒉下列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后六年(那) 其制稍异于前(它) B予入自外,取食之(代荸荠) 魏孺人笑之(代她,即寒花)C然自后余多在外(可是) 冥然兀坐(……的样子) D或凭几学书(有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者) ⒊下列句式同“予入自外”相同的一项是( ) A婢,魏孺人媵也 B其制稍异于前 C今已亭亭如盖也 D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

60 ⒋下列句中与“婢初媵时”用法一致的是J(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予入自外,取食之 C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D事我而不卒 ⒌翻译句子:①一日,天寒, ③之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②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目眶冉冉动。 ⒍请写出《寒花葬志》中的两处细节描写,并简析其作用。


Download ppt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