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指导老师:杨伟国 学生:任晓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指导老师:杨伟国 学生:任晓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指导老师:杨伟国 学生:任晓宁

2 引言:关于质化研究 质化研究定义 质化研究缺点 质化研究目的 定性研究 社科领域的基本研究 范式 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 和方法 识别现实生活中
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 理解错综复杂的 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杂乱的 难以预测 主观

3 引言:为什么做质化研究? 质化研究结果 何时质化研究
当现存理论框架不够完善、不能提供清晰的假设,这时候质化研究非常有用,目标就是构念形成、详尽阐述以及精细改良现有理论(Ragin,Nagel & White,2004)。 对特定的现象全新的理解,简单清晰展现结果,重构现有理论,更好地分析研究对象的意义,有助于理论开发。24) 1 2 质化研究结果 何时质化研究

4 引言:如何做好的质化研究? 目的:寻求对某一特定现象建立新的或更新的理论,因而特别强点数据分析的中心地位
做好的质化研究,我们聚焦于扎根理论建构(ground theory building GTB)——质化分析的方式 目的:寻求对某一特定现象建立新的或更新的理论,因而特别强点数据分析的中心地位

5 本章大纲 第四节 第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 结语 全部写出来!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扎根理建构的基本原则

6 11、1 扎根理建构的基本原则 11.1 .1 扎根、理论和建构的概念如何构造了质化方法? 假设一 假设二
人是具有非凡能力的社会个体,尽管面对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但仍能从容面对生活!人对认识论的理解依赖人类的基本信念和独立行事能力。人的信念,行事能力是不确定的。 例如:Wrong(1961)谨慎的研究者并 非假定人们行事完全不顾及社会规范,或者何时何地都遵从社会规范,依赖于对于社会线索不同看法做出反应,预期人的反应,怎样做的更好。 社会现象是高度情景化的,因此现实情境非常重要,人不是规划行动后毫无顾忌的坚持。相反人们会被其所处情境相吻合部分引领,会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线索下,选择下一步的目标。因此人如何应对和看待特定情境是重要的。 1 2 假设一 假设二

7 扎根:研究以经验为主,根植于组织实质和复杂的日常生活现实中
扎根包括两个方面:(确定这两项才是真真实实的扎根!) 第一:确定被研究的主题 质化研究的主题是指由包含了组织现象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我们的目的是理解这些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举例:质化研究者寻求“社会行动”的基本构成,诸如“信任”“创新”,“社会行动”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对社会人普遍有意义的思维或行为模型。 第二:研究该主题所需要的数据类型 质化数据必须能捕获特定情境下的复杂的社会行动。 “文本”类:访谈、观察、照片、故事、信件电子邮件录音档案。不同类的数据可以全面揭示某些特征,让研究者把数据和被研究的社会行动清晰、合理联起来,构成数据的开放性。 扎根

8 扎根 开放性数据: Barely(1986)关于技术影响职业结构运用多种数据类型是好例子。数据来自两所不同医院中,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数据内容由档案资料、访谈和实地观察组成。档案资料和访谈资料提供了放射科医生的历史和制度化情境,实地观察揭示了两种职业之内或之间的日常社会角色和关系。观察了约400个放射线检查并记录了这些检查中的相关人员谈话行为和参与者的解释,丰富的数据使研究者梳理在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之间的潜在行为,下达或遵从命令,探寻方向、秘密传授追踪这些脚本随着时间呈现的模式,从而得到技术如何改变制度化的工作角色变革理论。 做质化研究常用到实地观察:研究者关注了特定情境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运用访谈,关注人做事的理由和有关工作的故事。探究社会行动的丰富多彩形式向我们表明组织如何塑造人们生活的。

9 扎根 处理质化数据时会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 错误二
1 2 错误一 错误二 搜集数据不够多,例如基于访谈的研究,Dougherty认为至少要对超过100个人进行访谈,研究的多样和复杂决定了多抽样的特性,理想的数据采撷贯穿整个研究,很难相信40个人的访谈可以捕捉所有动态变化,反应多种可能的互动复杂性。 混淆“质化”数据和研究本质之间的区别,不是运用文本类数据就是质化研究,丰富的文本是许多研究设计的意图和研究设计的数据源,研究可能还包括理论检验和量化方法。

10 理论 定义:是指研究的目的,识别要问的问题,形成具体工作步骤过程和结果,所有研究者都是基于现有理论来引导设定他们的研究框架,延伸或重构理论。
理论做到三点: 界定研究目的 识别要问的问题 理论作为研究工作的结果 解释现有理论如何框定被研究的问题,并且为什么现有理论缺乏必要的清晰、细致动态的对问题的解决,不是强化现有理论,是重新思考新的理论,你的研究做出的贡献是什么。 明确难点和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例子:一个阐述者不应该问为什么工程故障引起了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爆炸,而应该问为什么这类故障能被容忍并变得规范化和程序化已致事故最终不可避免)!!扎根理论的构建是用于表述研究构念特征的定性问题,不是表达变量在程度或缺失方面的定量问题,不满足单一层次分析,而是揭示造成某现象的潜在动机。 研究结果是新的改良的理论,理论在建构的过程持续变化。

11 建构 定义:只指通过对所有数据动手分析后获得新的或改良理论的过程,用反复构念来连接数据,同时从数据分析中得出一个对研究问题的概念性理解的过程,建构过程是发现构念,更高层次的抽象。 GTB区别于常规量化研究的3个方面 理论建构需要在一个非线性的浮现的的过程中开展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像量化研究理想化的直奔答案。 建构过程不可预测,研究者何时何地结束不可知,为了适应浮现得调查结果研究问题也在改变,理论框架也改变。 GTB的构建是工作中最艰难的,数据分析可能持续好几年,也许实地工作只是一小部分。

12 建构:3C总结建构 01 02 03 认知过程 (congnitive) 连续比较 (constant comparison) 编码
研究者随着研究推进,开发对概念的理解,研究所需数据完全包含在概念化过程本身。 认知过程打开研究者的初始观念,从数据中构想新的概念与关系(Bailyn,1997) 02 为了数据比较,要搜集很多数据,在理论取样中搜集,数据对比显示研究可能的分类状况,一个分类不同于另一个的原因,将实践中断裂问题连接。 连续比较 (constant comparison) 研究者对数据中相似或相异的事件的不同例子比较对照 03 通过数据拆分、构念和整合的分析过 程来形成理论,介入数据得到概念和分类,为搜寻数据然后理论取样。 Strauss(1987)、Corbin和Straauss(1998)描述三类编码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选择性编码 编码 (coding)

13 本章大纲 第四节 第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 结语 全部写出来!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扎根理建构得基本原则

14 11.2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编码是与数据打交道的过程,研究者通过阅读数据,提出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找出观点和数据的联系,从而构建围绕主题的相关概念和研究问题。 编码不仅仅是释义,而是一个将数据提升到概念水平的过程,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为数据和概念的关系不是立刻显现,而是要多次阅读数据。 开始编码之前浏览文本得到基本的认识,然后反复阅读数据和思考理论以后,发现研究主题和模型在文本中是重复出现的,要使用编码对研究主题模型赋予名字,完成抽象的理论和实际现象之间转换,明了主题后,采用轴心编码明确主题维度特征。 编码可以揭示有趣的主题和问题,引导对数据的分析以及随后的数据搜集。注意以下三个观点,帮助我们进行总体分析: 关注研究问题、忠于数据、让外人帮助编码很有用

15 11.2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开放式编码 选择性编码 轴心编码 三类编码
编码完成,研究者整合从数据中发现的构念和类型,形成完整的的理论故事。 开放式编码 理论构念始于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始于对某部 分原始数据的彻底研读, 理解该部分数据含义,提 取代表数据的概念,识别 大量可能主题。 选择性编码 轴心编码 关注数据中浮现得特 定分类,精炼并界定 其特性。考虑一种分 类与其他分类的作用。 始于当可能的核心分类 被确定后,分析为什么 其他分类与该核心分类 相关,目的是整合并精 炼理论。

16 11.2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11.2.1 苏筠的研究:开放式的编码 关注 数据 题目 问题
苏筠研究的问题是:学术知识可以通过哪些社会实践进入药物创新过程。试图理解学术科学家的哪些社会实践如何促进和阻碍这种转换。也对知识创新的其他未预见的途径保持开放观点。 研究数据:工作与药物发现相关的学术科学家的访谈、会议观察,转化研究会议的突破阶段的观察。 论文题目: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学术知识发展与药物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学术知识与工业知识共享互通方面并不好) 苏筠专注的是是实践中的理论知识,她认为知识不仅仅是可以拥有和交换的东西,而是持续 的过程镶嵌在人们的工作中,知识存在实践中,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1 2 关注 数据 题目 问题

17 苏筠用访谈摘录展示开放式编码 被调查者:医学院教员,在学校的研究中心工作,也是高中的志愿教师
询问他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科学家,还有积极参与商业研究的实践者的不同看法。 (划线处为开放式编码清单,逐字挖掘数据标注以尽可能获得得不同类别的信息,描述性的开放性编码) 被调查者:在医学院工作的人与那些从事生物研究领域的人之间是有差别的(1)。我的同事有些是内科医生,有一些是和我从事相关工作的人(2),我们有研讨会、期刊俱乐部(3)等。看到我的日程安排,知道我每天都有事情要做,也就是你如何试探你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尽管他们都很友好而且是你的同事,但你不得不小心以避免你的发明泄露(4)。法律上,如律师和技术转让办公室(5)所说,你甚至不应该和你的妻子谈起你的发明。法律上如果你把它放在公开论坛上,尽管不是纸质的,尽管你使用的是幻灯片,也意味着泄露(6),所以说你不得不小心。举个例子,如果我说”这种蛋白质的黑色带子正在变成骨头。“我说这个序列是什么了吗?没有,我只说一个黑色的带子(7),你可能想到发狂,也不会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所以当你说话的时候,当你泄露信息的时候,你要很小心你泄露的是什么。

18 苏筠用访谈摘录展示开放式编码 即使在一个会议上,如果别人邀请你做一个演讲,你也要非常小心关上所有的门(8),是指掩饰你的结果。我手中有一些东西可以组成骨骼,很遗憾,我不能解释秘密(9),因为他是一项受到专利保护的发明(10)。 接下来他继续说,从我同事那里,我得到了反馈(10),他们可能会说:“你是如何知道这是关于骨骼细胞的研究的?他有可能杀死脑细胞,因为如果你把它移植到动物身上,它可以制造骨骼,但是会杀死脑细胞。这是一个好主意对吧,我采用了这一反馈,并设计了一个实验(11),用了一些脑细胞,并把它放到脑细胞的下面,观察会发生什么。所以一项发明有可能源于其他人的反馈,或者你自己的知识(12)。这样一来,也许会制造更多的骨骼,也许我把它放在脑细胞可能分类出更多的脑细胞,引发脑癌,但我们并不知道,对不对?所以我们设计并做实验,因为他来自于你的经验知识(13),当你探寻这些观点时,可以广开思路,我的观点也源于多个方面(14)-我教高中生,他们有时候有特别好的想法,每当出现一个我就会试一下,这就是你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15)。

19 苏筠用访谈摘录展示开放式编码 浏览摘录后,研究人员从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出发阅读数据,感受数据概念化的过程。
被访者经常与人沟通的实践,与同事的沟通。 医学院和生物研究领域有差别,开放式讨论。 与内科医生和生物科学医生一起研究,内科医生与病人直接接触运用知识,生物医学研究通过研究行为运用自己的知识。 每天研讨会、期刊俱乐部相互交流,这也是创造知识的社会行为。 小心不要透露发明的信息,这是影响知识创造和流转的社会实践(阻碍)。 与律师和沟通获得保护发明专利的法律知识 与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沟通,学会专利和技术转让的新知识。

20 苏筠用访谈摘录展示开放式编码 从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阅读数据,感受数据概念化的过程。 被访者在同事或其他人反馈基础上展开研究
必须在自己试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综上所述,做出关于被访谈者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与药物创新的相关解释,例如参加各种不同的知识共享事件,接触不同类型知识,从律师和技术转让办公室获得关于专利和法律保护的新知识,从其他同事那里获得反馈,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研究,与其他人交流现有观点,有助于指导他解决问题。这里面虽然“小心披露知识”这种做法阻碍了知识分享,但他可能是由知识产权形成的社会滤镜,保护引导公司同大学科学家合作创造共享知识。 从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阅读数据,感受数据概念化的过程。 开放式编码强调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需要不同的知识。

21 苏筠用访谈摘录展示开放式编码 保持开放的头脑,紧扣问题,获得大量可能的主题,做出的都是关于现象的假设或推测,可以通过其他数据检验假设,看不同的相关假设,比照探究。 例如:苏筠可以对其他科学家访谈获得文本,研究他们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观点的行为与之前的被访问者是否相似还是不同,调查结果可能剔除先前的编码,转化新的类别,改进研究问题,将相关理论深刻容入基于实践的观点。 1 2 开放式编码特点 比照探究举例

22 11.2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例子 数据 主题 问题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这个例子展示研究问题如何随着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逐步演化,产生一个新的关于事故如何导致重大制度变革的理论解释。质化研究一定要定性问题,不断改变认识论,提出精细问题促使新构念产生。 研究数据:环境事故文本记录的档案数据(报纸、政府报告、书籍) 研究主题:组织运作的制度环境在重大的事件后如何和为什么发生变化或者保持不变 个案研究法对比法:纽约拉夫运河事故和新泽西的事故都涉及化学物质渗入地下、水源、空气,导致人患病,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相似的毁灭性的影响,但是只有拉夫事故导致了美国非常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出台,Legler没有,融入制度学原理,涉及人们如何构建制度。 1 2 例子 数据 主题 问题

23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探究过程如下: 被干扰的生活这个概念编码:受到有害化学物质折磨的居民提出的主张。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探究过程如下: 起初郑英建试图采用功能主义视角鉴别两个事故的不同特点,认为这导致了事故后果不同,建立测量维度区分这两个事故,然而发现当事人头脑中没有刻度(无法说那个事故更大),所以转向符号互动论。基于互动认识论,不是预先设定好检验的特点,忽略研究目的,而是应用扎根理论的建构从事故涉及的当事人的解释来发现本质特征,不是强加给数据,将研究问题转化为当事人的主张,认为社会行为是事故对人们产生的意义构建的,意义受到特定行为的影响。小心调查当事人是谁,理解他们的主张是什么,他们谁服他人的行为是什么。结果解释了当事人如何让别人相信制定新的法律是必要的。 被干扰的生活这个概念编码:受到有害化学物质折磨的居民提出的主张。 Strauss和Corbin(1998)年使用轴心编码分析的结果,将概念相关的类别和维度组合形成编码,此处这个编码有两个类别:打破常规和受废物困扰。

24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被打扰的生活第一属类——突破常规: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被打扰的生活第一属类——突破常规: 创造新的编码方案捕获这个属类,打破常规也就是过去正常进行的日常生活行为不继续了。 Vianna博士建议居住在运河附近的居民不要吃花园里的任何蔬菜 。小女孩的父亲很不高兴,“看,我的孩子的脚烧伤了,不能在院子里玩了,我邻居家的狗在院子里烧伤了鼻子,我们也不能在花园里吃饭了。” 根据风的吹向,我们闻到一些气味。在垃圾填埋开放之前,我们建立天井,这样我们可以使用后院,明年夏天我们就不待在这了。因为夏天不能开窗,我们在屋子里安装了空调。 1 2 短文一 短文二

25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打破常规是打动观众的明晰表现(Goffman,1959)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01 打破常规是打动观众的明晰表现(Goffman,1959) 突破常规作为 核心维度的优势 影响观察者-附近的居民和公众、新闻记者、国家机构代表、政府代表,说服其他人,事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编码的目的 02 03 从扎根理论角度,打破常规作为基本维度基于观察所获得经验,强调了结构和代理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打破常规表明:人们独立于现有结构表达自己,行为是解释现实情境产生的,摆脱不合适制度化的束缚,这种摆脱成为人们如何变革制度环境的核心观点。

26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被打扰的生活第二属类:被废物围困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被打扰的生活第二属类:被废物围困 这一属类由多个编码组成,这些编码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我只是想离开”这句话引自当地居民,他和家人因在拉夫运河边度过27年贫困生活和糟糕的健康而沮丧。因为长期接触有毒物质,染色体受损,女儿咽喉感染从未得到好的治疗,很多类似居民用“我只是想离开”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摆脱危险、恐惧、沮丧愤怒和健康不佳的现状,这种愿望持续很久了。 这个编码代表了居民离开该地区的愿望,但人们受到经济条件制约无法离开(公众渐渐意识到传播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没人愿意住在污染区,居民房价下跌,经济更加恶化,居民不仅承受不断恶化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也遭受不断恶化的经济情况影响)

27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被打扰的生活第二属类:被废物围困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被打扰的生活第二属类:被废物围困 居民无法离开,被垃圾围困,生命被疾病消耗,未来不确定,如果没有政府和外来帮助他们会更难离开,情绪恶化,心理健康恶化,进一步导致健康恶化,将这一类属定义为被垃圾围困,郑英建把这作为一个标签捕获居民感受,这种标签无法观察,只能靠当事人所处情境的反映出来。 综上,居民的生活深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打破常规 的生活,但尽管当地已经不适合居住,却受到垃圾围困无法离开家园,数据、编码分析浮现出的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演进,揭示了居民关于一种主张更深层次的答案—那就是,试图说服别人变革制度环境。

28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研究问题的演进两个阶段: 研究者保证认识论与研究问题一致。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扎根理论的研究中,研究问题的演进两个阶段: 研究者保证认识论与研究问题一致。 编码过程中,注意力需要在数据和理论中不断转移推进,用这种方式,新型理论将原有抽象化的研究问题转化成研究者可以回答或者更详细回答的具体的问题。这些属类围绕主题形成概念。 郑英键研究结果贡献是,以前我们认为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位极高或者拥有极大权力的人做的事,但现在证明这不只是高地位、大权力人的专属,像拉夫运河边的居民这种面临生活困扰的底层人民,也可以运用代理人战胜已有的结构困境。

29 11.3 全部写出来 第四节 第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 结语 全部写出来!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扎根理建构的基本原则

30 11.3 全部写出来 当你知道解释你要研究现象的数据是怎么回事,就把它全部写出来!质化研究的写作是困难的,需要不断表述你的想法,通过备忘录和报告呈现你的观点,建立反馈,深化明晰结果。这一章我们介绍了在研究中所发现的新的或改良的理论,解释为什么要对理论进行凝练如此重要,如何做出让人满意的发表文章。 认识到工作可以结束:将研究结果呈现递交会议或者杂志评审,提交的是有趣的、令人激动的答案也就是你开发的理论。用有趣的方式修订或拓展现有论文。(同行会认为你的新理论清晰度高、质量好) 从研究结果中提炼若干论文:像之前两个博士论文那样大的研究可能产生很多有趣发现和问题,这些发现归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不同问题,如果将所有问题都包含在一篇文章,任何一个不能深入讨论。所以应该做到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一个核心问题,一个答案。方便相互联系。

31 11.3 全部写出来 鉴别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之间的差异:认为论文表达了研究过程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对于质化研究和前沿科学不是这样的,论文报告的是结果,用有序的解释替代无序的研究生活。论文要以研究过程结束作为新理论的开头,不是听你三个月甚至几年的曲折搜寻数据发现过程,而是解释你的结论如何被数据支持。 理论是你的个性特征:研究未知事物不避开理论,反映出你的洞察力,首先表述你的理论,你做出的贡献提纲,从普遍理论中找到适合研究应有的起点一般理论,比照更新,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寻找其他对你的研究主题感兴趣的质化研究者:获得有用的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32 本章大纲 第四节 第三节 第二节 第一节 结语 全部写出来! 数据分析:编码和编码过程 扎根理建构的基本原则

33 结语 总结本章 要点 01 02 03 04 不经过实地研究的人无法理解扎根理论的建构过程,开启你的质化研究之旅吧!
扎根于你感兴趣的组织和管理课题的实际复杂情境之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搜集丰富的文本性资料。 总结本章 要点 01 Titel 02 03 04 注重理论性。先用现存的理论解释你感兴趣的现象,然后通过你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一个改进了的或者全新的理论来解释该现象。 通过系统的分析探索你的数据来建构一个全新的或者改进的理论。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数据和理论之间的反复探索,不断比较数据和理论和理论假设,修改并找新的数据,最后找到简单惊奇的答案,新视角的理论。 不经过实地研究的人无法理解扎根理论的建构过程,开启你的质化研究之旅吧!

34 Thanks!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指导老师:杨伟国 学生:任晓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