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元曲鉴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元曲鉴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元曲鉴赏

2 诗庄、词媚、曲谐 元代散曲,是金元之际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根植于当时北方民间音乐和乡间俚曲,在此基础上,继承了诗、词、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音乐和文学表现手法,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在元代这一特殊的社会土壤中形成、发展、兴盛,最终成为与诗、词并驾齐驱的一种文学形式。

3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 套数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各曲同押一部韵,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套数 元曲 杂剧 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

4 〔双调〕夜行船·秋思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滕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两篇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恁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马致远:秋思两篇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滕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 元散曲的主要作品 [买花声] 怀古 [越调]天净沙 张可久 乔吉 美人自刎乌江岸, 莺莺燕燕春春, 战火曾烧赤壁山, 花花柳柳真真。
[买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越调]天净沙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6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妇,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三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7 元杂剧 元杂剧 的 体制 (1)结构: 分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 末、旦、净、丑等。 (3)剧本构成: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1)结构: 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 元杂剧 体制 分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 末、旦、净、丑等。 (3)剧本构成: 由唱词、科介、宾白构成。

8 关汉卿与《窦娥冤》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

9 剧情介绍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10 第三折赏析 三桩 誓愿 亢旱三年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11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据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2 《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没有重弹“女人祸水”和“善补过”的滥调,明确表示了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改编,而是名副其实的再创作。作者基于“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改变了张生的形象和莺莺的悲剧命运。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双双出奔,并获得了美满团圆的结局。        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各自流行的唱本和剧本自然地、迅速地汇拢起来,出现了一个戏曲大会师的空前盛况。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作出杂剧杰作《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热情歌颂了崔、张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赞美了他们“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爱情追求,并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Download ppt "元曲鉴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