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案例导入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思考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案例导入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思考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案例导入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思考题

2 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管理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理解管理的性质和基本原理 3.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 4.领会管理者及其素质
5.掌握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6、了解企业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返回

3 案例导入 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美国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玫.凯.阿什特别重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她认为领导的素质就是众人的素质,称职的经理必须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并以身作则。例如,所有美容顾问都必须对自己生产线了如指掌。一个销售主任除非自己是商品专家,否则是不可能说服其美容顾问成为商品专家的。她说,我无法想像一个不熟知自己商品知识的销售主任怎样开好销售会议,这样的销售主任只能在会上要求众人“照我说的而不是照我做的那样去做”。“我相信,我们公司的情况也同其他公司一样,一个称职的经理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 “我只是在自己形象极佳时才肯接待光临我家的客人。我认为,自己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必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此,与其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不如干脆闭门谢客。我甚至不得不限制自己最喜爱的消遣方式:养花。我认为,要是让我们公司的人看见我身上沾满了泥浆,那多不好。我的这些做法已被传扬出去了。有人告诉我,我们全国的销售主任中有许多人在学我的样子,都穿得十分漂亮,成了各自地区成千上万的美容顾问在穿着方面效仿的榜样。” (案例选自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9页) 返回

4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理概述 第二节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企业管理 返回

5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 三、管理者及其素 四、管理的基本原理 返回

6 一、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产生 (二)管理的概念
1、管理定义的多样化。 管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究竟何为管理,却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基本可以划分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1)强调管理的作业过程,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 (2)强调管理的核心环节,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3)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把事办妥; (4)强凋管理者个人领导艺术,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个人领导活动的有效性; (5)强调管理的本质,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 应该看到,不同的定义,只是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在总体上对管理实质内容的认识还是共同的。这些不同的定义,对全面、深刻理解管理内涵是非常有益的。 下页

7 一、管理的概念 (二)管理的概念 2、管理定义: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人,对管理的概念的理解也从不同的侧面逐步走向综合。
编者认为: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部环境约束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予以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关于管理定义的理解。 准确理解以上管理定义,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的目标就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 (2)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必须使资源与职能活动协调,才能实现组织目标,所有管理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协调问题。 (4)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管理活动的对象是各种组织资源与各种实现组织功能目标的职能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又包括信息、技术、无形资产、组织文化等资源。此外,管理活动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组织的主体,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 下页

8 (三)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所谓二重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双重特征。管理也同样具有两种属性,即管理作为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和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体现的社会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属性,它由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 只要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只要是集体劳动,就需要管理。它与企业的生产关系性质无关,不因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企业均有生产力要素的合理组织问题,它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企业共有的职能,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特征。自然属性也就是管理的第一属性。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即在一定生产关系形式下体现的阶级的特殊属性。它是由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下页

9 (三)管理的性质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许多管理专家认为:管理者的能力=科学知识+管理 艺术+经验积累。
1、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许多管理专家认为:管理者的能力=科学知识+管理 艺术+经验积累。 (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有它内在的规律,所以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阐明实践、指导实践,并能帮助管理人员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精华,找出在不同情况下的基本因果关系,并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说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得到的。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不能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比方讲,学会了数学分析,就能解微分方程,掌握了制图技术,就能画出机器。管理学则不然,背熟了所有的管理原则,不一定能有效地进行管理。管理知识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很难用陈规戒律把它禁锢起来,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合理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管理实践的长期锻炼,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另外,管理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人不同于动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里既有学问,也有艺术。就是处理同一样事情,因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也不能用同一种办法来解决。因此,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主要依赖管理者的艺术创造。 下页

10 (三)管理的性质 3、管理的综合性与不确定性 (1)管理的综合性
管理活动是异常复杂的,作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管理不仅在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而且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的动态平衡。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管理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以工业企业为例,作为一名经理,他不仅要处理大量的生产、财务、营销问题,还要涉及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他既要熟悉工艺学、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等知识,更要了解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同样,机关、学校、医院、研究所、部队等的各项管理活动也有类似情况。管理涉及众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作为管理者仅掌握某些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者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应付自如。 (2)管理的不确定性 管理的不确定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只能具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地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或手段。管理的不确定性源自管理环境的动态性、管理对象的多样化。由于具体的管理工作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在某种场合下适用的管理方法或手段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场合,对某个组织适用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组织,同样的投入不一定能获得同样的产出。 返回

11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计划职能 (二)组织职能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计划职能 (二)组织职能 组织工作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 1、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提供组织结构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2、为组织机构的不同岗位选配合适的人员,即人员配备。 3、协调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分,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处理好组织的不同成员之间、直接主管与参谋之间及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使组织的全体成员能和谐一致地进行工作。 (三)领导职能 (四)控制职能 (五)创新职能 返回

12 三、管理者及其素质 (一)管理者 1. 高层管理者 2. 中层管理者 3
三、管理者及其素质  (一)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     2. 中层管理者     3. 基层管理者 (二)管理者素质 有关智商和情商的研究。人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还同时取决于情商。但是,对人一生事业影响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在美国,人们流行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1、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特质性素质 三种素质之间,基本素质是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专业素质是管理者履行职责的专业要求;特质性素质是不同管理者所体现的个体管理优势。三者从整体上构成了管理者素质的有机体,三者缺一不可。用结构图来表示,就如一个金字塔,基本素质为塔底,为基础;专业素质为塔身,是管理者的根本;特质性素质为塔尖,体现了个人特点和优势。 返回

13 四、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原理 现代管理各基本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以及系统与其他各系统间,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因此,为了达到现代管理的优化目标,就必须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二)人本原理 人本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在人身上,它从生产要素的最高形式着手,抓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运用人类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使人类的管理学从 “ 硬管理 ” 走向 “ 软管理 ” ,从而使管理真正称为 “ 科学管理 ” 。 (三)效益原理 从组织目标出发,运用系统观点指导企业各项活动,使它们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以较少的劳动和时间消耗,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效益原理。 下页

14 四、管理的基本原理 (四)反馈原理 (五)能级原理 (六)弹性原理
所谓反馈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传送出去,由把其作用结果反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反馈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利用反馈作用,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有效地实现管理的目标。 (五)能级原理 管理系统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能级的复杂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一个要素或系统根据本身能量大小而处于不同的地位,以此来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六)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是指现代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有效地实施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就是必须注意现代管理的动态性,在发展中做好管理工作。 返回

15 第二节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早期管理思想 二、古典管理思想 三、中期管理思想 四、现代管理思想 返回

16 一、早期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这些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的结论。这实际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改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3)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工具和改进机器。 下页

17 一、早期管理思想 (二)查尔斯·巴比奇的管理思想 产业革命后期,英国数学家、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奇对早期管理思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劳动分工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2)劳动分工节省了学习期间所消耗的材料; (3)劳动分工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移到下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4)劳动分工使人们经常从事某一工作,肌肉得到锻炼,不易引起疲劳; (5)劳动分工节省了改变工具、调整工具所需要的时间; (6)劳动分工使人们重复同一操作,技术熟练,工作速度较快; (7)劳动分工使工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单项作业,便于改进工具和机器。 其次,巴比奇为了调节劳动者的积极性,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利润分享制。这种制度认为,工人除工资外,还应按工厂所创的利润的百分比额外地得到一部分奖金作为报酬。这样做的优点是: (1)每个工人的利益同工厂的发展及其创造的利润的多少直接有关系; (2)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管理不善等问题; (3)能促使每个部门改进工作; (4)有助于激励工人提高技术和品德; (5)工人同雇主的利益保持一致,可以消除隔阂,共求企业的发展。 返回

18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等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泰勒于1856年3月20日生于美国费城,1872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书,开始在费城液压工厂学习木模工和机械加工,后转到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参加机械制造车间和全厂实际技术科学管理工作,1881年开始进行时间管理研究,1883年获得史蒂文森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学位,1906年当选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长,同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泰勒研究和推广了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问题,他首创的“工业企业科学管理”,受到当时欧美学术界和工商界的重视,被美国实业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概括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定额研究。包括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所谓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整个活动的时间构成,它包括工作日写实与测试。工作日写实是以工作日为对象,了解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准备,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聊天,多少时间用于自然需求,多少时间用于停工待料,多少时间用于清晰机器等,然后加以分析,保留必要的时间,去掉不必要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测试是以工序为对象,按操作步骤进行实地测量并研究工时消耗的方法。测试可以研究总结先进工人的工作经验,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确定合理的工作结构,为指定工作定额提供参考。所谓动作研究,就是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即研究工人在干活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比较、分析之后,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从而减少工人的疲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下页

19 二、古典管理理论 (2)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所谓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即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3)标准化原理。标准化原理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差别计件付酬制。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付酬,干多少在时间上无法确切地体现出来。他认为,要在科学的指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即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不仅超额部分,而且定额内的部分也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 (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泰勒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应该把计划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负责。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一是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系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二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是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用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下页

20 二、古典管理理论 法约尔1916年问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他一生管理经验和管理实践的总结。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一下内容: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1916年问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他一生管理经验和管理实践的总结。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一下内容: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基本职能。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这六种活动是: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②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活动;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和运用;④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活动;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⑥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在这六种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2、管理的一般原则。法约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归纳出简明的14条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也是职责。3)纪律是管理所必须的,是对协定是尊重;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指管理机构中,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这既是执行权利的升迁、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违反它。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法约尔设计出一种跳板,也叫法约尔桥;10)秩序。指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应该规定其各自的岗位;11)公正;12)保持人员的稳定。如果人员不断变动,工作将得不到良好的效果;13)首创精神。这是提高组织内各级人员工作热情的主要源泉;14)团结精神。 下页

21 二、古典管理理论 返回 (三)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思·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宗教学都有广泛的兴趣。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也认识到个人魅力对领导作用的重要性。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合乎需要,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最合理的组织形式。之所以是理想的,因为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明确的分工。即每个职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人员按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实行。 (4)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组织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是职位关系,不受个人 情感的影响。这种公正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体制与外界的关系。 韦伯认为,这种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企业和各种团体,韦伯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管理学家们,尤其是组织理论学家有很大的影响,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返回

22 三、中期管理思想 中期管理思想产生于1930-1945年之间,以梅奥与巴纳德等人的思想为代表。 (一)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的主要贡献有: (1)组织是一个有意识的协作系统。 经理人员有三个主要职能:①制定并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这是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②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作出重要的贡献,包括选聘工人和合理的激励方式;③阐明并指定本组织的目标。 (2)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巴纳德指出正式组织还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它的活动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既有不利的影响,但又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被称做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组织存在有三个基本条件。①明确的目标;②协作的意愿;③良好的沟通。 (4)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原则。所谓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5)权威论。巴纳德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自下而上的认可。管理者权威的大小和指挥力的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其命令的程度。单凭职权发号施令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取得下级的同意和支持。巴纳德分析个人承认指令的权威性下并乐于接受指令的四个条件:①他能够真正理解指令;②他相信指令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③他认为指令与他的个人命令是不矛盾的;④他的体力和精神上是胜任的。 下页

23 三、中期管理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1、霍桑试验。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后移居美国,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 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进行的长达9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1)工场照明实验。该试验是选择一批工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先后改变工场照明度,让工人在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另一组为控制组,工人在照明度始终维持不变的条件下工作。试验者希望通过试验的照明度对生产率的影响,但试验结果发现,照明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似乎另有未被掌握的因素在其作用,于是继续进行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目的是试验各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通过材料供应、工作方法、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工资、管理作风与方式等各个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实验,发现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其因素对生产率也没有特别的影响,而似乎是由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工作态度也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下页

24 三、中期管理思想 (3)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两年内他们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普查与访问,调查了2万多人次,发现所得结论与上述实验所的结论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其他人的影响。于是,研究进入第四阶段。 (4)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 )。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企图形成“快手”对“慢手”的压力以提高效率。试验发现;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公司当局给他们规定的产量标准是焊合7312个接点,但他们完成的只有 个接点;工人对待不同层次的上级持有不同的态度。一般职位越高,受到的尊重就越大,大家对他的估计心理就越强;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小派系,这些派系就是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存在的目的是对内控制成员的行为,对外保护自己派系的成员。 通过四个阶段历时近8年的霍桑实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人群关系理论的形成以及后来的行为科学打下了基础。 下页

25 三、中期管理思想 2、人群关系理论。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据此,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为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等。 (3)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梅奥等人的人群关系理论的问世,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并且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更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返回

26 四、现代管理思想 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大批的跨国公司新兴工业,经济组织中的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原来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式,因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学派,并且这些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又相互影响,盘根错节,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因此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学派。 (一)管理程序学派 管理程序学派是在法约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罗德·孔次和西里尔奥·唐奈。其代表作为他们两人合作的《管理学》。 管理程序学派一方面为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也常常受到批评,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一是将管理看成是一些静态的不含有人性的程序,忽略了管理中人的因素;二是所归纳的管理原则使用性有限;三是管理程序的通用性值得怀疑,管理职能并不是普遍一致的。 (二)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很多,象美国的马斯诺,其代表作《激励与个人》;赫滋伯格,其代表作《工作的推动力》等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特点为:①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②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③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改变上下级的关系,由命令服从变文支持帮助,由监督变为引导,实行职工的自主自治。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其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由于在决策理论方面的贡献,曾荣获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 决策理论学派的论点有:①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②决策有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③决策应该采用满意的行为准则;④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返回

27 四、现代管理思想 返回 (四)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的。企业就是一个系统,应该按照系统的观念对企业进行管理,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开放的动态系统。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强调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强调构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认为只有把各个部门、各种资源按系统的要求进行组织和利用,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五)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领域,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对组织的管理应依据所处的环境条件形式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灵活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所以对于管理人员,在任何形式下,都必须对各种变动的环境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采用适合于某中特定环境的管理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有如下特点:①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量化,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各变数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个用数量表示的最优化答案。决策过程就是建立和利用数学模型的过程;②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③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相当繁杂,依靠系统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致使计算结果无法用于企业管理。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企业成为可能。 管理科学学派重点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有时人们把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统称为管理科学学派。 (七)经验主义学派 这一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践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返回

28 第三节 企业管理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 与任务 二、企业管理的内容 返回

29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活动,即以市场为中心的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前的技术准备过程和生产或服务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统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外部的、涉及社会经济的流通、分配和消费等过程,包括经营决策、市场预测、物流的供应、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称为经营管理,是生产管理的延伸。 下页

30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 企业管理的任务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二是维护和不断改善生产关系。
1、合理组织生产力。合理组织生产力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任务。合理组织生产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使企业现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具体讲,就是要把企业现有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等要素合理组织在一起,恰当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使企业生产组织合理化,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②不断开发新的生产力。首先要不断改进劳动生产资料,并不断采用新的更先进的劳动资料;其次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并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改造生产工艺、流程;第三要不断地发展新的原材料或原有材料的新用途;第四要不断地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并不断引进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2、维护并不断地改善社会生产关系。企业管理总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进行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从全局上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基本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维护其赖以产生、存在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其基本性质可以保持不变,而生产力却是非常活跃、不断变革的因素,必然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某些方面发生矛盾。这时,为了保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完全有必要在保持原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改善,以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 返回

31 二、企业管理的内容 返回 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企业管理的内容: (一)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逐步意识到: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企业最大的成功是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的成功,企业最大的失败也是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的失误。 (二)市场营销管理工作 市场营销不仅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也是一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市场营销不仅是竞争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经济活动,也是现代企业整体战略的基石。 (三)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管理 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企业如何以最佳的生产方式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工作合理安排,使其在时间上、空间上平衡衔接、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省、耗费最小,按质、按量、按期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四)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所进行的的一切计划、组织与控制工作的总和。 (五)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根据资金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组织企业资金运动,正确地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返回

32 【案例】外行管理IBM公司的成功 I BM公司是众所周知的计算机行业的龙头老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1985年,IBM公司的大中型机独占世界市场70%的份额,大型机的毛利率达85%,中型机的毛利率达50%。 好景不长,从1990年到1993年,公司连续三年亏损,1993年一年的亏损额达到80亿美元,累计亏损168亿美元,创下美国企业史第二高亏损记录,公司大有危在旦夕的氛围。 正是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美国食品烟草集团总裁郭士纳这位非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经理人受命于危难之球。 郭士纳经过三个月的认真调研,认为IBM公司的失败,表面上看是产品不适应市场,但实质是公司长期形成了封闭傲慢的工作作风和人浮于事的臃肿机构,各部门权力之争使公司未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温和的改良也许是公司免遭重大风险的途径,但使公司仍受积弊的约束,难以迈出前进的巨大步伐。因此,他力排众议,认为必须在保持IBM公司团队优势的基础上,对这一庞然大物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并具体做出如下决策:第一,质疑IBM首创“销售和服务是营销功能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的思想,推出新的方法,新的方法是将两种功能融入一体,推销员不仅是产品的推销者,还是经验丰富的顾问,将推销手续费中60%同每笔交易的利润率挂钩,这一改革使公司销售队伍从原来的15万人精简到7万人,不仅节约了推销费用,还提高了推销效益。第二,打破不轻易减人的传统。IBM公司创始人是贫寒家庭出身,深知下层员工养家糊口的艰难,立下了“宁可咬紧牙关也要与员工共存亡”的规矩,郭士纳认为,面对激烈竞争市场,如果仍坚持这一规矩,无异于大家一起死,于是公司进行了大量裁员,为轻装上阵创造了条件。第三,必须进行历史性的战略调整。IBM公司是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公司,虽然公司有一流的软件系统,但原来只是为了推销硬件。郭士纳决意要使软件和服务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硬件部门一起成为IBM的三大支柱。他的经营战略核心是使IBM成为一家专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公司。面对网络世界,IBM没有时间从头开发新型网络群软件系统,于是他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耗资35亿美元,强行收购市场占有率达34%却缺乏资本难以继续发展的莲花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使IBM公司向网络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外行郭士纳的大刀阔斧的改革,IBM这一摇摇欲坠的大厦在一年后便开始扭亏为盈,1996年底实现收入759亿美元,纯利润54亿美元,股价从三年前的40美元上升到175美元,1997年收入继续上升到758亿美元,真正成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客户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网络计算机产品公司,并以崭新的面貌成为计算机领域最强大的公司之一。 下页

33 【案例】外行管理IBM公司的成功 【思考题】
1、1993年IBM公司处在困境中时,为什么其董事会从众多出色应聘者中挑选一位非计算机本行的“外来者” 郭士纳来接任IBM公司的董事长?分析一下当时IBM公司董事会有何期望?这种挑选是否存在风险? 2、郭士纳就任后是怎样实施管理变革的?请你分析评估郭士纳管理思想、战略、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并谈谈今天中国国有企业中学习借鉴郭士纳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案例点评】 郭士纳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外行,却充当起像IBM这样专业化很强的管理内行,并取得巨大成功,初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它确实发生在管理世界中。这充分说明了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把管理理论灵活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才是有效的管理,这才是管理的真谛。 返回

34 【练习题】 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对管理的认识? 2.人本原理在企业管理中有何现实意义? 3.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4.你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5.阐述一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6、为什么说梅奥的人际关系学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 7、对管理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具体要承担哪些任务? 返回


Download ppt "第二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案例导入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思考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