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課 廉恥 顧炎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課 廉恥 顧炎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課 廉恥 顧炎武

2 作者 1改名炎武  表示效法文天祥弟子王炎午的愛國情操又思念亡明洪武帝。王炎午追隨文天祥起義,在文天祥被元兵俘虜而就義前後,分別寫了生祭文丞相文、望祭文丞相文以弔之,世稱此二文為「兩祭文」。文中高度讚揚文天祥的氣節,可說是南宋遺民愛國詩文中的傑出篇章。

3 2耿介絕俗  正直不阿,超乎世俗。 3歸莊(方舟p21) 歸莊,字元恭,明代歸有光之曾孫,工文辭書畫。志在抗清,後隱居不出,以遺民終。自署門聯云:「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皆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 →

4 晚年寄食僧舍。與顧炎武并稱「歸奇顧怪」(莊與顧炎武同年出生,同鄉同學且同心,自幼即結為知交。十四歲時一起加入復社,以學行志節相勉,一生相互扶持,交稱莫逆。二人自幼即不苟流俗,同鄉里之文人遂視二人為異端,他們見歸莊一條腿有些毛病,顧炎武之左眼則眼珠略有偏斜,瞳子中白而邊黑,因此嘲笑二人為「歸奇顧怪」)。

5 4復社(方舟p21) 明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張溥以「興復絕學」為宗旨,在江蘇成立復社。復社繼承東林書院的精神,積極講學,評論時政,為明末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社團之一。後來有不少成員成為抗清志士。 宋楊時建東林書院於江蘇無錫。明萬曆年間,顧憲成等人重修並與高攀龍輩講學其中,每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士大夫多響應依附,遂有「東林黨」之稱。

6 5死守崑山縣城 清世祖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亭林受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舉薦,出任南京弘光王朝的兵部司務。同年五月,清軍占領南京,弘光帝被俘處死,馬士英、阮大鋮等大批官員紛紛迎降。六月,崑山知縣閻茂才下令推行「薙髮令」(薙,音ㄊㄧˋ,剃)。→

7 亭林與歸莊、楊永言等率眾抵抗,放火焚燒知縣官署,並列數知縣罪名,當場處死。清兵趕來鎮壓,亭林等死守城池達二十日之久,最後矢盡糧絕,崑山失陷。崑山抗清一役,亭林一家付出極大的犧牲:弟弟顧纘、子武慘遭殺害,生母何氏被砍掉右臂,嗣母王氏聞訊絕食至死。

8 6母王氏絕食而卒 王氏其實是亭林嗣母,為太僕寺少卿王宇之孫女。與亭林叔父同吉訂婚,未及成婚而同吉卒,王氏毅然未嫁過門,來歸顧家。侍翁姑至孝,曾斷小指和藥以療姑之病;無私蓄,五十畝陪嫁奩田之收成,皆用以賑濟貧民。歸顧家十二年後,亭林生,翁姑為其子定嗣。 →

9 王氏撫亭林於襁褓中,親自教誨,視同己子。她工文辭,善女紅,深居別室,白天紡織,夜間觀書,每至二更乃止。自亭林粗識字、辨姓名,即以劉基、方孝孺、于謙之事教之。在嗣母的言傳身教下,亭林自小涵養化育於正氣節義之中,並奠定良好的為學基礎。崇禎九年,王氏因此曾得朝廷的表揚。 →

10 西元1644年,炎武三十二歲。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滅亡。五月間,清軍入關,從李自成手中奪走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當南下的清軍進攻崑山時,崑山百姓展開了二十一天的保衛戰。最後,因為孤立無援,崑山也終於為清軍所攻占犧牲了四萬多人。城陷的當時,吳其沆犧牲,歸莊逃了出來。顧炎武因為去常熟看嗣母,才倖免於難。但他的生母何氏卻被清兵砍掉右臂,住家亦被焚毀。→

11 沒幾天,清兵進攻常熟,顧炎武的嗣母王氏,就刻意絕食,表示不食異朝之粟,最後是活活餓死的。臨終前交代顧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勿更出仕」,希望顧炎武不作異國之臣,不可忘記祖先的訓示。這些顧炎武終其一生銘記在心。

12 7異姓  清代為愛新覺羅氏,故曰異姓。 8葉落歸根  康熙21年亭林至山西訪友,欲返家跨上馬背時,因用力過猛,右腳在雪地上一滑,身體仆倒於地,遂不治辭世。葬於顧家祖塋,飄泊的一代大儒終於安息於故鄉。

13 三、文學探究 學術思想 文學成就 重要著作 顧炎武 書法欣賞 顧炎武著作

14 學術思想(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9「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崇實學風
(1)「文」:不僅限於文章,還包涵了各種知識。亭林一生,未嘗一日廢書,其刻苦勤學的精神,一掃晚明「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陋習。→

15 學術思想(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 (2)「博學於文」與「行己有恥」二者結合,積極倡導,要求學者恥於做八股文,恥於講空虛玄妙的天道性命。
(3)強調民族氣節,針砭變節事敵、阿諛取悅之人。

16 10音韻學 研究文字聲韻的組成情況及其變遷的學問。又名聲韻學(字音),與文字學(字形) 、訓詁學(字義)并稱小學。

17 11樸學(方舟p19) 清代乾嘉學者繼承漢代儒者,以考據訓詁方法研究古代典籍,稱樸學、漢學。與宋代儒者研究性命義理的宋學,分庭抗禮。因其在乾隆、嘉慶兩朝達於極盛,故亦名「乾嘉學派」。 梁啟超:「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個人。」(清代樸學導師)

18 何謂「樸學」 (方舟p19) 樸學:指清代學者繼承漢儒學風而治經的考據訓詁之學,亦稱漢學或考據學派,因其在乾隆、嘉慶兩朝達於極盛,故亦名「乾嘉學派」。 主張:排斥宋學,欲從兩漢經學中求索儒學真義 代表:清初三大家(方舟p17) ,如顧炎武關注社會現實,反對空談「性與天道」的理學,進而主張以經學取代理學,目的就在於經世致用。

19 共同奏響了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華彩樂章,世稱「清初三先生」
清初三先生 (方舟p18) 餘姚黃宗羲(梨洲先生) 崑山顧炎武(亭林先生) 衡陽王夫之(船山先生) 共同奏響了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華彩樂章,世稱「清初三先生」 清初三先生圖像

20 12經世致用 治理世事,切合實用。 學術思想(二)經世致用、明道救世 ※「經世致用,明道救世」的為學目的
(1)晚明學風,樂於空談道德性命之學,對具體之社會問題卻不感興趣。亭林提出務實主張,認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不作性命天道的空談,而關心四海之窮困。

21 (2)撰寫《日知錄》是為了「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所採用的資料都是「有關民生之利害者」。

22 文學成就--詩歌 詩歌成就:亭林之文學成就主要以詩見稱 1、數量:現存各體詩四百十二首。 2、內容:其詩大都寓有強烈的家國興亡之感,帶有史詩的特色。取材廣闊,晚明朝廷的腐敗墮落,清人入關後殘酷的屠殺與剝削,廣大人民的敵愾和苦難,都在其詩篇中反映出來。 3、風格:杜甫、白居易、陸游等詩人的繼承者。

23 文學成就—散文 1、風格:風格純樸,不事藻飾,簡潔明快。
2、內容:議論文、雜記之作,涉及學術、民風、政教、朝典等諸多方面,有評議,有考辨,切中時弊,見解獨到。 3、名篇舉例: 記敘文如〈吳同初行狀〉真實記錄了吳其沆在崑山起義抗清、悲壯殉難之情景,揭露清兵屠城之罪行。

24 2命名:子夏「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重要著作 一、《日知錄》簡介(方舟p18) 1性質:顧炎武平日讀書劄記(共32卷1019條) 2命名:子夏「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25 3內容:累積三十餘年之力,內容廣博,舉凡政治、經濟、風俗、史學、天文、地理等。
4特色:  (1)反對空疏,講求徵實。  (2)充滿民族意識,並倡導「天 下興亡,匹夫有責」觀念。

26 (二)、《天下郡國利病書》(方舟p18) 1性質:明朝地方志書輯錄,資料性的經濟地理書。費時20餘年,完成120卷。
2內容:包括全國各地的農田、賦役、水利、鹽法、礦產、交通、疆域、關塞、兵防等情況。亭林按明代行政區域分類彙集資料,輯錄有關各地民生利害、政治經濟利弊、軍事得失等而成 3目的:鑑往知來。

27 (三)、《音學五書》 探討古今聲韻演變的學術著作。全書共分五部分:古音表、易音、詩本音唐韻正、音論。
(四)《亭林詩文集》 凡十七卷,是現存顧 氏詩文集中較完備者。 《音學五書》書影

28 補充資料 遭奸人構陷 耿介絕俗 拒修《明史》 堅貞明志 未嘗一日廢書

29  遭奸人構陷 1歷經清初之戰亂,顧炎武家道中落,里豪葉方恆遂起意欲侵奪顧家之田產。葉氏並以重金收買顧家世僕陸恩,令其出面誣告亭林「通海」(即與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之鄭成功有牽連),欲藉此陷害亭林。亭林得知後,將陸恩沉於塘中。 2葉氏告發亭林無辜殺奴,幸賴亭林好友歸莊、路振飛奔走營救,方判決亭林所殺者為有罪之奴僕,得以無罪開釋。

30 耿介絕俗 1亭林恥事異族,恥作墓誌銘,恥與無恥之人交往
2惡僕陸恩事件使其陷入險境,友人奔走營救時曾求助於錢謙益。錢氏當時已歸附清廷,權勢顯赫,欲亭林以門下自居方肯相救。友人為解亭林之難,只得權變,遂代亭林投一門生帖子於錢氏門下。不久,亭林果然無罪開釋。事後亭林得知此事,頗為不悅,欲向錢氏索回拜帖,錢氏不許,亭林就親自書寫公告,張貼於通衢大道,說明自己並未拜入錢氏門下。由此可見亭林之耿介。

31 錢謙益學問淵博,泛覽史學、佛學,是為東林巨擘。崇禎十四年(1641),迎娶名妓柳如是,致非議四起,婚禮中的船被扔進了許多瓦石。後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禮部尚書,當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

32 最後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迎降,史惇《慟餘雜記》記:「豫王(多鐸)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剃去頭髮)辮而入矣。」時人有詩「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仕清後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任《明史》館副總裁,被人嘲笑為「兩朝領袖」 。→

33 順治三年(1646),託病回鄉。順治四年(1647),因江陰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處奔走,救出了錢謙益。錢對此感慨萬千:「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康熙三年(1664),錢謙益病故,享年八十二歲。34天後,柳如是自縊身亡。家有絳雲樓,以藏書豐富著稱。

34 拒修《明史》 1康熙年間,亭林已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在明代歷史研究方面,以資料詳實、窮源溯本著稱於世。
2奉詔主持明史館的名臣熊賜履專門設宴招待亭林。席上,熊賜履請亭林出來纂修《明史》,亭林斷然拒絕,且云:「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同席之人見亭林於康熙寵臣面前說話如此決絕,都感到十分震驚。

35 堅貞明志 1康熙十七年,大臣們再次舉薦亭林纂修《明史》,亭林嚴辭拒絕,言「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
2亭林先後拒修《明史》達四、五次之多,在當時引起極大之反響。有人以為亭林乃故作姿態,沽名釣譽。對此誤解,亭林深覺遺憾。

36 未嘗一日廢書 1〈日知錄序〉說:「先生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
2顧炎武並不是專讀古書,他更重視的是當時的紀錄,最強調實地考察。 顧炎武紀念館內雕像

37 課文 1新、舊五代史 (方舟p19) 北宋 歐陽修 北宋 薛居正 私撰 官修(宋太祖詔令編纂) 五代史記 原名五代史 宋仁宗(神宗刊行)
書名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作者 北宋 歐陽修 北宋 薛居正 性質 私撰 官修(宋太祖詔令編纂) 別名 五代史記 原名五代史 編撰年代 宋仁宗(神宗刊行) 宋太祖

38 記梁、唐、晉、漢、周五代史事,並旁及同時十國史事 1褒貶祖述春秋,故義例嚴謹 2敘述模仿史記,故文字高簡 記事繁冗瑣碎,但詳於史事,首尾俱全
書名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卷數 七十四卷 一百五十卷 體例 紀傳體 內容 記梁、唐、晉、漢、周五代史事,並旁及同時十國史事 評論 1褒貶祖述春秋,故義例嚴謹 2敘述模仿史記,故文字高簡 記事繁冗瑣碎,但詳於史事,首尾俱全

39 1二書並列二十五部正史 2.新五代史為唐設館修史以 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民國 新元史除外) 第一段 段旨: 引新五代史馮道傳論的觀點,
書名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價值 1二書並列二十五部正史 2.新五代史為唐設館修史以   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民國 新元史除外) 第一段 段旨: 引新五代史馮道傳論的觀點, 說明四維的重要性。

40 2行己有恥 A論語子路(明引): 「子貢問士。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的意思是說:立身行事,能有羞恥心;被派遣出使到各地方去,能圓滿達成使命,就可以算是「士」了。 B倒裝。「己行有恥」。

41 A人不可以無恥(n.羞恥心)。無恥( n.羞恥心)之恥(v.以…為恥),無恥( n.可恥之事)矣
3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A人不可以無恥(n.羞恥心)。無恥( n.羞恥心)之恥(v.以…為恥),無恥( n.可恥之事)矣 B無恥之恥:倒裝(賓語提前)。「恥(v. )無恥 (n.) 」 C頂針 把無恥看作是最可恥的事而堅決不為

42 無恥之恥,無恥矣 「無恥之恥,無恥矣」句法分析 名詞:羞恥心 動詞:以…為恥 名詞: 恥辱 倒裝,還原為 「恥無恥」 (以無恥為恥)
語譯: 人不能沒有羞恥心,如果能將「無恥」當成可恥的事而修身立德,則必能終身遠離恥辱。 倒裝,還原為 「恥無恥」 (以無恥為恥)

43 4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  生於無恥也  說明恥是四維的關鍵。 5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士大夫是有官職,有地位的人物、肩負著領導國家的重任,所以士大夫無恥的行為,可以說是國家的恥辱。 文眼

44 第二段 段旨: 引孔、孟之言,專論恥為四維之 本。
第二段 段旨:  引孔、孟之言,專論恥為四維之  本。

45 寫作特點(一)平提側注 1文章寫作架構:「平提側注法」 2平提:將所欲闡論之數項事理,以平等地位分述在前 3側注:其中若干項事理於文中居較重要地位,論說時須偏重於此,謂之「側注」

46 4一、二段採「逐層脫卸」(平提側 注法)之法揭示主題: 由「四維」而「廉恥」(首 段),最後再進入「恥」的論述 (次段)。
 注法)之法揭示主題:  由「四維」而「廉恥」(首  段),最後再進入「恥」的論述  (次段)。

47 平提側注法(、兩次使用) 平提:禮、義、廉、恥 側注:廉、恥 平提:廉、恥 側注:恥 第一次使用-首段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第二次使用-第二段 平提:廉、恥 側注:恥 肯定廉恥 四者之中,恥尤為要

4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
6松柏後彫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A借喻:(課本p31。注22、23) 「松柏」和「雞」比喻「君子」,「歲寒」和「風雨」比喻「亂世」。 B暗引: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

49 7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A意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貞」 「士窮節乃現」。 B意謂在濁世之中,必有持正不茍之 君子。
 「士窮節乃現」。 B意謂在濁世之中,必有持正不茍之  君子。 C暗引:屈原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  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未必 不隨流俗之人

50 第三段 段旨: 論世風敗壞其來有自,但深信仍有 獨醒之君子。
第三段 段旨:  論世風敗壞其來有自,但深信仍有  獨醒之君子。

51 8尚有小宛詩人之意 (課本p33。注38) A乃是指「恥士大夫之變節求榮」 B譏刺政教失常,人多變節,並戒慎 自勉。
       (課本p33。注38) A乃是指「恥士大夫之變節求榮」 B譏刺政教失常,人多變節,並戒慎  自勉。

52 9彼閹然媚於世者  遙指首段的馮道,亦暗指當時無恥  之士人 10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彼 閹然媚於世  此亭林借古諷今,斥責靦顏事仇的  明末遺臣。

53 第四段 段旨:  引顏氏家訓所言事例,說明無恥則 無所不為,並寄寓諷刺之意。 1三、四段  作者以「獨醒之人」自勉;以「閹 然媚於世者」,諷刺媚外之漢人。 2文章前半明義理;後半舉史例為證

54 史上著名家書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本課引用) 宋朝—司馬光—《傳家集》 宋朝—鄭板橋—《家書十六通》 清朝—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55 顧炎武名言欣賞(方舟p17)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 士當養其器識而不墮於文人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老柏搖新翠,幽花茁晚香

56

57

58

59


Download ppt "第三課 廉恥 顧炎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