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八章 戰爭期的臺灣社會 第一節皇民化、工業化與南進基地化
第八章 戰爭期的臺灣社會 第一節皇民化、工業化與南進基地化
2
學習目標 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明瞭皇民化運動的背景、內容與結果。 知道工業化及南進政策的原因、經過與結果。
3
日本帝國主義的向外擴張 一、明治維新(1868)後:「脫亞入歐論」 二、一次世界大戰後:應具有保衛亞洲的天職 三、民國20年(昭和6年,1931):「九一八事變」 四、民國21年(昭和7年,1932):成立「滿州國」 五、民國26年(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 六、昭和13年 (1938):「建設東亞新秩序」 七、昭和15年 (1940):「大東亞共榮圈」 八、昭和16年 (1941):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 九、昭和17年(1942):中途島戰役失利,於是更急於榨取東南亞資源以支應戰局。 十、昭和20年(1945):日本投降。
4
脫亞入歐論 提出者:福澤諭吉 時間:明治18年(1885) 內容: 認為若不能採納西洋文明,便不能保持國家的獨立,日本不能等待鄰國的開明來共同振興亞洲時,「不如脫其伍而與西洋文明國家共進退」 同其它西方國家共同來欺壓亞洲國家
5
反對〈脫亞入歐論〉 原因: (1)不滿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所建構的世界秩序,實以美、英白種人為中心。 (2)日本的利益遭受歧視,於是不願再屈從歐美列強。 (3)認為日本身為有色人種唯一的獨立國家,應承擔起抵抗白人、保衛亞洲的天職。
6
以臺灣為南進基地的大東亞共榮圈 1940年8月,日本近衛文麿 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東 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 中國、朝鮮、日本、滿洲
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 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 洲,及澳洲、紐西蘭、印 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為 大東亞之範圍。
7
珍珠港事件 (日本軍機上拍攝的攻擊畫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的飛機和潛艇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以及夏威夷歐胡島上的飛機場。此次襲擊終使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8
日本政黨內鬥 背景:日本國內政黨惡鬥,財閥謀求暴利,農民日益窮困,共黨勢力興盛,不安氣氛瀰漫,於是愛國的右翼分子乃多次進行暗殺政變。 事件:
(1)五一五事件(昭和7年,1932) 殺害首相犬養毅。 (2)二二六事件(昭和11年,1936) 右翼軍人更肆無忌憚,二十多名軍官率領一千四百多人叛變,當場殺害多名內閣部長,此後軍部力量抬頭,走向軍部獨裁之路。
9
皇民化運動 一、時間:昭和11-20年(1937~1945) 二、總督:小林躋造等武官總督 三、背景:中國對日戰爭開始,日本急需臺人全面協助 四、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五、措施: 1.以「內臺如一」為口號 2.國語(日語)運動、改姓氏、拜日本神祇、行志願軍 3.太平洋戰爭(1941)爆發後,成立「皇民奉公會」,此外還有各種「產業奉公團」、「文學奉公團」、「愛國婦人會」。展開全面性掠奪,強徵臺籍軍伕入伍,婦女成為慰安婦 六、目的:期將台灣人「煉成皇國民」,為日本帝國效忠。→要使臺灣人完全日本化
10
皇民奉公會台中大雅庄分會成立照片 昭和12年(1937)臺灣的愛國婦人會會員合照
11
皇民化運動主要內容 (一)國語運動 1.背景:昭和12年(1937)日語普及率只有37.8% 2.國語:日語 3.措施: (1)廢除報紙的漢文版、公學校的漢文科 (2)大量增設「國語講習所」 (3)推動「國語常用運動」 (4)獎勵「常用國語者」、「國語家庭」、「國語模範部落(社區)」。 4.成果:使台人接受日語教育者大為增加,至日本投降前夕,台人已有將近八成是所謂「國語解者」(了解日語的人)。
12
國語(日語)運動 臺北州最早實施國語家庭制度。右為國語 家庭的門牌。成為國語家庭者,可以享有優厚的教育、工作機會等。
13
皇民化運動主要內容 (二)改姓名 1.採取許可制。 2.條件:必須是「國語常用家庭」,同時具備皇國民素質者,始得由戶長提出申請,全家改姓。 3.昭和15年(1940,皇紀2600年),宣布「恩准」台人改用日本式姓名,但申請者不踴躍。 4.後改採利誘及壓力兼施政策,並放寬條件。至昭和18年(1943),約有12萬6千多人更改為日本姓名,約佔當時台人人口2%。 李登輝曾改名為「岩里政男」
14
皇民化運動主要內容 (三)宗教與風俗改革 1.目的:以日本神道取代台灣的傳統宗教信仰 2.措施: (1)要求台人敬拜日本「天照大神」,強制奉祀神宮大麻(神符),推動神社參拜活動,鼓勵養成日式生活禮儀。 (2)裁併、關閉台人的傳統寺廟和齋堂,禁演布袋戲、歌仔戲酬神,實施「正廳改善運動」。
15
天照大神
16
皇民化運動下的小學生拜日本神祇 皇民化運動之下,小學生向神社拜祭。
17
實地指導正廳改善運動
18
街庄健民運動 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推動成年組成員集 合在街上做運動,連小孩也跟著學。
19
皇民化運動內容之一 皇民化風潮所及,連吃飯也要「精神動員」 ,圖為1940年代新竹芎林青年團在用餐前跪坐合掌,感謝天地與日本天皇。
20
皇民化運動主要內容 (四)人力動員 1.太平洋戰爭(1941)爆發前:不准台灣人當兵 2.中日戰爭(1937)爆發後:徵調台籍青年充當「軍屬」,擔負軍中雜役。 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昭和17-18年( )實施陸軍、海軍志願兵制度。 4.昭和19年(1944):全面徵兵制。 5.高砂義勇隊:召募原住民加入 6.勞務動員訓練機構: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拓南農業戰士訓練所。
21
戰爭時期的家庭為志願兵、 徵兵送別的紀念照
22
海軍志願兵出征前紀念照
23
臺籍青年簽名於日本國旗的風潮 皇民化運動時期,即使不願當兵者,在自願當兵的狂潮下,也很難不受到壓力。 圖為中學生在日本國旗上的簽名。
24
高砂義勇隊 原住民為即將出征的族人飲酒送別。
25
工業化及南進基地化 一、展開工業化:昭和5年(1930)總督府曾召開「臨時產業調查會」 二、正式提出:小林躋造 三、目的: 1.與「皇民化運動」作為「治臺三方針」(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2.建設臺灣成為戰爭體制時的「南進基地」
26
臨時產業調查會 昭和5年(1930)總督 府曾召開「臨時產 業調查會」,討論 如何配合建設臺灣 為「南進基地」。
27
日治時期工業化的內容 一、昭和9年(1934),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竣工→以特別低廉的電費優待「新興工業」。 二、昭和10年(1935),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調查華南、南洋各種產業、交通、貿易及文化狀況。 三、從事「工業臺灣,農業南洋、華南」計畫 四、昭和11年(1936),籌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負責供應南方拓殖產業資金和指導開發計劃的機關。
28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昭和11年(1936)總督府籌設的「臺灣拓殖株式會 社臺北本部」,作為負責供應南方拓殖產業資 金和指導開發計畫的機關。
29
日治時期工業化的內容 五、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後,推動工業化更積極→以求軍需物資能夠自給自足。 六、昭和13年(1938),公布「國家總動員法」及經濟警察→配合各類統制物資、勞力、資金、運輸工具等資源,優先用於軍需工業的增產。 七、昭和16、17 年(1941、1942)召開「臺灣經濟審議會」、「東亞經濟懇談會」→策劃戰時工業動員與物資統制。 八、引近日本新興財閥(日產、日曹、日窒),加速發展重點工業(鋼鐵、鋁錠、煤、水泥、肥料、酒精)
30
新竹警察署印製的認識經濟統制重要性徵募標語傳單
31
南進基地化的內容 一、昭和12年(1937)蘆溝橋事變後,以臺拓、臺銀為東南亞開發事業中心。 二、臺北帝國大學針對南洋進行學術研究 三、嘉義商業學校及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培 養語文與商務人才。 四、計畫扶持臺商抵制東南亞華僑。 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臺灣由後勤基地轉為軍事前線。 六、臺商進軍東南亞和華南,至戰爭結束前(1945),台灣人在華南約有2萬人,在東南亞亦有三千多人。
32
愛國神話 目的:加強台人對皇民化運動中愛國精神 代表:國歌少年、莎勇之鐘 故事大綱 (1)國歌少年
1935年4月21日新竹州苗栗郡公館庄的詹德坤(當時就讀於公館公學校三年級),早上向祭祀著「神宮大麻」的神龕禮拜後出門上學,後因當地發生大地震,身負重傷。重傷之際仍堅持使用國語(日語)來說話。後來重傷不治,過世前,仍堅持跟其父親說要唱「君之代」(日本國歌)。 故事中揉和了皇民化運動的幾個要項:禮拜大麻、說國語、唱國歌等。
33
愛國神話 (2)莎勇之鐘 故事發生在蘇澳南澳利有亨社。1938年(昭和13年),泰雅族少女莎勇為了替接受國家徵召的當地駐在所柿田警手搬運行李,不幸跌落高漲的溪流當中。 後來總督長谷川清為表揚莎勇少女的愛國事蹟,特地贈鐘給利有亨社,希望藉由悠揚的鐘聲,莎勇的行誼能廣為流傳。 用意:官方極力描述莎勇的「義行」乃本於愛國心與渴望參與戰時勞動之故。也等同於殖民地人民認同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誠摯表現,而且合理化在殖民地的軍事動員。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