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烧 结 Sintering.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烧 结 Sintering."—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烧 结 Sintering

2 本章主要内容 1、烧结的概念 2、烧结推动力及模型 3、烧结过程中的四种基本传质 (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和动力学方程)。
4、烧结过程中的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 5、影响烧结的因素。

3 §9-1 概述 烧结目的:把粉状材料转变为致密体。
烧结过程是一门古老的工艺。现在,烧结过程在许多工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如陶瓷、耐火材料、粉末冶金、超高温材料等生产过程中都含有烧结过程。 烧结目的:把粉状材料转变为致密体。

4 一、烧结定义 a b c a: 颗粒聚焦 收缩 收缩 收缩 无气孔的 多晶体 b: 开口堆积体中颗 粒中心逼近 c: 封闭堆积体中颗
烧结现象示意图9-1

5 烧结过程中性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变化: V  、气孔率 、 强度 、致密度……

6 定义1(P281) 缺点:只描述宏观变化,未揭示本质。 定义2: 全面:宏观变化+微观本质 指 标: 收缩率、气孔率、吸水率、密度。

7 二、与烧结有关的一些概念 1、烧成与烧结 烧成:工序(多种物理化学变化) 烧结:物理过程(是烧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2、熔融与烧结 熔融:Tm高,质点移动,晶格崩溃,全组员都为液相 烧结:Ts低,质点振动,晶格迁移,至少一组员固态

8 3、固相反应与烧结 相同点:都在低于Tm进行,都至少有一固相 不同点:前者至少两组员,强调化学反应; 烧结可以单组员,强调物理过程。

9 三、烧结过程推动力 粉状物料的表面能 > 多晶烧结体的晶界能 * 烧结能否自发进行? 结论:由于烧结推动力与相变和化学反应的能量相比,
粉状物料的表面能 > 多晶烧结体的晶界能 * 烧结能否自发进行? 结论:由于烧结推动力与相变和化学反应的能量相比, 很小,因而不能自发进行,必须加热!!

10 *烧结难易程度的判断: 比值:愈小愈易烧结,反之难烧结。 例:Al2O3 : 两者差别较大,易烧结;
共价化合物如Si3N4、SiC、AlN 难烧结。

11 *推动力与颗粒细度的关系: 颗粒堆积后,有很多细小气孔弯曲表面由于表面 张力而产生压力差, 结论:粉料愈细,由曲率而引起的烧结推动力愈大!!

12 四、烧结模型 1945年以前:粉体压块 1945年后,G.C.Kuczynski (库津斯基)提出:双球模型

13 §9-1 固态烧结 对 象: 单一粉体的烧结。 蒸发-凝聚 扩 散 主要传质方式:

14 一、蒸发-凝聚传质 ∴ P凸﹥P凹 模型分析: 颗粒表面:凸面,r+,P凸﹥P0 颈部环面:凹面,-,P凹﹤ P0 r
传质机理:物质从颗粒表面(凸面)蒸发,通过汽相传质在颈部凝聚,从而使颈部填充。 r x 存在范围:高温下蒸汽压 较大的系统。例 盐釉

15 烧结模型:双球模型,中心距不变 传质原因:曲率差别产生P 条件:颗粒足够小,r <10m

16 凝聚速率=颈部体积增加  颈部生长动力学方程 讨论:1、x/r ~t1/3 ,证明初期x/r 增大很快, 但时间延长,很快停止。
说明:此类传质不能靠延长时间达到烧结。 2、温度 T 增加,有利于烧结。 3、颗粒粒度  ,愈小烧结速率愈大。 4、特点:烧结时颈部扩大,气孔形状改变,但双球 之间中 心距不变,因此坯体不发生收缩,密度不变。

17 二、扩散传质 对象:多数固体材料,由于其蒸汽压低。 1、扩散传质机理 应力分析: 颈部表面→张应力 颗粒接触点→压应力 颗粒中心→无应力

18 空位形成能: 无应力时: E0 即:张应力区空位形成能<无应力区<压应力区 空位浓度: C颈 > C0 > C点

19 扩散途径 空位扩散:优先由颈表面接触点; 其次由颈表面内部扩散 原子扩散:与空位扩散方向相反, 扩散终点:颈部。 扩散途径:(参见图9-8)

20 2、扩散传质的三个阶段 1)初期(x/r﹤0.3):表面扩散为主 (因为表面扩散温度<<体积扩散温度) 例 Al2O3 T表面=330℃ T体积=900℃; 特点:气孔率大,收缩约1%。 原因:表面扩散对空隙的消失和烧结体收缩 无明显影响。

21 根据从 颈部晶粒内部 空位扩散速度=颈部V增长的速度 颈部生长速率

22 换成体积收缩或线收缩:(中心距逼近速率)
讨论: (a) 烧结时间t: 原因:颈部生长,推动力减小。 措施:保温,但时间不宜过长。

23 说明:在扩散传质的烧结过程中,控制起始粒度很重要。
(b) 原料粒度r: 0.5 0.4 0.3 0.2 0.1 1600℃烧结Al2O3颗粒尺寸对x/r的影响 说明:在扩散传质的烧结过程中,控制起始粒度很重要。

24 (c) 温度T: 虽T↑,x/r↓; 但T↑,扩散系数D﹡↑,烧结速率↑ ∴温度对烧结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结论:对于扩散传质,工艺上须控制粒度和温度。

25 2)中期: 晶界和晶格扩散显著 特点:气孔率降为5%,收缩率达80%~90%。 原因:颗粒粘结,颈部扩大, 气孔连通,形成晶界网; 晶界开始移动;晶粒正常生长。

26 Coble 的多面体模型(十四面体) 14个面: 24个顶点:四个晶粒交汇 36条边 :三个晶粒交界线 中期气孔率:

27 1550℃ 1460℃ 1430℃ 3)后期 特点:气孔完全孤立,位于顶点; 晶粒已明显长大,坯体收缩率达90%~100%。 后期气孔率:
1.0 0.9 0.8 0.7 t(min) 1460℃ 1550℃ 1430℃ 结论: 中期和后期无明显差异。均呈线性关系。

28 §9-3 液相烧结 一、特点和类型 定义: 对比:液相烧结与固相烧结 共同点:推动力、 过 程 异 点 : 影响液相烧结的因素:
§9-3 液相烧结 一、特点和类型 定义: 对比:液相烧结与固相烧结 共同点:推动力、 过 程 异 点 : 影响液相烧结的因素: 液相烧结类型

29 液相烧结类型 类型 条 件 液 相 数 量 烧结模型 传质方式 LS>900 0.01mol%~ 双球 流动 C=0 0.5mol%
类型 条 件 液 相 数 量 烧结模型 传质方式 LS> mol%~ 双球 流动 C= mol% LS< 少 Kingery 溶解-沉淀 C> 多 LSW I II

30 二、流动传质 1、粘性流动 (1) 定义:在液相烧结时,由于高温下粘性液体(熔融体)出现牛顿型流动而产生的传质称为粘性流动传质(或粘性蠕变传质)。 (2) 系统特点:液相量多。液相黏度小 (3)两个阶段 相邻颗粒逼近,形成细颈,颗粒粘结气孔封闭; 气孔粘性压紧,残留闭气孔逐渐缩小。 即:颈部的负压引起质点粘性流动,使颗粒重排 颈部填充。

31 (4)动力学方程 颈部长公式: 由颗粒中心距逼近而引起的收缩:

32 (5)影响粘性烧结的因素 1)粒径:10μm减少至1μm,烧结速率增大10倍。 2)粘度:粘度和粘度随温度的迅速变化是需要控制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典型钠钙硅玻璃,若温度变化100℃,粘度约变化1000倍。如果某坯体烧结速率太低,可以采用加入液相粘度较低的组分来提高烧结速率。 3)表面张力:对于常见的硅酸盐玻璃其表面张力不会因组分变化而有很大的改变。

33 (3)、 当[ ]0, d/dt 0,此时即为终点密度; (4)、 为达到致密烧结,应选择最小的r、和较大的。
2、塑性流动(L少) 剪应力f 塑流型 讨论: (1)、屈服值 f  d/dt ; (2)、 f=0时,属粘性流动,是牛顿型; (3)、 当[ ]0, d/dt 0,此时即为终点密度; (4)、 为达到致密烧结,应选择最小的r、和较大的。

34 三、溶解-沉淀传质 液相多 固相在液相内有显著的可溶性 液体润湿固相 1、条件: 2、推动力:表面能  颗粒之间形成的毛细管力。 实验结果:0.1~1m的颗粒中间充满硅酸盐液相,其P = 1.23~12.3MPa。  毛细管力造成的烧结推动力很大!!

35 →晶粒长大,坯体致密 3、传质过程 第一阶段:颗粒重排 T ,出现足够量液相,固相颗粒在P 作下重 新排列,收缩率60%以上;
第三阶段:溶解-沉析 小颗粒接触点处被溶解 液相传质 较大颗粒沉积 →晶粒长大,坯体致密

36 例:MgO+2wt%高岭土1730℃下的烧结情况:
时间 颗粒的起始粒度 溶解度、润湿性 液相数量 烧结温度。 4、影响因素: 例:MgO+2wt%高岭土1730℃下的烧结情况: -1.0 -1.5 -2.0 L o g L / L Logt(min) C B A K=0,近终点 烧结前MgO粒度: A:3m B:1  m C:0.52  m K=1/3,溶解-沉淀 K=1,颗粒重排

37 四、各种传质机理分析比较

38 §9-4 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 定义: 晶粒生长--材料热处理时,平均晶粒连续增 大的过程。 二次再结晶--少数巨大晶体在细晶消耗时成
§9-4 晶粒生长与二次再结晶 定义: 晶粒生长--材料热处理时,平均晶粒连续增 大的过程。 二次再结晶--少数巨大晶体在细晶消耗时成 核-长大过程。

39 晶粒长大不是小晶粒相互粘结,而是晶界移动的结 果;晶粒生长取决于晶界移动的速率。
一、晶粒生长 1、概念 晶粒长大不是小晶粒相互粘结,而是晶界移动的结 果;晶粒生长取决于晶界移动的速率。 晶界结构(A)及原子跃迁的能量变化 推动力:晶界两侧的G 移动方向: P方向 移动结果:晶粒长大

40 晶界移动速率:

41 2、晶粒长大的几何情况:  晶界上有界面能作用,形成三维晶界网;  若边界能量相同,夹角呈1200,晶粒呈正六边形;  一般晶界有一定曲率, 使晶界向曲率中心移动。  晶界上杂质、气泡会阻碍晶界移动。

42 (1) 当晶粒生长后期(理论):D>>D0
晶粒长大定律: 讨论: (1) 当晶粒生长后期(理论):D>>D0 界面 通过 夹杂 物时 形状 变化 (2) 实际上直线斜率更接近于1/3。 原因:晶界移动时遇到杂质或 气孔而限制了晶粒的生长。

43 3、晶界移动 (1)、移动的七种方式 晶界的移动方向 1 3 2 4 5 6 7 影响因素:晶界曲率; 1-气孔靠晶格扩散迁移
2-气孔靠表面扩散迁移 3-气孔靠气相传递 4-气孔靠晶格扩散聚合 5-气相靠晶界扩散聚合 6-单相晶界本征迁移 7-存在杂质牵制晶界移动 2 6 7 5 4 3 1 晶界的移动方向 影响因素:晶界曲率; 气孔直径、数量; 气孔作为空位源向晶界扩散的速度 气孔内气体压力大小; 包裹气孔的晶粒数。

44 (A) Vb=0 (B) Vb = Vp (C) Vb > Vp_
晶界移动方向 气孔移动方向 Vb-晶界移动速度; Vp-气孔移动速度。 初期 中、后期 后期 于烧结体致密 化不利。 气孔通过空位传递而汇集或消失。 实现烧结体的致密化。

45 后期:当Vp=Vb时, A:要严格控制温度。 B:在晶界上产生少量液相, 可抑制晶粒长大。 原因:界面移动推动力降低, 扩散距离增加。

46 4、讨论:坯体理论密度与实际密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晶粒长大是否无止境? (1) 存在因素:气孔不能完全排除。 随烧结进行,T升高,气孔逐渐缩小, 气孔内压增大,当等于2/r时,烧结停止。 但温度继续升高,引起膨胀,对烧结不利。 (2) 采取措施 气氛烧结、真空烧结、热压烧结等。

47 (3) Zener理论 d-夹杂物或气孔的平均直径 f-夹杂物或气孔的体积分数 Dl-晶粒正常生长时的极限尺寸 讨论: a、 原因:相遇几率 小。 b、 初期:f 很大,D0 > Dl,所以晶粒不会长大; 中、后期: f 下降,d 增大, Dl增大。 当D0 < Dl,晶粒开始均匀生长。 一般f=10%时,晶粒停止生长。

48 二、二次再结晶 概念:少数大晶粒在界面能作用下向邻近小晶粒曲率中心推 进,使大晶粒成为二次再结晶的核心,晶粒迅速长大。 推动力:大、小晶粒表面能的不同。 二次再结晶 晶粒长大 不均匀生长 均匀生长 不符合Dl=d/f 符合Dl=d/f 气孔被晶粒包裹 气孔排除 界面上有应力 界面无应力 比较

49 晶粒异常长大的根源: 起始颗粒大小; 起始粒度不均匀; 烧结温度偏高; 烧结速率太快; 成型压力不均匀; 有局部不均匀液相。 采取措施:
100 60 30 10 6 3 1 起始粒度 最后晶粒与起始 晶粒尺寸的比例 起始颗粒大小; 起始粒度不均匀; 烧结温度偏高; 烧结速率太快; 成型压力不均匀; 有局部不均匀液相。 采取措施: 控制温度(抑制晶界移动速率); 起始粉料粒度细而均匀; 加入少量晶界移动抑制剂。

50 三、晶界在烧结中的应用

51 §9-5 影响烧结的因素 一、原始粉料粒度:细而均匀 二、外加剂的作用 1、外加剂与烧结主体形成固溶体
两者产生的晶格畸变程度越大,越有利于烧结。 例:Al2O3中加入3%Cr2O3可在1860℃烧结; 当加入1~2%TiO2只需1600℃就能致密化。 2、外加剂与烧结主体形成液相 流动传质速度快,降低烧结温度和提高了坯体的致密度。 例:制95%Al2O3材料,加入CaO、SiO2,产生液相在 1540℃即可烧结。 3、外加剂与烧结主体形成化合物 抑制晶界移动。 例:烧结透明Al2O3时,加入MgO形成MgAl2O4 。

52 4、外加剂阻止多晶转变 例:ZrO2中加入5%CaO。 5、外加剂(适量)起扩大烧结范围的作用 例:在锆钛酸铅材料中加入适量La2O3
可使烧结范围由20~40℃ 增加到80℃。 lgD 高温 低温 1/T DS DV 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三、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 结论:高温短时间烧结是 制造致密陶瓷的好方法。

53 四、气氛的影响 氧化气氛:阳离子扩散 还原气氛:阴离子扩散 五、成型压力的影响 六、其它 如:生坯内粉料的堆积程度; 加热速度; 保温时间; 粉料的粒度分布等。


Download ppt "第九章 烧 结 Sintering."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