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2 第一节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概述

3 一、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概念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是指那些以社会风情为主体,反映社会风貌、人文意识、人文教育以及人文文化等内容,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的活动性、过程性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类,主要强调在人类文化的影响下,人类文化行为的过程性和传承性。包括了人格化的自然环境,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文化行为。民风习俗、民族风情是人文活动的具体体现。人文活动作为一种习惯,对民族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的约束作用。

4 二、人文活动的旅游特征 1.社会政治性:是指这种资源是在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下形成的,展现、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也必然反映本社会政治、文明之人文风貌。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风情旅游,主要展现民族团结和睦的风貌,展现历史上的盛大与衰弱和现今自强不息的人文风貌。那些低级的、黄色的和带有迷信色彩、殖民色彩的不健康的人文活动,应排除于旅游资源之外。 2.民族文化性:无论是社会风情,还是社会艺术乃至饮食等内容,都是归属于一定的民族,展示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即社会性同民族性水乳交融,缺乏民族性就不足以体现其社会性。尤其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突出这一点,将使我国以民族风情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更加丰富。

5 3.地域差异性:由于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各地各民族的活动方式、饮食、服饰等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如在中国的饮食习俗中,南鱼北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特征。 4.形式多样性: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连续而没有中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从饮食到起居,从服饰到装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种文化活动广阔而深厚,礼仪文化、风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可谓包罗万象,形式多样。 5.展示体验性: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但更重要的是依托一定的文化活动过程,向游客展示生动、独特、新奇、神秘、有趣的文化内涵。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活动过程的组织,在于提供给游客的活动过程设计,在于可参与程度及体验性。

6 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分类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是新提出的人文旅游资源类型,2003年5月1日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将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划分了4个亚类和16个基本类型。亚类(基本类型)分别是:人事记录(人物、事件)、艺术(文艺团体、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习俗(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饮食习俗、特色服饰)和现代节庆(旅游节、文化节庆活动、商贸农事节、体育赛事活动)。 四、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首先,人文活动是文化参照的对象。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婚姻、家庭、村寨、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游客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认知心态,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体验其文化内涵。如厌倦大都市生活的现代人,从平面化、模式化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追寻那些现代人失落的传统文明,或者追求自己生活中所没有的新奇和刺激。

7 其次,人文活动是审美参照的对象。旅游活动本身就含有审美娱乐的成分,游客对人文活动的满足,大多由审美娱乐活动获得。因此,最能吸引游客的是各民族包含宗教仪式在内的艺术活动。在游客的眼里,艺术形式甚至成为他们认知不同民族的标志。 第三,人文活动是向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窗口,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人文活动作为旅游内容,其吸引对象是外来人,具有向外域文化展示本土文化的特殊意义。同时,加深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融,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乡土自豪感。 最后,人类活动作为旅游资源,是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带来可观的效益,对于带动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8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9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既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又反映了特定自然环境的影响,民族文化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二、主要的民族文化 1.民族文学 2.民族服饰 (1)汉族的服饰 (2)少数民族服饰 ①炎热地区的轻薄短紧型。 ②内地平原的轻便型。 ③寒冷地区的厚重宽大型。

10 三、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最主要的是民族风情,最典型的内容是民族节庆活动,特别是那些与现代生活有一段距离、带有民族古老传统的活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保留有很多的独特的风俗与传统。 四、民俗文化 1.民俗的特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是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家庭、村落、社会结构、民间职业、岁时、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各种禁忌、道德礼仪、口头文学、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它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形成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主要特点:

11 (1)民俗的社会性。民俗事象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并靠群体流传下来。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只有同社会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中。例如蒙古族是古老游牧民族,逐草而居,地域辽阔,部落相距很远,有一种族外抢婚风俗,一旦成功,喜庆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婚礼歌”就贯穿婚礼整个过程。至今抢亲婚俗没了,但婚礼歌仍保存下来。 (2)民俗的稳定性。民俗一旦形成,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并成为约束行为的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模式。之后,就按这一模式代代相传。如《蒙古族婚礼歌》由祝词家宝音达来演唱,包括劝嫁歌、迎亲歌、献奶歌、献花歌、赴宴歌、送亲歌、婚仪歌等。

12 (3)民俗的传播性。民俗是以一种传统方式出现的,是大规模的时空连续载体。在时间上,他们要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在口头和行为的流传中能有一些变化,但稳定的核心和“母题”部分被保留卞来,例如,过春节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每一个时代可能都有变化,但除夕通宵的庆祝活动、北方的吃饺子,喜庆拜年活动等一直保存下来。 民俗的传播性,还表现在空间的地域性。例如西北“花儿”习俗,即为回、汉、东乡、撤拉、土、裕固族等共同的“花儿”民歌演唱会,形成西北地区“花儿”文化圈。

13 2.民俗与旅游 民俗,是以民众生产生活的活动为旅游资源客体,同旅游者更贴近,尤其古老民族,历史久远,特色突出,更易进到旅游范畴,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 (1)民俗是活跃的旅游资源,以她的独特形式出现在今天的旅游舞台上,成为与山水、文物古迹并驾齐驱的重要旅游产品角色。我国56个民族,以历史悠久、文化淀积深厚,风俗独特著称于世。像苗族的古歌、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江格尔”和彝族的“阿诗玛”等传奇人物,既是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又是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灿烂光彩。 (2)民俗更完整、更集中地反映地理环境和旅游景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为一地居民群体,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与一定地域的地形地貌(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水体(江、洞、湖、海)、气候变化、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打交道,从而形成与地理环境和景观相一致的习俗,从习俗中反映环境特征。

14 譬如汉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是个农业民族,对一年四季农时变化的观察细致、深刻,在观念上颂赞忠、孝历史人物,因而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都反映一年农时劳动等的变化。再如白族的女孩最喜欢白、蓝、红三色,因为她们从周围环境中红色的茶花、蓝色的洱海碧波、白色的苍山积雪得到启示,汲取美学观念,因而多是白色头饰和上衣,红色的马夹和蓝色长裤,不仅色调搭配协调、鲜艳,而且线条优美。 惠安地区女子所谓封闭的头,开放的肚皮,成为该区一大人文景观,引得人们不解,实际是同她们在海滨参加重体力劳动相适应。惠安地区男子多出海或到海外谋生,女子要参加重体力劳动;用头巾裹着头,抵挡强劲的海风,保护脸;衣服短,可自由运动,不影响上肢用力担挑沉重物体,而且上衣短,下裤宽松,与式样众多的头巾一起,很得体、美观。

15 (3)民俗对各地旅游者有一种新奇感,与生活贴近,最易产生认同,便于他们参与,一同生活,一同庆祝,亲身体验另一地域文化特征。譬如,古代汉族青年结婚坐花轿仪式,吹吹打打,有趣的婚礼程序吸引海外度蜜月旅游青年,他们要亲身体会一下东方人度过“洞房花烛夜”这一生难忘的一天。傣族的四月泼水节,适应热季到来前晴朗的炎热天气,迎接傣族新年,旅游者参与当地人泼水、赛龙舟、赶摆等活动,会感到新奇而高兴。 3.各地民俗主要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目前认为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之下,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因此,我们可 以从地域上可看到多姿多彩的民俗特征。

16 东北地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粗犷、豪放。特别突出的是蒙古族的摔跤、赛马,鄂伦春人的狩猎,鄂温克人驯养四不象,赫哲人制作鱼皮工艺品和朝鲜族敬老爱幼和能歌善舞等。

17 蒙古族一年一度欢庆丰收与畜牧业兴旺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大会

18 鄂温克族群众驾驶自制的桦皮船 蒙古族的服装

19 鄂伦春族服饰

20 西北丝绸之路地区少数民族的风情特征:热情、奔放、欢快、勇敢。颇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如哈萨克的姑娘追、叨羊,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手鼓舞、沙巴依舞,锡伯族的射箭活动等。
撒拉族

21 保安族 维吾尔族

22 哈萨克族姑娘弹奏冬不拉

23 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

24 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的马上游戏-刁羊

25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特点多姿多彩,极富于情调。主要活动如壮族的赛歌会,僳僳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腊染,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蝴蝶会和绕三灵等活动。
羌族 彝族 白族

26 傈僳族 傣族 哈尼族

27 阿昌族 布朗族

28 怒族 德昂姑娘的至爱—腰箍

29 中原地区古民风:例如北京四合院,老舍茶馆,天桥乐园,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子年画,河北吴桥杂技,山西乔家大院,河南开封宋都御街。重要节庆有:北京地坛庙会、潍坊风筝会、吴桥国际杂技节和河南少林寺武术节。
江南水乡风情:主要有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茶道表演,绍兴咸亨酒店和乌蓬船,黄山西递村,以及安徽九华山庙会。 一江(长江)两湖(湖南、湖北)楚国民风:主要有武汉编钟博物馆,荆州渔家乐,湘西猛洞河漂流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岳阳洞庭湖国际龙舟大赛。 岭南风情:主要有深圳的民俗村,泉州的南音会馆,莆田妈祖庙,通什民族博物馆等。

30 瑶族的“叉叉房”

31 龙脊红瑶打油茶迎宾

32 仫佬族欢度中秋佳节,也称“坡节”

33 京族渔民踩高跷捕鱼

34 高山族服饰华丽 土家族姑娘

35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民族,主要为藏族、土族、裕族、门巴、珞巴族等。
 裕固族少女细心饲养小羊

36 藏族打酥油

37 珞巴族服饰

38 第三节 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39 我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杂技、魔术等种类繁多,且文化积淀深厚,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为旅游资源的鉴赏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旅游资源美学内涵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文学艺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景观的特色,阐明了审美特征,点化了意境,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旅游品位。文学艺术自身也可以单独进行开发,成为非常吸引游客的旅游佳品。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勃的《滕王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这些桥、阁、亭名扬四海,使旅游者能情景交融,正所谓文以景生,景以文显,文景互映,相得益彰。

40 枫桥夜泊

41 滕王阁赋

42 一、旅游文学作品 1、诗歌 诗歌中的山水诗歌是诗人在欣赏了大好河山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来抒发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国最早的《诗经》成为后世山水诗歌的起源。每朝每代,写山水诗歌的诗人很多,其中不乏佳作,如唐时的王维《山居秋螟》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读后令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

43 望庐山瀑布

44 2.游记 游记以其清雅、逼真、轻盈飘逸赢得读者的喜爱。如陶源明的《桃花源记》,文章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至今有很多地方还在争当“世外桃源”,而且开发了很多与桃花源有关的景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写出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致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桃花源记

45 3.楹联 楹联是古建筑景观中的构景要素之一,语言洗练,言简意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表达胸怀、志向、品德、爱憎的重要文学手段。楹联鉴赏不仅能够提高游人的兴趣,增进对景观、人物、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而且也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展示。如山海关联“两京锁匙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云南大观楼的长联可谓是天下无双,全楹联长达180字。 二、旅游艺术作品    1.书法与绘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结构、书写方式与其他文字有显著的区别。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产生了独特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书画同源,书画一理,二者境界相同。所谓“立意为先”,形神兼备,讲求运笔,绘画还要求渲染皴法,散点透视,这些都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有些旅游景点如西安碑林、杭州西冷印社、北京琉璃厂等,就是以书画艺术珍品丰富而闻名的。

46 2.音乐 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在人类文字还未产生的时候,音乐就已经产生,并且被传播。在半坡母系氏族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乐器,说明在原始社会已经有了音乐。之后的编钟、古琴、二胡等,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佳品。西安的仿唐歌舞强化了盛唐文化旅游的感受,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二泉映月》渲染了沁人心脾的江南风情。 古琴

47 三、戏剧、杂技和武术    1.戏剧 戏剧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戏曲的萌芽,源自《诗经》中祭祀前的舞乐,到宋杂剧形成雏形,元曲达到高峰,经明、清的发展,至今形成了360多个剧种。对游客来说,旅游之中观看特色戏曲也是一种享受。秦腔吼出了粗犷的秦风秦韵,越剧唱出了江浙的侬言细语,京剧则是三大国粹之一。 2.杂技 中国的杂技源于古代的“百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萌芽,到汉代杂技包括了乐舞和杂技表演,后来演化成独立的“爬竿”、“走索”、“倒立”等动作,各代对此项艺术都有所丰富。如今,我国杂技艺术焕然一新,每年都在国际性的比赛中获大奖。河北吴桥是著名的“杂技之乡”,该地区的男女老幼个个身怀绝技,国内外许多杂技团体都有吴桥艺人。

48 吴桥杂技

49 3.武术 武术被视为“国术”,古时候又叫“技击”和“武艺”,原为攻击和防身术,也是广泛流传民间的健身术。中国武术门类庞杂,有各种门派之分,如少林、武当、昆仑、峨眉等;按拳术不同可分为南拳、洪拳、太极、无极等;还可分为马上、步下、徒手、持械等。少林武术展示成为嵩山旅游必不可少的热门项目。

50 第四节 婚俗与特色食俗

51 一、婚姻习俗 婚姻是人生之大事,婚姻是人类习俗最充分的体现,婚姻习俗由于其婚配观念、嫁娶仪式的差异性,在旅游中可领略风情,在参与中可增长见识,在回味中体会美感。 1、汉族婚俗 (1)婚礼的一般程序 汉族传统婚俗一般遵行“六礼”:①纳采——后人称为合婚、说媒,先有媒人去女家表明男家求婚之意,问明女方的年岁属相,联系合婚;相冲相克免谈。②问名——相当于现代的“订婚”、“换龙凤贴”(庚贴),其作用等于现在的结婚证书;③纳吉——是向宗庙问卜于祖先,后来演化成“小聘”,即指男家送女家的订婚彩礼;④纳征——又称“纳币”、“入币”,对嫁娶的物质和数量都有明文规定;⑤请期——就是男家择定良辰吉日迎娶,男家仪仗队及轿夫抬着花轿,迎亲之人则乘舆,至女家迎娶新娘;⑥亲迎——男子必须到女家去以礼相迎,故曰“亲迎”。古时婚礼以昏为期,因此亲迎必在黄昏以后,甚至深夜。

52 (2)其他婚俗 其他婚姻习俗还有:①结发——结发之礼当溯至上古时期的婚礼仪式,周时称为“合髻”,宋朝“合髻”时间在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之后。近代结发之举在拜堂之后,洞房之前,象征夫妇的结合。②新妇障面——指我国在新娘出嫁时要蒙头盖面,一是“遮羞”,二是“避邪”,只有等到入洞房时,新郎才挑起新娘的“盖头”,俗称“挑盖头”,到此婚礼才算完成。

53 ③拜堂——又名“拜天地”,指婚礼过程中的重要大礼,结婚有人伦之义,所以要拜天神、地祗,女方进入男家要拜列宗列祖,夫妻合为一体所以要互拜,以郑重其事。近代婚礼普遍都把拜堂的范围扩大了,族亲宾客,甚至邻里街坊,统统都在“拜”的范围之内。 ④合卺——婚礼程序进行到最后一项,所谓“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后世统称为“交杯酒”,以示新婚夫妇自此已永结百年。合卺原先并非交杯之意,而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成一器,故名合卺。“匏”就是匏瓜,是一种苦瓜,一分为二,就可以盛酒,因此“合卺”,古代也称“匏爵”,用匏爵盛酒,酒会成为苦酒,有提醒新夫妇应该同甘共苦的意思。

54 2.少数民族婚俗 少数民族的婚姻礼俗及家庭形式,反映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民情。 (1)恋爱阶段 少数民族青年相互结识,物色对象常在节庆日或赶集会的途中,如壮族的赶花街、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青年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集会上青年们通过对歌、丢荷包、抛绣球、赛马或跳芦笙等娱乐活动,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青年们把煮熟的鸡蛋、鸭蛋、鹅蛋染上颜色赴会。当男青年看中某位姑娘时,就拿红蛋去碰对方的红蛋,姑娘有意就让男青年把蛋碰破,相约到隐藏的地方去倾诉,如姑娘无意,就千方百计将蛋护好,男青年只好扫兴而归。

55 对歌

56 (2)婚嫁阶段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总的特点是欢快热烈、极富热情,每逢婚礼都要聚会庆祝,通宵达旦、唱歌跳舞、饮酒作乐。侗族地区有夜嫁、夜娶的习惯,迎亲的队伍点着松明火把、敲锣打鼓地迎亲。男方要挑选英俊漂亮的青年男女,挑着枫木扁担、竹篓,盛着糯米、鸡、鸭、鲜肉、烟草等礼品去迎亲。迎亲队伍到达女方村寨紧闭的寨门口时,要经过对歌,男方对答如流,才能跨进女方寨门。 到了新娘家,女方家里歌手云集,即兴盘问,盘问的内容涉及古往今来,如果娶亲客回答不上来,就要遭到女方的嘲笑。对歌以后,新娘家以酒宴招待迎亲客,在饮宴中,新娘的女伴,把蘸了油的锅底烟,抹在迎亲客的脸上,赢得满堂欢笑。

57 我国苗族、侗族、彝族、傣族中保留了抢婚的习俗。苗族青年男女在相爱的基础上,征得姑娘的同意,在半夜或黎明时分,男方相约好友数人,将姑娘“抢走”。姑娘被抢到男方后,第二天由媒人前去说媒。结婚是件高兴事,但是彝、傣、黎等民族在喜庆的日子里,盛行“哭嫁”。在出嫁的前几天,伴娘陪着新娘啼哭,一般哭3天,不仅在家里哭,还要到亲友家里去哭,表明新娘对娘家生活的眷恋。

58 二、特色饮食习俗 餐饮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绝对不仅为果腹,更重要的是体验异国、异地风情与文明。我国民族众多,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和经济生产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特色饮食习俗。 1.以狩猎或捕鱼为主的民族食俗 生活在东北森林或草原上的鄂伦春、鄂温克和生活在三江平原上的赫哲等民族,以前靠捕鱼和狩猎为生。因此,以猎物如狍子、马鹿等野生动物肉及鱼为主要食物。如鄂伦春人的拌生鱼片、腌鲑鱼、烤狍肉等食物很著名。 2.草原牧民的食俗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在饮食上多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辅以炒米、米面等食物。如哈萨克族的手抓肉和马肉灌肠,塔吉克的清炖羊羔肉等。奶制品有奶皮子、奶豆腐、牛奶煮米饭、奶酪、奶油,以及用奶酿制的奶酒和泡制的奶茶等饮料。

59 手抓肉

60 蒙古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肉食是他们的主要食品。如蒙族人民爱吃的手抓肉,是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以后,手抓着吃的带骨肉。蒙族人民隆重的宴席上,喜欢用整羊待客,整羊上席后,要用蒙古刀将羊头皮割几个小块儿,奉献给在座的长者用于祭天神,随即把羊头撤走,再将整羊化割成正方形,请客人用刀割肉进餐。

61 藏族的糌粑和酥油茶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品。糌粑是把炒熟的青稞磨面,用茶水或酥油调和后捏成团,就可以食用了。酥油茶是把熬得很浓的浓茶倒人酥油桶里,加上酥油、盐,然后用力搅拌,茶乳交融后便成为可口的酥油茶。藏民当客人进门或亲人出远门时,必送上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以表敬意。

62 3.以农业为主的民族食俗 满族民间用大黄米、小黄米、豆面制作的饽饽,色泽金黄,黏而香,既便于携带,又耐饥饿,是满族人民喜爱的方便食品。饽饽有苏叶饽饽、豆馅饽饽、年糕饽饽等,可以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满族民间的萨其马、艾窝窝等甜食,是人们喜食的食品。 以种稻谷为主的傣、壮、侗、水、哈尼等民族,以稻谷为主食,其制作方法也是各有特点。如云南德宏地区傣族用竹筒烤制的糯米饭,可口香甜。侗族做的掺有糯米的醋鱼和醋肉,别有特色。中南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因为天气湿热,人们为了增加食欲,喜食一些酸味食品。如苗族每餐必用酸汤,尤其善腌制一些酸肉作为佐食佳品。

63 维吾尔族喜食一种由面粉和玉米面烤成的馕,成凹状圆形,有大有小,有甜有咸,有厚有薄,最大优点是保存时间长。维族的手抓饭,又称“波糯”,用大米配人牛、羊、鸡等肉丁及胡萝卜、葱头、葡萄干、杏仁、鸡蛋等物,蒸制成饭,味道鲜美。鸭绿江畔的朝鲜族以精美的冷面、打年糕、狗肉汤、烤鱼片等食品著称,味美可口。 回族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回族的食品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或喜庆的日子,回民家里都要炸馓子、炸油香,油香外焦里嫩,馓子则是将面搓成细线再绕成环状人锅,棕黄,脆香可口。宁夏回民的羊肉水饺粉汤,是将羊骨头汤汇人羊肉丁、凉粉、香菜、韭菜、鸡蛋丝、辣椒油等,制成粉汤浇在羊肉水饺上,色、香、味俱全,是著名的回民特色小吃。

64 第五节 传统节庆活动

65 一、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1.春节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庆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史载,春节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神农氏时代的“腊祭”。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传说“年”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到冬至春来之际便四处咬人,人们为预防不测,就聚集在一起,点燃篝火,投竹子于火堆,用爆裂的巨响,吓得“年”不敢再来骚扰。春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是准备阶段,贴对联挂年画,张彩灯祭祖先等,忙着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俗称“腊月忙年”。年三十夜称作除夕,人们有吃团圆饭、坐夜守岁的习惯。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年,主要活动为交流拜望,如拜年、串亲的习惯。第三阶段从初四到十五,主要是游憩、娱乐,如扭秧歌、跑旱船、舞狮子等,形式多样,热闹非凡。

66 春节

67 2.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有张灯的习俗,其始于东汉,盛于唐代。据传,东汉明帝时佛教传人我国,为了表示对佛的敬意,命令百姓元宵节设灯。元宵节晚,深闺少妇均可自由出门观灯。十五月圆,普遍吃元宵(又叫汤圆),取“团圆、美满”之意。北方民间盛行踩高跷、耍龙灯、演出民间百戏,称之“社火”。现在许多城市布设灯展,并且燃放焰火。 元宵节

68 3.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节亦称鬼节、冥节、踏青节。传统的清明节以扫墓祭祖与踏青为主要内容。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被烧死于绵山的晋国介子推。后世为纪念这一天,禁止烟火,吃冷食,故叫寒食,又称“冷节”、禁烟节。唐玄宗时曾下诏寒食扫墓,后来相承为俗。因为清明与寒食节前后仅隔一日,故转化为清明御寒扫墓。清明节又称“思亲节”,扫墓祭祖思念故去的亲人。为了摈弃伤悲,感受生命的活力,同时“踏青”春游。春天大地回春、艳阳高照,故我国南北都有清明放风筝之俗,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常在清明节期间举行。

69 4.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五月盛夏刚开始,蚊虫滋生,所以有饮雄黄酒,佩戴香荷包,门口悬挂艾草、菖蒲,屋内墙角洒石灰等习俗。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楚国屈原投汨罗江之死。这一天南方各地盛行赛龙舟,尤其在屈原故里长江三峡秭归县,更是盛况空前。

70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因为位居秋天的三月之中而得名。中秋月圆,又因秋高气爽,月明夜静,故有赏月、拜月以及食月饼之俗。届时全家老幼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全国各地中秋节食品和节日活动也有所不同。如岭南地区中秋的水果以柚子、香蕉、芋头为多,中原地区则多以梨、苹果、葡萄为主。杭州人中秋之夜习惯到西湖泛舟赏月。

7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还很多,如“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民间有“七夕乞巧”之俗,对中国人来说,这天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取重阳步步高的意思,也是中国的老年节。

72 二、少数民族节会 在民族节日里,有关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社会思想、伦理意识、审美观念等大都能充分显露出来,节日服饰、节日饮食、节日歌舞、节日游乐、节日艺术(造型艺术及象征物)以及美丽神奇的风光风物,更是洋洋大观。它们反映了生活在不同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生产习惯、思想观念和社会组织结构,堪称高度形象化、典型化的民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是进行文化交流,开展人文旅游的好时机。

73 1.农祀节会:农祀节会多是以农事祭祀为特征的节庆活动。我国作为农业国,少数民族的农祀节会,不仅种类很多,而且富有特色。水族的年节“借卯”,彝族、拉祜族、纳西族等的“二月八”,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萨拉、保安等民族的节会都各具特色。拉萨河西岸藏民的“沐浴节”、黔东南苗族的芦笙节规模宏大。云南丽江纳西族的“龙王会”、西藏藏民的“雪顿节”等,别有风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节会都扩大和增加了商业贸易、物资交流等内容,现代气氛浓厚。 沐浴节

74 雪顿节 2.纪庆节会:纪庆节会是具有一定纪念和庆典内容的节会活动,往往是感情外露热烈的活动。纪庆节日的场面十分精彩,如在彝族、纳西、佤族、白族的“火把节”上,手持火把的各族青年,窜村寨、绕田野、闹篝火、斗牛、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彻夜狂欢,加上傣族泼水节的追逐嬉戏,共同组成了各民族欢庆节日的民族风情画卷。

75 泼水节

76 3.交游节会 交游节会是青年男女显露才华、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古老的“那达慕”盛会,以辽阔的草原为舞台,身着长袍、脚蹬皮靴的青年小伙子们,赛马、射箭、摔跤,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勇猛、剽悍和刚强。云南瑶族,新春期间把“赛歌堂设在家庭场院,显得大胆而开朗。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白族的蝴蝶会,侗族的花炮节,壮、苗、布依族的三月三等,也都色彩斑斓,引人人胜。

77 第六节 现代节庆活动

78 一、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文化旅游是结合旅游所在国和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用现代旅游活动去诠释传统文化。历史名人节会多依据该地曾出现过的历史名人,或某位历史名人在该地的政绩、事迹,或名人在此殉难来策划节会,如湖南为纪念屈原举办的“中国湖南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山东曲阜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等。

79 艺术给人带来感官冲击的同时,也使精神受到陶冶和熏陶。因此每年的艺术性节庆,都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如国际上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法国服装节等。国内将传统的戏曲、书法、杂技、武术等艺术形式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举办了一系列节庆活动,传统的如广西民歌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河北吴桥国际杂技节、郑州国际武术节等,现代的如上海电影节、成都电视节以及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等颁奖艺术节会等,都精彩纷呈,很受旅游者欢迎。 上海电影节

80 二、商贸节庆活动 商贸节庆的概念和旅游购物紧密交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仅从规模和旅游动机来看,旅游购物是规模小,没有明确动机的;而商贸节庆不但规模大,而且有明确的目的。举办商贸节庆活动场要利用本地的一些优越的条件:①利用本地的名优特产优势。如河南洛阳牡丹节、陕西临潼石榴节、海南椰子节、吐鲁番葡萄节、贵州国际名酒节、大连服装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等。②利用本地区经济或交通优势。如广州市利用其经济优势及东南沿海交通的枢纽城市地位,每年举行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规模空前,影响很大。 三、会展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经济合作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各种商务、会议活动数量不断增加,国际交往和国际会议日渐频繁,随之带来的大量客流已受到各地的极大重视,并出现了不少会议城市。以会议事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商务型旅游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会议参加者购买力强,服务要求高,影响力大,它正在成为各方愈来愈重视的旅游项目。

81 四、体育节庆活动   1.体育旅游概述   2.体育活动的旅游价值 (1)体育旅游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2)体育旅游带来无限的商机 (3)体育项目可以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4)体育旅游可以提高设施利用率

82 案例分析--云南民族村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因而以民族风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类型多,分布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村借助了民族和世界大同的理念,将中国少数民族风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正式此类型旅游资源开发的精髓所在。


Download ppt "第十四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