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 风湿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 风湿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 风湿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2 疾病种类 炎症性疾病:风湿病、感染性心内 膜炎、心肌炎等 血管性疾病:高血压、AS 心肌病:克山病、其他类型心肌病
先天性发育畸形:先心病、血管畸形 继发于肺部疾患的心脏病:肺心病

3 循环系统的组成

4 心脏解剖(Anatomy of heart)
重量:男性 300g 女性 250g 心房壁厚度: 0.1~0.2cm 左心室壁厚度: 0.9~1.2cm 右心室壁厚度: 0.3~0.4cm 二尖瓣周径: cm 三尖瓣周径 : cm 主动脉瓣周径: cm 肺动脉瓣周径: cm

5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病理变化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6 一、概述 概念:血脂异常;管壁成分改变。 病变特征:脂质沉积,管壁增厚变硬。 全身多器官受累。 临床表现:多器官缺血表现,心、脑、
肾最突出。 发病情况:中、老年人;北方高于南方。

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致AS性脂蛋白表型: LDL(主要是sLDL)、TG 、VLDL 、
(一)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致AS性脂蛋白表型: LDL(主要是sLDL)、TG 、VLDL 、 apoB ;HDL-C 、apoA-I 。 2.高血压(hypertension)

8 原因: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动脉壁代谢异常。
3.吸烟 心肌梗死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子,可能与血管内CO升高、内皮损伤有关。

9 4. 致继发性高血脂的疾病 (1)糖尿病:肝过度合成VLDL。 (2)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动脉壁SMC增生。 (3)甲减和肾病综合征:引起高胆固醇血症,LDL升高。

10 5.年龄 6.遗传因素:FH,LDL受体基因 突变、功能缺陷。 7.其它因素:性别(女性低),病 毒感染,肥胖,代谢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年龄↑,发病率↑。 6.遗传因素:FH,LDL受体基因 突变、功能缺陷。 7.其它因素:性别(女性低),病 毒感染,肥胖,代谢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5.年龄

11 1.内皮损伤学说和炎症学说 ——目前普遍接受 认为: AS斑块是EC对多种损伤因素修复性反应的结果 EC损伤→ GF(MPC-1、PDGF、TGF-β)→ 单核细胞聚集、粘附→ 清道夫受体等介导→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EC更新增生并分泌GF → 动脉中膜SMC↑ → 迁入内膜→ 增生转化分泌细胞因子、ECM → SMC源性泡沫细胞形成。

12 2.脂源性(脂质渗入)学说:始动因素 EC损伤→血管通透性↑→脂蛋白渗 透入内膜→巨噬细胞清除 +血管SMC ↑→ 斑块形成
高脂血症有因果关系 EC损伤→血管通透性↑→脂蛋白渗 透入内膜→巨噬细胞清除 +血管SMC ↑→ 斑块形成

13 3.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A 吞噬作用; B 促进增殖作用; C 参与炎症与免疫过程 4.致突变学说:突变的SMC产生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生形成斑块。 5.慢性炎症学说:内皮细胞损伤和CRP的产生。

14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示意图 LDL通过内皮细胞渗入内皮下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ox-LDL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动脉中膜的SMC经内弹力膜窗孔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SMC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ox-LDL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

15 三、病理变化 (一)特点 (二)基本病变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

16 (一)特点 1. 随年龄增加 2. 主要受累的动脉 主动脉、冠状动 脉、 脑动脉、肾动脉。 3. 好发部位 动脉分支开口、血管弯 曲的凸面。 4. 分期 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

17 (二)基本病变 1.脂纹(fatty streak): 早期病变(主动脉后壁,分支开口处)。 肉眼:黄色斑点或条纹。

18 动脉粥样硬化(脂纹)

19 1.脂纹(fatty streak): 镜下:泡沫细胞聚集(巨噬细胞源性、 肌源性) 苏丹Ⅲ染色?

20 动脉粥样硬化(脂纹) 动脉内膜见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21 脂纹形成模式图

22 脂纹的进展

23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肉眼:隆起的斑块,黄色或 特点 瓷白色。 镜下:纤维帽,帽下为SMC、 泡沫细胞等。

24 黄白色稍隆起的为纤维斑块,灰黄色不规则隆起的为粥样斑块
主动脉粥样硬化 黄白色稍隆起的为纤维斑块,灰黄色不规则隆起的为粥样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

25 纤维帽 冠状动脉内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

26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又称粥瘤(atheroma)
肉眼:灰黄色斑块,黄色粥糜样物。 主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

27 A粥样硬化(轻,中,重)

28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镜下 内膜:纤维帽,帽下为坏死组织, 有胆固醇结晶。 外膜:cap、fct;炎细胞浸润。
中膜:受压萎缩。 外膜:cap、fct;炎细胞浸润。

29 主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

30 4.继发性改变(complicated lesion)
(1)斑块内出血:边缘薄壁血管破裂 血肿

31 (2)斑块破裂:溃疡形成,栓塞。 斑块破裂,广泛的溃疡形成

32 (3)血栓形成:梗死,栓塞。 血栓形成

33 (4)钙化:常见于老人;血管硬、脆。

34 (5)动脉瘤(aneurysm)形成:局限性扩张。 (6)血管腔狭窄

35 (三)主要动脉病变及临床表现 1.主动脉粥样硬化 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升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临床表现:收缩压 ,脉压差 ;动脉瘤破裂致命性出血。

36 主动脉粥样硬化

37 2.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及 Willi’s环。 临床表现:脑萎缩、梗死、脑出血。

38 脑基底动脉环粥样硬化 ↑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9 临床表现:肾性高血压,肾梗死,AS性固缩肾。
3.肾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开口处,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 临床表现:肾性高血压,肾梗死,AS性固缩肾。 肾动脉的分支为叶间动脉,穿行于肾柱内,上行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形成与肾表面平行的弓状动脉。

40 4.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重,临床:间歇性跛行,干性坏疽。 5.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肠梗死

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心病 类型 1.心绞痛 2.心肌梗死 3.心肌纤维化 4.冠状动脉猝死

42 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一)发病情况 20-50岁组,男>女,北方>南方 35-55岁组, 以年平均8.6%速度递增
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一)发病情况 20-50岁组,男>女,北方>南方 35-55岁组, 以年平均8.6%速度递增

43 (二)病变部位 特点:左侧>右侧,大支>小支,近端>远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主干>左主干>左旋支,后降支,病变节段性、多发性,位于心壁侧,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特点:左侧>右侧,大支>小支,近端>远端

44 Ⅰ级:≦25% 冠状动脉 Ⅱ级:26%--50% 粥样硬化分级 Ⅲ级:51%--75% Ⅳ级:>76%

4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8 二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一)引起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95-99%) 2.冠状动脉痉挛 3.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 4.心肌耗氧量↑而供血不能增加

49 CHD缺血原因: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心肌耗氧量↑,供血不能相应↑

50 (二)主要临床表现 (1)概念: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 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2)表现:阵发性胸骨后疼痛。 (3)机制:酸性产物、多肽类物质
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1)概念: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 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2)表现:阵发性胸骨后疼痛。 (3)机制:酸性产物、多肽类物质 刺激引起。

51 (4)部位:胸骨后、心前区。 (5)类型:三类 ①稳定性心绞痛(轻型心绞痛): 疼痛性质、时限、强度等稳定(1- 3月内)。病变稳定。

52 ②不稳定性心绞痛 性恶化(1-3月内)。常有复合性病 变或动脉痉挛。 ③变异性心绞痛 无诱因,心电图不同,与痉挛有关。
疼痛性质、强度等不稳定,进行 性恶化(1-3月内)。常有复合性病 变或动脉痉挛。 ③变异性心绞痛 无诱因,心电图不同,与痉挛有关。

53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1)概念:供血中断,心肌缺血性坏死。 (2)发病情况:40岁以上中老年人; 冬春季多。 (3)类型:两类

54 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及肉柱、乳头肌。 A 特点:左心室四周,多发性,小 灶性坏死;多呈环状梗死。
(subendo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指梗死累及心室壁内侧1/3心肌,波 及肉柱、乳头肌。 A 特点:左心室四周,多发性,小 灶性坏死;多呈环状梗死。

55 B 原因: 冠状动脉3大枝严重狭窄,有诱因。 ②透壁性心肌梗死(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又称“区域性心肌梗死”( region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56 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大(直径2.5cm以上); 累及全层(2/3以上称厚层梗死)。
A 特点: 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大(直径2.5cm以上); 累及全层(2/3以上称厚层梗死)。 B 原因 :冠脉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心肌血供不足,负荷加重。

57 C 好发部位和范围 左前降支:50%左室前壁;心尖 部、 室间隔前2/3及前内乳 头肌。 右冠状动脉:25%左室后壁;室间 隔后2/3;右室。

58 D 病理变化 动态演变过程: 6小时内:无变化。 6小时后:苍白色。 8-9小时:土黄色,凝固性坏死改变。 4天后:充血出血带。 7天后-2周:肉芽组织形成。 3-8周:瘢痕形成。

59 心肌梗死(1-2天)

60 早期心肌梗死

61 心肌梗死(3-4天)

62 心肌梗死(1-2周)

63 心肌梗死(陈旧性)

64 心肌梗死

65 E 生化变化 SGOP ,SGPT ,CPK ,LDH 。 (4)并发症 ①心力衰竭:梗死累及乳头肌 ②心脏破裂:

66 心脏破裂

67 ③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s)
左心室室壁瘤

68 ④附壁血栓形成 ⑤急性心包炎 ⑥其它:心源性休克 (MI≧40%),心律失常

69 3.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概念:中-重度狭窄,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 病理 肉眼:心脏 ,心腔 ,伴纤维条块变化 内膜增厚,无光泽。 镜下:多灶性、广泛性心肌纤维化。 临床表现:心律失常,心衰。

70 4.冠状动脉性猝死 40-50岁男性患者,常有诱因。 诊断必备条件: (1)法医检查 (2)病检

71 小结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心脏、脑和肾脏的相应病变,临床病理联系。
冠心病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心肌梗死的类型、常见部位、病理变化及合并症。

72 高血压病 hypertension 一 概述 二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三 类型与病理变化 (一)良性高血压 (二)恶性高血压

73 概述 【概念】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体征 90-95% 原发性高血压
5-10% 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见于其它疾病(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炎、嗜铬细胞瘤等),高血压仅为其体征之一。

74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也称高血压病。

75 【诊断标准】: 【病变特点】: 【发病情况】: 成人收缩压≥140mmHg(18.4kPa) 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kPa)
全身细动脉硬化(基本病变)→心、脑、肾 及眼底病变→相应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 中、老年;有地区差异,无性别差异。

76

77 正常血压调节 血压= 心输出量 + 外周血管阻力+ 血容量(Na含量) 神经调节 扩张血管 β-肾上腺素 收缩血管 α-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 扩张血管 β-肾上腺素 收缩血管 α-肾上腺素 体液调节 扩张血管 前列腺素、缓激肽 收缩血管 血管紧张素II、白细 胞三烯等

78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75%有遗传素质 2.环境因素:(1)膳食电解质: Na<5g/日。

79 (2)社会心理因素 (3)体力活动 (4)神经内分泌因素 (二)发病机制 1.各种机制引起Na+潴留:

80 Na+潴留→细胞外液增加→血压↑ 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缺陷或上皮Na+通道蛋白单基因突变 →肾性钠、水潴留→高血压; 基因异常 →动脉平滑肌膜和内质网功能缺陷→Ca+通道↑→ 细胞内Ca+↑→平滑肌过度收缩→外周阻力↑→血压↑

81 血管收缩物质↑→血管↓→血压↑:肾缺血 肾素分泌增多 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紧张素Ⅰ 紧张素Ⅱ 细小动脉收缩 血压升高
2.外周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 血管收缩物质↑→血管↓→血压↑:肾缺血 肾素分泌增多 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紧张素Ⅰ 紧张素Ⅱ 细小动脉收缩 血压升高 醛固酮分泌增多 钠、水潴留

82 3.长期精神不良刺激 不良刺激 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 收缩冲动占优势 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细小动脉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83 三 类型和病理变化 (一)良性高血压 1.概述 2.病理变化 (1)机能障碍期 (2)动脉系统病变期 (3)内脏病变期 (二)急进型高血压

84 (一)缓进型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
1.概述:又称良性高血压(benignhypertension) 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机能障碍期 细小动脉痉挛,无器质性病变, 血压波动。

85 ①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玻变
(2)动脉系统病变期 病变特点: ①细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玻变 高血压细动脉硬化

86 (2)动脉系统病变期 ②肌型小动脉硬化:内膜纤维增生,内弹力膜分裂,中膜平滑肌、胶原纤维增生。 ③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动脉:伴粥样硬 化改变。 临床特点:血压持续升高,可伴轻度心、肾等器官损害。

87 肾弓形动脉硬化

88 (3)内脏病变期 ①心脏 肉眼:心脏肥大(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 镜下:心肌纤维肥大 临床特点:心电图异常,心悸、心衰表现。

89 左心室肥大

90 正常 高血压心脏病

91 ②肾脏 肉眼: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病变特点 小、轻、薄 镜下:肾单位部分萎缩,部 分代偿肥大 临床特点:代偿期 肾功能障碍 衰竭

92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93 高血压肾脏病变

94 ③脑 概念:血压骤升引起的症候群,中枢 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病变特点:轻重不等。 临床表现:颅内高压,头痛,呕吐等。 高血压危象。
A 高血压脑病 (hypertensionencephalopathy) 概念:血压骤升引起的症候群,中枢 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病变特点:轻重不等。 临床表现:颅内高压,头痛,呕吐等。 高血压危象。

95 B 脑软化 概念:梗死液化灶 特点:通常数量多,但小;多无严重后果。 C 脑出血 部位:基底节,内囊 原因:豆纹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 临床表现:依部位、出血量多少而定。

96 高血压之脑出血 大脑右侧内囊出血并破入侧脑室

97 ④视网膜 病变:中央动脉硬化(银丝样改变) 临床表现:视盘水肿,视力减退。

98 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小动脉硬化

99 (二)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
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变重、年纪轻、无分期。 青壮年,舒张压>130mmHg(17.3Ka),病变特征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 1.病理及临床: 病变主要累及肾、脑和视网膜。 (1)肾

100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管壁呈洋 葱皮状,腔高度狭窄。 坏死性细动脉炎:纤维素样坏 死、血栓形成、出血、梗死。 镜下

101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

102 坏死性细动脉炎

103 肉眼:表面光滑,可见梗死灶。 后果: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常在一年内死于尿毒症。 (2)脑和视网膜 高血压脑病,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104 小结 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动脉、心、肾、脑) 急进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动脉、肾、脑)

105 风湿病(rheumatism)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基本病变 四、各脏器的病变

106 血液在心腔内的流动方向

107 心的结缔组织支架和瓣膜

108 心瓣膜示意图

109 一 概述: 概念:A组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感 染,变态反应性炎症。 部位:累及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 病理特点:风湿小体形成。

110 临床特点: 急性期称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器质性病变,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发病情况:5-15岁始发;无性别差异,有地区差异。

111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 1.与该菌有关理由: (1)好发季节与地区分布同; (2)发病前1-2周,有该菌感染史;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与A组乙型溶链球菌感染有关 1.与该菌有关理由: (1)好发季节与地区分布同; (2)发病前1-2周,有该菌感染史;

112 (3)发病初期,血沉加快; (4)应用抗菌素后,可减少本病的发病。

113 2.非感染直接引起理由: (1)非化脓性炎症 (2)发病有间隔时间 (3)部位不同 (4)病灶无链球菌

114 (二)发病机制:四种学说 1.链球菌感染学说 2.遗传易感性 3.链球菌毒素学说:SLO,C多糖 4.自身免疫学说:支持最多。 该机制如下:

115 心脏瓣膜及关节糖 蛋白交叉 细胞壁M抗原 心肌、关节及血 管平滑肌 链球菌 机体 抗体 细菌 机体相关部位结缔组织 损伤 细胞壁C抗原

116 三 基本病理变化 (一)非特异性炎: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多见皮肤、浆膜、脑等部位

117 (二)肉芽肿性炎: 心脏最典型 1.变质渗出期(alterative and exudative)(1个月): 结缔组织黏液样变 纤维素样坏 死,浆液纤维素渗出,炎细胞浸润。

118 2.增生期(肉芽肿期)(granulomatous phase)(2-3月)
风湿小体(或称Aschoff body)形成为特征。 部位: 心肌间质、心内膜下、皮下CT。 肉眼:圆或梭形小体。 镜下:组成: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少量浆细胞、淋巴细胞。

119 风湿小体 ×100

120 风湿小体 ×400

121 风湿细胞 纤维素样坏死 风湿性肉芽肿

122 风湿细胞

123 3.纤维化期(愈合期、硬化期)(fibrous phase)(2-3月):
风湿细胞 成纤维cell 瘢痕组织

124 四 各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 (二)风湿性关节炎 (三)皮肤病变 (四)风湿性动脉炎 (五)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25 (一)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
1.风湿性心内膜炎(rheumatic endocarditis) 部位: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联 合>主动脉瓣>三尖瓣

126 (1)病理变化 早期:瓣膜肿胀,变性,坏死; 急性期:形成疣状心内膜炎; 肉眼:瓣膜闭锁缘、单行排列 灰白半透明、1-2mm、牢固
镜下:白色血栓

127 闭锁缘上灰白,半透明,串珠状,牢固粘连。
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

128 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

129 (2)临床表现 相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 (3)结局 慢性心瓣膜病: 内膜灶性增厚(McCallum斑): 左心房后壁

130 2.风湿性心肌炎(rheumitic myocarditis)
(1)病理变化 成人:灶性间质性心肌炎;风湿小体形成。 儿童: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水肿,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水肿,变性。

131 风湿性心肌炎 ×100

132 (2)临床表现: 与体温不相称的心动过速,第一心音弱,房室传导阻滞;心衰。 (3)预后 心肌间质→小瘢痕灶→对心脏舒缩功能影响不大。

133 3.风湿性心包炎(rheumitic pericarditis) (1)病理变化
——以纤维素渗出为主 ①干性心包炎 ②湿性心包炎——以浆液渗出为主

134 风湿性心包炎(绒毛心)

135 风湿性心包炎

136 (2)临床表现:心前区不适,疼痛; 心界大,心音弱,心包摩擦音。 (3)预后:溶解吸收,粘连,缩窄性心 包炎。

137 心包闭塞

138 (二)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
多为大关节,浆液性炎,可痊愈。 (三)皮肤病变 渗出性病变:环性红斑。具诊断意义。 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大关节伸侧 面)。具诊断意义。

139 环形红斑

140 (四)风湿性动脉炎(rheumatic artoritis)
大、小动脉均可,小动脉常见 急性期: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可有风湿小体形成。 慢性期:瘢痕形成。

141 风湿性动脉炎

142 (五)风湿性脑病 脑的风湿性动脉炎、皮质下脑炎 基底节、尾核等锥体外系受累—— 小舞蹈病。

143 小结 1.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肉芽肿;纤维化 2.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风湿细胞——Aschoff cell
3.风湿性心脏病 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4.其他器官病变 关节炎、皮肤环形红斑、动脉炎、脑病

144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
一、概述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45 一 概述 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细菌)直接侵袭引起的心内膜炎。又称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 BE) 分急性和亚急性两种

146 二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因:毒力强的细菌引起。
二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AIE),又名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ABE) 1.病因:毒力强的细菌引起。

147 2.病变特点: 多发生在正常心内膜,急性化脓性心内膜炎,表面有粗大疣状赘生物;常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3.临床特点: 多发性栓塞性脓肿;猝死。

148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上大的、不规则赘生物

149 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 ,SBE) 病因:相对弱的微生物引起;
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SIE) (一)概述:又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 ,SBE) 病因:相对弱的微生物引起;

150 侵犯已有病变的瓣膜;迁延性败血症表现,血培养阳性。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败血症 心脏杂音改变 栓塞现象

151 1.心脏 肉眼:疣状赘生物。 镜下:血小板、纤维蛋白,中性细 胞, 坏死组织,菌落。 临床表现:杂音;心衰。

152 二尖瓣(赘生物)

153 亚心炎 蓝色的细菌菌落

154 2.血管 病变: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最常见 于脑,其次肾、脾、心。 临床特点:梗死;皮肤、黏膜、眼底 出血点。

155 3.变态反应:微栓塞引起灶性肾炎 或弥漫性肾炎。皮肤出现Osler小结。 4.败血症 (三)结局:慢性心瓣膜病

156 心瓣膜病(valvular disease )
一 概述 (一)概念:器质性病变。 (二)类型: 1.瓣膜口狭窄:瓣膜开放受阻,造成血流通过障碍。 2.瓣膜关闭不全:瓣膜关闭不全,使部

157 分血流返流。 3.联合瓣膜病:两个以上瓣膜受累。 4.双病变:同一瓣膜既有狭窄,又 有关闭不全

158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159 二 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轻:1.5—2.0cm2 依面积缩小分 中: 1.0—1.5cm2 重: <1.0cm2

160 二尖瓣狭窄

161 二尖瓣狭窄呈鱼口状

162 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后果: 二狭 舒张期血流受阻 左房代偿肥大扩张 左房失代偿 左房淤血 肺循环受阻 肺淤血 肺动脉高压 右心代偿肥大扩张 右心失代偿 全身淤血 晚期:心腔 “三大一小 ” 临床: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163 三 二尖瓣关闭不全 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后果: 二尖瓣关闭不全 血液反流 左房代偿肥大 左室代偿肥大 左房室失代偿 同二尖瓣狭窄
三 二尖瓣关闭不全 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后果: 二尖瓣关闭不全 血液反流 左房代偿肥大 左室代偿肥大 左房室失代偿 同二尖瓣狭窄 临床: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Download ppt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 风湿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