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教 师 资 格 考 试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qq:544571387 陈满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教 师 资 格 考 试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qq:544571387 陈满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教 师 资 格 考 试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 qq: 陈满成

2 说明 一、本课程学习教材: 《教育心理学》(适合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适时注重小学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编,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3 课程介绍:《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它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心理学本身的学科性质是比较特殊的,它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自然科学严谨,实证。教育心理学理论多,专业术语又比较多。这些使得大家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教育情境中的运用,对于当好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本课程教材历年来少有些变动,但变动不大,对考试的影响也不是太大。

4 二、本课程命题形式: 1、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2、一般会出现4—5种题型。如:选择题(15个,30分);填空题(20个,20分);简答题(6个,30分);论述题(2个,20分) 3、论述题答题要求:(1)审题(涉及哪些知识点)(2)列举知识点或基本理论(3)结合实践具体阐释。

5 三、本课程重点内容结构 本课程共十五章,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概述,了解这门学科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1章 ,是学生和学习心理部分。 第三部分:第12-15章 ,是教师和教师心理部分。

6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基础理论部分,分别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迁移理论。
第六章到第十一章,是具体知识部分,分别探讨如何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学习策略、解决问题与创造力(能力)、态度与品德,加上现在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7 相比之下,本课程的重点及历年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基本上都集中在第二部分学生与学习心理部分,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时间最长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其次是第三部分,再次是第一部分。
如果细分,第一级重点集中在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第三章学习理论、第四章动机理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这是要重点记忆、理解甚至运用的部分,也是简答题尤其是论述题甚至案例分析题最集中的部分。

8 第二级重点在第五章迁移理论、第六章知识的获得、第七章技能的学习、第八章学习策略的学习。
这里也经常考简答题或论述题,所以这部分教材的基本内容也要加强记忆。 第三级就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基本上都是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

9 四、讲解思路与学习方法提示: 1、耐心听。某些部分(第2-5章)还要反复品味。因心理学更多考学生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如:课堂上通过警告来维持纪律是运用了斯金纳理论中的 (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做这道题就要对负强化概念有较好的理解。 要求大家听完课后再认真看书,记忆相应内容。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对练习题的态度要端正。一定要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 2、一方面详细解释各心理学概念和术语,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重点讲解每个考点、出题方式以及答法,适当的还会提出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大家尽快对相关内容进行记忆。 3、对每一章的教学都遵循总---分---总的原则,先提出本章的学习目标,之后再详细讲解,最后再进行相应的小结。

10 各章 知识 要点

1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介绍: 本章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部分。主要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作用和发展进行了介绍。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本章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偶尔也有简答题,一般不会考论述题。

12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 学与教是个系统工程,该系统包括两大方面:五个要素、三个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是个系统工程,该系统包括两大方面:五个要素、三个过程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14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解决谁来学)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素,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2、教师(谁来教)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我作用。 3、教学内容(教什么、学什么)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德。

15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4、教学媒体(手段,通过什么载体来学与教)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与教)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16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设计-----交流-----引导-----

17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担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这部分通常考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记住五要素三过程,并记忆相应的关键词。

18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A. 学生 -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A. 学习过程(核心内容)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19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这部分主要考试填空、选择或简答题。 例题: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0 “教育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诞生。 后又将其扩展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21 例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大致为(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大致为(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 2、在科学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中,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测量》和《 》三大问题。 答案:学习心理

22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发展很快,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3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本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注 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 改革运动,自此,美国的教育心理学渐渐重视 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 教学手段的改进。

24 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 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有关报告 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有明晰的思 路,记住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并能记忆发展 历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主要考选择和填空。

25 本章小结 本章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从研究对象、内容、到学习本学科的意义、学习方法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本章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住相应的知识点,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26 本章主要记住以下几句话: 第一句: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第二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包括几要素几过程。 第三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包括哪四个词?四句话? 第四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五句:最早创立教育心理学的是哪位哪一年?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是哪一位?

27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 1、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_____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_______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

28 3、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所涉及的学习与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与反思过程。 D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 A、德育与智育 B、知识与技能C、动机与迁移 D、学习与教学 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 A、陶行知 B、潘菽C、房东岳 D、廖世承 填空题 3、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所涉及的学习与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与反思过程。 D D

29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的重点: 1、理解并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 2、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本章难点: 是在理解和识记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

30 本章也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和热点,涉及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都反复出现,既考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考试对重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和运用,本章学习的时间会相应比较长。

31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在学习这章之前,先了解普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具体分为: 一、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1)基本情绪:喜恕衰惧;(2)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意志过程:自觉、自制、坚持、果断性 其中,注意是心理过程,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32 二、个性心理(人格) 1、个体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2、自我意识: 3、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本章有四个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了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小学生人格发展;第四节是个别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和人格(重点是性格)差异。

33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 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两个关键词: (1)一系列心理变化。有规律的,内容包括认知和人格。(P13) (2)(时间)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这个变化的时间跨度贯穿生命全程。

34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二)心理发展的特征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即量变与质变)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如儿童动作发展顺序遵循从上到下原则;儿童思维发展顺序: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因为发展的阶段性与顺序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5 (3)不平衡性 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达到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与人格的比较。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身高、言语发展。 应抓住学生发展最快的时间进行教育,即抓关键期。

36 例题:1、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4)个体差异性 因此要注意因材施教。 例题:1、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2、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C D

37 (一)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38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幼儿期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7岁,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仍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1)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如用竹竿当马骑等。(童年游戏则是外显规则性游戏)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如“过家家”、“拿枪打仗”等。形式有: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

39 (2)幼儿言语发展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3)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好奇心强,提问模式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40 (4)自我意识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 小班儿童,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数不到20%;4—5岁中班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到5—6岁大班就有80%---90%的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分为四种:运动抑制(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情绪抑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活动抑制(按问题的难易做出适宜反应);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41 (5)第一反抗期 幼儿的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 表现为:对周围的事情总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有“不”来反抗。 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诉求没有反抗期。如果孩子没有反抗行为,这多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孩子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或者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有求必应,从而剥夺了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因此,父母或教师,爱心、耐心、正确的说理、引导,是必要的。

42 2、童年期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1、12岁,属小学阶段。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1)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已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2)思维发展特点: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童年期就进入了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 但童年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或三年级以下,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43 (3)欺负与被欺负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 经常受到欺负通常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 而欺负他人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儿童的欺负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更多少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树榜样,正确引导,多表扬、少批评,养成良好品行。

44 3、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 、15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1)生理发育第二高峰。 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第一发展加速期在0—1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等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45 (2)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3)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4)第二反抗期 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个别的提前或延迟)进入第二反抗期。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独立。表现形式有:硬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软抵抗(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迁怒于其他人)。

46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 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或者说,身心发展是否适合新知识的学习,是否为新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格赛尔双生子实验) 意义: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47 2、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最易学会或掌握某种技能的时期。在个体早期的某个阶段,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或是个体对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有时也叫敏感期)

48 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的“印刻”现象: 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5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快。(如狼孩) 对这两个概念主要考选择与填空。

49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为了说明这种变化,皮亚杰引入了图式、同化与顺应等相关概念(了解就行)。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50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动作阶段 (0——2岁)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 (2——7岁) 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如下特征: (1)单维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量杯实验) (2)思维的不可逆性:(吉姆有兄弟吗) (3)以自我中心: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另外,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51 (1)多维思维。如将长方形玩具归于“长方形物体”一类,也可归于“白色”物体类。 (2)思维可逆性:如大杯水倒入小杯。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征有: (1)多维思维。如将长方形玩具归于“长方形物体”一类,也可归于“白色”物体类。 (2)思维可逆性:如大杯水倒入小杯。 (3)去自我中心。意识到别人可以与他有不同的观念。 (4)具体逻辑推理。如A>B,B>C,则A>C 守恒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52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本阶段儿童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皮亚杰的理论是学习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是历年考试的热点问题。

53 例题 1、小红认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个人都喜欢狗。她所表现出来的是前运算思维的何种特征( )
A集中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 D单维性 2、儿童关于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是发展到下列哪一个阶段才具有的( )A感知动作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阶段 C C

54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何教育意义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只有儿童发展到相应阶段,才能进行相应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55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了解)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1、维果斯基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中断内化的结果。 3、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56 (1)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其教育意义是什么?
①定义: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7 ②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过程中。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58 例: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2012年 湖南) 答: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意义:(教学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59 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但这类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2、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的过渡,在不同个体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如某人在经验丰富的学科能进行形式运算思维,并不意味着在陌生的学科领域也能以同样的方式思维。

60 三、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只有儿童发展到相应阶段,才能进行相应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61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维果斯基)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62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63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格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矛盾是什么?)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格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矛盾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到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和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64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半)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如果养育者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以至影响他后来性格的形成。

65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自主性)。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形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幼儿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我要、我偏要、我不、)可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66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主动性)。 幼儿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老师对幼儿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幼儿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幼儿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首先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幼儿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幼儿的活动,幼儿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幼儿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喜欢到处“看一看”、“摸一摸”)

67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此时,已经进入学校。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易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68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信仰、理想”等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我们主要了解前5个阶段,且要了解每个阶段的教育含义。即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69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有何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例:小学阶段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哪一个发展阶段相对应( ) A信任对不信任;B自主对羞耻;C勤奋对自卑;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

70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 是作为主体的我(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三是意志成分,属于对自己的控制。

71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认识。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72 2、社会自我 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认识。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识。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形成。

73 例: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属于( )的意识。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C

74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其人格发展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2)自我意识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若个体自认为品德高尚,就会在生活中自觉维护真理和正义,拒绝自以为不正义的事情。反之,个体自认为能力差,解决问题时就会优柔寡断,稍遇障碍便停滞不前。 (3)自我(对环境)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75 三、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一)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 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总体来看,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76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 以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为例,6、7岁以下的儿童对他人的认识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体的特征。如姓名、身体特征、财产、外部的行为等。 例:“大眼睛的叔叔”“长头发的阿姨”

77 7、8岁以后,逐步增加使用描述行为特征、心理品质、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抽象形容词。
例如:“爱帮助人的叔叔”“好心的阿姨”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体现在三个方面,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的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关系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三年级开始)

78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个体信息加工时偏爱方式) 2、学生认识方式差异(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冲动型与沉思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79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提出者是心理学家威特金。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的时候,常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加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而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善于察颜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类信息。 一般来说,场依存型的人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些;而场独立型的人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

80 (2)冲动型与沉思型 提出者是心理学家卡根。 沉思型:在有几种可能的解答问题当中,有些儿童知觉与思维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并且错误比较少,这种认知方式就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而另外一些儿童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但是会很快出错,那么,这种认知方式,就叫做冲动型认知方式。

81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82 例:场依存型的同学适合学习下列哪一学科( )
A文学; B物理; C数学; D生物。 A

83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1)智力: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反映个体聪明程度) (2)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成人、儿童、学前儿童) (3)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例:智力年龄10岁,实际年龄8岁)

84 2、智力的差异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 智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间和个体内 智力发展水平量的差异:正态分布(智力超常0.3% IQ≧140 、智力落后0.3% IQ≦70、智力中常 ) 智力发展水平质的差异:IQ分数同,但智力构成成分有差异。 (2) 智力群体的差异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如:很聪明和很笨的男性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智力结构也存在差异。

85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表现为学生对信息沟通的几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86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按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 (1)按年龄分班; (2)同质分组(快慢班) 各有优缺点

87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1)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将学习任务分成许多小的教学目标,再将教程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等。

88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名词解释、填空、选择) 性格差异,包括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 (一)性格的特征差异(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89 (二)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分类如下:
1、向性说:(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内向型和外向型。 2、独立—顺从说:(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3、机能类型说:(根据心理机能的优势成分)分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90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不作要求) 学生的性格差异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91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就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而言,特殊儿童主要是广义的。

92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 (1)可教育的智力落后:智商在55-70之间 (2)可训练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55之间 (3)严重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以下。 3、学习困难学生 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大多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阅读障碍等等。

93 4、聋、哑、盲儿童 他们的特殊性主要在社会交往障碍方面。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安排特殊教育环境时,可考虑以下几种形式: 1、随班就读 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4、设置特殊班。

94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简述学生性格的特征差异。 二、填空(选择): 1、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P24) 2、自我意识的成份包括_____(P26)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_(2、4、5岁) 4、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直觉思维表现的特征是_(P17) 5、(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时期(小学、初高中、大学、成年)

95 自我检测: 1、小红认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一个人也都喜欢狗。她所表现出来的是前运算思维的何种特征?( ) A、不可逆性 B、单维性C、自我中心 D、集中化 2、中学阶段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哪一个人格发展阶段相对应?( )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耻C、勤奋对自卑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3、在解决问题时,强调速度而非精度的认知风格是( ) A、冲动型 B、沉思型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4、 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 )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C D A B

96 5、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6、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7、国内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中学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A

97 8、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小学生主要处于(  )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98 1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____的过程中发生的____ 12、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____,称为___。
13、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 ) A发展期;B童年期;C关键期;D特殊期。 C

99 A C 14、个体身心发展的( )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14、个体身心发展的( )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皮亚杰认为,守恒是( )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C

100 17、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
A、130; B、140; C、150; D、160 18、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而实际年龄是10岁,请问该儿童的智商是多少?( ) A、100; B、120; C、 80; D、50 19、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 )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A、80; B、70; C、30; D、40 B C B


Download ppt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教 师 资 格 考 试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E- mail:chenmancheng123@126.com qq:544571387 陈满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