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全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工作经验交流暨研讨会
(黑龙江·宁安)
2
宁安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验 1. 强化政府行为,保障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组织保障;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 三是落实师资保障;
四是落实督导保障。
3
2. 切实解决关键问题,强力推进课程改革 (1)着眼于新农村公民素质的提高,整体实施 三级课程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二是开展创业教育,认真实施地方课程 三是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4
(2)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 高,强化课程实践基地建设。
(3)着眼于新农村教育公平公正,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5
根据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讲话整理 2006 . 8 . 21(黑龙江·宁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 根据教育部朱慕菊副司长讲话整理 (黑龙江·宁安)
6
(一)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方式的探索 (二)政策、制度与机制的探索、突破与创新 (三)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改革回顾 (一)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方式的探索 (二)政策、制度与机制的探索、突破与创新 (三)面临的挑战
7
(一)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方式的探索 1. 三维目标
精选教育内容:具有时代特征的基础知识、技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的多元;学生经验等等。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建立富有个性的学习策略。 各学科渗透价值观教育。
8
2.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制度化桥梁。 将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联系起来。
9
3. 教与学 教师角色的再认定; 师生关系的发展与重建; 对学习环境的再认定; 个人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开放的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性;
多元视角的学习; 理解、包容、交流、合作。
10
4. 评价与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发展性、过程性、促进作用、全面、个性、潜能、自我认识;
中考改革:三个突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 高考改革进展:统一要求和自主多样的结合、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常规课程管理制度。
11
5. 选修课 体现服务功能:由学生适应学校课程转向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促进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与对未来的期待联系起来; 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及时而充分地反映社会、文化、经济、人文、科技的发展;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2
(二)政策制度与机制的探索、突破与创新 1.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⑴ 从管理角度出发
明确了各级对课程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构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制度框架; 扩大了决策的群体和管理的团队,有更多的人参与改革反思与建设; 激发了各级的积极性和活力;
13
使应对复杂问题、采用多样化的策略成为可能:
均衡 / 文化 / 经济背景/ 区域性 使课程管理的能力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决策能力 / 财政政策 / 部门协调 / 师资培训 / 与人民群众对话 / 政策措施 / 引导舆论 / 评估反馈 / 课程开发与管理 / 资源建设
14
⑵ 从时间角度出发 80~84%国家课程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 突破了知识法定化(挑选人才的标准)的倾向;
20~16%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得以传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得以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的进步。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国家的课程融合为一体。
15
2. 教师的专业发展 ⑴ 校本教研制度 ⑵ 网络教研 对教师职业的再认定:专业自主权;创造的、研究的、团队的;对于国家、社会、学生的使命。
反思、交流、专业引领。 文化建设。 ⑵ 网络教研 新型的交流方式与平台:平等、开放、民主、共享、批判与借鉴、多视角;便捷、快速、大信息量……
16
⑶教研室工作方式变革 由发布课题到发现课题; 由指挥研究到共同研究; 由办公室走向课堂; 由考试研究走向教学研究;
由单纯的学科研究到以学科为基础的综合研究; 成为校本教研的最根本的专业支持力量。
17
⑷ 培训方式变革 参与式的培训:讨论、辩论、大字报、案例、头脑风暴;
案例培训:出自于实践的真问题;案例的形成、对案例的讨论及对具体实践问题的指导; 专业讲座:传播新观念、新理论;升华实践经验为理论;分析改革的价值;引领改革方向。
18
3. 教科书管理制度的变革 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下的内容的多样化:适应不同地域学生的经验、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
选用制度:给与教师、专业人员选择教科书的权利; 教科书评价机制的探索:评价工具的开发、评价程序的设计、评价结果的使用。
19
4. 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全面调研:义务教育9省市,高中教育1998~2002全国范围内4次大规模调查
征求意见与调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专业学术机构,67家大型企业、民主党派、中宣部……
20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队伍: 2000余人; 基础研究:国际趋势、国际现状、社会需求、学科前沿、学生特点等; 标准制度:征求意见、修改; 实验过程中的跟踪与评估; 调研组人员促成。
21
(三) 面临的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发展不平衡; 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没有在国家 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政府行为不到位;
政策措施不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 面上专业指导支撑体系没有形成; 农村课程改革相对滞后; 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尚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
22
二、课程改革的展望 面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人才优势的压 力和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的挑战,我国 教育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没有得到彻底释放,沉重的人口负担尚未 真正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为此,教育必须 尽快从规模发展迅速转移到质量提高上。从教 育体制、机制创新转移到内涵创新上,以实现 中国教育发展根本改革。
23
课程改革涉及到教什么、怎么教等可持 续发展问题,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课程 改革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必 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4
(一) 坚定不移地推进高中新课程 1. 推进情况: 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 2005年:江苏
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
25
2.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教育部成立相关司局联席会议协调组 实验省区联席会议制度(已开过七次) 教育部成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实验指导
26
3. 抓住关键环节,努力推进高中新课 程实验 落实课程方案,做好学校课程建设规划; 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建设; 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3. 抓住关键环节,努力推进高中新课 程实验 落实课程方案,做好学校课程建设规划; 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建设; 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工作; 以样本校为龙头,鼓励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充分发挥其在新课程实验中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7
(二)加强专业支持服务 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科领 域设立分委员会); 建设课程改革的综合示范基地:
2001年课程改革启动时,42个国家级实验区 起了重要作用,进入高中课程改革阶段有必要建立一批示范基地;
28
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市建立一批课改综合示范 基地,以地市为单位,每省城市、农村各建一 个示范基地,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系统建设;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教研部门要以新 课程为向导,改进教研工作方式,提高专业研 究、指导、管理、服务水平;
29
拟颁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 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建立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参与课程改 革的机制; 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为广大中小学教 师提供及时便捷的专业支持;
30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过程 性与分析和反馈指导的内部教学改进系统, 以及督导部门组织的质量监测和报告制度; 启动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评 选和奖励近年来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优秀课 程教学改革成果;表彰课改中涌现的先进单 位和个人。
31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是需要建立组织性较强的工作网络平台; 二是需要有明确的帮助广大农村教师适应
新课程、掌握新课程、提高专业水平的工 作计划和财政保障; 三是需要有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 村课程改革的政策和机制。
32
(四) 农村课程改革五年目标 1. 绝大多数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 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 区域教研、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平台; 3. 教师资格标准认证; 4. 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教师教学需求;
33
5. 远程教育设施、设备提供给每一个中小学: 具体措施: 按区域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在每一个 乡镇选择一、两所中心校、初中校作为试点; 教研部门把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网络平台延伸 到每一所学校;
34
发挥各级教研部门作用,明确各级任务: 县级——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 地市级——主要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省级——研究、指导,组织本省区教学研究工 作,总结推广农村地区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经 验,充分发挥基地校作用; 积极鼓励、建设、推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各级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力度。
35
(五)几项重点工作 修订颁布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全面推进中考改革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深化中小学教材管理体制改革
36
发挥专业优势 推动课程改革 ——对我省教研工作的几点意见
发挥专业优势 推动课程改革 ——对我省教研工作的几点意见
37
一、抓好课程方案的落实 1. 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并达到国 家规定的标准 2.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8
二、加强选修课的指导及模块教 学指导
39
三、推进区域教研、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提 供平台
三、推进区域教研、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提 供平台 1. 抓制度的落实 2. 建立课改综合示范基地 3. 按照教育部意见、网络平台必须延伸 到每一所学校
40
四、整合教研力量,改变工作方式,为高中新课程服务
1. 由单纯学科研究转变到以学科为基础 的综合研究 2. 由传统的考试研究转变到教学研究 3. 由自上而下的教研形式变为学习共同 体, 成为教师最直接的专业支持力量。
41
五、加强教研人员的能力建设, 推动课程改革
五、加强教研人员的能力建设, 推动课程改革 1. 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把握方向,领会 政策的能力。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局出发,发挥自 身优势,确立目标,紧跟政策,有所 作为。
42
2. 增强主动意识,提高前瞻研究、 自觉服务的能力
2. 增强主动意识,提高前瞻研究、 自觉服务的能力 要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现实教育的需要,确定研究内容,进行前瞻研究,主动为行政领导出谋划策,主动帮助基层学校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43
3. 增强舞台意识,提高拓展空间, 改善环境的能力
3. 增强舞台意识,提高拓展空间, 改善环境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研资源逐渐走向社会化,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就必须拓展空间,有为才能有位。
44
4. 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专业引领、 凸现优势的能力
4. 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专业引领、 凸现优势的能力 教研室要对本地区的教学质量负责,教研员要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教研工作必须创造自己的“品牌”,通过评价导向、观摩讨论、课题研究、典型引路,面授指导等等,形成高品位的教研活动,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规范的教学评比、高层次的教研报告、高效益的教师培训、高水平的教学典型。
45
5. 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分工合作,系 统整合的能力
5. 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分工合作,系 统整合的能力 一是省市级三级教研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本部门整合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使过去互相独立的教研活动置于综合主题之下进行。
46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