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東西方環境倫理 理論資源 第一節 東方環境倫理理論資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東西方環境倫理 理論資源 第一節 東方環境倫理理論資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東西方環境倫理 理論資源 第一節 東方環境倫理理論資源

2 (一) 儒家的環境生態倫理 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認為人是自 然界的一部份,人與自然界中其他一切生 物同類,因此人對自然的態度應該是順從、 友善的,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終目標, 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其德”。 在資源開發利用上,儒家強調取用有節, 物盡其用,要求人們珍惜自然給人類提供 的生活材料,崇尚勤儉節約,不浪費。

3 儒家的環境生態倫理可歸結為: 知命畏天的生態倫理意識
知命畏天的生態倫理意識  一般認為,孔子儒學只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講人 與自然的關係;今日不僅需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 題,還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儒家比道家涉及得少,孔子及其 弟子,講人倫之道多,講自然之道少。 儒學雖罕言天道,但不等於說沒有論及,更不等於說 論及得少就不精采。

4 談到“性與天道”就涉及到孔子的天命觀問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孔子把“知命畏 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備的美德。 孔子闡明的“知天畏命”的天命觀,強調賢明的君子不違背時 宿,不逆日月而行,只是順應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這是孔子 “知天命”的真諦。 孔子生態倫理意識不僅體現在“知天命”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畏 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石。

5 2. “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 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對開展生態教育,培養青少 年從小熱愛大自然,自覺維護大自然的思想意識有重要 的作用。 如何培養“樂山樂水”的情懷? 孔子認為首先要淡泊明志,第二要有“汎愛眾而親 仁”的心理自覺,最後通過學習詩樂增強欣賞大自然的 知識能力和審美意識。 孔子把“樂山樂水”當作培養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項 道德行為規範,說明儒家對生態倫理的重視。 “樂山樂水”的大自然為一種優美的人生境界,也體現 在孔子“吾與點也”的思想論述中。

6 孔子對曾點熱愛大自然的看法極為讚賞,因為曾點的理 想主義與孔子主張培養“樂山樂水”的高尚理想情懷是 一致的。
孔子要培養的是既有仁者胸懷又能治世的理想君子人 才,這種人才僅僅能治世是不夠的,必須有“樂山樂 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將人間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起來,去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儒 家社會理想。 我們都知道“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的山山水水都是 全人類共享得不可再生資源,如果再不加強“樂山樂 水”的生態倫理教育,恐怕要不了多久,都會遭受滅頂 之災。

7 3. “弋不射宿”的生態資源節用觀: 孔子有“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因而他對山中 的鳥、水中的魚都能持一種節用態度,反對亂補亂殺。 即孔子捕魚用釣竿而不用網,用帶生絲的箭射鳥卻不 射殺巢宿的鳥。揭示了孔子的生態資源節用觀。 破壞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會造成資源枯竭,也 會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魚狩獵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種 不仁的行徑,所以孔子加以反對。 孔子的節用觀是跟儒家“愛人”、 “惠民”的政治倫 理思想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儒家主張統治者以德治國 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念。

8 孔子亦將節用作為仁人君子日常生活的一種美德加以倡導。
孔子提出“禮,與其奢也,寧儉”的主張,認為就一般的禮 儀來說,與其奢侈浪費,寧可儉樸一些好。孔子講節用儉樸 不僅僅是在理論上講,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 今天,雖然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還是要大力提倡生態節用消費觀。 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應當成為全社會崇尚的一條生態倫 理規範。

9 (二) 道家的環境生態倫理 道家認為萬物都是平等的,由此主張尊重天地自 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它反對把 等級貴賤觀念強加於自然界,即反對以人力加之 於自然,追求反璞歸真。這也是對道家“無為” 的真實反映。 道家的“無為”思想在現代看來過於消極,但是 卻為今天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10 道的意義: 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道」是構成世界的實體, 「道」是創生宇 宙的原動力,也是萬物運動的規律,和人類行為的準則,所 以, 「道」所蘊含的至上真理是每個人追求和學習的對象。 道的特性: 超越性-老子認為「道」超越了感官知覺的範圍,道是無形 的、無限的、永恆的,超越了空間和時間,無法用言語來形 容。 內在性- 「道」也可以表現為有形象得實在之物,是無所不在 的。

11 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認為「天地相合」,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與我合 一,直到宋朝張載才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說句。 例如: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子》第三十二章)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12 道家的尊重生命觀可分: 道生養萬物-老莊思想中的「道」和西方哲學中 的「存有」很相近,但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 「道」可以生養萬物。 道尊重生命-老子認為應讓萬物自然生長,不據 為己有,也不加以主宰。

13 道家的生態法則可分: 變化有序的大自然-老子和莊子提及許多天地、 四季、晝夜、陰陽的運行法則。在這樣有規律的 運行之下,萬物得以生長。 萬物平等法則-老子和莊子也重視平等的法則, 萬物是平等的,共同享受「甘霖」,而且,在這 平等的原則下,唯有「善人」才能獲得「天 道」。 物有所歸法則-這是說自然萬物都有其根本,不 可能無中生有,也不可能無故消失。

14 道家的生活態度可分: 少欲知足-老子認為追求外界的物欲,例如「五色」 「五音」 「五味」,會使自己失去原有的靈性,將 使人「目盲」、 「耳聾」、 「口爽」、 「人心發 狂」。 無為和不為己-老子和莊子都強調無為、不爭、不 強求,和不謀求自己私利的態度。 無智-道家認為應該返璞歸真,不要有心機,忘卻 一切煩惱。 順應自然-老莊思想認為人應該順應「地」、 「天」、 「道」和「自然」,不要違背自然萬物運 行的法則。

15 道家講求「無為」和「無智」的目的就是認為有得必有失。
「無為」並非消極,莊子認為「無為」是合乎天道,合於德 義的, 「無為」它也有積極的效果。 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思想,對當今的科學界有很大的啟示, 因為大多數的科學家依舊相信人類可以用科技改造大自然。 道家之「齊物論」不但提供全宇宙中的萬物均平等的生態智 慧,還貢獻了以「順物自然」為主的萬物環境倫理原則,及 「無知無欲」的環境素養。

16 (三) 佛教的環境生態倫理 佛教對生態文明的最大影響是“尊重生命”。佛教認為,宇宙本 身是一個巨大的生命之法的體系,生命不只是存在於生命體之中, 同時也存在於無生命物中,宇宙的變化具有產生生命的力量。 在佛教理論中,人與自然之間沒有明顯界限,生命與環境是一個 不可分割的整體,因而主張善待萬物與尊重生命。佛教對生命的 關懷,集中體現在普渡眾生的慈悲情懷上,及人們要對所有生命 慈悲,這就是佛教宣揚的“慈悲為懷”。

17 1.從『法界觀』談地球共生與環保思想 2.華嚴宗『法界緣起』之義涵 3.華嚴宗之『四法界』與『十玄門』 4.杜順之法界觀
中國佛教的眾生平等論建基於『眾生平等』且『相互依 存』的緣起論和無情有性的佛性論之上,並以護生、孝順 為主的環境倫理原則,要求信眾守八正道、五戒、佈施、 吃素、回收等規範,並具『三學』的環境素養。 1.從『法界觀』談地球共生與環保思想 2.華嚴宗『法界緣起』之義涵 3.華嚴宗之『四法界』與『十玄門』 4.杜順之法界觀

18 (四) 台灣民間信仰的環境意識 民間信仰就是一種民間宗教,就台灣民間信仰的族群而言,是 屬於台灣基層人口的泉州系、漳州系與客家系的傳統宗教,更 是台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宗教。 閩、粵族群的儒教、道教、佛教等三教的民間信仰等這些傳統 宗教最為凸顯,且對台灣社會具有影響力,然而真能深入民 間,影響其風俗習慣、人生觀及價值觀者。 台灣民間信仰多半被仰賴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信仰的內涵也 和實際生活相互組合,如出生、學業、健康、事業、婚姻、生 子、遷移、死亡都會先請示神意再行決定。 神明與人存在一種互動關係,神明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天命,而 會引導民眾走向註定的路,但是只要民眾好好努力完成自己的 責任,同時能夠虔誠地供奉神明,那麼神明就會協助消去厄 運,轉危為安。

19 台灣民間信仰在台灣社會往往扮演一些正面的功能:如: 提供精神、生命的寄託,提供日常生活的社交、休閒的娛 樂場所,形構村里集體意識,促進商業和觀光的興起與繁 榮。但因神界組織無擺脫封建時代之帝王體制,導致台灣 群眾民主素養無法提升;又因嚴重的宿命觀及信仰目的在 於祈安、求福、發財,導致台灣人常有消極不自信、怕 死、投機取巧、自私自利的信仰心態;在面對是對多數台 灣人人所信仰的民間宗教需要轉化的部分,然而此轉化的 資源不需要從民間信仰的外部尋找,只需還原民間信仰之 諸神的原初內涵,也許就能使民間信仰興起一股感念之 心、愛物惜物、保家護土、尊重生命及敬畏天地的環境意 識。 『敬天』與『法祖』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幹,神明的來源 大致分為三類(1)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山川雷雨及動植 物等(2)亡靈崇拜-如人鬼或孤魂厲鬼(3)庶物崇拜-如灶 神、床母及門神等。台灣民間信仰具有極大包容性,幾乎 所有事情都有代表的神明,這是原於一種對生活周遭環境 表達崇拜敬畏的心理。

20 結語 台灣民間信仰在現代商業氣息的籠罩下,轉變成消極、自私功 利的信仰心態,一切只為保平安、求福和求財,在面對共有生 存環境面臨危難破壞時,往往難以提供與化為有效的解決資源 與行動,是以對多數台灣人所信仰的民間宗教做一心態上的轉 化與教育,就成為解決台灣環境問題所不得不做的一項工作。 這一轉化的原動力並不需要從民間信仰的外部去尋找,只需還 原民間信仰的諸神的原初內涵,也許就能使民間信仰興起一股 感念之心、愛物惜物、保家護土、尊重生命及敬畏天地的環境 意識。 上述生態智慧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滄海一粟。深厚的中國 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對於當代中國率先提出生態文明,以化解 全球生態危機,無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

21 第二節 西方環境倫理理論資源 西方環境保護運動 1876年美國「國家公園之父」謬爾開始推動園野保育及 國家公園。
1949年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之《砂鄉年鑑》, 主張自然是個生命社區,人們應對大地懷著一種新倫理 〈大地倫理〉 1962年美國卡遜夫人出版《寂靜的春天》後,60、70年 代,環保運動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推動,同時也激起 各種生態環境倫理的論述 1972年聯合國宣布「人類環境宣言」 1972年,澳洲辛格《動物解放》,宣稱人類應平等對待 動物,同年挪威人奈斯提出「深度生態學」,主張自然 中的生物與無生物皆具有內在價值「整體論」觀點。

22 80年代有美國人科倍德嘗試為環境倫理的整體論奠定理 論基礎。
1983年美國李根站在義務論立場,強調動物權和動物生 命的地位。 1986年美國學者泰勒出版《尊重自然》,主張個別的生 物皆具天賦的價值,人應以倫理原則對待一切生物。 1988年羅斯頓出版《環境倫理學》及後來知《哲學走向 荒野》,試圖提出系統價值點,以說明環境生態的整體 性,並強調「自然荒野地」是人類哲學、文化與生命之 根源,須改變人類對待自然荒野之自我中心的態度,由 此重建人類文明之價值。

23 哲學作為一門追求智慧的學問,從開始就把大自然 視為智慧的根源所在。
人類探索自然而有各種知識與文化,因此人類自以 為是萬物之靈和萬物的主宰,自以為人定勝天,自 以為自然荒野的一切事物都依著人類而存在,它們 的價值都由人類來評定,沒有了人類,自然是毫無 價值可言,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霸權觀點。

24 (一)當代西方的生態哲學思想 生態危機的日益突出促成有識之士反思工業文 明,因此當代生態哲學理論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 產生和發展。
當代西方生態哲學從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研究生 態理論問題分成兩大派: 人類中心主義 v.s 非人類中心主義

25 人類中心主義: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是生態危機的根 源,因為此理論將”人類”一詞個體化、集團化,把自 然界的一切看作是少部分人獲得利益的工具或手段,以 致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
非人類中心主義:可劃分為生物(命)中心論和生態中心 論。 生物中心論:凡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是自然的主體和核心, 也就是它把道德義務和倫理關懷的範圍擴展到了所有的 生命。此理論承認所有生命體自身的內在價值,在人與 生命之間建立了倫理關係,從而改變長期以來人主宰自 然界的倫理價值觀。 生態中心論:它將人類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看作是一個 完整的生態系統,人類做為唯一有主觀意識的生物存在, 只有從道德上關心有機整體的生態系統、自然過程以及 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做好代內公平、代際公平,最終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

26 生態倫理觀念: 源於利奧波德《大地倫理學》指出人類只根據人類中 心主義的價值觀,決策人類生態活動和生產方式是非 常危險的,因為這種生態方法論往往忽視、進而排除 那些在大地社會中沒有商業價值得許多成員,而這些 成員正是大地生態系統完善功能的基礎。 1962年瑞秋‧卡遜在利奧波德《寂靜的春天》通過對汙 染物、轉化的描寫,揭示了人類同大氣、海洋、河流、 土壤、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密切關係,論述環境汙染對 生物圈及人類的影響。有如黑暗中的一聲春雷喚醒人 類沉睡的心靈,環境問題由此越來越得到重視,生態 平衡觀念在生態學、經濟學和倫理領域更為廣泛地流 傳。

27 工業文明: 社會化大生產強調的是原料→生產加工→流通→ 銷售→消費及相關的服務產業鏈,在生產加工、 流通和消費的過程中,把汙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 到自然環境中,這是典型的〝資源-生產-廢棄物 排放〞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文明 強調經濟發展模式需在可持續發展條件的約束 下,由以往的線性拓展為循環式,循環經濟正是 生態文明這個目標下的最後發展模式,不僅要求 企業內部化、企業之間和產業內部生產過程的循 環,也要求產業之間生產過程的循環,並在產業 內部和產業之間建立完善的生態聯繫,按照生態 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 生態化轉向。

28 (二)西方文化傳統 現代生態倫理與傳統倫理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它將 人類對倫理道德問題的關注、思考及規範從以往僅限 於社會領域擴展到自然領域,從而給傳統的倫理觀念 帶來一場革命性的轉變。 西方學者對現代生態環境危機根源分析,發現存在著 兩種不同的觀點:淺層生態學v.s深層生態學的觀點。

29 淺層生態學 認為造成現代生態危機的根源主要在於不合理的經濟、法律制 度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失控,而沒有觸及這些制度規則和 行為背後最核心的價值觀層面的原因,所以它的生態危機問題 的解決方案並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此方式對主張自然保護路線的生態主義者反對。他 們認為應將目光轉向更多的道德領域,對造成生態環境 危機的解決進行道德觀價值觀的思考。他們得出的結論 是:〝第一〞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由於人類有意識的活 動,特別是近代工業化以來,人與自然的疏離、對立活 動的造成;而利益驅動造成人類的狹隘短視,使人們片 面追求眼前利益與個人利益,只注重微觀局部,缺乏全 球意識、長遠眼光和對人類整體利益的關注。

30 〝第二〞強調主客二分的哲學認識論、科技理性過度發展 的唯科學主義、單純追求物質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 價值觀是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
〝第三〞生態環境危機的解決是靠人類世界觀、生活觀、 價值觀、發展觀等的觀念變革,特別是靠人類整體道德水 平的提高和生態倫理觀念的普及。 因此,最後提出了深層生態學的觀點,認為當務之急是應 擺脫各種形式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影響,突破傳統倫理學對 人的固戀,把“價值”和“權利”的概念擴展到包括人與 人之外的一切存在物上去。

31 帕斯摩爾(J.Passmore)將現代生態危機的責任歸之於希臘傳 統,認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只是沿襲了古希臘哲學的人類 中心主義觀點,即人類可以為所欲為,自然僅僅為人類而 存在。
古希臘哲人普羅哥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 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古希臘的這種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強調 了主客二分,而導致二元割裂的世界。

32 西方文化世界傳統全面反映此一思想『天定足以勝人,人 定亦足以勝天』的看法,指示自然環境依人類活動的關係, 經常在變化;故人類是自然環境的主人,而非奴隸,因此 否認自然環境對人類具有絕對的控制力,而認為環境對人 類的影響,只具可能性,人類具有選擇的機會,也具改變 環境之能力。 因上述的思想,人類整個發展出大規模的變革,『征服自 然』、『人定勝天』的企圖心充斥在社會上,以致所有開 發利用皆被合理化,物質文明的進展銳不可擋,急功近利 成為主流價值,終致造成當代的環境危機和自然反撲。 此時,人類才發覺…人類真是自然的主人?

33 (三)西方生態倫理學的東方轉向 環境倫理觀的產生,有它的發生、發展與成熟階段;此過程 曾經出現許多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這當然是由於空間差異、 文化差異或個別認知差異所引起。 中國傳統思想大多強調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此看法有 些玄,但其實就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精神。 隨著全球範圍生態危機的加劇,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自然生 態系統對人類自身的意義和價值。

34 現代西方生態倫理學家看來,西方文化傳統中強調的是人 與自然、科學、價值的分離與對立,從而造成了在事實和 價值之間難以撼動的緊張關係。因此,借助外部的思想文 化資源予以突破。
東方的思想包含“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念,完全不同於 西方的“人與自然割裂”的傳統觀念。 東方文化的各種思想體系都強調主客交融、有機的、靈活 的和人性的方式來認識與對待自然,肯定自然萬物有其內 在價值,它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的“天人合一” 境界,使人與大自然之間在生物學上和道德上的界線不在 截然分明。

35 現代生態倫理學家的創始人施韋茲和羅爾斯頓都十分推崇 東方傳統文化蘊含的尊崇自然、師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認 為東方傳統文化是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古代先驅。
深層生態學對道家的思想情有獨鍾,首先乃是因為道家思 想為它的理論提供更有力的依據,使其能夠在一個形而上 的理性層面展開其思考的維度,深化其學理的根基。 例如:深層生態學得一個基本理念是主張生態的整體主 義,肯定自然做為實在(Reality)實際上就是一個相互聯 繫、相互影響、相互依賴而又不斷發展的有機整體,認為 自然界不然人和社會的外部條件,而是其內在的基礎。

36 深層生態學的觀點可在道家找到相同的思想,也可說道家 哲學是一種典型的自然主義哲學,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理念 就是強調自然、天地萬物做為統一整體的自然存在性。
道家以〝道〞為一切最高本體,又明言〝道法自然〞就是 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類都以道為最終的歸依,但這本身就 是自然的,自然便是道,所以天地萬物人實際上又都是以 自然的法則為歸依的整體性存在。 道家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沒有超越於自然之上的特 權,自然萬物也與人一樣有其固有的價值和權力,且強調 人類在對待自然及一切事物時所應採取的基本原則就是 〝自然無為〞即〝順應自然〞

37 道家思想與深層生態學觀點有內在的一致性。
希爾萬和貝內特說:道家思想表現了一種生態學的 取向,其中蘊涵著深刻的生態意識,它為順應自然 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實踐基礎。 西方現代生態倫理學既是科學人文主義精神興起的 產物,也是傳統的自然人文主義思想被重新發現的 結果。在這種背景下,長期忽視被東方傳統文化中 豐富的自然人文主義思想及其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備 重新發現,並獲得世人的高度肯定。

38 (四)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 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建立在人類利益及人權的理論基礎上, 提供以『持續性原則』為主的環境倫理的原則。隨著環境汙 染,生態危機,能源枯竭等問題在全球日益突出,人類開始重 新認識人與自然關係問題。 人類中心主義: (1)一切堅持人是世界和平中心和最終目的觀點。 (2)認為人的價值是世界運轉的中心,而世界順勢支持人的觀 點。 希臘哲學家就曾提出「人是尺度」的理論,認為「人是萬物的尺 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9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之外的生物,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 類的需求,大自然對於人類只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的價值。
人類中心主義: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 本體論~主張人類在空間方位意義上處於宇宙的中心。此主義 是寄生於天文學家托勒密“地球中心論”既然地球為宇宙中心, 人類又棲息於地球上,那麼人類當然為宇宙的中心地位。只到, 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出現,此說法才漸漸消失。 認識論~主張人必須從自己的特有視角、方式和需要出發來認 識自然和改造自然,提出的任何一種道德,都是根據自己的思 考得來,都是屬人的道德;認為人類在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方 面原則上不存在解決不了的問題。

40 價值論~主張人的活動都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為人的利 益服務,滿足人的目地與需要。人類做為自然界的最高產 物,只有人類才有可能與自然結成對象性關係,才有自然 價值的主體。只有人類才具有理性,因而只有人類才具有 內在價值,而其他缺乏理性的存在物都只有工具價值,大 自然的價值只是人的情感投社的產物。 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上有學者把人類中心主義劃分: 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注重人征服自然的能力,無休止無程 度地向自然索取,甚至不惜破壞自然環境,從而滿足自身 對利益的追求。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從人類自身利益出發,保護生態環境, 使自然界能更好的為人類服務,是一種注重從人類的整體 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的人類中心主義。

41 按時間順序,人類主義中心分三種: 古代人類中心主義→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 古代人類中心主義:目的在於掙脫神對人的束縛。
近代人類中心主義:主張應該用科技手段對大自然的掙脫神對人的 束縛,其核心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目的在 於擺脫自然對人的奴役。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以人類整體的利益和長遠利益做為人類一 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核心是與自然和 解、做自然的朋友,它建立在對傳統的反思與 拋棄的基礎之上,主張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改造 人類自身,目的在於建立與自然和諧相處。

42 美國植物學家諾頓把人類中心主義分為: 強人類中心主義、弱人類中心主義 諾頓說:人類的中心地位是一個歷史事實,因而主張對傳統
人類中心主義的強勢意義進行限制和削弱,從而使強人類中 心主義走向弱人類中心主義。 強人類中心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對自然的索取完全按照個體 的意願,把整個自然界看成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倉 庫,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可以任意的索取,而不顧及自 然界物質存在的目的性。 弱人類中心主義,承認滿足人的意願是合理的,並且依據合 理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評價這種意願,從而防止人對自然的 隨意破壞。

43 (五)生命中心主義環境倫理 此理論基於天賦價值、物種的平等原理之上,主張五種優先倫 理原則,特別講究誠信、生態正義、不傷害、不干擾的倫理規 則。 從個體生命角度出發的生態倫理學,生命中心主義包括史懷哲 『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泰勒『生物平等主義倫理學』及辛格 『動物解放的倫理學』、雷根『動物權利論的倫理學』,它們 的基本觀念是把人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個體那人道關懷對象 的範圍之內。(p59~p64) 從理論型態上看,這類生態倫理學關心的對象僅限於生命個 體,只重視生命個體的權利和價值,而對生物共同體所具有的 實體屬性卻視而不見,且沒有看到人對生物種群及生態系統的 生態責任,但是,無論是動物權利論還是動物解放論,乃至生 物平等主義都是從關愛個體生命出發,試圖重建人類對自然的 倫理觀念。

44 (六)生態中心主義環境倫理 環境整體主義(或環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將理論基礎建立在整 全視域、內在價值等原理之上,強調大地原理之中的完整及穩定 的環境倫理原則,並特別注重宗教靈修素養。 生態中心主義以生態學思想為理論範式,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把自然界的有機體、有機體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生態過程和 生態系統整體都預設為道德主體。其目的是通過道德主義範圍擴 寬,對生態環境問題做出倫理解答。 生態整體主義主要有三個流派: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耐斯的深層生態學、羅爾斯頓的自然價 值論倫理學。 此三個流派,透過問題的解答,力圖轉變人們對待大自然的態 度,建立一種生態、整體的觀念。

45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1 它的基本思想是要擴展道德共同體的邊界,他說:大地倫 理只是擴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線,包括土攘、水、植物和 動物,或者把它們概括起來:大地。 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被大地倫理學視為最高的 善;同時,認為現代生態學已經證明人類只是生物共同體 中的一員。 人類只是這社區的成員之一,必須尊重與他一起生存的其 他成員。自然萬物皆有其生存權利,而這個權力並非人類 所賜給。 大地倫理主張一個真實的環境倫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內 在價值,而不是由於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福祉具有意義,且 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倫理責任。 他宣稱:凡是保存生命社區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事都是 對的,否則都是錯的。

46 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2 以整體論觀點提出下列的道德規範 (1)因為生態系統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結構』,並且非
常複雜;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保存所有生命型態 的歧異度。因為,就算生態學家也無法完全了解這個複 雜的系統是如何運作地。 (2)人類對大自然的干擾,必須抱持謙卑和自制的態度。 人類輕微的干擾,地球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當劇 烈的干擾則會為人類帶來災難。 (3)本土的動植物才是最適合當地的生物,引起外來物種, 必定會破壞原有系統的完整和穩定,引發生態危機。

47 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倫理 在《哲學走向荒野》一書中提出大自然的14種價值。
其可細分為與人類有關係、與人類無關,大自然自身的、人類 在改造自然中形成的。總言之,分成兩大類即自然的內在價值 與自然的工具價值。 此書強調人類哲學、文化與生命之根源,並希望由此重建人類 文明之價值觀念,首先需改變人類對待自然荒野之自我中心態 度,自然汪也對人類而言雖只是呈現為資源的工具價值,但這 並不表示自然荒野地沒有脫離人類價值評定之外的內在價值, 他指出自然荒野的各式價值,包括: 1.生命支撐的價值 2.經濟價值 3.休閒價值 4.科學價值 5.美感價 值 6.基因多樣性的價值 7.文化象徵性的價值 8.人格塑造的價值 9.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價值 10.穩定性與自發性的價值 11.辯證的 價值 12.宗教象徵的價值

48 奈斯的深層生態學 他認為過去的環境運動是淺層的生態學,它的中心目標是為了反 對環境汙染和資源耗竭;它是以更整體的非人類中心的觀點,找 出造成這些環境的社會及人文病因。 深層生態學原則包含兩個〝最高倫理規範〞 『自我實現』:透過與自然界其他部分的互動,以實現自我 的過程。 『生命中心平等』:所有的有機體都是平等的成員,共同存在一 個互相關聯的整體中,並且擁有平等的內在 價值。 奈斯提出八個深層生態學的平台,做不同世界觀之間共通的基 本原則,這些基本的原則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般化,以包容各類 形哲學所產生的多樣性。

49 此深層生態學,認為我們要保護所有物種,否定我們人類超越 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承認動物、植物和生態系具有內在價值, 並非它們僅有的工具性價值。
1.地球上不論人類或其他生物的生命本身就具有『價值』,而此 生命價值,並不是以非人類世界對人類世界的貢獻來決定。 2.生命形式本身就具有價值,而且生命形式的豐富度和多樣性, 有助於這先生命的價值的『實現』 3.人類沒有權力減少這樣的豐富度和多樣性,除非是為了維持生 命的基本需求 4.要維持人類生命和文化的豐富度,只能有少量的人類人口;要維 持其他生物的豐富度,也需要少量的人類人口 5.目前人類已經對其他生物造成過度的干擾,並且在快速惡化當中 6.政策必須加以改變,因為這會影響基本的的經濟、科技和意識形 態三者的結構;這將使得最終狀態與現狀完全部同。 7.意識形態改變,主要在於對『生命品質』的讚賞,而不是追求更 高的生活水準。 8.認同上述觀點的人 ,都有義務直接或間接參與必要的改革。 此深層生態學,認為我們要保護所有物種,否定我們人類超越 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承認動物、植物和生態系具有內在價值, 並非它們僅有的工具性價值。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東西方環境倫理 理論資源 第一節 東方環境倫理理論資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