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013年3月
2
1 十年收获 1.教学建议修订 2.评价建议修订 3.课程资源开发 和利用修订 2 实施建议修订 3 五大突破 4 新的挑战
3
一、10年英语课程改革的成果 (一)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因此,立足素质教育的整体课程设置要求中小学的各个学科超越“学科壁垒”,统筹支持学生成长,构建学生终生发展的课程框架和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
(二)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标》贯穿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形成一个“一条龙”式的整体,打破了以往单纯按学段划分目标体系。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这在课程目标系统化的层面上为中小学课程衔接提供了整合基础。
5
(三)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 课程目标体系
本次课改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6
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与具体标准(或称目标)设置的一致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英语教育确立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课程目标结构以及具体内容标准(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详尽描述中也借鉴了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采用的对外语课程进行分级设计的方式以及进行能力描述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标准内部结构之间的系统关联,从而确保课程标准在教学一线的可行性。
7
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 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最终宣告“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实现了对“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把英语的整体课程建立在“人与意义”的理论概念之上,因而启动了我国英语课程的战略变革。 需要平衡的观点,是从意义维度对原来外语教学偏差的纠正.并不是简单否定语言形式的作用,但只从形式角度进行语言教学肯定不能使学习者获得真正的语言使用能力。
8
这样的整体跨越和战略变革有三个要点值得强调:第一是目标体系在面对“语言本身”(含语言知识和技能)和“使用语言的人”这两个基本因素上,把立足点放在人上,更加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第二是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这两个基本方向上,目标实现的侧重点放在意义上;第三是目标设置在面对词汇语句和语篇这两个基本单位上,更加关注语篇。
9
3.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情感态度”的内涵“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对情感态度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喜爱学习,课堂上快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动机,自信、意志力等
10
《课程标准》还进一步强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首次把情感态度纳入到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11
4.将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之一,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四项内容,即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并明确界定了这四项内容的具体内涵。 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学习能力,传统教育最大的缺失,教人学会学习。 文化内涵:文化知识,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5.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201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文化意识的概念,并界定了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此基础上,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三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13
(四)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还分别在“课程理念”和“实施建议”中以“用语言做事情”为出发点,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这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普遍重视,为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4
(五)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1. 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化:教师的“备课”概念逐步被专业化的“教学设计”所取代。 2. 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用“语言做事情”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改进课堂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问题。 3. 新课程对课堂常规的影响:表现在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行为的多样化上。
15
(六)课程改革带来的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
1.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2. 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3.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 评价工具的开发 5. 测试内容的改革
16
(七)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并提供了发展内容:掌握并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并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更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应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17
二、关于“实施建议”的修订 (一)教学建议的修订 教学建议原9条,新8条。是对原9条的逐条整合和文字修订。 17
18
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 打好基础。
强调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另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经历和学习风格,发掘学生的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
19
2. 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要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这条建议侧重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20
3. 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
3. 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 此条建议特别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和示范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积极作用。
21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 交际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 交际能力。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5. 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学活动,比如增加属于相同主题且水平相当的阅读篇目或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或讨论活动,或增加词汇学习活动或写作活动等,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23
根据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对教材编排顺序作适当调整。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一重要事件,该事件与教材中某个单元的话题相关但进度不同步,在不影响教材延续性和渐进性的前提下,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使学习内容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步。
24
6. 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创造性地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现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教师依赖网上或集体备课课件现象) 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等多种资源,提供充足的条件,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空间。
25
7.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建议教师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26
8.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要求教师从自身语言素质、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实践能力与反思能力等几方面提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27
(二)评价建议的修订 《标准2011年版》继续强调评价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导向作用,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坚持课程评价“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的全面协调发展。
28
本次修订将原来8条评价建议调整为9条,同时对附录里的案例进行了全面修订,补充了大量的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呈现,突出了不同阶段的评价指导。
29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的修订
《标准(2011年版)》整合原有表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四项具体建议,并在“建议”的第四条提出要重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建议”强调学生资源蕴藏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之中,也隐藏在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通过创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
30
三、英语课程修订标准的五大新突破 突破一:强调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此次修订在大原则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在原有基础上,修订后有以下提高与突破: 突破一:强调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3
31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产奠定基础。 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是这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主要的突破之一。
32
突破二 英语课程开设要注重教育公平 不同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其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
33
突破三:进一步为学生“减负” 从英语学科来说,“减负”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减”。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的一些要求降低。
34
1.对课程内容和容量的缩减、调整 分别明确小学(单列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话题项目,减少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调整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部分内容,如删除了“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将原来的“了解英语国家中的个人隐私习俗”调整为“了解英语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
35
2. 对词汇学习的认识和词汇表的调整: (1)强调词汇并非是单个的单词,学生应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和词汇的表意功能,如用词汇来描述或命名事物,而不是单纯学习和记忆词汇本身的含义;用“学会使用”代替以往的“掌握”,更加突出了语言的运用。词汇表呈现方式做了较大调整,未列出单词的词性和中文解释。
36
这样调整基于以下考虑: a. 英语单词的词性和词义是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来的,许多英语单词具有多种词性和中文释义,列出单词的哪些词性和中文释义缺乏可靠的依据,且中文释义与英语单词并不完全对等。单纯、机械、脱离语境地罗列词义和词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不利于语感的形成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37
b. 标出单词的词性和中文词义有可能导致部分教师脱离语境地教授词汇,学生脱离语境地学习单词的词性,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造成学习效率低下。(2.5%,1.47%)
c. 不列单词的词性和中文词义符号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有利于教材编写的灵活性,单词的词性和词义可由教材编写者根据选材的具体语境和语义表达需要标出。
38
(2) 初中五级目标中由原来1600个单词,3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减为 个单词和 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弹性要求,并提供了1500个词汇的词汇表,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词义和用法。(二级目标423个核心词汇,总量 词弹性要求。)
39
3.话题调整 (1)题名的调整:“文学与艺术”调整为“故事与诗歌” (2)话题子项目由原来123项精简为85项
(3)话题归属的调整:“人口”归入“世界与环境” (4)话题表述方式的调整:双语代替了英语
40
4. 语法项目表要求降低 (1)时态:由原来8个时态调整为6个时态,去掉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只保留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 (2)语态:被动语态作了限定: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
41
(3)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对现在分词、动名词、过去分词不做要求。
(4)主从复合句:由原来6个调整为3个,去掉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表语从句,保留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且对定语从句做了限制要求,只要求能辨认出由that, which, who 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 (5)去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省略、倒装、强调、虚拟语气。
42
★关于五级语音知识标准的说明 强调了解语音知识的意义,而未强调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强调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如表达不同的态度和意图 e.g. She doesn’t want you to go there.),而不是语音知识本身(如元音多少,辅音多少等)。 音标只是用来拼读的工具,音标本身不是目标要求。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应单纯追求单音的准确性。
43
突破四:增加案例,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附录中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均来自教学践,是专家在一线听课时收集并加以升华提高,并最终设计出的。每个案例都有评析,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
44
突破五:关于“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曾有这样的提法:“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表述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无论哪种表述,在实际教学中都要贯彻这样的理念:无论课内课外,应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英语完成我们设计好的任务,也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
45
四、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 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认识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学生发展的价值,深入理解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价值、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但目前不少教师仍然没有把这些理念转变为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方向,大胆尝试,在实践与反思中加深对课程价值、课程性质的认识,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既重视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充分吸收和继承各种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建立起先进理念与自身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4
46
第二, 挑战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目前不少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不高,给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带来了困难,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影响。为此,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出发,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应用、学习策略的发展、情感态度的调动、文化意识的提升和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激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思维,交流情感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47
第三, 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挑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规律,以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确定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连贯、清晰的教学步骤,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
48
教师应通过实践与反思,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自主和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应通过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制与其他教师主动分享,加强交流,逐步提炼适合个人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成为一名不断进取、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
49
第四, 挑战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如大班教学、学生差异、中小学衔接等等问题,相信以我们老师的共同智慧一定会使《新课程》的理念深化到课堂教学改革中。
50
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英语教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