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主讲:朱波涌 教授 2015年9月16日
2
一、当前学校体育的怪象 (一)学校废止多年来运动会上的长跑项目 (二)提倡“温柔”体育课
即: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七不三无”的体育课 (三)形成了一个体育教育“奇观”: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了十四年的体育课(1404学时,大学四年的总学时2763学时),可是最后没有真正学会任何一项运动技能,连基本的运动常识都不懂,更没有通过体育课养成运动习惯。
3
小学 为了安全怕受伤,上安全体育课。初中为了安全怕受伤,为了应付体育中考,上应试体育课。高中 为了安全不受伤不出事,为了应对高考,一切都要让路,学生自由自在上体育课。到了大学,学生没有什么压力,考试学分没有以往那么重要,六十分万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学习时间过长,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则严重不足, 对孩子身体
4
体质方面的发展重视不够,运动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城市学生。不会加速跑(只会跑操)、不会游泳、不会三步上篮、不会垫球、拉不了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不会前滚翻、不会爬树、不会马步,甚至没有接触过铅球、栏架、足球……。 思考:学生不会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中国的男子汉在哪里?
5
二 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的理解 (一)关于体育课:家长不赞同孩子天天都有体育课,并且认为体育课不应该有家庭作业。这反映出家长对体育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有这种想法,主要与过去的学生的成长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中,严重影响着父母这一代人的思想。即便是现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开展,但在家长心中体育还是不能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被重视。 (二)关于课外活动:
6
尽管家长都能认识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孩子缓解压力,同时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体育运动。但有 27
尽管家长都能认识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孩子缓解压力,同时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体育运动。但有 27.8%的家长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说不清,说明家长对学校课外活动都有什么运动或者孩子到底喜欢什么运动并不清楚,这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不够。学校开设的课外体育活动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说明学校需要丰富课外活动的同时了解家长想让孩子参加什么样的运动,孩子自己又想参加什么样的课外体育运动,了解家长的希望和孩子的兴趣下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家长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孩子能出汗就行,学什么并不是很重要,有这么多家长有这样的理解和认识,说明家长对课外体育活动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在于孩子是否出汗了,过于古板的思维有待于改进。
7
(三)在运动训练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并不适合体育训练和比赛,说明家长还是没有认清训练孩子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意义,害怕孩子因为年龄小而受伤。有 28.5%的家长不清楚给孩子进行体育训练的老师怎么样,说明家长有待于了解学校体育训练和比赛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鼓励并支持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
8
当前社会还是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上重点的人数、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却很少人问及。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认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影响成绩。学校因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一方面不提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强调教师的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动作简单、危险性小的体育项目以免出现伤害事故。
9
三、当下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状况 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接近90%。 另据国新办《201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及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好和近视率比2002年大幅增加。
10
2011年发布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体重身高等指标明显增长,肥胖学生和超体重学生比例明显增加;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中的握力、背力、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平均数略低于2005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上升,且出现了低龄化倾向,7~12岁小学生近视率达到四成,13~15岁的初中生近视率近七成,与2005年相比约增加了9个百分点;16~18岁高中生的近视检出率近八成,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18个百分点。
11
四、当下学校体育的状况 (一)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健康”作为学校体育追求的底线,通过实践“终身体育”实现健康的指导思想。各种思想都有其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足,需要认真思考。
12
(二)体育课的开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 工作的关键环节。大学一、二年级都开设体育课;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每周2学时体育课,由于学校重视升学率取消了初三和高三的体育课。 (三)体育课外活动情况。只有小部分学生每周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除参加早操和课间操外,绝大部分学生不参加其他课外体育活动,低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明显高于高年级的学生。
13
五、国外中小学体育课状况 美国的体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异常丰富,到了大学后更是包罗万象。除足球、篮球、网球等常规项目外,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如果要养生,有冥想课;如果要塑形,有瑜伽课;如果要交际,有舞蹈课;如果打算从军,有军事训练课;如果暑假要去亚马孙丛林探险,则有野外求生课。此外,还有马术、美式足球、游泳、滑冰、击剑、拳击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14
而且体育授课具有弹性,总体上分为竞技体育教学、健身体育教学、社会实用教学和学科联系教学四种。每位学生在选课之初就要先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再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素质选择不同的课程与难度。 民主德国、法国、古巴等国家,将体育列为主课,体育课成绩与其它主要文化课的成绩一样,是决定升级、毕业与否的学科成绩之一。
15
教学大纲: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各国都经常修订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材:除了传授竞技运动项目技术外,还大量增加了舞蹈、艺术体操、娱乐体育项目、实用体育项目等,使体育教学与生活、音乐、美育日益结合。 体育课的编班、分组及组织形式:前苏联根据医学检查的结果,将学生按健康状况分为攀比组、预备组和专门医疗组
16
日本体育课有下列几种分班形式:1. 按原班上课,2. 混合两个平行班,男女分开上课,3. 混合几个平行班,按性别和能力编,4
日本体育课有下列几种分班形式:1.按原班上课,2.混合两个平行班,男女分开上课,3.混合几个平行班,按性别和能力编,4.混合几个平行组,按学生选择的项目编组。 美国中学一般采用男女生合班上课,但只限于无对抗的项目如网球、乒乒球等。民主德国还将学生分成不固定的小组,根据学生的每项教材的兴趣和掌握技术的程度而调整组别。 体育谋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
17
民主德国体育课除了平时考查、学期或学年的考试外,在10年级或12年级学习结束时,要进行总测验,不及格者不准毕业。
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体育课成绩用1一6分评定,1分最高。他们定出社会标堆(即我们说的考核标准),将学生的测验成绩与社会标准相比较,得出成绩的分数,然后再根据个人进步(或退步)的幅度,予以调整(提高或降低)个人的成绩,用下面公式计算:分数=社会标准土1(进步减,退步加)。
18
六、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嬗变:
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由德、智、体、美、劳构成教育任务。学校体育在教育中既要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承担德、智、美、劳教育的重任。 体质价值观:1979年的扬州会议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19
全民健身价值观: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指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应以青少和儿童为重点为对象,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体质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与兴衰,学校体育要承担为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重任。 竞争价值观:教育部在2003年对全国11万学生进行了体质监测,发现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要求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体育课有30分的权重,体育也成了“升学”的筹码,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没有摆脱把体育作为手段。
20
(二)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 三基教育指导思想:1949~1965年,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军事体育指导思想:文革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是劳动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的指导思想。
21
体质教育指导思想: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 这一时期特别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它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着眼,将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探讨学校体育问题的根本立脚点和依据,强调学校体育应适时地为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与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全面教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并存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后期,学校体育应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核心,以三基为手段,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助,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22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个体在体育方面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教学锻炼都有所受益。 (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 出台教学大纲:1956年先后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两部大纲明确了课程目标:锻炼身体
23
、增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
出台《条列》和《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列》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24
颁布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制定体育课程目标。
(四)各时期主要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锻炼和健康尚未很好地结合:本时期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学生的体质状况并不是很理想。据1986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自1979年以来,青少年
25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按每十年折算,各项形态指标均有较大增长,但同时存在许多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不明显,有些指标下降,形态呈“豆芽型”趋势,营养不足且常见病突出.与日本学生的形态发育比较,我们指标绝大部分较低。这既与我国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有关,也与一部分体育工作者片面理解指导思想,。
26
在实践中把休育局限于锻炼身体,忽视健康教育和对身体的合理培育有关。不注意将体育锻炼与改善饮食结构,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减轻学习负担,加强保健指导等结合起来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面重视夺锦标拿金牌,忽视群众性体育的普及
27
据访问调查和座谈:一部分体育工作者反映,当今学校出现了“领导重名誉,教师重金牌,学生重成绩”的现象,导致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只重视运动代表队训练,而忽视大多数人的体育。有的学校一到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场就成了代表队的专用场地,甚至有些教师以不许妨碍训练将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广大学生拒之场外,这种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做法,是今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活动的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
28
学校体育至今还受着“读书做官”、“重文轻武”陈腐观念的影响。有报道“多年来,在我们的教育中,智育就象正在走红的名角,……而体育,虽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教育方针,却很难堂堂正正地坐上正位。在一些中学,写在课表上的体育课实际上是可以随意占用的文化补习课。”这种社会弊端严重影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实施,也影响学校休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当今在教育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这一讨论引入学校体育领域,从指导思想上澄清学校体育应有的地位
29
学校体育理论的建设上还缺乏创新和突破 从近几年出版的有关学校体育教科书和专著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仍以苏联学校体育理论模式为基础,对传统的东西继承过多冲击比较少,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国外的学校体育理论时吸收、模仿较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中,缺少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在自己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中构成以我为主的理论基础,这不能不说是当今学校体育理论建设中的一大缺陷。
30
学校体育应使学生掌握消除慢性疾病的运动知识
因此,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要有较大的突破,必须提倡和鼓励广大体育工作者进行理论论争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31
七、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应使学生掌握消除慢性疾病的运动知识
近代以来,由于生产自动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体能消耗越来越少的时代。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缺少经常性的运动将导致人的身体素质下降,给人的健康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身体素质的下降又会使人患上因缺乏运动而诱发的疾病越来越
32
多的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肥胖症、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流行病慢性疾病。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使学生了解产生慢性疾病的机理,懂得缺少哪些运动,掌握克服慢性病的知识。
33
(二)学校体育应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和提高学生健康技能
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运动技术,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才能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获得健康的能力。运动技术学习和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的。学校体育应建立在将体质教育与传授运动技术和提高健康技能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把运动技技术教学、运动技能提高与发展身体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让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准确地运用运动技术,
34
并培养长期坚持锻炼意识的义务,当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技术开展体育活动改善身体状况
,保持健康水平。
35
(三)学校体育应注重学生生命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服务于全面育人这个教育目标。学校体育具有许多的生命品性,应充分挖掘其丰富的生命元素,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生命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学校体育必须认识到学生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生命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视野、理想、体验。学校体育应开拓学生生命视野,丰富学生生命体验,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体育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
36
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感悟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校体育成为体验生命和唤醒生命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应让学生充分感悟体育的生命意蕴,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体育教学和活动氛围,将生命的本质体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和建全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7
(四)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这就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让他们终身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较深刻的快乐体验,
38
运动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因此,体育教学要考虑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去感受运动快乐,体验运动的乐趣。通过清晰的技术讲解,激情的场景述说、仔细而具有逻辑的战术战例分析以及优美的动作示范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协助建立良好的运动感觉,引导他们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感受,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控制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克服运动中的困难。同时教授他们克服困难的技能方法和他们一起分享运动后的喜悦心情。
39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让学生有效地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的感受快乐的能力,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40
(五).确保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措施 转变教育观念引领学校体育正确发展: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了,学校体育必须注入新的元素:1、增加身体活动量。现代社会各种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相应的身体活动量的减少,很多健康问题或者“文明病”或多或少与此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学校体育首先要增加在校学生的户外活动量,以便应对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改变。2、树立正确的健康思想、强化理性的健身意识教育。体育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担负起
41
健康的重任。学校体育必须向学生澄清健康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为学生理性地、科学地锻炼提供依据。学校体育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体育有可能造成机体的损伤,所以学校体育要强化理性的健身意识。体育活动虽然有増进体质功能,但也有损害身体健康之弊端,只有合理的体育锻炼才会避弊端趋健身功能。
42
3、培养体育终身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只强调学校期间的阶段效应拓展到离校后坚持身体锻炼的长远效益的角度审视学校体育,学校体育要承担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任务。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传授体育技术、形成体育习惯。有了体育意识,学生才会主动锻炼;有了体育技术,体育意识才能有所依托;有了意识和技术,才能在坚持锻炼中养成体育习惯。体育习惯的长久坚持便有了体育终身的行为。
43
清除独生子女身上的“包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当前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运动能力都在萎缩、退化。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起到不良的影响,发达地区的一些孩子会走路了就直接坐汽车上学;平时吃山珍海味,不注意参与体育活动,给身体里存下了慢性疾病隐患。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协调性得不到及时的改善,使得力量和协调能力越来越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今天的孩子都很聪明,知识面和视野广是他们的强项,但是由于家长溺爱而导致了许多孩子的肌肉无力、血流不畅。
44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少导致他们的思维狭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少生理上出现问题导致心理问题。学校体育要将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满足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又要锻炼孩子吃苦的精神。不断出现的长跑猝死事件后,不少学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谁都担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出事,取消了长跑项目。一旦出安全事故就把这个项目取消了,而不是积极引导和科学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的体能将会越来越弱。当前学生的锻炼缺乏
45
后续保障,学校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对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界定非常笼统、模糊,出了事故往往让体育老师负责。应该出台更多的保障性政策,帮助学校和老师清除独生子女身上的“包裹”,才能激励体育教师或校长开展更多的体育项目,促进孩子的体能,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46
建立建全评价体系确保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生体质下降问题解决不了,将是学校体育的一块短板。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还停留在学习文件和宣传报道上。只有学校、家庭、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在学生整体评价中占的份额非常低,在对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的评估中学校的体育办学条件占的比重也比较低。甚至在教育主管部分和社会对办学质量的评估中,对学生的体质
47
健康状况,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不够重视。这种评价体系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不能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校体育片面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极大。因此,要从改革评价体系方面入手,出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制度、学校体育等级评估制度以及学校体育的年度报告制度,让社会、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能够真正的、实实在在去关注学校体育,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共同努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实现学校体育的发展。
48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事实,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仍停留在宣传上,缺乏落实,导致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得不到改善、教师队伍得不到充实,无法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强化政府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发挥其作用,以推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的锻炼机制,实现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学生的
49
体育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内部,学生走出校门几乎没有条件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导致体质下降。如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大都由社区体育、社会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来承担。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解决了学校体育设备和场地不足的困难,而且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体育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网络,为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平台,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50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