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3 目次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二、士紳社會的形成 三、宗族的禮教規範

4 宋、元、明、清的科舉制度 士紳社會的形成 祭祖與祠堂 宗族與族譜 宗族的禮教規範 義田與義學

5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宋 代 科 舉 1.宋太祖建立殿試,三年開科場,考試分解試、 省試、殿試三級。
2.試卷須經彌封、謄錄後才交由考官評閱、定名 次。 3.宋代創立「特奏名」制度,對屢試不第與年齡 高者,直接給予參與殿試之機會。 4.宋代以後因江南地區經濟、文教發達,以致南 方士人多中試者。故日後朝廷採南北分卷制度 ,分區錄取進士。保障名額 111

6 彌封、謄錄  科舉考試為了防止舞弊,考生試卷寫姓名處,由彌蓋官反轉折疊,用紙釘固糊名,上方蓋關防,稱為彌封。此制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宋真宗景德年間,彌封之法成為定制。清末廢科舉以前一直沿用。  科舉鄉試、會試的墨卷,必須用朱筆謄錄。宋真宗時置謄錄院,鄉試、會試考生的試卷交彌封官封卷。宋仁宗時,為防止筆跡有弊,進一步規定試卷交謄錄所用朱筆謄寫,以謄本交考官評閱。歷代沿制。清代在方略館等機關內任繕寫者亦稱為謄錄,以會試落選的舉人充選。

7 國子監  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晉武帝始設,據《周禮》「國子之貴族子弟受教於師」之意而定名。咸寧四年,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從此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北齊改名為國子監,唐宋承襲隋制,元代也稱國子監。明太祖於南京設國子監,成祖又設北京國子監,遂有京師國子監與南京國子監之別。明清時期,國子監還兼有教育管理機構的職能。直至光緒皇帝設學部,國子監廢止。歷代的國子學(監)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封建統治者的子弟,稱國子生或監生。業滿多數參加科舉入試;亦有部分以積分法或歷事法直接授予官職。

8 科舉與官僚集團的關係 隋唐選才方法 1.正途-科舉取士,高級官僚多出自於此。 2.異途-藉恩蔭、捐納或武職出身。
「學而優則仕」吸引熟讀儒家經典的考生,參與科舉進入官場;使貴族世家無法再壟斷朝政,階級得以改變。 宋代選才方法:科舉成為主要途徑,應考人數不斷增加,形成龐大的官僚階級,成為朝廷的統治集團。 宋代科舉考試圖

9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元 代 科 舉 1.科舉針對不同族群採分卷、分榜制度 2.分榜制度:尊卑之分 (1)右榜——蒙古人、色目人
(考生少,位尊) (2)左榜——漢人、南人 (考生少,位卑) 111

10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明 清 科 舉 考試 進程 童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內容 以「四書」、「五經」為命題範圍 規定與格式
童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內容 以「四書」、「五經」為命題範圍 規定與格式 考生須摹擬古人語氣作答,不得自發議 論,文章有規定格式,稱為「八股」, 通稱「制義」

11 所謂童試,爲最初級考試。清代學校和明代一樣,是科擧必由之路。府、州、縣學生,稱爲生員。未得生員資格者,不論年齡,皆稱儒童或童生。童生要取得生員的資格,必須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總稱童試。

12 破題 承題 起講 起股 中股 後股 束股 大結 名稱 另名 行文格式 內容要求 無 二句散行文字。 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四、五句散行文字。
將破題中緊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脫節。 起講 小講、原起 散行文字 渾寫題意,籠罩全局。 起股 起比、題比、提股、前股 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開始發議論 中股 中比 句式雙行,句數多少無定製。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內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鬆靈活,宜虛不宜實。 後股 後比 句式雙行,多少無定製。需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作用是暢發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 束比 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需相對成文,形成排偶。 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結 散行,不一定用對偶。 全文結束語,不用聖賢口氣,可以發揮己意。

13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明 清 科 舉 1.明英宗起,准許人民捐款納貲,取得監生資 格 2.清康熙年間則實行文官捐納制度,開啟科舉
以外的仕宦之路 2.明初,進士觀政,除第一甲能直接當官外, 其餘進士須見習後,始能授官 3.設武舉以選拔軍事才俊 4.1905年(清光緒 31 年),宣布廢除科舉

14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優缺點 優 點 缺點 1.世族、寒門自由競爭,考試機會平等 2.促成社會流動,門第逐漸消融
3.朝廷透過拔擢全國人才,使中央與地方關係 更為密切 缺點 1.重詩文而輕策議,空有文采而無見識 2.明清捐官者漸多,為人詬病 3.清末世局變化快,科舉人才已無法因應危機 科舉制度 分層圖

15 殿試 會試 鄉試 童子試 科舉與官僚集團的關係 明代的選才方法:科舉制度成熟。 進士(狀元、榜眼、探花) 皇帝出題、主持 貢士 京師舉辦
秀才 貢士 舉人 皇帝出題、主持 京師舉辦 省級考試 通過者,即取得功名資格,成為士大夫階級 動:明清科舉制度

16 一、宋以後的科舉制度 中國歷代選才任官制度概覽 漢代 察舉制度 魏晉南北朝 九品官人法 隋唐 1.隋朝創科舉制度 2.唐代確立 宋朝
1.隋朝創科舉制度 2.唐代確立 宋朝 科舉制度完備 元朝 《四書集注》為科舉考試定本 明清 以四書五經為命題範圍,以八股文為格式

17 二、士紳社會的形成 宋 代 士 人 1.士人科舉任官,大臣子弟可蔭任出仕 2.科舉競爭激烈,功名無法世襲,自此
以後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與以 前的門閥社會不同。 3.權力的結合與擴大: 如(1)婚姻、人脈關係 (2)科舉上的師生關係

18 各時代的士大夫 元代 1.常有仕與隱的掙扎。 2.非任官者以醫師、算命師、道士、教師或劇作家等維生,生活仍屬安逸。
→例:馬致遠,雜劇創作豐富。 3.興建許多書院:是政治以外的文化中心,維持儒家的道德與自信的獨立精神。

19 各時代的士大夫 明代 1.科舉使士大夫階級擴大。 2.結社活動盛行 「社」的定義:士人集合切磋學問,彼此交流的團體。
目的:應付科舉求取功名或為意趣而結合。 性質:詩社、文社為主,但各有特色。 代表:南園社→南園五先生。 北郭社→北郭十友。

20 各時代的士大夫 明代 3.黨社運動 時間:明末。 創始:張溥組織復社,有規章與戒律,及專人負責,形成全國性的民間組織。
目的:以文會友,評議時政。 意義:顯示士人集會的盛行。 動:科舉、士大夫 與官僚集團

21 二、士紳社會的形成 明清士紳 1.士紳的構成:擁有科舉功名者與退休官員 2.士紳的角色: (1)族人的代理與鄉里的代表
(2)朝廷授予特權,是朝廷的代理人 3.士紳的重要性: (1)是支持中央政權的一股社會控制力量 (2)地方治安,由士紳組織「團練」來維護 4.士紳的特權:享有免除力役及司法等特權

22 二、士紳社會的形成 明清士紳 5.士紳的貢獻: (1)為官府與民間的溝通橋梁 (2)士紳有能力組織慈善事業與賑濟貧弱
(3)士紳也積極興辦學堂,啟迪民智 (4)士紳亦以民間力量協助地方政府,如 防盜、催收賦稅、修橋鋪路等 6.負面作為:影響官府政策、介入地方行政 等弊病

23 士紳階級 宗族中的士紳 1.宗族以德、爵、功作為從祀的標準。
2.有功名的讀書人、有官品的族人、對宗族有貢獻者,生前是宗祠的主人,死後受宗族崇祀。 3.明清時,宗族常致力培養族中優秀子弟投考科舉科舉變為宗族經營的事業。 4.入仕者有道義回饋宗族的支持。

24 士紳階級 士紳的角色 1.族人的代理與鄉里的代表。 為本宗族本鄉里爭取權益 2.朝廷授予的特權階級,是朝廷的代理人。
負起朝廷的管治教化責任 地方士紳在某種意義上,是地方「民意」的代表。所以地方官員需要他們的支持與配合,因此士紳擁有某些特權。但是,士紳也具有一些義務,負責鄉里的社會福利、法律裁判、公共工程、維持治安及包攬稅糧等。

25 士紳階級 士紳的重要性 1.是支持中央政權的一股社會控制力量。
例:「鄉約」本是基層社會的地緣性互助組織,「約正」大都是推選德高望重的士紳擔任。 2.地方治安,由士紳組織「團練」來維護。 劣紳:部分士紳利用他們的政治地位及社會特權,謀取個人或家族利益、欺壓鄉里。

26 中國歷代社會特色 東周 封建制度 逐漸解體 出現布衣卿相 西周 封建制度 階級嚴明 魏晉南北朝 世家大族 門第觀念 唐朝 兼容並蓄
夷夏觀念淡薄 元朝 種族歧視 社會不平等 宋朝 重文輕武 明清 士紳階級 享有特權

27 三、宗族的禮教規範 1.宋代倡導宗族的背景 ﹙1﹚宗族衰落:五代受戰亂影響,傳統世 家大族多散逸、譜牒不修 ﹙2﹚宗族重建:宋朝儒學興盛、科舉發達 ,士大夫重建宗族組織或主持宗族 活動,穩定社會秩序 184

28 五代時,以「譜牒」維繫門第秩序的禮教喪失作用
宋儒與宗族觀念 門第宗法的瓦解 黃巢之亂,大殺宗室,使強宗大族走向衰落 五代時,以「譜牒」維繫門第秩序的禮教喪失作用 出現「貧富升降,非舊第矣」局面 門第宗法社會瓦解 譜牒興衰

29 宋儒與宗族觀念 新宗族制度的形成 1.時間:宋代。 2.背景:士大夫重倡倫理孝悌、重建家族倫理規範,並將孝睦內涵結合朝廷理念。
3.主張:重建古代的宗法組織,以穩定社會秩序與規範。 4.方法:將古代宗法制度中的尊祖、敬宗、收族等原則,轉變成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 184

30 三、宗族的禮教規範 2.禮教規範 目標: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司馬光:著《書儀》 朱熹:制定家禮、建祠堂 ,列出家族舉行重
要典禮的儀式 朱熹:制定家禮、建祠堂 、設族田等,成為日後平 民宗族制度的準則

31 《書儀》共十卷,內容除第一卷介紹各種公文書格式範例外,主要介紹冠、婚、喪、祭四儀。冠儀一卷,其中規定,男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女子許嫁笄。婚儀兩卷,其中規定男十六至三十可娶,女十四至二十可嫁。程序分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及親迎六步驟。婚後有婦見舅姑及婿見婦之父母。至於喪儀共六卷,所占比重最大,對於整個程序及相關事務都有詳細的規範。至於祭儀一卷,規定祭用仲月,主人及子孫皆盛服親臨。  從表面上,每一項儀式似乎都規定詳細,每位參與者的角色及舉止都有所規定,形式色彩重,過程繁複,但是細思其背後規畫的原則,應是要體現長幼尊卑、遠近親疏。換言之,上古明人倫的理念,儒家三綱五常的理想都是透過這些儀式來表現。庶民百姓於日常行四禮的過程中,具體的學習到儒家的教育理念。人倫明,則家族立;家族立,則國本固。

32  宋代宗族制度,有別於以往士族社會下的宗族制度。其主要特徵約有以下四點:
1.宗族運作的過程中,以祠堂、族譜、族田為收族的手段。宋代的祠堂與族人關係密切,大多建於故鄉之中,與住宅比鄰而居是普遍的現象,祭祖的對象又突破了世代的限制,族人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士族制度崩解後,官修族譜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民間修譜的風氣盛行。族田的設置成為賑濟族人的新方式,一改前代所使用的散財濟族方法。 2.宗族制度在南方獲得良好的發展。兩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宗族制度在南方地區逐漸興盛。 3.宋代宗族出現了官僚化的現象。宗族制度的倡導者多是朝廷高級官員,這些人也成為各地宗族的中心領導者。 4.族權與政權的分離。宋代的宗族制度著重於「敬宗收族」方面,宗族對於政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33 宋儒與宗族觀念 程頤 1.主張 嚴謹的家法 建立一套法度來 安定人心 2.影響:成為日後家法、族規 的思想來源
北宋理學家-強調「理」才是世界的本源,主張「格物致至」

34 宋儒與宗族觀念 朱熹 主張:1.強調孝 2.把「孝」與「財」聯繫一起  「同居共財」(祭田) 3.做人應守著孝悌忠信的原則

35 宋儒與宗族觀念 朱熹 2.將孝睦觀念與《白虎通》的「三綱五常」結合為一,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
3.對於家祭、家禮、祠堂、族田等都提出說法,成為日後庶民社會的宗族制度準則。 思想家的影響 1.其宗法主張,逐漸在官僚之間落實。 2.宗法觀念從宋代開始向庶民社會擴散。 3.明清時才深入庶民之中,形成新的社會規範。

36 三、宗族的禮教規範 ﹙一﹚祭祖與祠堂 1.定義:供奉祖先神位,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 宗族的象徵 2.功能:共同祭祖、聯絡與凝聚宗親情感
宗譜與宗祠 184

37 葉氏祠堂八千人掃墓 祭祖盛況空前 東森新聞-2014年04月05日 下午16:08
清明節掃墓祭祖,在桃園葉氏祠堂就出現盛況空前的場面,今年湧進八千名葉氏子孫來掃墓,分別從美國、澳洲等地回來,光是簡單的祭拜儀式,就得用麥克風指揮全場,大把的香往香爐裡插,遠遠看過去還以為是什麼廟大拜拜,甚至由於人數太多,還吸引一堆攤販來擺攤。 萬頭竄動滿滿人潮,肩並肩手持清香,這不是廟宇大拜拜,而是葉氏子孫一年一度的掃墓祭祖,真的很誇張,光是指揮祭拜儀式就得靠麥克風指揮全場,八千葉家人提著大包小包,地上更堆了滿滿供品,要讓祖先在大節日吃飽飽,拜拜完之後人手一炷香,集結在一塊變成好幾大把,把香爐塞的滿滿滿,不少人特地從美國、澳洲飛回來,為的就是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更誇張的是旁邊還出現好幾攤小吃,搶著撈一筆,小攤販生意好的不得了,搶賺葉家人的錢,儘管八千多人,彼此不一定認識,但強大的宗族力量把葉氏宗親凝聚在一塊,也讓葉家人引以為傲。

38 三、宗族的禮教規範 ﹙二﹚宗族與族譜 1.庶民宗族組織: 宋元時,庶民仿效組織宗族。族有族長,以處 理宗族事務。受到官府表彰者,稱為「義門」
2.族譜的功能: 維繫親人,了解宗族演變與親疏關係 張載 185

39 三、宗族的禮教規範 ﹙三﹚義田與義學 ﹙1﹚義田: a.宋代以前,已有官員將祿賜、田產分給族人 b.宋范仲淹興建義莊、義田贍養族人 c.明清時期的義田多於宋元,義田可免雜役差徭 d.清代將擅賣義田者,以盜賣官田論罪 ﹙2﹚義學: 為教育族人而設立義學,並立義學田,將其收成移做辦學之經費 185

40 祠堂與庶民宗族社會 明清的宗祠 1.定義:供奉祖先神位,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 2.發展
嘉靖19年後,開始建立宗祠,奉祀四世神主 形成家族組織,歲時祭祀共同祖先,並修撰族譜 同族者購置族田、族產,收入供全族公共開支

41 祠堂與庶民宗族社會 3.宗祠組織 家族權力中心所在。 推舉選出祠長,多是本族的地主或鄉紳。 祠長的權力有:主持祭祀祖先管理族田、族產 解決族內糾紛,充當仲裁 代表本族對外交涉 家法、族規:以 尊敬祖先、嚴守等級輩分、遵奉儒家禮教為主。 目的在約束家族成員,維護家族權威與和諧。 祠長即族長 是族中最高權威

42 祠堂與庶民宗族社會 宗族對社會的影響 1.透過宗祠將同宗成員納入宗族組織中。
2.以父系家長為中心,依循宗法原則由嫡長繼承,使宗族內部凝聚力穩固。 3.結合血緣與地緣,政府常藉控制宗族來掌握村落,以保障社會穩定。 4.士紳漸成宗族代理人,常負責與政府協調。

43 明清宗族發展 背景 1.清代保甲很難滲入基層社會。 2.朝廷往往借助宗族力量來強化社會控制。 方法:推行族正制
令族中有名望者擔任族正,監督宗族 有品望者-多為士紳,包括退休官僚、經科舉 或捐納取得功名者,以及生員。在宗族中具有 絕對權威。

44 五十至百家,或與鄰村合,而成一社,設「社長」→協助社民農耕、設義倉、開墾荒地、防災等
宋元的社會控制 北宋初期:以地區作為劃分鄉里組織依據,而非人數。 王安石變法:行「都保制」。 元代:里社制。 府州縣城設坊正調查戶口、催收賦役 鄉設里正 鄉之下增「社」 五十至百家,或與鄰村合,而成一社,設「社長」→協助社民農耕、設義倉、開墾荒地、防災等

45 明代社會控制 里甲制 一百一十戶為 一里,設里長 一里十甲,十 戶一甲,設甲首 增設糧長-由里甲協助,專責徵收 解運賦糧 增設里老-由年老者擔任教化工作 宣講六諭,並懲治違反者 戶口清單 填報、鄉 里詞訟、 力役攤派 命案與動亂事件除外 縣衙官吏不得隨意入鄉

46 清代社會控制 清代:保甲制 背景:人口增加,須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方法:規定十戶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設 牌長、甲長、保長各一人。 職責:勸督農桑、維持治安、稽查人口、監察出 入、負責教化。 特點:田賦由官吏徵收押解,保甲長協助催徵。 保甲長仍及教化與司法於一身。

47 延伸閱讀 書籍: 樊克政 著,《書院史話》,(台灣:國家,2004) 蕭啟慶 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2008) 影音:
《中國書院》,(台灣:音樂之橋,2011)

48 THE END 除翰林擁有著作權之內容外,均依法取得授權或依法合理使用,如仍有闕漏或資料錯誤,請著作權人與我們聯繫 。 聯絡專線: ( )

49 考題觀摩 從某個時期開始,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停棺多年、久喪不葬的習俗,要找到風水寶地之後才入葬。人們認為這麼做可以帶給後世子孫功名或財富等福蔭,出人頭地。這種風俗背後反映了某種社會變動的趨勢。根據這個角度,此一習俗最早可能形成於何時?﹝95學測﹞ (A)秦漢時代,因布衣卿相之局,庶民有機會出頭 (B)魏晉時期,因道教盛行,庶民才流行風水觀念 (C)唐宋之間,反映工商業與科舉制擴大社會流動 (D)明清之間,反映商業繁榮,人民希望追逐財富

50 考題觀摩 從某個時期開始,中國社會逐漸出現停棺多年、久喪不葬的習俗,要找到風水寶地之後才入葬。人們認為這麼做可以帶給後世子孫功名或財富等福蔭,出人頭地。這種風俗背後反映了某種社會變動的趨勢。根據這個角度,此一習俗最早可能形成於何時?﹝95學測﹞ (C)唐宋之間,反映工商業與科舉制擴大社會流動

51 考題觀摩 這些人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雖不能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地方官員常要和他們共商公共事務,他們也代表民間向官府表達意見。此外,他們常組織百姓,訂定行為規範,要大家共同遵守,官府並容許他們依此賞罰百姓。這些人最可能是:﹝93指考﹞ (A)周代的貴族 (B)漢代的游俠 (C)魏晉的門閥 (D)明清的士紳

52 考題觀摩 這些人在地方上具有影響力,雖不能直接插手地方行政,但地方官員常要和他們共商公共事務,他們也代表民間向官府表達意見。此外,他們常組織百姓,訂定行為規範,要大家共同遵守,官府並容許他們依此賞罰百姓。這些人最可能是:﹝93指考﹞ (D)明清的士紳

53 考題觀摩 某學者指出:「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所謂「後世」及這位學者的時代可能是:﹝92指考﹞ (A)所謂「後世」是指秦漢,這位學者是六朝時人 (B)所謂「後世」是指魏晉,這位學者是隋唐時人 (C)所謂「後世」是指六朝,這位學者是兩宋時人 (D)所謂「後世」是指兩宋,這位學者是明清時人

54 考題觀摩 某學者指出:「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所謂「後世」及這位學者的時代可能是:﹝92指考﹞ (C)所謂「後世」是指六朝,這位學者是兩宋時人

55 考題觀摩 宋代以後,出現了自主性的基層組織——宗 族,這種組織到了明清時代更為普及。下列何者 最能顯示宗族之特徵? 【98指考】 (A)保甲、團練、鄉約 (B)鄉約、保甲、義莊 (C)團練、祠堂、族譜 (D)祠堂、義莊、族譜

56 考題觀摩 宋代以後,出現了自主性的基層組織——宗 族,這種組織到了明清時代更為普及。下列何者 最能顯示宗族之特徵? 【98指考】 (D)祠堂、義莊、族譜

57 板書

58 板書

59 板書

60 板書

61 板書

62 提倡建宗族首重修譜 族譜的重要性: 族譜可收攝人心,和睦風俗並為朝廷建立有來歷的「世臣」 張載

63 宗譜

64 臺中林氏宗祠 臺灣早期為漢人移民社會,所以也會建立宗祠以團結凝聚宗親力量

65 譜牒興衰圖

66

67 金榜名錄

68 宋代科舉考試圖


Download ppt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第九章 宋至盛清的社會文化 第二節 科舉、士紳與宗族 組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