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从一五到十二五 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当60年的风雨刚刚飘过,中国经济也将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是一个新甲子的起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许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从一五到十二五 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当60年的风雨刚刚飘过,中国经济也将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是一个新甲子的起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许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一五到十二五 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当60年的风雨刚刚飘过,中国经济也将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是一个新甲子的起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许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 奠基之年—第一个五计划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 奠基之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的实力积累,并非是简单对经济成就的罗列;建国六十年的经济繁荣背后,还存在着发展道路选择,社会阶层分化,精神状态演化等等现代化的进程。而我们力图借用五年计划的工具,还原出中国最高经济战略的抉择与突破,以及普通人命运在历史中的起伏跌宕。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直到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中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黄克诚组成5人小组也由此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

5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6 基本任务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7 成就与问题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新鞍钢 高粱地里捐出来的大钢厂

8 跃进之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由于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   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整风反右运动之后要出现“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演变为包含着层层高压和层层虚报的政治运动。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时达54.8%,最低时至-38.2%。   1960年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等都未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

9 “二五”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八届九中全会
苏联专家柯蕾娃娅早已成中国老太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0 基本任务与主要指标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1 主要成就与问题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2 忧患之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的“三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计划:一方面它的制定和执行标志着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在被迫中断后重新走上轨道;另一方面其指导思想也经历了由“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变化,这标志着中国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转变,这一方针一直影响到下一个四五计划,甚至更远。   虽然计划执行遭遇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是“三五”主要经济指标仍然按时完成,只是“三线”建设步子过急,给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埋下隐患,在日后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

13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 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编制的
亲爱的战友 我再也看不到你的笑容 成昆铁路几上几下 最终在1970通车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4 基本任务与主要指标 《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5 主要成就与问题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 %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6 风雨之年—四五计划 在国际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失控: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随着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17 第四个五年计划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8 基本任务与指标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 亿斤,棉花 万担,钢 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 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 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9 主要成就与问题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 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隐身于重重大山之中的三线基地 种子和化肥彻底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0 震荡之年--第五个五年计划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 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跨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仅剩3年。   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人们不约而同的提出重估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理论界首先澄清了是非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以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这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数字变化,而且包含着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震荡与转折。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1 基本任务与指标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周冠五无疑是国企改革者中的巨人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2 主要成就与问题 (1976年-1985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 松下幸之助访问中国享受国宾级接待 袁庚当着邓小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3 改革之年--第六个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初是作为《l 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议着手编制的。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并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再次酝酿编制“六五”计划。之后,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就“六五”计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1982年全国计划会议着重讨论了“六五”计划草案,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同时作出了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个计划面奋斗的专门决议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4 改革之年--第六个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继“一五”计划后的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在这五年间,城市开始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使得长期以来的人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让国人可以放眼于小康的长远目标。“六五”计划还确定了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一时期也成为继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迎来的又一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期。   以往的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仅仅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开始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计划的题目也相应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25 基本任务与指标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年)是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制定的,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1)工农业生产总值,计划年均增长4%,在执行中争取达到5%。(2)争取消费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体适应,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3)大力降低物质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消费资料的生产大体协调。(4)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广泛地开展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技术革新活动,同时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作好“七五”发展的衔接。(5)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努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6)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增强防御力量。(7)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适当集中资金,使国家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开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8)大力发展经济贸易,有效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9)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0)加强环境保护,制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发展。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6 主要成就与问题 (1980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今日的王石早已不是当年的“倒爷” 时至今日,柳传志早已成为企业家的旗帜。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7 闯关之年--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个《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提交1985年9月的党代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根据《建议》,对计划安排又反复研究、平衡、测算,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年)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就制订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是第一次。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28 闯关之年--第七个五年计划 “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即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6年3月,经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开始之时,国家就制定出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计划经济史上还是第一次。   “七五”时期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两种体制并存,同时又激烈冲突的时期。期间表现出的经济过热,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克服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带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理论上几十年争论不休的计划与市场之争也进入生死抉择的最后交锋,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已不可逆转。

29 主要任务 “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开展,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2、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3、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0 发展目标 计划规定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到199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粮食 万吨,棉花425万吨,发电量5500亿度,原煤l0亿吨,原油1.5亿吨,钢 万吨,全社会各种货运量94亿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2960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5000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760亿元,其他投资l200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6000亿元。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五年内培养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1 主要成就与问题 (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市民当时疯狂抢购金银首饰等硬通货保值 这一幕抢购风潮已经写进了教科书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2 加速之年--第八个五年计划 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3 加速之年--第八个五年计划 “八五”计划是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背景下制定和实施的,最初的发展指标因为国际的制裁各种经济指标并不太高。但是,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发生巨变,“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2%,不仅是同期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八五”期间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让国民经济提前五年完成了党在日程上的长远目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较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

34 成就与问题 陈凤敏的饭馆扩大经营规模 生意日渐兴旺 当年的新股认购一夜间让人悲喜两重天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陈凤敏的饭馆扩大经营规模 生意日渐兴旺 当年的新股认购一夜间让人悲喜两重天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5 破浪之年--第九个五年计划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九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1997年比预期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体制改革方面,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但是,产权制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要素市场“双轨制”问题依然突出,收入分配制度仍有待完善。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6 奋斗目标 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7 成就与问题 (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币全力驰援 力保香港金融市场不失 多少人被高高在上的房价压垮梦想的翅膀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8 悲喜之年---第十个五年计划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分别是: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经历了十个五年计划的洗礼,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仍有不少难题摆在中国人面前。尽管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只是停留在低级的不均衡的层面。三农问题、失业问题、资源短缺、国有企业退出市场难度大、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等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十五”计划中政府不再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角,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计划总体上不再具有指令的性质,而是粗线条的计划;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也被写进计划之中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39 主要任务与目标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0 成就与问题 (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美泰召回96.7万件贴牌玩具,利达冷清 《食品安全法》千呼万唤始出台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1 转型之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十一五”规划,是指我国从2006年到201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规划。   “五年计划”是一个国民经常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当然,是每五年规划一次。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 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虽然被列为新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是严格地说,从“规划”的意义上,这个时期应该被算作“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也成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此前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如何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则成为对政府的更高要求。   宣传多年的“先富论”也被“共同富裕”的主调所替代,而规划中添加的更多关注民生、体现民意的表述,则是为了在改革和发展成果中利益兼顾,让各个层次的老百姓切身获得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2 成就与问题 煤矿让煤老板一夜暴富 资金出路却不明朗 新农合制度让8亿多农民病有所“依”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达到2.3万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700美元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20日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的主题报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2010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左右。 煤矿让煤老板一夜暴富 资金出路却不明朗 新农合制度让8亿多农民病有所“依”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3 富民之年---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 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 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4 富民之年—十二五规划 说“十二五”是新甲子的起点,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个历史新进程的开始。也就是随着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以更大的基数向5000至8000美元水平提升,中国社会将步入又一个快速升级阶段。这种升级不仅有消费形态上的变化,有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从一五到十二五”

45 从国际方面看,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中,国际社会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漫长的东西方冷战。这是一种以古典的对抗性思维为特征的国际竞争。而在经济上,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的全球性掠夺、核能与IT技术的研发,以及迅速从军事工业向民用商业的转化,整个世界因此而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姿态站了起来,极不容易。


Download ppt "从一五到十二五 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与时间节律。当60年的风雨刚刚飘过,中国经济也将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是一个新甲子的起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深化改革问题、有急迫的经济转型问题,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许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 图说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