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五)呼吸: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和气管组成。 1、鼻腔:是感受嗅觉的部位。当空气通过鼻腔时,可以使空气温暧、湿润和除尘。鼻腔上部的粘膜有嗅觉神经末梢及嗅觉细胞,是感受嗅觉的部位。 2、喉:不仅是呼吸的器官,而且是发音的器官。是由不同形状的软骨。甲状、环状、会厌和杓状软骨。
2
肺与胸腔: 哺乳类的肺是一对海绵状器官,位于密闭的胸腔内,下部以横隔为,界与腹腔分开。许多微细支气管盲端曾肺泡,空气在肺泡处与微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3
呼吸方式:哺乳类的呼吸动作是依靠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胸腔为哺乳动物所特有。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借横膜隔与腹腔分隔,横膈膜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称为腹式呼吸。加上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为胸式呼吸,完成哺乳类的呼气和吸气。
4
哺乳动物呼吸系统特点概括如下: 1、气体交换面积增加,有大量肺泡囊和肺泡。 2、喉头的构造复杂,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是发音的器官。 3、次生软腭的出现,使内鼻孔后移,消化道与呼吸道完全分开。 4、呼吸装备完善化,出现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肌肉质横膈。
5
(六)、循环: 特点:完全的双循环,左体动脉, 红细胞缺细胞核。 1、心脏:分二心房、二心室。体静 脉回来的血入右心房,肺动脉从右 心室发出进入肺,肺静脉来的多氧 血注入左心房,流入左心室,再经 体动脉通到全身。因此,左心房、 右心室与肺动静脉克成肺循环;右 心房、左心室与体动脉构成体循环。 2、动脉:仅具左体动脉弓。 3、静脉:趋于退化。
6
4、淋巴:哺乳动物淋巴系统极为发达。 1)功能:辅助静脉将组织液运回血液和输送某些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制造淋巴细胞和生产免疫的机能。 2)组成: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和脾。 淋巴液:无色透明的水样液,来源于血液。 淋巴管:输送淋巴液的管道,几乎分布于全身,淋巴液流入组织间隙。 淋巴结:在淋巴管的通路上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同的结状体,称之为淋巴结。淋巴结分布于颈部、腋窝和鼠鼷部较多。其功能为制造淋巴细胞和吞噬异物。淋巴细胞能产生 r 球蛋白抗体。 脾:是血液循环中的主要滤过器官,可作为一个大的淋巴结。其功能为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贮存部分血液,以及吞噬异物和制造淋巴细胞。
7
(七)、排泄: 1、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肾脏组织:皮质、髓质和肾盂。 1)皮质:肉眼观察呈颗粒状,为肾小体组成。 2)髓质:有放射状的纹线,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3)肾盂:为输尿管起始端的膨大部分,呈漏斗状。 肾脏的实质是由许多泌尿的肾单位和排尿的集合小管构成。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8
肾单位: 1)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2)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 管的起始部,形成一个漏 斗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 有空隙。作用:可将血液 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 蛋白质外,其它物质都能 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
9
3)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体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尿,经肾小管的重吸收后形成终尿。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 许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 管。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水分、无机盐(主 要是钠盐)、葡萄糖等, 最后成为终尿,原尿中的 水分大约仅有1%从终尿 中排出体外。
10
4)哺乳类排泄系统特点: a、从发生来看属后肾。 b、肾单位数量多(人达300万个、兔29万个)。 c、哺乳动物的尿主要由尿素组成。 d、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输尿道由肾盂开始,向后延伸开口于膀胱。
11
(八)神经: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高度发达,主要表现大脑和小脑体积增大;神经细胞所聚集的皮层加厚和表面出现了皱褶(沟和回)。
1、大脑:特点:1)体积增大,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有带状横向的白色神经纤维连合,称为胼胝体,是哺乳动物特有。2)大脑皮层面积加大,加厚,表现出沟回。3)新脑皮层大大发展,因而将原脑皮推挤到侧脑室中成为海马。
12
2、间脑:被大脑所覆盖,由丘脑、丘脑下部、丘脑上部、松果体、脑下垂体和第三脑室组成。
丘脑又称视丘,是皮下感觉中枢,除嗅觉外,各部感觉器来的兴奋,在传到大脑皮层以前,先终止于丘脑,然后再转换神经元到期大脑皮层。 丘脑上部,又称上丘脑,伸出一带长柄的松果体,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丘脑下部,又称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活动中枢,控制糖和脂肪代谢、体温调节、性活动和睡眠等。 脑下垂体:位于下丘脑的腹侧。是最重要 的内分泌腺,能产生多种激素,不仅对动物 体的生长、代谢、生殖等起调节作用,而且 还直接调节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 第三脑室:间脑的脑室称为第三脑室,前经 室间孔通侧脑室,后通大脑导水管。
13
3、中脑:位于延脑和间脑之间,为反射中枢。
4、小脑:哺乳类的小脑相当发达,表现为体积增加,新出现了小脑半球,并有灰质皮层覆盖,形成沟回。小脑有维持肌肉张力、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姿势和运动协调的中枢。 5、延脑:位于小脑后半部。称为“活命中枢”。 6、脊髓:传导兴奋和实现反射活动。 7、脑N,12对,
14
8、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起自脊髓第3~4节至腰椎;副交感神经起自头部的中脑、延脑和脊髓的荐椎部。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是互相拮抗,对立统一的。交感神经引起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兴奋。
15
(九)、感觉器官 哺乳类感觉器官发达,尤其表现在嗅觉和听觉的高度灵敏。
1、嗅觉:啮齿类、反刍类及食肉类的嗅觉很敏锐。主要是鼻腔的扩大和鼻甲骨的复杂化。 2、视觉: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结构无本质差异。 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系统构成。眼球壁由3层膜构成,外层巩膜、中层脉络膜、内层视网膜。折光系统:水状液、晶状体和角膜。
16
3、听觉:外、中和内耳。 1)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是哺乳类所特有。外耳道向内由鼓膜与中耳相隔。 2)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和耳咽管,为传声装置。听小骨由镫、锤和砧骨。 3)内耳:耳蜗管、三半规管、椭圆囊和球状囊。 听觉产生过程: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三块听小骨 前庭薄片 内前庭的外淋巴流动 剌激耳蜗管淋巴流动 剌激纤毛感觉细胞 产生神经冲动 由听神经传导到中枢 产生听觉
17
(十)生殖 1、特点: 1)雄性有交配器; 2)体内受精; 3)胎生; 4)胎儿母乳哺育。 2、雄性生殖系统:
组成:生殖腺(睾丸)、附睾丸、输精管、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和交配器。
18
3、雌性生殖系统 组成:生殖腺(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阴等。 卵巢:是生产卵子和雌性激素的器官。卵泡细胞能分泌动情激素(剌激子宫、阴道和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黄体细胞能分泌黄体酮(促进子宫内膜的增生,为受精卵的植入准备好条件。
19
4、哺乳动物的子宫类型: 1)、双子宫:分别开口于单一的阴道,如啮齿类、兔类、翼手类等。 2)、分隔子宫:二个子宫在底部靠近阴道处合并,以共同的孔开口于阴道,如猪、牛等。 3)、双角子宫:子宫的合并程度更大,如多数有蹄类、部分食肉类等。 4)、单子宫:二个子宫完全愈合为单一的整体,如猿、猴和人等灵长类动物。
20
5、胎盘: 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是胎儿和母体联系的纽带,担负着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
21
6、胎盘的种类: 1、散布状胎盘: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表面上。 无蜕膜胎盘 2、叶状胎盘:绒毛集中成丛散布在绒毛膜表面。 3、环状胎盘:绒毛集中成宽带状,围绕胚胎的中 蜕膜胎盘 部,是环带状分布。 4、盘状胚盘:绒毛集中分布成盘状。
22
7、胎生哺乳的意义: 1)从胎儿的保护看: 胎儿受到了绝对的保护,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2)从胎儿的营养来看:胎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足够的营养。 3)从胎儿发育所要的条件来看:胎儿可获得恒定的发育温度,有足够的氧气和水分来源,可即时排出代谢废物。 4)从抚育后代的方式来看:乳汁能对多种疾病起免疫作用,幼仔可以不依赖环境提供营养物质。 总之,胎生哺乳进一步完善了陆生动物在陆上的繁殖能力,能在多种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后代,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为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也是哺乳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优于其他动物。
23
(十)内分泌: 身体里的腺体有两类: 外分泌腺:有管腺,如皮肤腺、汗腺、唾液腺、胰腺等。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物由腺细胞直接渗透进血液或淋巴,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这些没有导管的腺体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叫作激素。 内分泌腺的特点: 1、没有导管; 2、一些排列成团、囊或囊泡的腺体细胞组成; 3、体积小,机能重要,对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机能具有调节作用; 4、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 5、血液中的激素变化有自我调节作用; 6、每一种激素有它特有的生理作用,即特异性。
24
哺乳类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胰岛和胸腺等。
25
第三节、哺乳纲的分类 一、原兽亚纲(Prototheria) 哺乳类最原始类群,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 1、似爬行类特征 1)卵生;2)乳腺为特化的汗腺,无乳头; 3)肩带具乌喙骨;前乌喙骨和间锁骨似爬行动物。 4)有泄殖腔,故名单孔类; 5)大脑无胼胝体,皮层不发达; 6)成体无齿。 2、具哺乳类的特征: 1)被毛、恒温;2)母乳育仔; 3)体腔有横膈; 4)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 全球仅1目(单孔目),仅分布于澳洲。
26
代表动物:1、鸭嘴兽:半水栖动物,足间有蹼,嘴似鸭嘴。
2、针鼹:善于掘土,体被锐针,嘴长而细尖。
27
二、后兽亚纲(Metatheria)(又称有袋亚纲)
介于原兽亚纲和真兽亚纲之间。 1、胎生 2、有育儿袋,内有乳腺和乳头。 3、泄殖腔退化; 4、肩带具有哺乳类的特征; 5、具异型齿; 6、大脑皮层不发达,不具胼胝体; 7、恒温;8、被兽毛; 9、体腔有横膈; 10、下颌仅有单一齿骨; 11、母乳育仔。12、仅具左体动脉。 全球仅1目,为有袋目,仅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
28
代表动物:大袋鼠
29
三、真兽亚纲(Eutheria)(又称有胎盘亚纲):
主要特征: 1、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 2、乳腺发达,具乳头, 产出的幼仔发育完全; 3、异型齿; 4、大脑皮层发达; 5、体温高而恒定; 6、不具泄殖腔; 7、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 本亚纲的现存种类 有17目,其中我国 有13目,500种左右。 (一)食虫目(Insetivora) (二)树鼩目(Scandentia)
30
(三)、翼手目(Chiroptera) 哺乳类中唯一能飞翔的一类。 (四)、灵长目(Primates) 猴类、猩猩类、人类。 (五)、鳞甲目(Pholidota) 体外覆有角质鳞甲。
31
(六)、兔形目(Lagomorpha) 上颌有2对前后着生的门牙。 (七)啮齿目(Rodentia) 哺乳类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类群。 (八)鲸目(Cetacea) 水栖兽类,为最大的哺乳类。
32
(九)、食肉目(Carnivora) 猛兽,门牙小,犬牙强大锐利。 (十)、鳍足目(Pinnipedia) 海产兽类,四肢特化为鳍状。 (十一)长鼻目(Proboscidea) 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具长鼻。
33
(十二)偶蹄目Artiodactyla 第三、四趾负重,具偶蹄, 如猪、鹿类等。 (十三)奇蹄目Peoboscidea 第三趾负重,具奇蹄,如马。
34
第四节、起源和适应辐射 一、哺乳类的起源 哺乳类起源于古代兽形爬行动物,大约距今2.25亿年的中生代三迭纪的末期,从一些比较进步的兽形爬行动物分化出最早的哺乳动物,其起源时间比鸟类还要早。 古爬行类(杯龙类)发展出一支似哺乳类的兽形爬行类,即盘龙类,由盘龙类进化出一支较进步的兽孔类。 兽孔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后裔中的一支兽齿类,已 经具备了一些似哺乳类的特征,头骨具合颞窝,槽生的异齿,二个枕髁,下颌的 齿骨发达,脊椎、带骨 及肢骨的构造似哺乳类 结构,被认为是哺乳类 的祖先。
35
二、哺乳类的适应辐射 原始哺乳类在中生代三迭纪出现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生代侏罗纪,兽齿类进化二支,多节齿类和三节齿类。三节齿分为三支:三齿兽类、对齿兽类(已绝灭)和古兽类。古兽类到白垩纪初绝灭,但留下有袋类和有胎盘类。 第二阶段中生代白垩纪,这个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出现,而多节齿类尚存在。 第三阶段是新生代,这个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得到了空前发展,而多结节齿则开始绝灭。最早的有胎盘类是食虫类,进化为现代生存的多目有胎盘哺乳类。有袋类在白垩纪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陆上,但 在生存竞争中逐渐被有胎 盘类所淘汰,现仅分布于 澳洲和南美洲,由于地理 的隔离而得以保存。
37
第五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起源于古猿
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都是由古代类人猿演化而来的,古类人猿向人的方向发展,大约是在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1000~2000万年以前。 古类人猿进化中分两支:一支继续森林生活,发展成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则转移到地面上着人类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这一支古猿要从树上生活转移到地面上生活?1)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森林地区减少和森林变稀疏,树丛间的空地随之增多或扩大,这就使古猿下地生活准备了条件;2)森林逐渐减少,食物来源困难,地面上各种类型的食物促使古猿经常到地面上来,逐渐发展了两足直立行走,逐渐向人的方向发展。 二、人类进化的历程 从距今1000~2000万年到300万年前,真正人类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化石早期有拉玛古猿,晚期有南方古猿。
38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 此阶段距今300万年到150万年期间,早期的猿人已具有人的基本特点,已能制造简单的工具,脑量估计在700ml左右,肢骨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表明已能两足直立行走。此阶段的代表化石有东非坦桑尼亚的“能人”和肯尼亚发掘的“1470号人”。 (二)、晚期猿人阶段(或猿人阶段) 生活于距今约150万年到30万年前,属于这一阶段的有世界闻名的产于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1927年),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四肢和身体基本和人一样, 手能制造劳动工具;但头部还有像猿 的特征,额部低平,左右眉脊粗壮而 向前突出,下颌向后退缩,平均脑量 1059ml,而现代人平均1400ml。
39
(三)、早期智人阶段(古人阶段) 生活年代距今30万年到5万年前。这一阶段人类具有与现代人更接近的特征,能制造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石器,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能人工取火。广东发现的马坝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都是本阶段的早期智人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化石代表是在欧洲各地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尼人)。 (四)晚期智人阶段(新人阶段) 从5万年前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本阶段的人类化石有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农人、我国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内蒙河套人、周口店山顶洞人等。与现代人已基本相同。
40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 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进化的历程,从猿到期的转变过程中,早期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总是同时存在着具有相应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劳动工具。作为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的早期猿人已开始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到晚期猿人阶段已能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已开始用火;到了古人阶段,劳动工具进一步的发展,用薄石片制造锋利的石刀;到了新人阶段,已能制造有齿的鱼叉、用兽骨制造骨针,或制造带有尖端的矛头等比较细致的工具。 古猿由树栖转到地面上活动,首先学会了直立行走,使两手解放出来,能进行劳动,制造工具。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必然促使人类彼此之间进一步联系,因而逐渐产生了语言。而脑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的论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确地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现代古人类学所提供的丰富材料也充分证实了这一光辉论断。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