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行程設計、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講師:張志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行程設計、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講師:張志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程設計、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講師:張志湧

2 內容大綱 登山類型與行程設計要領 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3 登山類型與行程設計要領

4 深入瞭解山岳環境 是行程設計的根本 知識 技能 裝備 路線 分級 行程 設計 登山環境 登山教育推廣

5 臺灣山區登山類型 技術登山與健行登山 路線分級 傳統登山為一般健行,而技術登山則為冰、雪、岩、溪
並非所有的技術登山均難於健行登山,只是技術登山的門檻高於健行登山而已 技術登山涉及較精巧的技能,這些技能都有自成一系的難度分級體系;健行登山反而需要進一步區別分級因子 路線分級 技術登山 健行登山

6 健行登山分級 健行登山分級考量因子 海拔高度 路況 天數 體力負荷程度 環境客觀因素 行程設計因素

7 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 海拔高度 人體生理限制 高海拔地區具有高山症之潛在危險因子 草原坡無遮蔽的地形,使健行者難以對抗惡劣的氣候
高山的低溫容易發生失溫的情況

8 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 路況 級別 指標設施 路跡狀況 地形 次級植被 路線範例 一 人工鋪面 (無須考慮) 不需砍路 北市四獸山步道 二
部分路段有棧道設施 玉山主峰步道 路條 路跡清楚的泥路山徑 南一段 四a 僅有少數路條 局部路跡不清楚的泥路山徑 稜線山徑 需砍路 北縣大礁溪山縱走阿玉山 四b 非稜線山徑 五a 刀砍號 大部分路跡不清楚或無路跡 卓社大山西稜 五b 中之線警備道(古道)

9 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 天數 二天以上的健行則必須具備山野宿營的能力~登山入門的關鍵技能 目前國內健行登山的天數大多在12天以內,
分為:單天、短程(2-4天)、長程(5-8天)、超長程(8-12天)四類 12天以上的健行,均屬特殊連走

10 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 體力負荷程度 需考慮活動的起訖時間,以及爬升高度與行進速率
行進速率往往與路況指標有關,通常會參考標準時程的時間與天數,所以本項指標不考慮行進速率 起訖時間約早上5~7點出發,為避免摸黑,故下午4點前結束,大休息的時間大約在上午11點,假設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那上午步程時間約4~6小時,下午則約3.5小時,所以一天的步程最多應在9.5小時內,半天的步程應在6小時內 單日爬升高度大致可以分為600m以內、600~1,000m與1,000m以上

11 健行登山分級架構 健行登山分級架構 難度分級 體力分級
指標對應的是登山者的技術能力,越高的級別必須要以較高的能力去面對,出發前領隊必須考量隊伍的整體能力,是否足以應付該級別的難度。 體力分級 檢視隊員的體能是否能勝任,若落差太大,則必須考量加強訓練或者放棄入山,也可以調整行程設計以降低級別。

12 健行登山分級架構 難度分級 難度分級 海拔高度 路況 天數 A (空白) 級別一、二 單日 B 3000m以上 級別三 2~4日 C 級別四
5~8日 D 級別五 9~12日

13 健行登山分級架構 體力分級 體力分級 輕裝 重裝 1 單日步程6小時內 且爬升600m內 (空白) 2
單日步程6~9.5小時或爬升600m~1000m 3 單日步程9.5小時以上或爬升1000m以上 4

14 健行登山分級架構 重新詮釋現有的分級 高山 郊山與中級山的概念, 長程探勘
可沿用「3,000公尺以上」的定義,但百岳風潮之後,高山健行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可單獨區別討論,所以難度的級別從B1~D4都有,範圍最廣。 郊山與中級山的概念, 應無須再以海拔高度作為辨別,郊山與中級山的判別,可以從「天數」與「路況」指標來考量,路況屬於級別一、二者且可當日往返之山徑,可以歸類為郊山,反之則為中級山。 長程探勘 意謂者路況不佳,故路況應在級別四以上,天數也應該在5天以上,至於行進的區域可能從中級山連通至高山,或者是中級山之間的串連

15 登山類型的內涵~作為行程設計的基本準則 不同健行登山分級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
本文從臺灣健行登山分級的基本要素著手,建構分級的基本架構,目的在於建立通用的分級標準 健行登山分級架構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初學者一條循序漸進的登山方式 登山分級也為登山知識技能之體系提供新的思考框架,讓山友瞭解不同級別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內容,進而使學習目標與實際健行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登山分級與知識技能體系結合後,可以作為行程設計的基本準則,以使後續的行前準備工作順利開展

16 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17 登山計畫的核心~行程設計 行程設計~準備工作的核心 階段
山活動準備中,行程設計必須考量主題、路線、時間、隊伍結構、裝備、食物、經費、留守等諸多因素 沙盤推演的安全計畫,是行前準備的藍圖 以健行路線分級系統為基礎,探討不同級別路線的行程設計要點 階段 行程設計 行前準備 登山活動 事後工作與檢討

18 登山計畫考量面向 去哪裡-主題與路線選擇 與登山主題聯結的第一個課題便是「路線選擇」
路線本身的環境條件,決定了主題能否達成的可行性,所以也有山友先決定路線後,才思索登山主題 各路線背後隱含的難度分級,也是路線選擇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難度代表不同的計畫方向

19 登山計畫考量面向 去多久-登山天數 傳統健行路線有天數標準,及每天步程的時數標準供參考,在這個標準下便能初步判斷「體力分級」指標
現實生活中,登山天數受限於個人時間安排,有可能必須把標準行程縮短,這樣一來將提升體力分級的難度 目前登山實務上,通常會設置預備天,讓領隊能透過預備天的運用,讓領隊在出發後,更有彈性地調整體力級別 至於預備天的長短,本文建議長程路線可依據標準行程的15~20%計算預備天數,短程以下的山徑設置1天預備天

20 登山計畫考量面向 與誰同行--登山隊伍結構 前二項考慮因素已決定健行路線的難度與體力分級
就體力分級指標而言,只要有一位成員完全無法負荷,而無法完成健行,所以必須考量個別成員的體力能力~檢視隊員的登山簡歷,要避免跨級挑戰的情形 至於難度分級的考量,則可以從整支隊伍的綜合能力去評估,簡單地說就是從新舊比去考量,所謂的舊生應視其登山簡歷是否有超越,或至少相同於規劃路線難度級別的登山經驗,否則應一律視為規劃路線的新生 難度級別A、B的路線,新舊比應控制在3比1或4比,至於難度級別C、D的路線,新舊比應該在2比1

21 登山計畫考量面向 預防意外的準備--安全留守
行程安排上,需事先查察手機電話或無線電可對外聯繫的據點,行程設計圖上應標明這些據點的位置及預計到達的時間 其次,難度級別C、D的路線遇到狀況時,有時難以正確評估原路撤回的撤退點,或者原路撤回並非最佳方案,需考量改變計畫、重新找出路的地點,稱之為「變異點」 在行程設計時,應先預測可能的變異點,並預先規劃因應方式,並與留守人員討論模擬的對應策略

22 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 山岳活動的最大不確定性來自於路線本身 地形複雜或天數較長的路線,現況情形往往與預期狀況有所差異
當面臨差異時,有時必須調整行進計畫以茲因應,但計畫的改變將加深留守的困難度與活動風險

23 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 預留多餘之活動天數~降低行程的緊湊性
實際行進狀況與計畫有所不同之時,如事先預留較多之活動天數,可以大幅降低行程的緊湊性,並有較充裕的時間應變 方式 說明 預備天 傳統長程縱走活動,因天數較長,為因應激烈氣候或隊員狀況之問題,特於既定時程另加之活動天數。 休息天 如活動天數較長,且其中幾天步行時程較長時,會直接安排中間有個休息天左為緩衝。 衛星行程 在主行程之外,另外安排輕裝或半重裝來回之單攻行程。

24 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 撤退點與變異點 撤退點:
就固定路線而言,如果無法在原訂時間通過撤退點,代表該隊伍無法在預定時間內下山,為了減少風險,故以來時路原路回撤 在許多長程探勘的實例中,很難定義出明確之撤退點,且經證明有時候原路撤退並不是最佳之選則方案,而必須依據實地狀況變更原路線計畫 變異點: 原訂路線中,無法以撤退方式處理之地點,也就是必須改變計畫,重新找出路 計畫的調整必須先就先前已走過的紀錄、途中的新發現去評估未來幾天的可能路況,並計算調整裝備、糧食後所能提供的最大活動天數,再經由集體討論決策出確切的新計畫內容

25 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 與山下留守人員之通訊 訂定行程計畫時,並非註明無線電頻道及開機時間即可,應與山下留守人員保持聯絡
在預定行程中的山峰或稜線開闊地,應於留守計畫標明為聯絡點 通常聯絡點甚至可以用手機直接聯繫,但建議以留言方式,詳述目前時間、位置及行進概況;若手機不通,則以無線電煩請友台代為聯繫 留守人員可以藉由各時段的回報情形,瞭解隊伍的行進狀況,而且也能掌握山上隊伍之最新狀況並參與意見,若發生失聯之情形,也能做出較佳之判斷

26 開隊流程 訂定目的地 資料收集 路線規劃 招募隊員 行前會議 行前訓練 留守會議 採買及裝備準備 辦理入園、入山證 行前檢查 出隊
一般開隊流程 探勘活動開隊事項 c/ 風險分析與因應 b/ 路線狀況分析與定線 a/ 路線資料收集

27 資料收集與行程規劃 a/ 路線資料蒐集 b/ 路線狀況分析與定線 a. 登山補給站、各大專社團BBS站精華區
c. 電話或 洽詢其他去過的登山社或登山團體 b/ 路線狀況分析與定線 影響因素 內容 如何進出 附近是否有廢林道、產業道路,或是傳統路線的山徑可供進出。 行程天數 得事先想好扣除了預備天、來回車程交通時間外,還剩多少時間可用,可能可以走多遠。 路徑型態 i./ 訓練的重點、該隊人員狀況和實力 決定路線難度 ii/ 低難度:單純的走在同一系統的稜脈;瘦稜。 高難度:下溪再上切的行程。 撤退點 若路線中有傳統路線與探勘並存,建議先走探勘路線。 通常以行程中點的那一天為撤退天。

28 留守審查重點 審查重點 內容 人員 新舊比 最好全隊的人都有爬山經驗,如果是高山勘查的話,最好都曾有過高山過夜經驗。
隊伍舊生的人數起碼過半,甚至佔更高的比例。 男女比 如女生人數較多,則更須注重精簡菜單、裝備的重量,行前的跑步、負重訓練也要更為紮實。 菜單 食材 行程常以背水因應水源不穩定的狀況,故最好開耗水量少的菜單,而食材也以輕便為主,如金針、木耳、香菇、豆簽麵、意麵、…等,另外脫水米和脫水高麗菜只需加熱水即可食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烹煮方法 烹煮方法以快速便捷為主,最好食物都已事先處理好,不僅省去烹煮的時間,也可以節省燃料的背負。 裝備 營地建設 外帳,再配合露宿套的使用,為踏查的最佳選擇。 刀具使用 山刀—路障。小剪刀--有刺勾人植物。 鋸子--解決太粗、太長的枯木 技術裝備 建議自保工具: [全隊] 1~2條20米輔助繩;[個人] 4米、六米扁繩,1.5米、2.5米普魯士繩。 輔助繩--遇崩壁可作為橫向水平確保用,或是吊背包、搭外帳。 扁繩--可打簡易吊帶或是架設小落差攀爬的手腳點。 普魯士繩--可打普魯士結以確保用或是拉外帳 若確定路程上會遇到斷稜、斷崖或是水量變化量很大的溪谷,如萬大南溪、大濁水南溪…等,則必須考量如何過溪,下斷崖的方法及其他裝備。

29 留守審查重點 審查重點 內容 找路 找路--隊伍中經驗較豐富者,著輕裝。除非時間很充裕或是此行有傳承的目的,才會讓舊生帶新生去找路。 找路時一定要留一個人在原地等待: i./讓去找路的人起碼有個原點的依據。 ii/在遍尋不著正路時,還能原路退回最後一個已知的點。 砍路 輪流,把隊伍分為數組人馬,砍路的人[第一組人]為輕裝,砍一段路後,換第二組接手繼續砍,而第一組人回去拿背包,走在隊伍最後。 走過頭 路走錯了沒關係,重要的是要知道走錯路了,且知道怎麼退回來。 「連續定位」,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路程與地圖預定路線不同, 特別是在重要轉折點,則更需提高警覺。 易迷途 路段 最好全隊集中行進。 純林裡,下層沒有植披或是只有零星的灌叢。 大霧,此時多是抓方向前進。 茅草陣,難鑽,撥開後又立刻闔上。 撤退點 參考上述路線規劃

30 簡報完畢


Download ppt "行程設計、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 講師:張志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