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炎 症 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 病理教研室
2
疖
3
皮肤疖肿:毛囊炎→局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出头,排出黄白色脓汁,为皮肤毛囊脓肿。
4
喉头水肿 丹毒
5
白细胞 从何而来? 体温 38℃ 白细胞 12×109/L
6
印 象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发热、白细胞增多 难看、痛苦、危险、死亡
7
第四章 炎 症 第一节 炎症概述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第三节 慢性炎症
8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分类
9
第四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教学目标: 一、重点: 掌握炎症、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 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四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教学目标: 一、重点: 掌握炎症、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 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掌握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掌握炎性渗出液的意义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 二、难点: 1.炎性渗出液的作用; 2.炎症的意义。
10
一、炎症概念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防御作用:其中心环节为血管反应。 损伤: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损伤机体的组织和细胞; 抗损伤:血管反应、液体渗出、白细胞渗出及活化,稀释、中和、杀伤、包围损伤因子; 修复: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再生修复损伤。
11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分类
12
二、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最常见 感染、传染、传染病 2.物理性: 3.化学性:内、外源性 4.组织坏死: 5.变态反应: 6.异物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Ⅱ、Ⅲ型变态反应:肾小球肾炎 自身免疫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桥本氏病(淋巴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6.异物 由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称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是有传染性的,是病原体的传播。 传染病本质上属于感染性疾病,是感染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有鉴与此,我们可以把感染性疾病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
13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分类
14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损伤 渗出——抗损伤 增生——修复
15
基本病变 —1、变质 alteration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 原因与机制: 致炎因子直接干扰、破坏细胞的代谢;
炎症发展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介质的作用。 (2) 病变: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变、干酪样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 间质细胞:黏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6
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
17
结核病:干酪样坏死
18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粘液样变性
19
基本病变—2、渗出 exudation (1)概念 血管外 组织内 体腔 体表和粘膜表面 液体 纤维蛋白 白细胞 红细胞 渗出物
20
To thoracic duct (胸导管)and eventually (最终)to left subclavian vein (左锁骨下静脉)
Hydrostatic pressure 流体静压力 Increased 增加 interstitial细胞间隙的 fluid pressure 流体压力, Arterial end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血浆胶体渗透压
21
※(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漏出液 原因 炎症 非炎症 血管通透性 增加 正常 蛋白量 30g/L以上 30g/L以下 蛋白质类型
白蛋白、球蛋白、补体、免疫球蛋白 白蛋白 比重 >1.018 <1.018 有核细胞数 >500×106/L <100×106/L 纤维素 有 无 凝固性 能自凝 不自凝 外观 混浊 澄清 漏出液形成机制 常见原因: ①血浆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性贫血; ②血管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心功能不全; ③淋巴管梗阻,如丝虫病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是炎性积液,常见于细菌感染等。
22
“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白细胞、抗体输送到炎症灶,发挥防御作用。 *(3)渗出液的防御作用
基本病变—2、渗出 exudation “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白细胞、抗体输送到炎症灶,发挥防御作用。 *(3)渗出液的防御作用 ①稀释毒素; ②带来营养,带走代谢产物; ③带来抗体、补体; ④纤维素可限制病原扩散并利于修复; ⑤利于吞噬; 刺激免疫。
23
(4)渗出液的不利作用 量多压迫、阻塞作用 特定部位影响功能 粘连
24
增生 概念 基本病变—3、增生 proliferation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致炎因子 纤维母细胞 组织崩解产物 上皮细胞 理化因子
实质细胞 致炎因子 组织崩解产物 理化因子 生长因子 增生 (三)炎症的意义 防御作用: 局限致炎因子,组织病原微生物蔓延。 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可稀释毒素、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 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可修复损伤,恢复功能。 潜在危害: 严重损伤影响功能。 大量渗出—脑疝,威胁生命。 过度增生,改变结构,影响功能。 慢性刺激,诱发肿瘤。 作用:限制炎症扩散及修复损伤
25
炎症的基本病变具有以下特点: 某一种炎症的局部病变多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 不同阶段,不同病变 病毒性肝炎—以变质为主 化脓性炎症—以渗出为主
急性肾炎—以增生为主 不同阶段,不同病变 早期(急性) 多变质、渗出为主 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生为主 对机体而言,变质是损伤过程,渗出抗损伤过程,增生是修复过程。
26
习题 1、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其实质细胞的主要变化是: A.增生和再生 B.萎缩和变性 C.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变性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以损伤为主的反应 B.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C.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 D.局部组织发生变质、渗出、增生
27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分类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三)炎症的意义 炎症的分类
28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机制: 红(rubor) 、热(calor)——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肿(tumor)——充血、渗出、慢性炎症的增生 痛(clolor)——病灶内K+、H+的积聚、渗出物压迫、炎症介质(PGE2、缓激肽)刺激 功能障碍(loss of function)——因部位、炎症的性质、程度不同;肝功能、肺通气和换气
29
皮肤丹毒 甲沟炎
30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二)全身反应 发热、厌食、血沉增高、外周血WBC改变 机制: IL-1、TNF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局部细胞PGE→发热 →*诱导IL-6→肝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RBC凝聚→血沉↑ →*WBC释放加速,不成熟杆状核N↑(核左移)/促进CSF产生→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增殖↑→WBC↑ 增多 15~20×109/L 类白血病反应:40~100×109/L 核左移:杆状核>5% CSF: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引起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
31
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不同类型的WBC增加:
多数细菌(化脓菌)—— N 中性粒细胞↑; 病毒感染 —— L 淋巴细胞↑; 寄生虫、变态反应 —— E 嗜酸性粒细胞↑; *例外:伤寒杆菌 —— WBC↓,特别是N↓
32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三)炎症的意义 1、积极作用: 2、潜在危害: 局限致炎因子,阻止病原微生物蔓延。
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可以稀释毒素、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 实质细胞、间质细胞增生可以修复损伤组织。 2、潜在危害: 严重的变质,损伤组织器官功能; 大量炎性渗出物累及重要器官,可造成严重后果; 炎性增生可导致粘连; 慢性炎性刺激可诱发肿瘤。
33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分类
34
五、炎症的分类 分类依据:部位、程度、基本病变、持续时间 1、依据炎症累及的器官分类:病变器官后加“炎”字,肝炎、心肌炎、肾炎;
2、依据炎症病变程度分类:轻度、中度、重度; 3、依据基本病变性质分类: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4、依据炎症持续时间分类:急性炎症(一个月以内),慢性炎症(数月至数年)。
35
白细胞(leukocyte,WBC)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 无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为有核的球形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过微血管壁到周围组织。 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白细胞分为两类: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36
附:白细胞形态及作用 (1)吞噬作用 是指在炎症灶聚集的白细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细胞:
(1)吞噬作用 是指在炎症灶聚集的白细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细胞: ①巨噬细胞 直径为12~24μm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 ②中性粒细胞 占60%左右,直径10~12μm 嗜天青颗粒: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阳离子蛋白、溶菌酶和磷脂酶A2 特异性颗粒:溶菌酶、磷脂酶A2 乳铁蛋白、碱性磷酸酶 ③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颗粒: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37
常见白细胞形态特征及主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38
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占外周白细胞总数的60%左右。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μm,核浓染,呈杆状或分叶状,细胞浆内含中性颗粒,中性颗粒是杀灭、消化和降解病原物和组织碎片的重要场所。
40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圆形或分2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
41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When a monocyte migrates out of the vessels and becomes a resident macrophage,it becomes larger but downgrades activity; peroxidase present in monocyte granules is restricted to the macrophage nuclear envelope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43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特点:①血液来源或组织细胞增生转变来
②直径12~24μm,胞核呈肾形或不规则扭曲折叠状。吞噬能力较强,含有多量的线粒体、溶酶体及吞饮小泡,溶酶体富含酸性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 ③可转变为上皮样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郎罕氏型、异物型)等 ④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晚期、非化脓性炎症
44
——淋巴细胞/郎罕巨细胞/上皮样细胞 郎罕巨细胞 淋巴细胞 上皮样细胞
45
常见白细胞形态特征及主要作用 ——异物巨细胞/泡沫细胞
46
淋巴细胞的形态:直径在5~15μm之间,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深。胞浆少,内有少量不含过氧化物酶 的嗜天青颗粒。
47
B细胞→浆细胞→抗体 浆细胞: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浆细胞较小,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核圆但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粗,沿核膜呈辐射状排列成车轮状。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参与体液免疫。
48
常见白细胞形态特征及主要作用—— 浆细胞
49
炎细胞与炎症种类的关系 中性粒细胞──急性炎、化脓性炎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性炎、寄生虫 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慢性炎
浆细胞────变态反应性炎、慢性炎 单核、巨噬细胞─急性炎后期、慢性炎、非化脓性炎、病毒感染、寄生虫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