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課 赤壁賦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圖片來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課 赤壁賦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圖片來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課 赤壁賦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圖片來源: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第五課 赤壁賦 圖片來源:

2 蘇軾生平簡介 作品欣賞 圖片來源 :

3 書香世家 蘇洵遠遊,母親授讀 稟性聰慧,讀《後漢書》〈范滂傳〉 蘇軾:「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
「蘇老泉(即蘇洵),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稟性聰慧,讀《後漢書》〈范滂傳〉 蘇軾:「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 程氏:「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 圖片來源:

4 應試及第 仁宗嘉祐二年 仁宗嘉祐六年 以〈刑賞忠厚之至論〉中進士 主考官歐陽脩為避嫌,將之取為第二 歐陽脩:「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恩師歐陽脩推薦參加制科考試 仁宗:「朕為子孫得兩宰相。」 〈教戰守策〉、〈留侯論〉、〈和子由澠池懷舊〉等成於此時

5 王安石變法 神宗熙寧四年 神宗熙寧七年 反對變法,頻頻上書,受到排擠 被迫請調杭州,好友文與可:「西湖雖好莫吟詩。」
杭州代表作:〈飲湖上初晴後雨〉 神宗熙寧七年 自願調任密州 密州代表作:〈超然臺記〉、〈水調歌頭 〉、〈江城子〉等

6 烏臺詩案 神宗元豐二年 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誣陷蘇軾詩作譏諷時政,蘇軾因而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烏臺,指御史臺)
後賴朝中大臣上疏挽救與太后說情,神宗下詔寬釋,發落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轍:「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生命的轉折→赤壁三唱:〈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7 記承天寺夜遊 前、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臨江仙夜歸臨皋 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寒食帖
黃州時期 記承天寺夜遊 前、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臨江仙夜歸臨皋 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寒食帖 圖片來源:

8 元祐更化 哲宗元祐元年 哲宗元祐四年 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輔政,逐次廢除新法,司 馬光等舊法派重臣們重新掌政,史稱「元祐 更化」
司馬光上臺後,將實施十幾年的新政完全廢止。而東坡認為新政有其可取之處,不宜盡廢,痛罵「司馬牛」 哲宗元祐四年 舊法派和新法派兩面不討好,請調轉任杭州 知事→任內修築了著名的西湖蘇堤

9 南行千里 哲宗元祐八年 哲宗紹聖元年 哲宗親政,重新推行新法,呂惠卿等新法派人士對舊法派展開一場嚴酷的彈劾,史稱元祐黨禍
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至英州(今廣東省),轉任英州途中,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廣東省) 紹聖四年再度以莫須有之罪名,被放逐儋州 (今海南島)

10 永存的詩人心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蘇軾於北還途中臥病常州(今江蘇省)並上奏致仕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11 東坡之文 東坡之詩 東坡之詞 東坡書法 東坡之畫
文學成就 東坡之文 東坡之詩 東坡之詞 東坡書法 東坡之畫 圖片來源:

12 東坡之文 散文主張 堅持文道結合,反對只重形式 文章內容須結合現實 反對浮豔綺靡的文風 強調散文的文學性和審美作用 追求文章的自由揮灑
為文追求辭達 提倡文章內容、形式與風格的多樣化和獨創性

13 東坡之文 揮灑自如的散文風格 〈答謝民師書〉:「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文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14 東坡之詩 蘇軾詩一如其文,如行雲流水,且富於想像,善於應用比喻,對於事物的體會非常深刻
用詩表達哲理,是宋詩的特色,而東坡詩即使談理也是詩意盎然,表現精到 作品欣賞:〈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回文詩、圖畫詩

15 東坡之詞 洗刷了晚唐五代詞的綺艷遺風,而形成了「自是一家」的風格
開拓了詞體的題材領域,將詞作為一種隨意抒情寫景、無事不入的新詩體,表現獨具個性的人生體驗和思想感情,開創了清曠豪放的詞風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16 東坡之詞 相傳蘇軾曾問幕僚:「我詞何如柳七?」 幕僚答道:
 東坡之詞 相傳蘇軾曾問幕僚:「我詞何如柳七?」 幕僚答道: 「柳郎中詞,祇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蘇)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17 東坡書法 蘇軾書論: 北宋四大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自出新意 不踐古人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東坡書法 北宋四大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蘇軾書論: 自出新意 不踐古人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天真爛漫是吾師

18 寒食帖 圖片來源:

19 新歲展慶帖 圖片來源:

20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纔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致季常尺牘 圖片來源:

21 東坡之畫 「文人畫」之領袖:繪畫的目標並不在於表現物體的外型,而是表現內心的一種氣質
這些文人要將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寄託在岩石、樹木或竹頭中,畫山水畫乃為表現他們遨遊山水時內心的思想與感覺 與胸有成竹的文與可並稱「文蘇」

22 枯木竹石圖 圖片來源:

23 竹石圖卷 圖片來源:

24 東坡軼事 與朝雲的韻事 與佛印的交往 「一肚皮不合時宜!」
「浮萍撥開,游魚出來,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浮雲撥開,明月出來,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浮板撥開,佛印出來,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5 東坡軼事 與佛印的交往 「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屍)。」

26 四川三蘇祠東坡塑像 圖片來源:

27 赤壁賦 賞析 段落要旨 寫作筆法 全文結構 藝術層次 前後赤壁賦比較 圖片來源:

28 段落要旨 記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欣喜暢快 心情由喜轉悲,吹簫客以嗚嗚然的簫聲相應和,更渲染了悲情
首段 記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欣喜暢快 次段 心情由喜轉悲,吹簫客以嗚嗚然的簫聲相應和,更渲染了悲情 三段 記主客問答,引出客人弔古傷今的慨嘆,深化悲意

29 段落要旨 四段 末段 回答吹簫客的話,為全文重心。作者藉水月為喻,剖析變與不變的哲理,歸結到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體悟,樂觀而豁達
以主客同登喜悅的境地作結,一夜的激越感慨,就此煙消而雲散

30 寫作筆法 以泛遊赤壁為背景,以風、月為主線穿梭成文 藉曹操之事發端,以風、月為喻,鋪陳萬物盛衰之理 以「蘇子與客」問答成文

31 全文結構 景(樂) 情(悲) 理(樂)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山水之樂 達觀之樂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32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33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語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蘇子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徐徐地吹著,水面不起波浪。舉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誦著《詩經‧月出》,歌唱著「窈窕」的詩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來,緩緩移動於斗宿與牛宿之間。白霧瀰漫江上,水光與天相接。我們任憑小船自在地漂流,渡越茫茫萬頃的水面。胸懷開闊,有如憑空而起,乘風飛行,不知道將止於何處;心情舒暢,有如脫離塵世,超然特立,變成神仙一般。                      壬(ㄖㄣˊ)戌(ㄒㄩ)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34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5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語譯:於是大家喝酒,快樂極了,敲著船邊便唱起歌來。歌詞是:「桂木和蘭木做成的船槳,拍擊著水中倒映的明月,小船逆行在浮動的波光上。我的情懷悠遠迷茫,遙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位會吹洞簫的客人,和著歌聲吹奏著,簫聲嗚嗚,像哀怨、像思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傾訴;吹奏完了還有餘音繚繞,像一縷細絲般不絕於耳;足可使深壑中潛藏的蛟龍因而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為之哭泣。         關閉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6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37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語譯:蘇子不禁神色大變,整理衣襟,直身端坐,問客人道:「為什麼簫聲如此悲涼呢?」客人答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從這裡西望夏口,東看武昌,山川環繞,草木繁盛,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當他攻破荊州,占領江陵,順著江水東下的時候,戰船前後相接,綿延千里,旌旗遮蔽長空,對著大江喝酒,橫擱著長矛吟詩,確實是一代英雄啊!如今又在哪裡呢?何況你我,不過是在江邊捕魚,在沙洲上砍柴的尋常百姓,與魚蝦、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小舟,拿起酒杯互相勸飲,有如短命的蜉蝣寄居在天地間,渺小得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感嘆我們生命的短暫,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真希望能帶著神仙一起遨遊,擁抱明月和它一樣終古長存;但我知道這願望是不可能立即實現的,只好把心情寄託簫聲散入秋風中啊!」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ㄆㄧㄢ)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38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39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語譯:蘇子說:「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嗎?世間事物,乍看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停地消逝,其實無所謂消逝。世間事物,乍看好像月亮一般有盈有虛;其實無所謂消長。如果從變化的觀點看,那麼整個宇宙沒有一瞬不在變化中;從不變的觀點來看,那麼萬物和我們人一樣都是沒有窮盡的啊!那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況且天地間,萬物都有它的主人,假如不是我所該有的,就是一絲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便成了音樂,眼睛瞧見了便成了美景。取它既無人干涉,用它也不愁匱乏,這正是大自然取用不盡的寶藏,也是我和你可以一起享用的哩。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40 課文與注釋: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1 語譯:客人聽罷,高興地笑了,便洗洗杯子,換上新酒。直到菜肴果品全吃光了,杯盤散亂地擺著,大家才縱橫相枕而睡,不知道東方已經發白了。
課文與注釋:第五段 語譯:客人聽罷,高興地笑了,便洗洗杯子,換上新酒。直到菜肴果品全吃光了,杯盤散亂地擺著,大家才縱橫相枕而睡,不知道東方已經發白了。 關閉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2 賞析 1.首段記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江風水月,一葦凌波,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欣喜暢快。 2.第二段寫飲酒樂甚,扣舷而歌,心情由喜轉悲;吹簫客以嗚嗚然的簫聲相應和,更渲染了悲情。 3.第三段由蘇子之問,引出客人弔古傷今的慨嘆,深化了悲意。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尚且消逝在滔滔不斷的時光長流之中,更何況等閒之輩,其生命之短暫渺小,豈不更為可悲? 4.第四段蘇子回答吹簫客的話,是全文的重心,也是題旨之所在。蘇子藉水月為喻,剖析變與不變的哲理,歸結到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體悟,樂觀而豁達。思想內容與文字氣勢,相較於前段,顯得深刻而壯闊。 5.第五段以蘇子與客同登喜悅的境地作結束,一夜的激越感慨,就此煙消霧散。

43 賞析    全文以江風水月貫串,情由此生,理因此悟。感情的發展變化歷經三個階段:最先是快樂,接著轉為悲戚,最後又歸於喜悅。首段的快樂是景物觸發出來的,末段的喜悅則是哲理引導出來的。因此,整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一個領悟、解脫的過程。

44 賞析    全文以江風水月貫串,情由此生,理因此悟。感情的發展變化歷經三個階段:最先是快樂,接著轉為悲戚,最後又歸於喜悅。首段的快樂是景物觸發出來的,末段的喜悅則是哲理引導出來的。因此,整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一個領悟、解脫的過程。

45 賞析    宋代的散文賦雜用長、短句,既以散文氣勢出之,又不廢棄對偶和格律,往往藉題發揮,寄寓理趣。蘇軾在赤壁賦中,巧妙地運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不僅顯示自己內心轉折體悟的過程,也保留了賦原有的對話、鋪陳的文體特色,確實是極富巧思。


Download ppt "第五課 赤壁賦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圖片來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