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2 基本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思考练习题

3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从活动的角度看,意识和认识是相同的,意识活动就是认识活动。在第二章我们分析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明确了意识的发生既不能离开人脑这个生理基础,也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客观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揭示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认识和实践构成了认识论中的基本矛盾,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发生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脑直接从物质世界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动物式的被动感受,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不可能是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发生的反映,才是人的认识活动。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4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5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需要回答: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认识?其次是世界怎样被认识?最后是世界能否被正确的反映?对这三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中不同的哲学派别,形成了对立的认识路线。 2、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可知论,由于在认识论中引入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思想,驳倒了不可知论,因此,它是彻底的可知论。 3、在世界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4、在世界怎样被正确反映的问题上,存在着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理解这个本质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唯物反映论)二是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实践认识论)三是认识过程的矛盾性。(辩证认识论)

6 二、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引入了认识论,才使它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现代思维科学的成就进一步揭示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一个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更证明了能动反映论的正确性。 2、20世纪50年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的诞生,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成为人们研究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概念。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信息要靠能量传递,靠物质才能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属性等表征。 3、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实际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客体所呈现的信息要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全部信息,也不是把所选择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移入头脑。 4、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有本能选择和自觉选择的区别,人们的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本能的,这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选择机制。而人脑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则是自觉的,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意志、兴趣等主观愿望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5、主体对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进行重组,即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所选择的新信息建立在这个结构中,使它和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这样就会发生双向的变化:一方面是所选择的信息被同化;另一方面是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改变。这种双向的变化引起了知识结构的重新建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重构。

7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1、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表现为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行方式上的相似性。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1、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表现为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行方式上的相似性。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肯定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认识的中介: 认识的中介,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认识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程序和方法之内的系统。认识的中介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 从认识中介的要素来看,它主要有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8 1、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 第一,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以信息的相互作用为其重要本质特征。
二、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1、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 第一,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以信息的相互作用为其重要本质特征。 第二,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之外,还包含、渗透了其它许多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9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通过中介和客体发生关系,三者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构成了动态的演化与发展的开放系统。认识的结构与演化具有三个如下特点:
三、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通过中介和客体发生关系,三者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构成了动态的演化与发展的开放系统。认识的结构与演化具有三个如下特点: 1、认识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 2、认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3、认识结构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Download ppt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