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预祝 2015届师生高考必胜
2
2015高考冲刺 王老师
3
经济生活计算题和函数图象题 计算题 规律 1.劳动生产率题和汇率题 正比乘,反比除 提高加,降低减 2.物价题 通胀率(物价上涨率) 纸币贬值率
4
函数图像题 1.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 2.弄懂比率关系
5
经济生活试题解答秘笈 经济生活主观题一般为38题。设问大概有三类, 一.图、表格 反映的经济信息 二.作用或意义类的试题
三.怎样做到类的试题
6
一.图表所反应的信息类试题 1.围绕标题 答案要围绕标题生成 2.要看到趋向性 答案一定要找出图标总的趋势
7
比如: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简单表述导致变化的原因或结果 比如: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辩证的生成答案(成就和不足)
8
5.横向纵向均应生成答案 纵向横向对比生成答案 6.小注也要生成答案 一般的多为中外对比差距,要求生成答案。既要看到不足,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7.重要的时间节点亦可生成答案 1978年 1992年 1997年 2001年 2008年 2012年
9
二.作用或意义类的试题 第一、最有可能生成的答案有: 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 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 经济效率和综合的经济效益
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均衡包容发展
10
第二、很有可能出现的采分点 有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 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约型经济
集约型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有助于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扩大就业,促进生产的发展
11
第三,教材重要的理论知识 1.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2.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
(1)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可以联系规律的客观性) ⑵原理的内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书信―电话-网络);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没有网络技术,就没有边界的生活,汽车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代步工具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生活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为动态过程)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考点2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重要的原理)(通缩用该原理较多)(第三产业也是生产) 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2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所以生产应当面对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什么要解决就业) 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稳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对社会来说,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对自身来说,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就业的严峻形式: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结构性失衡)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14
②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财产所有权)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②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财产所有权)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解放资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与市场、国际接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15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市场具有缺陷,市场不均衡、不协调),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16
③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经济总量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攻击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真假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前三点是教材的原话,是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可以加上巩固国家政权,巩固国防、社会稳定、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的作用
17
加强宏观调控是因为①市场的局限性(市场非万能+单一市场调节的缺陷 见考点66)
宏观调控的原因 加强宏观调控是因为①市场的局限性(市场非万能+单一市场调节的缺陷 见考点66) ②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③资源具有有限性但人的需求具有无限性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教材变动。2014年高考考点新变动。原来考点名字为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9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0
对外开放的原因、意义: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与国际接轨,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比较利益:比较优势获得的利益) 这个结论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因此,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1
国家的角度 三.怎样解决 1.以市场为基础,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2.运用财政、货币、价格、经济计划、扶贫政策、区域、产业等政策 3.经济制度: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积极的就业政策 5.扩大内需的政策 6.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教材有所改动)见后 7怎样促进国民发展方式转变
22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9.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参与全球化 附: ★如何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意义: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3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标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防止拖欠工资和打白条)。
24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要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5
企业的角度 1.依靠科技创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依靠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3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4.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
5.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促进资本走出去,扩大国际竞争力
26
个人的角度 1 .正确对待货币 2 .坚持正确的交易原则 3 .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
6.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走规模经济之路,提高企业竞争力 7.坚持诚实信用的经营原则,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8.走品牌之路,创名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结构和层次 9.做好企业的结构升级 个人的角度 1 .正确对待货币 2 .坚持正确的交易原则 3 .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
27
4 .企业经营者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职业道德
5.劳动者要有正确的就业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公民要依法纳税,积极关注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努力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建立。 .
28
政治生活答题秘笈
29
设问一般是一问 设问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 材料体现了那些政治生活知识(请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材料) 第二种 政府和党这样做的原因或依据
30
一.规律性答案 1.国体极其本质和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 5.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6.有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1
二.从政府角度的设问题 政府的性质: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行政机关 政府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府的原则(也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以及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态度、作风和方法) 政府的职能。四项职能, 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法监督政府,自觉接受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和群众的 参与度
32
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防止缺位,错位和失位,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的权威,公信力的政府,密切干群关系
33
三.从党的角度立意设问题 国体 党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党的性质:先锋队性质(三个先锋队)党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三个代表 党的领导:包括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基本的执政方式
34
党的建设: 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具体内容:加强党的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四.从民族的角度设问 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民族关系三原则: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和基本的民族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
35
5.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必然性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以及形成的政治认同,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③也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以及公有制决定
36
必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是国家的几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地位: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此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
37
主权国家 基本要素: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国家主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二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38
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外延: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人大制、议会制……)、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独立权、自卫权)等 ②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外延:平等权表现在每个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的权利等 ③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自卫权的主要内容有: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御外来侵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此时一般国家独立权受侵犯)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④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亚丁湾护航属于管辖自卫权。
39
主权国家履行的义务有: ①不侵犯别国; ②不干涉他国内政; 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主权高于人权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有决定性作用,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家享有人权的前提,人权说到底是主权国家范围内的事;人权是主权的体现。因此,“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翻版。
40
对国际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家利益。 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利益? 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和相悖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不是决定因素 国家力量:综合国力
41
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平发展战略、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国力强弱、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国体 外交政策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外交政策的性质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外交政策的变化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决定
42
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其次: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再次:加强南南合作(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缩小差距) 第四: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绕开联合国,把联合国边缘化) 第五:积极同国际旧秩序作斗争 第六: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3
我国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只要是外交题都要回答) 外交态度对策由国家利益和是非曲直决定 ①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的统一) ②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③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复习提示: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和延伸,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质,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这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4
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⑤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第三世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45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46
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1)文化作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参与能力,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47
(5)文化与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8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7)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文化塑人生。加强优秀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9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50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特别重要)?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基本要求、根本途径。 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营养辩证对待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融入时代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中特社文方。。 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时代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1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注意一点: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注意: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解此类题目时,学生的思维不能仅局限于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还需要从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等)、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52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53
①必要性: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54
②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前,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时代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55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良莠不齐。提高眼力和辨识力,选择健康有益、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卫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56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知识 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
57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聚集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文化更加繁荣,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58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最根本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基础) (2)要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9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60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1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62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的否定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否定观的一个特点)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 (4)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积极合理的东西。 方法论: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反对倾向:与辩证的思维方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肯定一切--否认发展;否定一切—否认联系。
63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内容 ①对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也包含否定精神 ②对某一种继承的形势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理解。 ③总之,辩证法不存在任何事物,辩证法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2)方法论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关系 要创新就要有批判 革命批判精神的目的是创新,是发展
64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现实意义) 1、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根本意义)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通过理念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65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