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3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5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2.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3.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区别 第一,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三,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第四,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7 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8 5.唯心史观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根源 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封闭隔绝。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肆意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难度更大。

9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0 资料: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甚至认为自然条件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首先,他认为,气候对各民族的性格、感情、想象力和智慧以及道德、风俗、宗教和法律等都有巨大的影响。他说,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康魁伟,但不活泼,对快乐的感受性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极端敏锐。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像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南方人心神非常萎靡,没有自信心,“像老头子一样怯懦”,懒惰,不肯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他用印度炎热的气候来解释佛教教义的产生。他说,印度“过度的炎热使人萎靡疲惫”,所以很自然地产生了“静止和虚无是万物的基础,是万物的终结”的信念,并“认为完全的无为就是最完善的境界”和欲望的目的这些教义。

11 资料: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其次,他认为,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密切的依赖关系。他说:“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1978,282页)“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治体。”(同上书,第280页) 第三,他还认为,民族居住的地域的大小也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其密切的依赖关系。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由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具有明显的反宗教性质,它是人类在探讨社会问题方面为摆脱宗教神学的羁绊而向科学迈进的重要一步。但总的来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2 资料: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把他的全部人口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他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得出了有名的两个级数的命题:“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据此,十代人以后,人类和生活资料所增殖的数量将是512∶100,差距是惊人的。并断言,这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为了实现人口和生活资料增长间的平衡,他又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13 资料: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具有反科学的实质。首先,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抹煞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其次,他的“两个级数”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而虚构出来的。若据他计算,当今世界人口应超过550亿,与事实不符;最后,造成工人失业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人口增长超过食物增长”的“自然规律”。主张用失业、饥饿、瘟疫、战争手段来消灭大量“过剩人口”,则露骨地暴露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反动本质。 马尔萨斯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提出人口问题,并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明确地摆到社会面前,作为资产阶级的人口学家,他的历史局限性使他形而上学地将有生物学性质的规则当作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因而他不能创造科学的人口学。

1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15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6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实体因素------劳动者、生产资料 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教育

17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②科技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 ③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18 ★生产关系 1.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两种基本类型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19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推动;不适应→阻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 3.现实意义: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20 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从石器时代到新技术时代
生产工具是标志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的转换呈现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而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一直到今日的新技术时代。 考古学家们在远古人类的遗址里发现大量的粗糙石器或者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器工具。石器的加工程度也划出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界限。2002年,我国湖南省文物部门发现了一件20万年前原始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系一件由石英砂岩打制的尖状砸物石器,属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出现了青铜器时代。 而铁器的出现又一次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用铁来铸造生产工具和战斗武器,大大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得以形成。铁器时代延续了近千年。

21 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从石器时代到新技术时代
从18世纪最后30年起﹐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19世纪,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使机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更大程度地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电脑的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直到今日,科学技术方兴未艾,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在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中,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连续过程,且每一个阶段都基于前一阶段,又高于前一阶段。这一方面表现在新工具的兴起引起旧工具的衰落:如机器的出现,使拖拉机取代耕牛,大型收割机取代镰刀;另一方面反映在新工具的使用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大高于原来阶段的生产效率。人类社会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22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就叫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不是指一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由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但在经济基础中各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并不相同,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经济基础的性质。

23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分类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4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5 国家的本质与灭亡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6 国体与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在当代,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27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服务的方向。 第二,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是控制。 第三,服务的效果。

28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3.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9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0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1.统一性: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31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32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33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4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时,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不适应--阻碍。

35 4.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观念结构: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因此,它们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阶级的经济利益,是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阶级性最强的部分。 艺术靠具体、典型的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社会生活,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道德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准则和伦理原则,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37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扩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38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

39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40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41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42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3 2.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 ①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初级阶段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②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趋势:是逐渐趋于缓和但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 ③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方式: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变成少数的敌对分子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对抗。

44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 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5 社会革命的爆发条件 客观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46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47 怎样区别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

48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49 纪录片:《大国崛起》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片段,罗斯福“新政”

50 纪录片:《伟大的历程》第一集“历史转折”片段

51 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论断?

52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 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机械自动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53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深刻改变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②促进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③创造出许多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电子通讯设施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54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 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3.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55 “全球问题”的来龙去脉 “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欧美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人士组成的一个未来学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罗马俱乐部把全球问题的研究又称作“人类困境研究”,这也就是全球问题研究的本义,即专指那些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关于全球问题的具体内容,罗马俱乐部的发起者和首任主席,意大利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A·佩切伊曾经开列了一个相当详细的单子,这就是:“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长,社会的沟壑和分层,社会的不公平、饥饿和营养不良,广泛的贫困和失业,对增长的狂热,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匮泛,国际贸易和货币瓦解,保护主义,文盲和不合乎时代的教育,青年的反叛,异化,难以控制的扩张和城市衰退,犯罪和吸毒,暴行的爆发和新式的警察残酷,拷打和恐怖主义,对法律和秩序的藐视,愚蠢的核行动,制度的无效和不健全,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环境恶化,道德价值的下降,信念丧失,不稳定感……——还有对这一切问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足,等等”。他指出:“这一堆令人困惑、令人棘手的困难,正是罗马俱乐部所说的总问题。”

56 人工智能的局限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造性 0只! 8只! 树上有9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人与计算机

57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8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物史观:群众历史观-人民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
2.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少数英雄决定历史

59 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 ①尼采鼓吹超人哲学,认为群众是“多余的人”,是“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 ②梁启超断言“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提出什么“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等。 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 黑格尔认为拿破仑就是骑在马背上的绝对精神

60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1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62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奋勉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局限性: ①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要受到人民群众自身精神文化条件的限制

63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4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65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普通个人:普通社会角色 2.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3.杰出人物: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英雄人物) 4.反面人物:逆历史潮流、阻碍历史发展

66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1.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发现规律 2.是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团结、组织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 3.是历史任务的重大影响者——对历史人物的解决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67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①历史分析方法 ②阶级分析方法

68 2.无产阶级领袖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最具威信、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高职务的被称为领袖的人的集团。

69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①在理论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②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立了不朽的功勋

70 4.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①要尊重我们的领袖,热爱领袖 ②反对个人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 苏格拉底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71 THANKS 课后思考题(作业题) 1.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
3.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THANKS


Download p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