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大家在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创史作用等观点,以提高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 1、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低俗! 漂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7 (1)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等特征。其本质特征在于社会性。主体的存在形式包括个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8 (2)客体: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特点是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客体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9 (3)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还渗透着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客体 主体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认识与被认识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改造与被改造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客体 主体 基本的 首要的 实践关系 有用性 效益性 价值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与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的客观矛盾,不断促使人类自身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反复试验,长期观察,终于在实践中研究出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并在国内和20多个国家推广,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和八个国际大奖,被子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药神: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二十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一千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药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6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与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不断地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通过实践,使得客体的属性及其本质得以充分暴露。
通过实践,才能使主体直接与客体相接触,实现认识的发生与升华。 从本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它直接涉及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承认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同时又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反映论:①承认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②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③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难点解析】: 反映与创造、选择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对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列宁概括地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过程。”毛泽东把这一过程进一步概括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发展为新的实践活动这样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6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7 F=GM1M2/R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F=GM1M2/R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低不同的两个阶段。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1 1、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2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3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毛泽东把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概括为: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它阐明了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受到主体素质和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受到客体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暴露过程的制约 ---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认识具有无限性 。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是无穷的 人的认识运动是充满矛盾的无限发展 过程
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8 唯理论者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教条主义; 经验论者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狭隘的经验主义。
防止两种错误 唯理论者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教条主义; 经验论者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狭隘的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0 在实践基础上的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 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唯心主义从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真理问题上都坚持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看成是某种精神实体本身的属性,是思维自身的自我同一。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思维与神秘的宇宙精神的一致,是观念对宇宙精神的内在把握。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真理是观念与人的内心体验的绝对同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维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就必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它存在于主体对客体无限接近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在真理不断战胜谬误的认识运动过程中,运行于由相对趋近于绝对的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中。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5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内涵 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内涵 所谓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普遍特性,在真理发展过程中,二者没有固定的界限,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8 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近似性、 确定性、 无条件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在理论上要求人们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待科学真理,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片面性。 (2)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认识态度对待一切真理,特别是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人类真理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会发生相互转化。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2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唯心主义哲学由于否认客观真理,因而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不承认客观标准,都主张主观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4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6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具有绝对性,又是不确定的,具有相对性。承认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二)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从实践的本性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从实践的能力看,无限发展着的实践能够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最终作出确定无疑的检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二)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因而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使这种检验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历史又是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它要不断突破其局限性。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确定无疑的检验,从而推动真理的发展。只有承认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才能坚持真理标准的辩证法,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概念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2、价值的特性 (1)价值具有客观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4)价值具有多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
(1)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3)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须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9 思考题: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70 阅读文献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 (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Download 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