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校企合作的再认识 ------从学校模式走向国家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管 平 2013/11/0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校企合作的再认识 ------从学校模式走向国家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管 平 2013/11/0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校企合作的再认识 ------从学校模式走向国家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管 平 2013/11/01

2 1、对当前校企合作的基本估计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主要的改革方向,
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各校形成, 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全新的改变, 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 单一的学历教育扩展为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主要的改革方向, 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已受到强烈的冲击,原有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 全新的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正在转变为按职业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融通进行重组, 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走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更为贴 近, 学校的办学也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扩展为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并成为了国家继续教育与终 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3 形成“开放、合作、服务”的良好办学形态。 第二层面: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促进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 走向工学结合,企业实践
第一层面: 促进学校开放办学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 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形成“开放、合作、服务”的良好办学形态。 第二层面: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促进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 走向工学结合,企业实践 “能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第一层面:促进学校开放办学机制的形式 将学校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促进了学校为企业的合作育人 促进了学校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形成了“开放、合作、服务”的良好办学形态。 第二层面:促进学校学习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将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 走向工学结合,企业实践“能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4 问题: 为什么听别人的经验都很好,但总觉得不好学; 校企合作的形式、内涵如何深化; 如何将校企合作成果真正落实到育人层面,惠及全体学生;
如何能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模式。

5 显性形式: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集团化办学等等,
2、对校企合作内涵再认识 显性形式: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集团化办学等等, 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多样化。 通常这种合作形式往往带有地域或学校的特殊性,并不是每个学校可以 效仿; 在学校中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这样的合作机会; 过分针对单个企业的合作,在学生的职业倾向并未定型的情况下,在育 人过程中往往带有局限性,影响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并不能惠及绝大多数学生,忽略了学校育人的整体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显性与隐性内涵。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产学合作,实施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其目的是合作育人。从内涵上看,我认为,存在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合作形式,显性形式如前所述的校中厂、厂中校,共建培训基地、集团化办学等,比较轰轰烈烈,能够看得见,它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多样化。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强调显性校企合作形式合作的同时,我们更要强调校企合作的隐性内化形式,

6 隐性形式:将企业元素内化到教学方案中, 落实到教学课堂上。 在强调显性校企合作形式合作的同时, 更要强调校企合作的隐性内化形式。

7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如何深化? 一要从重外延、形式的发展转向重内涵深化转变;
二要从过度迎合企业,转向以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 学模式转变; 三要从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转向重贯彻实施职业标准转变。

8 我的观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有多种内容和不同形式,但其中最重要 的是要执行好职业标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有多种内容和不同形式,但其中最重要 的是要执行好职业标准;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融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内涵指向的重要表现形式。

9 3、职业标准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在国家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内容, 对从业者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 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 依据。

10 两个特点: 1、标准的制定是行业、企业、教育专家通过详细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 而形成,它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 求,也就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要求。 2、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的,具 有权威性,是国家层面的出口标准。

11 实施好职业标准 体会: -----能充分体现企业用人要求 -----掌握好基本知识、技能要求 -----其实质内涵就是“工学结合”
1、可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2、将标准中要求内化在学校教学中,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实际上也是在校企合作的隐性层面接受了行业、企业的指导,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在某种意义上讲,就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同时,将标准中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内化在学校教学中,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实际上也是在校企合作的更深层次层面接受了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它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职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均没有到位。

12 开展“工学交替”: 要正确理解教育部“高职、中职学生至少要有半年或一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强化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互动交替; 符合教育规律,在各校易推行; 人才培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便于宣传,形成社会共识,企业支持形态。 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普遍推行; 德国“双元制”也是一种“工学交替”模式。 我们要正确理解教育部关于高中职学生分别要有半年、一年顶岗实习的要求,应开展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交替训练,而不应简单地集中在最后一年或半年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实习,这一方面不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关心就业,更要注重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工与学的交替中逐步了解企业,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增加学生的职业感情,以更好地培养成长,能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13 4、机电学院案例 1、融通 “职业标准” 学习研究职业标准----将应知、应会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如何理解理论必需够用为度——以技师职业资格的应知作为理论必 需够用的度,适当加以提高。 如何把握实践技能要求——对中职生源,能给予到高级工技能水平的训练 对高中生源,以掌握合格中级技能为主。

14 学习学期 + 工作学期 +……+ 学习学期 + 工作学期
2、实施“工学交替” “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 ----学校主导模式 06年开始试点,08年全校推广实施至今 学习学期 + 工作学期 +……+ 学习学期 + 工作学期 第一学年:2~4周, 体验实习 认识社会、了解企业、职业规划 第二学年:3~4个月,专业实习 熟悉企业、积累经验、职业定向 第三学年:3~4个月,就业实习 双向选择、提升技能、落实就业 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15 单位选择:学校推荐与自找结合 集中与分散结合 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结合 连续6年,召开学生企业实习招聘会, 学生实习实行“双向选择”,
2013年230家企业、提供2000余个实习岗位, 对招聘企业要求——有实习培训计划, 向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国企集中。

16 5、推动校企合作从学校模式走向国家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应有国家主导模式! 学校模式--------各个学校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多样的人才培养
模式,具有个性,又有共性。 国家模式 在各个学校基础上形成,被社会认可,公认、 易推广实施的职业教育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应有国家主导模式!

17 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建立的意义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基础标准。
利于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帮助社会与企业了解职业院校的人才培 养,提高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能有一个能够让其他国家学习并借鉴的职业教育模式。 也利于与国际职业教育界的交流,是从职教大国走向职教强国 的必然选择。

18 国家模式------“职业标准+工学交替”
保证职业院校基础质量, 毕业学生具有工作经验, 便于国际交流,树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地位, 各校在此基础上可发挥特色.

19 谢谢! Zhejiang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19

20 1)、对校企合作的深化理解 第一层面: 促进学校开放办学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 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形成“开放、合作、服务”的良好办学形态。 第二层面: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促成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 走向工学结合,企业实践 “能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第一层面:促进学校开放办学机制的形式 将学校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促进了学校为企业的合作育人 促进了学校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形成了“开放、合作、服务”的良好办学形态。 第二层面:促进学校学习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将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 走向工学结合,企业实践“能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

21 2)对校企合作机制的特征内涵理解 有与企业合作的组织机制 有与企业对话的制度机制 有与企业合作育人机制 有与企业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
有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机制 有为社会与企业服务机制 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校企合作形式没有定式,根据学校、地区和企业情况不同,其合作形式可有所不同,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特征,一有与企业合作的组织机制,二是有与企业对话的制度机制,三是有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有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机制,五是有与企业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如果做好了这几点,一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可以认为是做好了,而不要拘泥于何种合作形式。

22 国家主导模式------“职业标准+工学交替”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国家其他部委相关专业技术岗位标准 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已可覆盖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所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数据显示,已颁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已有1055个,国家其他部委也制定了若干相关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要求,也可参考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岗位标准,这些标准已可覆盖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已颁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

23 4)职业标准与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在国家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内容, 对从业者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 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 依据。


Download ppt "校企合作的再认识 ------从学校模式走向国家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管 平 2013/11/0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