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汲取国学精华 创建中国特色”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 张 应 杭 浙江大学法学院/管理学院 教授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MBA兼职导师

2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之引论 一、现代管理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1.管理学中的“术”与“道”
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 见长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 “明道”是国学的精髓,做人做事的根本。 所以老子说:“惟道是从。” (《老子》21章)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

3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之引论 2.现代管理学中的“中国智慧热”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对现代管理水平之提升的绩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成为西方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 因为西方管理学者发现一个问题:“术”只能够管住人的行为,管不住人的心。更何况,再精细的“术”的设计也会有漏洞。 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现代企业管理的治本之举在于明“道”(TAO)。

4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之引论 3.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
形成于3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一说。 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相关思想,尤其是其商道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事实上,今天西方管理学界最关注的除了兵家的谋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国禅)的智慧。

5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之引论  儒家强调的“道”是道德: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 道家强调的“道”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 佛家强调的“道”是觉悟: “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因觉而悟” (赵朴初语)的觉悟过程。

6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之总论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7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一、善恶问题上的“人性本善”论 1.善恶之辩中传统伦理主张性善论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一、善恶问题上的“人性本善”论 1.善恶之辩中传统伦理主张性善论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性不善不恶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

8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与西方的性恶论假设恰好是相反的。
 这个传统对管理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伦理觉悟。

9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2.西方伦理文化主张“人性本恶”论 古希腊对人作动物的最初解释、《圣经》的“原罪说”均对人性作恶的假设与认定。
霍布斯“人对人象狼”和存在主义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名言也体现这样的文化传统。 可见,在西方这是一个确信“人性本恶”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也因此,它必然推崇奖金的刺激与制度的惩戒。

10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3.中西伦理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现实启迪 互补:恶的警策与善的自信;德治思想与法治的互补。
启迪:管理实践中德性内植与制度外惩的相辅相成。

11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二、人我问题上的“人我合一”论 1.中国古代的利他主义传统 中国自古有悠久的利他主义传统。
儒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佛家: “不二真谛”中“自他不二”的命题。 道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老子》49章)

12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与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义(或称合理利己主义)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主张利他主义的处事之道,即仁道。
传统文化推崇仁政的治理之道:“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 这一人我之辩传统对管理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结为: 注重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

13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2.人我之辩中的西方个人主义传统 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涉及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生物倾向性”。
费尔巴哈:“这种利己主义和我的头一样是这样紧密地附着于我,以至如果不杀害我,是不可能使它脱离我的。”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 三联书店, )由此,他系统地论证合理利己主义的普遍性。

14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3.中西伦理在人我问题上的差异与互补 差异:整体与个体;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对西方管理学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学者道金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 3.中西伦理在人我问题上的差异与互补 差异:整体与个体;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启迪:合理利己主义并不合理 ;社会本位的集体主义是虚假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合题” 。

15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三、义利问题上的“道义惟上”论 1.中国古代的义利观推崇道义论
儒家、佛家:尚义反利,譬如孔子就明确主张“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 老子、庄子:义利皆斥。“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古代向来以儒家为道统,所以我们的传统是道义论的,这与西方的功利论是正好相反的。

16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当然,儒家不反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儒家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主张超越“天下熙熙,皆为利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的现实人生。  这个传统对管理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结为: 面对无处不在的利之诱惑培养“义在利先”的生命定力。

17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2.西方义利之辩的功利主义传统 古希腊对趋乐避苦之功利本性的初步揭示;譬如快乐论的兴起就是明证。
19世纪功利主义成为主流的伦理思潮,边沁和密尔是其著名的代表。譬如边沁就认为,趋乐避苦是普遍的人性规律,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侈谈社会利益将是无益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58) 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的“利润最大化法则”。 以叔本华开先河的非理性主义也推波助澜。

18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3.中西文化在义利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互补 差异:重义务与权利;德才关系上德为本与能力本位。
启迪: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之心的有效培植(尤其是理想主义的高扬和物质主义的超越);感恩之心的教化;荣辱观的重建,等等。

19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四、欲理问题上的“以理制欲”论 1.中国古代的欲理观
儒家: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主张不使可欲、荀子推崇节欲:“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 道家:“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37章)“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心经》)

20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反对纵欲主义:“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 (《列子·杨朱》) 这和西方古希腊以来张扬欲望的文化传统也是相反的。  这个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结为:注重培养“欲理合一”的理性精神。

21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2.西方欲理之辩的非理性主义传统 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争:
赫拉克利特:“理性是人的守护神,扑灭放纵的情欲有甚于扑灭火灾。”(《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17) 张扬欲望的非理性主义哲人却把人生看作行乐的过程,人生是阳光普照下永远不散的盛宴。考古发现:古罗马人的华服豪饮、居住场所的金碧辉煌甚至让现代人也为之赞叹不已。

22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经过中世纪的曲折,近代这一张扬欲望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开始占据主流。
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尼采的力的意志和酒神赞歌,到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和萨特的自由之欲的理论,人之感性欲望甚至求生之本能之欲被奉为另一个“上帝”被大加崇拜。 市场经济的确立又以“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语)加剧了人对欲望的张扬。

23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一些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萨特)

24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3.中西文化在欲理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启迪 差异:理智与感性;淡泊与执着;在幸福的理解上“乐欲”与“乐道”。
启迪:清理禁欲主义的偏颇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十三)寻求欲望的张扬与节制的“中庸”境界。 近代启蒙运动的反思:“以理杀人”(戴震语)的批判是对的,但是纵欲主义同样可以“以欲杀人”。

25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五、有无问题上的“尚无”论 1.中国古代的有无之辩
儒家:既主张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也讲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道家:“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 佛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 ”(《坛经·般若品第二 )

26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山西五台山) 它与西方过分强调有为的刚性文化(林语堂,1937)不同。
 这个传统对管理文化的影响可归结为:培养“识有知无”的理智能力。

27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2.西方有无之辩中的刚性有为传统
希腊神话中就弥漫这一有为传统。著名的西西弗斯传说就是一典型例子。这个故事里体现出的这种执著有为精神,在西方发展史上曾经被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作家、艺术家所阐发。 近代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这一传统的积极后果,但是这也带来一些恶果。 与中国不同,西方几乎没有宿命论的传统。

28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3.中西文化在有无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启迪 差异:重天道与人道;向内做功与向外征服;在处世心态上“接受”与“挑战”。
启迪:在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互补中形成新的企业价值观;管理理念上的敬畏心的培养;确立“有所不为”的安身立命观。 关注海外“新道家”发起的无为管理思潮。

29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六、生死问题上的“德性不朽”论 1.中国传统的生死观
与西方人习惯探讨灵魂不灭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不朽的生命境界。早在先秦就有三不朽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春秋左传》) 这是儒家德性立身,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

30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所以,儒家对生死问题一贯持“生则乐生,死则乐死”的态度。孔子对于死的问题一般不太讨论。《论语》记载,有学生“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道家在生死问题上则持“生死齐一”的思想: “夫大天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

31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中国文化特别推崇因为仁义的德行而名垂史册的俊才伟杰。
关帝庙楹联: “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 这是一个死向生的转化。中华民族形成“舍生取义”的气概显然与此相关。体现在管理中,西方人称其为华商精神之魂(索罗斯,1999)。  这个传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在人生中生成“以德配天”的人格魅力。

32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2.西方生死之辩中的“重生主义”传统 古代希腊的重生倾向。文艺复兴延续了这样的传统,表现为对生命的绝对崇拜。
灵魂不灭的学说是西方“重生主义”传统的必然延伸。 浓郁的悲剧意识也与此相关联。雨果曾经忧郁地认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土地上便不再有我们了。”

33 国学视域下的六大商道原则 3.中西文化在生死之辩问题上的差异与启迪
差异:对生存作精神永存的追求与作物质不灭的理解;人生观上乐观主义与悲剧意识。 启迪:如何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后实现? “德性不朽”的传统表明“道德人”要高于“经济人”。 这是德性之于人的生命的最终意义。也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回答的最后也是最高的问题。

34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分论之一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35 儒家思想史的简单考察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儒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集大成者为战国的孟子。 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时成为主导文化。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雄风。

36 儒家思想史的简单考察 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 2.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就是孔子“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的当代体现。

37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二、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1.德性立身
孔子:“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后世儒家称其为“三达德”。 这也是儒商奉行的基本商道。(涩泽荣一:《“论语” 与算盘》,1994)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华语文化圈的流行。 儒家在这里倡导的是以德为本的人生境界。

38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董仲舒:“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春秋繁露·仁义法》)
孟子:“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以人为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管理理念。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儒家所主张的“仁道”。  这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总原则。

39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2.义在利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义利之辩问题上明确主张道义的至高无上性。所以,孔子有如下著名的语录流传后世: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的确,20世纪70年代西方管理学院后来纷纷开设的商业伦理学(Business Ethics)就是解决义利统一问题(P.普拉利,1992)。

40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儒家主张超越惟利润主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密尔顿·弗里德曼却认为:企业只有一个社会责任,那就是“充分利用资源、能量去增加利润。” 但是,他的观点遭到愈来愈多的批评。相反,儒家的“义在利先”思想得到了相当的认同,儒家的《论语》等经典也正是由此而被列入了西方许多高校管理学及MBA学生的阅读书单上。 这是儒家德治思想推崇的基本商道原则 。

41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3.任人唯贤 孟子:“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儒家的这一任人唯贤的思想,发展至后来甚至出现了“德本才末”的思想,以《大学》的话说就是:“德者,本也;才者,末也。” 西方管理学流行一种权变理论,即主张用人是尚德还是尚才,要因时因境而异。但是,儒家的管理思想则明确主张以德为本的用人之道。

42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为什么要任人唯贤?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如何施加影响力? “德服、才服、力服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三种手段,以德服人最高明。这是因为,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德服人则可以使人‘心服’ 。” (胡祖光,1998) 这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用人之道。

43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4.以和为贵 《论语》语录:“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中庸》断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董仲舒:“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在中国历代的年号中“和”字使用率甚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以和为贵”的文化传承。

44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值得指出的是,在儒家思想中“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原则决不是无原则地调和折衷,因为其本身是有原则的。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其一是“君子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其二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这是儒家人际关系方面主张的德性原则。

45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5.中庸为美 庸者,以中为用之意。朱熹说:“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朱子语类》卷三十三)
譬如孔子与学生讨论“过”与“不及”两种情形时讲“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的道理。 《论语》里提出了中庸的五大法则:“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外,还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语录。

46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在现代管理中内部与外部,权威与服从,集权与分权,有序与无序,竞争与合作,发展与稳定,物质刺激与精神激励,追求经济效益与崇尚道义,刚性规范与柔性约束,以及进退、动静、表里、虚实、得失等诸多的关系时都有一个“中道而立”的原则必须遵循。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47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6.诚信不欺 信也是儒家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所以《论语》为政篇有这样的语录。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48 正如孔子说的“信则人任焉”。可见,信任是先有信才有任的。
儒家认为执政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这是儒家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

49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7.修己安人 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东方管理学之二十六条原理之一(胡祖光,1998)。

50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颜渊》 )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说。
孔子还曾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这是儒家自我修养方面的德性原则。

51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8.富而且贵 富贵当然是人之所追求的。但是,儒家认为这一最求有一个守持道义的问题。孔子的名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所以孔子的结论是:“不义且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

52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正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发挥,孟子对富而且贵处事之道的守持曾作过如下的解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当今中国出现诸多“富而不贵”以及“高而不贵”的群体,显然是值得担忧的。我们有必要重新倡导富而且贵的儒家立场。 这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处事之道。

53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9.由“道”而“德” 据《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也,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不懂得“教之” 决不是一个高明的管理者。 欧阳修:“考其功过而督以赏罚者,为政之法也,故政可速成。若夫设教,则以劝善兴化、尚贤励俗为事;其被于人者渐,则入于人也深,收其效者迟,则推其功也远。”

54 儒家德治思想的九大原则 朱熹曾这样总结过由道而德的教化之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朱子语类》卷六)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臣必忠之类,皆是自有得于己。”(《朱子语类》卷十三) 它是现代管理提升忠诚度的长久之道。 这是儒家德治思想推崇的教化之道。

55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分论之二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56 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创始人是老子,他首创“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而高” (《庄子·刻意》)的命题来阐发之。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

57 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儒家的圣者孔子属于仁者,而道家的圣者老子则是智者的象征。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儒道双修”的境界。
在发掘老庄智慧的过程中,需要辨明的一个问题是:道家与道教的异同。 “新道家”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58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二、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智慧 1.惟道是从
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 (《老子》21章)可见,老子认为“道”是本原,“德”是派生的,“德”是被“道”决定的。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62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30章)

59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老子还具体描述了悟道之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8章)
老子告诫:“不道早已”。 (《老子》30章) 在“术”与“道”孰为重要的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结论:惟道是从。 这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

60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2.自然而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
人应守持“道法自然” (《老子》25章)之则。 新道家的创始人李约瑟认为,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

61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以张绪通博士( 《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 这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命题。

62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3.无为而为 自然是无为的,人应当效法自然的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57章) “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 所以庄子有“六无之德”的理论:无欲、无念、无名、无言、无功、无我。

63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成吉思汗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 “清风当作伴,明月宜为邻。” (丘处机语)
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通常又被称为“黄老之术”。 这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具体展开。

64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4.负阴抱阳 在道家那里,自然是阴阳统一的。故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42章)
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人生亦应如此: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45章) (后苏轼加“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

65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这一命题作为方法论即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太极原则(西方人称“太极管理”模式)。 这是道家阴阳和谐的基本原则。

66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5.物极必反 老子有一句名言:“反者道之动” 。(《老子》40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有况于人乎! ”(《老子》23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22章) 这是管理预测的总括性原则(张绪通 ,1996)。

67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而且,它还提供了反向思考的睿智:
老子经典语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福为妖。”(《老子》58章) 《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表达的就是“反者道之动”的逆反思维法则。 这是道家自然辩证的基本命题。

68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6.由虚而静 自然的本质是虚静的: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

69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老子》3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37章) 这是道家以虚待实、以静制动的智慧。

70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7.贵柔守弱 道家推崇“柔弱胜刚强” 的道理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43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40章) 譬如水虽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它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又譬如空气以无形的力量却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71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76章)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58章) 谨守柔弱也是道家崇尚的做人韬略。

72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8.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46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67章) 所以庄子说“沉于物,溺于德。”(《庄子·外篇》)告戒世人“凡外重者内拙。”

73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从这一意义上应该肯定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老子》46章)的道理。
只有遵循俭啬之道,少私寡欲,不为欲望所溺,才是保全生命的修养之道。 在人的物欲被过分张扬的现时代,在世人还特别推崇物质人生、财富人生的今天,老庄这一思想无疑特别地凸现其清明的指引意义。 这是道家推崇的修养之道。

74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9.为而不争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2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 后人常误读老子。其实,这里阐发的是君子之争的大智慧(钱·金《蓝海战略》,2005)。

75 道家无为而治的九大原则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44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8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推崇的最高境界。

76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分论之三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77 佛家文化的简要思想史考察 一、佛教的发展史 1.创立于古代印度 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
2.中国化过程 : 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

78 佛家文化的简要思想史考察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宗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形态。它尤其受知识阶层的信奉。
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觉悟之道。(学诚和尚,2006)

79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1.四大皆空 二、佛家文化与觉悟之治的九大法则 “空” 即无常。佛家讲“诸法无常”的教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 “空” 即无常。佛家讲“诸法无常”的教义。 “外四空”:地、水、风、火 。 “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 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 。

80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坛经·行由品》) 慧能因领悟了空观的智慧而成为六祖。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81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慧能:“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坛经·般若品》)
禅宗历史上著名的“一指禅”典故说的也是这个空的道理。 这是佛家教义指向外部世界的觉悟:空观之道。

82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2.四圣谛说 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
集谛又称因谛:贪、嗔、痴“人生三毒”。 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 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83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灭没:
“心无挂碍,故无烦恼。”(《般若心经》) 慧能:“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 (《坛经·般若品》) 这是佛家指向自身心灵的觉悟: 灭没之功。

84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3.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又称“不二”真谛。 “不二”的意思直译起来就是指不是二样东西,它强调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统一性。
它内含诸多的“不二”:自他不二、苦乐不二、解行不二、心法不二等。所以慧能在与印宗法师的问对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佛法是不二之法” (《坛经·行由品》)的主张。

85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自他不二:如果不悟入这个法门,就会对别人处处看不顺心。
苦乐不二:苦和乐原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但“烦恼即菩提”(《坛经·般若品 》)。 解行不二:即知行合一。 心法不二:这是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坛经·行由品 》) 这是禅修中必须领悟的彼与此关系。它引领人生因达观而宽心自在。

86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4.无念为宗 《坛经》有一则著名的故事: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行由品》)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共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坛经·般若品》)

87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慧能非常重视“无念”之教。他把“无念”说成是本宗最高的宗旨:
“我此法门,从上已(以)来,先立无念为宗。”(《坛经·定慧品》) 慧能临终作偈曰:“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坛经·付嘱品》) 这是佛家教人涤除妄念的觉悟法门。它显然吸收了儒道诸家的思想。

88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5.普渡众生 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
印度佛教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义。禅宗则更多地讲个体生命与众生的必然性(即“缘”的原本含义)。 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子,从而阐明众生因缘的道理。

89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观音的宏愿:“人世间有苦难,就誓不成佛。” 地藏王的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佛家口头禅: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这是佛家中指向与他人关系的觉悟:修好人缘。

90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6.因果报应 佛祖有两大口头禅: 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
但是,中国禅的教义里更强调现世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 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

91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乾隆:“一心一意大慈悲,无染无着;千手千眼观自在,有因有缘。”(五台山菩萨顶) 培植果报之心的柔性管理。
这是佛家智慧中指向为人处世的觉悟:敬畏因果。

92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7.六度修行 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
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居士五戒;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

93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其四:“精进”度懈怠——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星云禅师“不可自满”的口头禅。

94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其五: “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称般若或摩诃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赵朴初先生有佛门光明心、不生比较心、不动心、安心、放下执著心之五大智慧说(赵朴初,1990) 。 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音译,意为静修之意。慧能的解释是:“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坛经·坐禅品》)

95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赵州和尚创立茶禅。他教谕弟子的口头禅:“茶禅定,酒乱性。”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 这是佛家教义中指向人格修为的觉悟: 修平静心。

96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茶禅图: 为赵州和尚所创

97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憨山和尚的口头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
这是佛家“境由心造”的道理。

98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8.因觉而悟 慧能对佛家的觉悟之道有如下一则简明的说法“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坛经·忏悔品》)
他在临终时还谆谆教诲弟子在弘法的过程中要懂得“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坛经·付嘱品》)的道理。

99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觉悟之道在于戒、定、慧“三学” : 神秀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坛经·顿渐品》)
“持戒”被置于“三学”之首 。释迦牟尼在临涅槃时说:“我在世时,你们是以我为师;到我灭度以后,你们要以戒为师。” 世人因戒而定,因定发慧,因慧成佛。 这是佛家主张内心做功的觉悟之道。

100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9.诸法无我 佛家的“三法印”说:一是诸行无常,即世上万有,变化无常。二是诸法无我,即世上一切“我”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三是涅槃寂静,即不生不灭,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这里以“诸法无我”为要义。

101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金刚经》把得道之人比喻为金刚不坏之身。
但要造就它的智慧前提是“无我”。这就如《坛经》说的那样:“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坛经·顿渐品》)。 这显然是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推崇的“得道”之生命境界。

102 佛家觉悟之治的九大原则 “中国禅”在国外管理学界的流行:
禅学大师日本的铃木大拙及其代表作:《禅与心理分析》(与当代西方著名的学者弗罗姆合著)对禅的推崇。英国禅学中心向全球主张“以佛疗心”(约翰·克鲁克,1991)。 现代西方社会对中国佛禅教义中人生智慧的发掘已成为一种“显学”。

103 结束语 1.学习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 “术学西方,道法古人。”(张应杭,1997)[材料10]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商道原则。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处世之道和管理智慧,体悟“亦儒亦道亦禅”的圆融境界,以儒养性、以道养身、以禅养心。 儒商、道商、禅商概念的兴起就是例证。

104 结束语 2.知行合一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知易行难。所以我们尤其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之道。
《论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105 结束语 3.体悟快乐管理的审美境界 知行统一的学习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还是经营者的快乐之道。
在儒家的“仁者不忧”的美德里体验快乐,在道家的“道法自然”中感受快乐,在佛家的空观中了悟“化烦恼为菩提”的快乐 。 《易》说:“既济,未济。”我们的交流告一段落了,但是希望对国学文化的学与习却只是一个开始。

106 我本人出版的相关著作要目 《东方管理智慧》,鹭江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3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老子的智慧与魅力》,台湾智慧大学出版公司,2003年版 《快乐源于心》,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107 我本人出版的课程光盘 《东方管理智慧系列》 (3部) 1、《由道而德:儒家的管理智慧》 2、《道法自然:道家的管理智慧》
3、《因觉而悟:禅的管理智慧》 浙江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订购电话: /

108 感谢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 以后请多多联系,多多交流。 我的联系地址: 张应杭 教授 浙江大学法学院/管理学院 邮编:310028
TEL: (办公室)


Download ppt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