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痛风—值得深入研究的疾病 北京积水潭医院 伍沪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痛风—值得深入研究的疾病 北京积水潭医院 伍沪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痛风—值得深入研究的疾病 北京积水潭医院 伍沪生

2 一、概述 二、高尿酸血症 三、痛风 四、痛风的治疗

3 一、 概述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 少,使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晶体沉积 导致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和痛风石疾病,
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 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伴发代谢 综合征:中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 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

4 嘌呤代谢紊乱使 尿酸排泄减少 尿酸产生过多 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晶体沉积 痛风

5 异质性的(heterogenous)疾病
痛风性急性关节炎 高尿酸血症 痛风石形成及慢性关节炎 肾脏病变:慢性尿酸盐肾病 急性尿酸性肾病 泌尿系统尿酸性结石

6 二、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 嘌呤的吸收(外源性) 核酸 单核苷酸 核苷 碱基(尿酸) 磷酸 戊糖 占体内尿酸来源的20% 为痛风诱发和加重的原因 而不是原发病因 水解

7 ◆ 尿酸的生成(内源性) 占体内尿酸来源的80%,是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 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2) 嘌呤核苷酸的旁路合成 尿酸
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2)  嘌呤核苷酸的旁路合成 尿酸 3)  核酸转换产生嘌呤核苷酸

8 5-磷酸核糖+ATP 1-焦磷酸-5-磷酸核糖 腺苷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鸟苷酸 黄嘌呤 尿酸 次黄嘌呤 腺嘌呤 鸟嘌呤 8-羟基腺嘌呤
2,8-二羟基腺嘌呤 从头合成 补救合成 降解 PRPS HGPRT APRT XOR PRPS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HGPRT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XOR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 APRT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9 ◆ 尿酸的分解 1/3尿酸在消化道由大肠细菌分解排出 ◆ 尿酸的排泄 2/3尿酸由肾脏排泄

10 尿酸经小球滤过后,98%在近端肾小管S1段主动重吸收,50%在S2段分泌,40%-44%在S3段分泌后重吸收。
分泌50% 少量重吸收 40~44%重吸收 重吸收98~100% 6~12% 尿酸在肾脏内滤过及重吸收过程 尿酸经小球滤过后,98%在近端肾小管S1段主动重吸收,50%在S2段分泌,40%-44%在S3段分泌后重吸收。 堆积后可致肾结石 少量重吸收

11 正常血尿酸水平 外界吸收+体内生成=肠道分解+肾脏排泄 正常值:男性 3.5-7.0mg/dl(210~420μmol/L)
女性绝经期后血尿酸接近男性

12 高尿酸血症 流行病标准:男性 >7mg/dl 女性 >6mg/dl 理化标准:男女两性>7mg/dl(420µmol/l)
外界吸收过多+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肾脏排泄减少 流行病标准:男性 >7mg/dl 女性 >6mg/dl 理化标准:男女两性>7mg/dl(420µmol/l) 血液中98%的尿酸以钠盐的形式存在, 在生理条件下尿酸盐溶解度约为6.4mg/dl, 与血浆蛋白结合约为4-5% ,因此血液中尿 酸盐的溶解度约为7.0mg/dl。 血尿酸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波动,应反复测定

13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变化趋势 (患病率%) ** *
方圻等:中华内科杂志1999, 22:434 ,杜蕙等: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8;2(2)

14 No hyperuricemia,No Gout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尿酸盐结晶沉积是高尿酸血症的结果 ◆痛风发生率与血尿酸水平显著正相关 Hyperuricemia,No Gout ◆ 5%—18.8%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 ◆ 1%痛风患者血尿酸始终不高 1/3急性发作时血尿酸不高 ◆ 高尿酸血症既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痛风

15 尿酸生成过多的相关酶基因变异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S)亢进 X 伴性遗传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 黄嘌呤氧化酶(XO)亢进 X 伴性遗传

16 肾脏尿酸排泄的相关酶基因变异 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子(hURAT1) 人有机阴离子转运子1(hOAT1) 人有机阴离子转运子3(hOAT3)
人尿酸盐转运子(hUAT) 其他转运子

17 hURAT1 由SLC22A12基因编码,定位于染色体11q13,含10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全长2642个碱基,555个氨基酸。主要位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内单价阴离子与管腔中尿酸交换,促进重吸收,成为降尿酸治疗新靶点。 有研究证实:SLC22A12基因突变与汉人、索罗门岛人痛风相关。

18 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基因变异 影响结晶和炎症的基因 瘦素(Leptin)是ob基因产物 瘦素受体是ob受体基因产物 载脂蛋白Apo-E基因多态性
炎症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

19 三、痛风 持续、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过饱和状态的单水尿酸钠(MSU)微小结晶析出,沉积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部位,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20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 尿酸盐微结晶可趋化白细胞,吞噬后释放炎性因子(如IL-1等)和水解酶→导致细胞坏死→释放出更多的炎性因子→引起关节软骨溶解和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

21 尿酸单钠结晶 细胞外尿酸单钠晶体的先天免疫识别 细胞膜 尿酸结晶被吞噬 激活NLRP3炎性体 半胱氨酸蛋白酶1的裂解和激活
吞噬体不稳定 反应氧生成 蛋白酶释放 胞浆K+水平降低 激活NLRP3炎性体 半胱氨酸蛋白酶1的裂解和激活 IL-1β裂解、成熟和分泌 NLRP3=隐热蛋白 急性炎症的促发

22 急性期 慢性期 间歇期

23 1977年ACR急性痛风关节炎分类标准 1. 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或 2. 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或
3. 具备以下12条(临床、实验室、X线表现)中6条 (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 (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可见关节发红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 (7)单侧跗骨关节受累 (8)可疑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 (11)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 (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24 进一步全面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符合十二条 中的六条或以上,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敏感性 % 特异性 % 作为痛风诊断的金标准是在关节滑液或痛风石中鉴定出尿酸盐结晶,然而临床开展困难。 有研究显示: 96.67%(58/60)急性痛风患者的晨尿中可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检测到针状晶体。

25 诊断相关问题 ◆ 原发性或继发性 ◆ 生化分型 对于有家族史、年轻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伴肾结石尤为重要
◆ 生化分型 尿酸产生过多 尿酸排泄减少(或为混合型) 24小时尿酸排泄 ﹥600mg ﹤ 600mg 尿酸清除率Cua ﹥12.6 ml/min ﹤6.6 ml/min Cua/Ccr ﹥10% ﹤5% 随意尿UA/Cr ﹥ ﹤0.5 对于有家族史、年轻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伴肾结石尤为重要

26 同位素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痛风患者几乎都存在尿酸池(尿酸生成)体积增加,尿酸转化率增加。然而这一方法临床难以应用,有必要探讨新方法。
大多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同时存在两种生化机制。

27 ◆ 病程分期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急性发作期 间歇发作期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28

29

30

31 关节的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痛风患者膝关节,可更多地发现关节软骨水平晶体沉积所致的破坏,优于临床评价,并可区别gout和CPPD病。
慢性痛风超声检查可更多地发现痛风关节骨侵蚀,优于常规放射学,同时可发现非钙化的尿酸盐晶体。

32 肾脏病变及肾功能状态

33 肾间质纤维化 肾动脉硬化 痛风石沉积 尿酸盐结晶

34 然而,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机制,并未得到证实。
◆ 伴发相关疾病 中心性肥胖 ~52% 高甘油三酯血症 25~47% 糖尿病 ~26% 高血压病 ~26%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病 然而,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机制,并未得到证实。

35 代谢综合征 (WHO 1999年) 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同时具有下列2项及以上: 高血压 ≥140/90mmHg
高甘油三酯 ≥1.7mmol/L,150mg/dl 低HDL—C 男:<0.9mmol/L, 35mg/dl 女:<1.0mmol/L, 39mg/dl 中心性肥胖 腰/臀围比:男>0.9,女>0.85 和/或BMI>30kg/㎡ 微量白蛋白尿 尿白蛋白排泄率>20ug/min 或 白蛋白/肌酐>30mg/g

36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70%同时合并HUA, 因此提出代谢综合症概念的Reaven教授提出将HUA纳入代谢综合征 。
Drugs. 1999, 58 suppl1: s19-s20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26(4):

37 尿酸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尿酸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所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MRFIT研究(多危险因素干预研究)入选中老年男性12866例随访16年 PIUMA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观察登记研究)入选2363例无并发症的中年高血压患者随访14年(平均5年) 荷兰Erasmus大学医学中心的Rottedam队列研究入选年龄大于55岁老年人4395例随访8.4年, 美国worksite研究(收缩压治疗计划)入选797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访6.6年 以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尿酸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所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38 四、痛风的治疗 最佳治疗方案 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相关 (可控) 非药物治疗是基础,贯彻于痛风治疗的全程
遗传因素——家族易感性 (不可控) 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相关 (可控) 最佳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基础,贯彻于痛风治疗的全程 可能不用降尿酸药物,即使用药也可减少剂量

39 非药物治疗 病人教育 生活方式:保持理想体重 低嘌呤饮食 减少酒精摄入 多饮水,保持尿量 避免危险因素 治疗伴发的相关疾病

40 药物治疗目标 1. 迅速有效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 2. 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 3. 纠正高尿酸血症,阻止新的MSU晶体沉积
促使已沉积的晶体溶解,逆转和治愈痛风

41 急性发作期 按照痛风自然病程,分期进行药物治疗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同时具有抗炎症和降尿酸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秋水仙碱(colchicine)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及早、足量使用,症状缓解后减停 急性发作时,不开始给予降尿酸药 已服用降尿酸药者出现急性发作不需停药

42 间歇发作期及慢性期 预防性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NSAIDs 在开始降尿酸治疗的同时进行 最小有效剂量,1个月—— 6个月

43 降尿酸药物 嘌呤类:别嘌醇、奥昔嘌醇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非嘌呤类:Febuxostat
促尿酸肾脏排泄药: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 降尿酸药物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促尿酸肠道排泄药:活性炭类的吸附剂 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尿酸氧化酶

44 促尿酸排 尿酸重吸收 嘌呤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 黄嘌呤 尿酸 泄药 近曲小管 尿酸分泌 包曼氏囊 远曲小管 集合管 亨利氏襻
别嘌醇 非布索坦 别嘌醇 非布索坦 尿囊素 尿酸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 次黄嘌呤 黄嘌呤 尿酸 促尿酸排 泄药 近曲小管 尿酸重吸收 尿酸分泌 包曼氏囊 远曲小管 集合管 亨利氏襻 尿酸排出体外

45 降尿酸药物应用指征 急性痛风反复发作、多关节受累 痛风石形成 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影像学证实) 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受损 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

46 急性发作平熄至少2周以上 小剂量,逐渐加量,根据目标水平在数周调整至 最小有效剂量 长期甚至终身使用 监测不良反应 目标水平:维持长期稳定,血尿酸 < 6.0mg/dl 使痛风石吸收,血尿酸 < 5.0mg/dl

47 别嘌醇(allopurinol) 别嘌醇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减少尿酸生成 次黄嘌呤 xo 黄嘌呤 xo 尿酸
( ) ( ) 别嘌醇 XO 奥昔嘌呤

48 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皮疹、肝酶升高、 白细胞减少 超敏反应:发热、剥脱性皮炎、肝坏死、 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耐药性:常规剂量未能使多数患者血尿酸水 平达到6mg/dL以下的目标水平,剂 量探索方面尚属空白

49 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肾小球滤过率(GFR ml/min) 维持剂量 100mg/3d 10 100mg/2d 20 100mg/天 40
100mg/3d 10 100mg/2d 20 100mg/天 40 150mg/天 60 200mg/天 80 250mg/天 100 300mg/天 120 350mg/天 140 400mg/天

50 非布索坦(febuxostat,FEB)
不影响嘌呤、嘧啶代谢的其他酶类 在肝脏代谢,从肠道和肾排泄 适用于轻、中度肾功不全及对别嘌醇过敏者 疗效优于别嘌醇,不良反应少 FEB是非嘌呤类的降尿酸新药,已开始在我国进行Ⅱ期 临床试验,值得在剂量方面(40mg、80mg、120mg) 进行适合我国人群的进一步研究

51 一项Meta分析包括1082名痛风患者,FEB在开始使用28天内可使血尿酸水平降至6
一项Meta分析包括1082名痛风患者,FEB在开始使用28天内可使血尿酸水平降至6.0mg/dl以下。总体疗效符合治疗慢性复发性痛风的降尿酸药物所期望的特征。 对于SUA<6.0mg/dl的目标,FEB 80mg优于40mg和Allo,而FEB 40mg和Allo 200/300mg两组相似。对于轻中度肾损伤的患者,FEB两组都优于Allo组。此外,在肾损伤患者中FEB无需调整剂量。安全性三组之间相似。

52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 作用机制:抑制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 增加排泄 肾功能不全时疗效降低 罕见的肝毒性 高尿酸尿症!

53 ◆ 大量饮水,保持尿量﹥2000ml ◆ 碱性药物,使尿pH维持于6.5左右 pH值对尿酸的影响 pH 100 80 60 40 20 8
8 7 6 5 4 3 % 游离尿酸 尿酸盐

54 具有双重作用的药物 fenofibrate 非诺贝特 losartan 氯沙坦 acetohexamide 醋磺己脲 不单独用于降尿酸

55 尿酸酶(uricase) 尿酸 uricase 可溶性尿囊素 排泄 起效迅速,作用显著 适应症:肿瘤溶解综合征、难治性痛风
◆ raburicase 重组A黄曲霉菌尿酸酶 半衰期短,免疫原性 ◆ PEG-uricase 重组聚乙二醇尿酸酶

56 生物制剂 TNF-α拮抗剂 etanercept infliximab IL-1受体拮抗剂 anakinra rilonacept
皮下注射全人源IL-1ß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ACZ885)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和阻止复发优于肌内注射曲安奈德 痛风患者开始Allo治疗后,ACZ885预防复发效果优于秋水仙碱。

57 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子(hURAT1)抑制剂,作为新药在国际上已开展Ⅱ期临床试验,估计不久也将进入我国,值得关注

58 RDEA594单药治疗具有较强的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联合应用低剂量RDEA594和FEB,降低血尿酸水平优于单独使用标准剂量FEB。通过二者互补机制,可加速改善痛风症状,包括痛风石患者。
RDEA594联合Allo治疗痛风患者,可降低血尿酸,并使痛风患者尿酸盐排泄正常。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药物试验:RDEA594作为新型降尿酸药,安全有效。

59 降尿酸治疗的几点思考? 不推荐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进行降尿酸药物? 何时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
血尿酸>7mg/dl、>9mg/dl、 >11mg/dl 急性发作首次?复发?每年2次?每年3次? 是否需要终生使用降尿酸药物? 开始降尿酸时,预防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

60 高尿酸血症 痛风初次发作 痛风复发或有 痛风结节者 无痛风发作但有家族史或伴发病 痛风发作、家族史、伴发病皆无 血清尿酸值7-8mg/dl 血清尿酸值8mg/dl以上 血清尿酸值7-9mg/dl 血清尿酸值9mg/dl以上 生活指导 药物治疗 生活指导 药物治疗 生活指导 药物治疗

61 谢谢!


Download ppt "痛风—值得深入研究的疾病 北京积水潭医院 伍沪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